浅谈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4980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浅谈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浅谈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浅谈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浅谈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浅谈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docx

《浅谈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docx

浅谈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

 

浅谈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

 

整理人:

胡波

汉语言文学二班

(一)作者简介:

莫言(1955-)高密人,原名管谟业。

中国当代作家,1985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透明的胡萝卜》轰动文坛,1986年发表《红高粱》更是备受文坛关注。

下面是莫言的生平及其创作年表:

1955年2月17日,莫言出生于省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

1960年被家人送进村小学。

1966年小学毕业以后,因家庭成分是富裕中农,也因得罪一农村代表,莫言被剥夺了继续上中学的权利,只能在家务农,成为一名公社小社员。

1967年,莫言十二岁,在水利工地旁,因饥饿难耐,偷拔了生产队一根红萝卜,被押送到工地后专门为其召开了一次批斗会,他在毛主席像前痛哭流涕,申明自己再也不敢了,回家后遭到父亲的毒打。

这个惨痛的记忆,被莫言写成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和短篇小说《枯河》。

1973年莫言参加挖掘胶菜运河成为农民工,后来又到棉纺厂任司傍员并成为棉纺产夜校的语文老师。

1976年,历尽波折的莫言终于参军成功,时年21岁。

1979年7月,莫言回老家结婚。

而后苦经调任却提干无望。

在同事的帮助下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政治课老师。

1987年秋,他在《莲池》杂志第5期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

同年,女儿管笑笑出生。

1982年在《莲池》杂志又发表短篇《丑兵》和《为了孩子》后被破格提干,调到延庆当干事。

1983年发表短篇小说《民间音乐》受到犁赏识,赞其有空灵之感。

1984年在《长城》杂志第2期、第5期分别发表了短篇《岛上的风》和中篇《雨中的河》,在《解放军文艺》第七期发表了短篇《黑沙滩》。

同年,莫言得到著名作家徐怀中的赏识,成为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第一届学生。

1985年,莫言30岁。

在《中国作家》第二期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反响,《中国作家》组织在京的作家与评论家举行讨论会讨论该作。

同年,在《收获》第五期发表中篇《球状闪电》,在《钟山》第一期发表中篇《金发婴儿》,在《人民文学》第十二期发表中篇《爆炸》,并在多家刊物发表短篇小说《枯河》、《老枪》、《白狗秋千架》、《大风》、《三匹马》、《秋水》等多篇。

1986年,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由作家出版。

《人民文学》第三期发表中篇《红高粱》获得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

随后发表系列中篇《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同时还发表《筑路》,短篇《草鞋窨子》、《苍蝇门牙》等。

同年夏,艺谋找到莫言洽谈购买《红高粱》改编电影事宜,莫言与剑雨、朱伟合作将其改编为电影版文学剧本。

1987年,长篇《红高粱家族》由解放军文艺出版。

于2000年被《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而其后发表的中篇《欢乐》、《红蝗》受到恶评。

1988年,电影《红高粱》获西柏坡第38届电影节金熊奖,同年在《十月杂志》发表长篇《天堂蒜薹之歌》,同年4月,由作家出版单行本。

他还发表了《复仇记》、《马驹横穿沼泽》。

同年秋,大学、师大学在高密联合召开“莫言创作研讨会”,由关论文汇编成《莫言研究资料》。

9月,莫言考入北师大创作研究生班。

小说集《爆炸》由解放军文艺出版。

1989年,莫言34岁,出访西德。

第一次走出国门。

同年三月,在短片《白狗秋千架》获联合报小说奖。

据此改编的电影《暖》获得第16届东京电影节金麒麟奖。

4月,中短篇小说集《欢乐十三章》由作家出版。

6月发表中篇小说《你的行为使我恐惧》。

冬天,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酒国》。

1990年,他在《花城》杂志发表中篇《父亲在民夫连里》。

1991年创作中篇《白棉花》、《战友重逢》、《怀抱鲜花的女人》、《红耳朵》;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参加文学活动;暑假创作了《神镖》、《夜渔》、《鱼市》、《翱翔》等短篇。

