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7506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

《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妇科学Word格式.docx

1)月经期即行经期,此期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通过阳气的疏泄,胞脉通达,

推陈出新,使经血从子宫下泄,故气血以下为顺;

2)经后期即阴长期,血室已闭,子宫藏而不泄,通过神奇的封藏,蓄养阴精,使经血长,为“重

阴”阶段;

3)经间期经过经后期的蓄养,阴精充沛,冲任气血充盛,重阴必阳,在肾气的推动下,阴阳转化,

阴精化生阳气,出现氤氲之侯,乐育之时,的候;

4)经前期阳长期,经前期后,阳气逐渐增长,达重阳状态,此期阴精与阳气皆充盛,子宫胞脉气

血满盈,已为孕育做好准备。

若胎元已结,则肾气封藏,子宫继续藏而不泄;

若未孕育,则在阳气的鼓动下,子宫胞脉通达,泻而不藏,经血得以下泄。

9带下:

广义带下为泛指带脉以下的疾病,即妇女经、带、胎、产、杂病;

狭义的带下指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

生理性带下:

为润泽于阴户和阴道内无色无臭、粘而不稠的液体。

9、受孕前提:

肾气充盛,天葵成熟,冲任二脉功能协调,子宫藏泻有期,月经正常。

其条件为男女

生殖之精适时结合。

10、正常孕妇整个妊娠期约289天,即10个妊娠月;

预产期的推算,是从末次月经的首日开始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

11、试胎:

月数未足,痛定如常。

弄胎:

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

12、足月临产的特征:

胎位下移,腰腹阵痛,下腹坠胀而有便意,隐刀有少量血水排出(见红)。

13、产褥期:

分娩结束后,产妇逐渐恢复到孕前的状态,此期间需要6—8周.。

14、恶露:

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

15、正常分娩者,产后半小时即可开始哺乳。

第三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1、妇科疾病的病因:

淫邪因素;

情志因素;

生活因素;

体质因素;

环境因素;

病理产物致病。

2、病机:

脏腑功能失常;

气血失调;

冲任、子宫、胞脉、胞络受损。

第四章妇女疾病的诊断概要

1、月经病的辨证要点:

月经期、量、色、质的变化。

2、带下病的辨证要点:

带下量、色、质、气味的变化结合全身症状、舌脉。

3、妊娠病的辨证要点:

首先要辨明是胎病抑或母病;

其次要辨别胎之可安与不可安;

最后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4、产后病“三审”:

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

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

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并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第五章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1、根据妇女血常不足、气常有余的特点,治疗时要注意固护精血。

2、滋肾补肾的代表方有:

杞菊地黄丸、真武汤、内部丸、肾气丸。

补益气血法包括:

补气固摄;

养血益精。

调理奇经包括:

温补奇经;

滋养奇经;

通理奇经;

镇安奇经;

固摄奇经。

3、周期疗法:

结合月经周期在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行经期不同时期的肾阴阳转化、消长节律和气

血盈亏变化的规律,遵循滋肾养血—补肾活血—调补肾阴肾阳—活血化瘀的原则,采取周期性用药的方法。

4、《金匮要略》开创了中医妇科学外因冲洗、阴道纳药外治法之先河。

月经病

总论

1、月经不调:

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间期、经量的病变;

月经不调主要指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

后不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等。

2、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

治本以调经,补肾扶脾。

调经诸法,以补肾扶脾为要。

3、月经病的治疗大法及思路:

1)辨病之先后,治病求本,先病经者,当先调经;

先病病者,当先治病;

2)辨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3)辨月经周期,因势利导。

证型/病机治法方药

一、月经先期

定义: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天一行者,连续两个周期以上。

1、总病机:

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

气虚证

脾气虚证

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

肾气虚证

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

血热证

阳盛血热

清热养阴、凉血调经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黄柏、白芍、茯苓、熟地、青蒿)

阴虚血热

滋阴清热、养血调经

两地汤(干地、阿胶、白芍、玄参、麦冬、地骨皮)

肝郁血热

疏肝解郁、清热调经

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

1、定义: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月一行。

2、治疗原则:

和血行滞、温经养血,疏通经脉气机

肾虚证

补肾养血调经

当归地黄饮

血虚证

补血益气调经

 

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黄、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灸甘草)

血寒证

虚寒

扶阳祛寒调经

温经汤《金匮要略》

实寒

温经散寒调经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气滞证

理气行滞调经

乌药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7天以上,连续三个周期以上。

2、本病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药方.月经不调》;

《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将本病分为“血虚经乱”和“肾虚经乱”;