同年,莫言与朋友合作创作了六集电视连续剧《哥哥们的青春往事》,由电影制片场摄制。

1992年创作中篇《幽默与趣味》、《模式与原型》、《梦境与杂种》。

1993年先后出版了长篇《酒园》、《食草家族》,中篇集《怀抱鲜花的女人》,短篇集《神聊》。

1994年莫言母亲于高密县去世,它直接催生莫言要写一部小说献给母亲的念头。

1995年,莫言40岁,创作长篇《丰乳肥臀》,出版五卷本《莫言文集》。

小说的发表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把莫言推到风口浪尖。

1996年由莫言编剧的影片《太阳有耳》获第46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同年,《丰乳肥臀》停印。

1997年,他与人合作创作话剧《霸王别姬》。

离开军队,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查日报》工作。

《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奖金十万元。

1998年,在《东海》杂志第六期发表中篇《牛》,在《收获》第六期发表中篇《三十年前的一场长跑比赛》,发表短篇《拇指拷》、《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白林的战斗》、《一批倒挂在杏树上的狼》、《蝗虫奇谈》、出版散文集《会唱歌的墙》。

十八集电视连续剧《红树林》由检查日报影视部设置完成。

1999年,在《收获》第2期发表中篇《师傅愈来愈幽默》、在《花城》第1期发表短篇《我们的七叔》,在《收获》第4期发表中篇《野驴子》。

在海天长篇《红树林》,小说集《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在解放军文艺出版《师傅愈来愈幽默》。

2000年,莫言45岁,在《收获》第1期发表中篇《司令的女人》,在《文学》第11期发表短篇《冰雪美人》。

长篇《酒园》再版,在南海出版。

《莫言短篇小说》(1-3卷)由文艺出版,《莫言散文》由文艺出版。

2001年,长篇《檀香刑》由作家出版,出版后引起了文学界的再度热议,后获得联合2001年十大妇女书。

在《山花》第一期发表短篇《倒立》,获第二届牧文学奖。

长篇《酒园》获得法国儒尔·巴泰雍外国文学奖。

2002年他与阎连科合作长篇《良心作证》,由春风文艺出版,中篇《扫帚星》在《布老虎中篇小说春之卷》发表。

长篇小说集、小说、散文集《红高粱家族》、《酒园》、《拇指拷》、《清醒的说梦者》、《罪过》、《师父愈来愈幽默》、透明的红萝卜》在出版,散文集《清醒的说梦者》,《什么气味最美好》分别由文艺和出版。

长篇《檀香刑》获首届“钧文学奖”。

2003年,长篇《四十一炮》由春风文艺出版,获第2届华语文学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并入围第7届茅盾文学奖。

同年获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在《收获》第五期发表短篇《木匠与狗》。

散文集《小说的气味》在春风文艺出版,散文集《写给父亲的信》、小说集《藏宝图》也出版与此。

2004年,莫言先后获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和“华语文学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005年,莫言获第三十届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奖。

2006年在作家出版长篇《生死疲劳》并于2008年获第2届红楼梦奖首奖。

散文集《道随笔》在文艺出版,获第17届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2007年,散文全集《说吧,莫言》在海天出版。

2009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蛙》,于2011年8月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二)作家研究:

我们组研究的作家是莫言,依我之见,了解研究一个作家,不仅要从他的生平简介、代表作品、其他学者对这位作家的评论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还应提出自己的观点。

通过阅读莫言的有关作品,我觉得可以分阶段对莫言进行分析。

大致可分为“不同寻常”的出生地、“丰富多彩”的童年、“坎坷曲折”的青年时期,“硕果累累”的中年时期,其中,重点阐述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

高密东北乡对莫言是一种难以摆脱的梦幻,一种苦涩的人生,但又是一种写作的资源。

现在的你们是否已嗅着高粱酒的香气和饽饽的香味了,那么请跟我来,让我们一起去高密东北乡走一回。

1、“不同寻常”的出生地

莫言于1955年2月17日,农历乙末正月二十五,出生于省高密县,那么高密县十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高密地处古代齐国和鲁国的交界处,八百多年前,在莫言故乡西边的郓城县,“及时雨”宋公明带领一帮梁山好汉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而高密以东就是古称的东夷了,舜生于东夷,这里也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宰相晏婴的故乡,在莫言故乡的北边是落第秀才蒲松龄的降生地。

大家是否觉得这是一个人杰地灵,充满神秘感的地方呢?

如果你想来到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请记详细地址;省高密县大栏乡平安庄三份子村XX号,标志:

屋子后面有一条河,右边有一个大场院。

2、“丰富多彩”的童年

为什么我会用“丰富多彩”一词来形容莫言的童年呢?

因为在他的童年中有太多的趣事,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童年的痕迹,感受到孩童的那份纯真、活泼,不禁让我们回忆起自己的童年。

莫言小的时候是个调皮的小男孩,在他生命里第二个夏天的午后,他独自一人来到厕所,看到厕所的角落上钉了根柱子,他感觉很好玩,就双手抓住它,最后就仰面朝天跌进了那个茅坑里,喝了很多脏水,那个情景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叫“惨”。

后来被大哥捞起,扛到后面的河里,用一块肥皂洗了洗,肥皂的香味很好闻,莫言现在谈起此事还能回忆起肥皂的香味。

这次小莫言吃了亏,按理说应该安静几天了,可是不久,他又栽倒在院子的水缸里,头朝下,屁股朝上,是莫言的母亲把他提起来的。

两年以后,四岁的莫言提着一个珍贵的热水瓶到大兰村的公共食堂打开水,装好一瓶热水,一不小心“啪”的一声掉在地上了,热水瓶打碎了,莫言吓得钻进一个草垛里,一下午不敢出来,到了晚上,听到他的母亲喊他的乳名,他才从草垛里钻出来,乖乖地和母亲回了家。

一年以后,五岁的莫言被父母送到村小学,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那个时期,人们都处于一种极其饥饿的状态,一个春天的下午,学校拉了一车亮晶晶的煤块,一个大胆的小孩试探地拿了一块,放到嘴里咬了一口,然后就咯嘣咯嘣地吃了起来,饥饿难耐的莫言也跟着吃了起来,感觉越嚼越香,味道好极了。

不久,一个女教师也加入吃煤块的队伍中……有一天,上小学一年级的莫言因脚上生了个毒疮,不能上学,独自一人在家里,推开家里的后窗向外面看,看见河水像马一样涌过来,洪水泛滥在童年的莫言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后来,他将这种记忆写在《秋水》里。

1964年,莫言上小学三年级,学校举行了一次体育比赛,在长跑比赛这个项目之中,神奇的右派朱老师得了冠军,莫言对朱老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将这次他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中篇《三十年前的一个长跑比赛》。

莫言五年级的时候,在各种宣传工作中,显示出了写打油诗和快板的特殊才华,其中一首打油诗是这样写的:

贫下中农听我吼,今年不种和尚头,鲁麦一号新品种,蒸出馍馍冒香油。

日月如梭,时光飞逝,转眼间,莫言小学毕业了,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童年生活流下了惨痛的记忆。

3、“坎坷曲折”的青年时期

莫言小学毕业后,因为家庭成分是富裕中农,也因为得罪了一个农民代表,莫言被剥夺了正式上中学的权利,只能回家务农,成为一名公社小社员。

常常一个人赶着牛羊去远处放牧。

一天到晚,都是一个人,他养成了仰看白云,俯视青草流水的习惯,他对着天空喃喃自语,和牛羊交谈。

他十八岁的时候,报名参加了挖掘胶莱运河,当上了一名光荣的农民工。

劳累之余,他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胶莱河畔》,不过因为劳动过于劳累,他仅创作了一章就停笔了。

同年莫言到棉纺厂当上了临时工,任司磅员。

后来,当上了棉纺厂夜校的语文老师。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1976年,莫言迎来了他人生的春天,历经波折,他终于参军成功。

与此同时,他也开始了最早文学的创作,随着事业蒸蒸日上,爱情花也结出了硕果,莫言与1979年7月回老家结婚。

4、“硕果累累”的中年时期

从文学史的角度讲,莫言是新时期的重要作家,属于“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

在新时期的代表作家里,莫言即便不是最有天才的作家,也是最有创造力的作家,最富有写作韧性的作家。

其代表作品《透明的胡萝卜》、《红高粱》、《酒国》、《生死疲劳》、《蛙》等都为我们所熟知。

中篇小说《红高粱》被视为“寻根文学”的终结,也被称为“新历史小说”重要起源和代表作品。

《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奖金十万元。

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矛盾文学奖。

从写作风格看,莫言以大胆著称,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感受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

不同的人对莫言有不同的评价,我们着重分析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幸福的童年人人相似,不幸的童年个个不同,童年的惨痛记忆是莫言创作素材的源泉。

纵观莫言不幸的童年,我们不难发现饥饿和孤独一直伴随着莫言,这无疑是童年生活给莫言留下的阴影,这些阴影在莫言的作品中顽强地表现出来,又成了他的作品不可或缺的色调和背景。

何为“童年视角”?

简而言之,就是以儿童的眼光、心态和趣味看待儿童记忆中的人和事。

作家、艺术家常把童年视角获得的意象,转化为有儿童特色的表现对象,塑造为儿童特色的艺术形象。

因此,儿童视角是儿童记忆的艺术加工,是艺术创作过程中又一个重要的心理活动,得到作家和艺术家的高度重视。

莫言曾多次说过:

“童年的印象特别深刻,终生难忘。

中篇小说《透明的胡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这已经是文学常识了。

故事里的桥洞,碎石子,拉风箱,因为饥饿拔了生产队的一个萝卜而受辱,这些都是莫言自己世界的东西。

在《透明的红萝卜》里莫言最重要的收获是找到自己童年时身上所承载的那些饥饿、孤独和痛苦的回忆,几乎原原本本来自于莫言的亲身经历:

1967年,莫言十二岁,在水利工地旁,莫言因为饥饿难耐,偷拔了生产队的一根萝卜,被机警的革命老农擒获,押送到工地上,工地领导召集全体工人为这个十二岁的男孩专门召开了一次批斗会,批斗会过后莫言被二哥押送回家,遭到父亲的一顿毒打。

正因为有着这份深沉苦痛的创伤沉淀,才有了莫言成名作《透明的胡萝卜》。

在作品中,他赋予了孩子异能的时候,更是赋予了自己一种功能。

走出阴霾的心,进入生机勃勃的自然,让这种幸福来弥补心的创伤,在苍穹下,在上,让自己压抑的心去接受更多轻松的宁静。

在莫言的成长环境里,有源自父亲的家庭暴力,也有源自外界的社会暴力。

其父亲是受过私塾教育,古板严厉的人,家长制度专权,动辄对他以拳脚管教。

而莫言小学的老师管理班级纪律,体罚学生,也使用了弹弓绝技的暴力方式。

文革时期,莫言目睹和经历了很多暴力事件。

少年的莫言为了自己不知饥饱的肚子,干了不少偷瓜摸枣的事,每一次被抓到都是一顿暴打。

这些暴力记忆和暴力实践使他的童心布满了伤痕,这些伤痕又使他的很多作品呈现了暴力美的表达方式。

《枯河》向我们呈现了暴力美。

主人公叫小虎,他是一个身心不健全的孩子,为书记之女爬树折树枝,不料连同树枝摔下来,砸昏了小珍,这意外导致小虎被村书记、哥哥、母亲、父亲等人轮番毒打,身心俱创,离家出走后悲惨的死在了村中的枯河里,小说写到“父亲左手提着一只鞋子,右手拎着他的脖子,轻轻的提起来,用力一摔,父亲那只厚底鞋第一次打在他的脑袋上”,莫言用一种揪心的方式来描写了自己童年所遭受的来自各方面的毒打,借着笔下残缺的孩子,莫言写出了自己早年的不幸,写出了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宣泄他曾经的痛苦,重新塑造其均衡的心世界。

虽然莫言的童年是不幸的,但他依然是得到过爱的滋润。

在莫言的童年生活中,最深刻的爱的体验来自他的母亲。

在饥饿的年代里,深爱他的母亲把自己的饭省下来给莫言吃,莫言深深地眷恋着他的母亲,因为童年享受过母亲的温暖,才有了作品《丰乳肥臀》的诞生。

给予过莫言童年爱的体验的家人,有那位将他从茅坑里救上来,把他抱到河里去洗干净的大哥;还有当他的父亲用绳子打他时,把他从绳子下面解救出来的爷爷。

来自家人深刻的爱的体验,奠定了莫言生命的基础,创作的基础。

《丰乳肥臀》是莫言耗费数年精力写成的一部五十万字余的长篇,很多读者对书名提出了质疑和批判,接下来我们探讨这样两个问题:

莫言为何创作这篇《丰乳肥臀》?

他这样命名的理由是什么?

1994年,莫言的母亲去世了,他想写一部献给母亲的书。

莫言好几次拿起笔来,但心里总是感到千头万绪,不知道该从哪里动笔。

这时候,他想起了几年前在地铁出口看到的那一幕:

两个又黑又瘦的孩子坐在母亲的两个膝盖上,每人叨着一个奶头,一边吃奶一边抓的她的胸脯。

母亲的枯瘦的脸被夕阳照耀的,好像一件古老的青铜器一样闪闪发光。

于是,莫言开始创作这篇小说。

前面我们提到了莫言的童年和故乡,但我们没有来得及提到她的母亲。

莫言的母亲是一个身体瘦弱、一生疾病缠身的女人。

莫言的母亲在十五岁的时候嫁给了莫言的父亲,从此开始了长达六十多年的艰难生活。

生育、饥饿、病痛困扰着他母亲。

莫言的母亲生过很多孩子,但活下来的只有他们兄妹四个。

在过去的中国农村,妇女生孩子就跟猫狗生育差不多。

莫言在《丰乳肥臀》第一章里描写了这种情景: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上官鲁氏生育她的双胞胎时,她家里的毛驴也在生驴子。

驴和人都是难产,但上官鲁氏的公公和婆婆更关心的时那头母驴。

他们为难产的母驴请来了兽医,但他们对难产的儿媳却是不闻不问。

尽管小说中的上官鲁氏不是莫言的母亲,但莫言的童年也有类似的经历。

他的母亲怀着一对双胞胎时,肚子大的低头看不见自己的脚尖,走起路来非常难受,即使这样还要下地干活。

这种情景在今天看来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却是很正常的现象。

因为频繁的生育和饥饿,与他母亲同龄的女人们基本多是疾病缠身,她们三十多岁时,基本都丧失了生育能力,四十多岁时,牙齿都脱落了,它们的腰几乎找不到一个是直的,大街上行走的女人,几乎个个弓腰驼背,面如死灰。

那时的农民缺少医药,得了病只好死挨,挺过来就活,挺不过去就死。

莫言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因为他的母亲对他比较溺爱,允许他吃奶到五岁,莫言感到自己欠母亲的太多了。

他在地铁入口看到两个孩子和他们的母亲时之所以热泪盈眶与他个人的经历有关。

这件事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决定从生养和哺乳入手写了一部感母亲的书。

莫言之所以将小说命名为《丰乳肥臀》就是为了重新寻找到这庄严的朴素,就是为了追寻一个人类的根本,这是解释之一。

众所周知,乳房是哺育的工具,臀部是生殖的工具。

丰满的乳房能育出健壮的后代,肥硕的臀部是多生快生的物质基础。

性是自然的行为,也是健康的行为,而自然和健康正是美的摇篮。

丰乳与肥臀是上宇宙中最美丽、最圣神、最庄严、当然也是最朴实的物质形态,她产生于,又象征着,这就是莫言把小说命名为《丰乳肥臀》的解释之二。

郭沫若把地球比作母亲,这些比喻很难说准确,但总是让我们感动,母亲其实也是之子,母亲并不是,但母亲具有的品格,厚德载物,任劳任怨,默默无言,无私奉献。

莫言童年时代对爱的独特感知与创伤的铭心体验,是其创作的不竭资源,他的创作是对历史的回放,是对童年的铭记,在其妙笔下揭示了爱恨生死等人类永恒的主题,提升了创作的高度,也因此铸就了莫言传世的作品,推动了莫言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莫言研究资料》/扬编.人民,2005年版。

2.《莫言评传》/叶开著.文艺,2008年版。

3.散文随笔《说吧,莫言》.海天,2007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