《傅青主女科.调经》认为经水先后无定期为肝肾之郁所致,治法主张“舒肝之郁即开肾之郁”,用定经汤。

3、病因病机:

肝肾功能失常,冲任气血失调,血海蓄溢不循常道。

4、治则治法:

疏肝、补肾、调理。

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肝郁证

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逍遥散

四、月经过多

月经量较平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

(总量超80ml)

2、病因病机:

3、治则治法:

月经期重在止血固冲,平时益气、清热、养阴、化瘀。

补气固冲、摄血调经

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灸甘草)

清热凉血、止调经血

保阴煎

血瘀证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

五、月经过少

1、定义:

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经行时间不足2天,甚至点滴而下。

补肾填精、养血调经

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黄、山药、茯苓)

养血调经

滋血汤

活血化瘀、养血调经

桃红四物汤

痰湿证

燥湿化痰,理气调经

苍附导痰汤

六、经期延长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不净达半月之久。

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虚热证

养阴清热止血

两地汤+二至丸

湿热证

清热祛湿,化瘀止血

固经丸

活血化瘀止血

七、经间期出血

1、在两次月经中间,出现周期性阴道少量阴道出血者。

肾阴虚;

湿热;

血瘀

3、治则治法:

滋肾养血为主。

肾阴虚

滋肾养阴、止血调经

湿热

清热利湿

清肝止淋汤

化瘀止血

逐瘀止血汤

八、闭经(月经病第一重点!

原发性闭经:

女子年龄超过16岁而无月经来潮者。

继发性闭经:

月经周期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

或月经停闭超过3个月经周期者。

虚:

气血虚弱;

肾气亏虚;

阴虚血燥。

实:

气滞血瘀;

痰湿阻滞。

虚者补而通之;

实者泻而通之,虚实夹杂者当补中有通,攻中有养。

(古人诊治闭经以血枯、血隔分虚实)

气血虚弱

益气养血调经

人参养荣汤

肾气亏损

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阴虚血燥

滋阴清热调经

加减一阴煎加丹参、女贞子、香附

气滞血瘀

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血府逐瘀汤

痰湿阻滞

健脾除湿化痰,活血调经

四君子汤+苍附导痰丸

附:

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

1、病机: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及肾上腺等的内分泌活动异常,导致卵巢长期不能排卵。

2、临床表现:

闭经、月经稀发或不规则子宫出血及不孕、多毛、肥胖等症状,双侧卵巢呈多囊性增

大。

肾虚

补肾调经

右归丸

化痰除湿,通络调经

苍附导痰丸

行气活血,祛瘀通经

膈下逐淤汤

肝经湿热

清热利湿,疏肝调经

龙胆泻肝汤

九、崩漏(月经病第二重点!

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称为崩漏。

出血量多,暴下如注,不能自止,为崩中;

出血量少,淋漓日久达半月以上,为漏下。

肾—天葵—冲任—胞宫轴的严重失调;

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

3、诊断要点:

月经的周期,经期及经量发生严重紊乱。

月经周期紊乱,行经时间超过半月以上,甚或数

月断续不休,或闭经数月又突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迁延日久者可见贫血症状。

4、崩漏需做的检查:

妇检;

生殖内分泌;

B超;

诊刮;

宫腔镜;

基础体温测定。

5、崩漏与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的鉴别:

月经先期是周期缩短,月经过多是经量过多,经期延长是行经时间延长,各自有一定的周期、经量、经期;

崩漏是周期、经量、经期严重失调。

6、治崩三法:

塞流、澄源、复旧

根据发病缓急和出血的新久,治疗崩漏尚须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1)塞流:

即是止血,用于暴崩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2)澄源:

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

一般用于出血减缓后的辨证论治。

(3)复旧:

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治法有补肾、扶脾、舒肝。

治崩漏三法又不可截然分割,塞流需澄源,澄源当以固本,复旧要求因。

脾虚证

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固本止崩汤

肾气虚

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肾阳虚

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左归丸合二至丸/滋阴固气汤

虚热

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上下相资汤

实热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清热固经汤

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通瘀止血汤/将军斩关汤

十、痛经(月经病第三重点)

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

原发性痛经:

生殖道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

继发性痛经:

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引起的痛经。

2、痛经的治疗原则:

调理子宫、冲任气血

气滞血瘀证

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膈下逐瘀汤

寒凝血瘀证

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汤/温经散寒汤

湿热瘀阻证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清热调经汤

气血虚弱证

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圣愈汤

肾气亏损证

益肾益精、养血止痛

益肾调经汤/调肝汤

十一月经前后诸证

特点:

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地出现明显不适的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1)经行乳房胀痛

定义:

每于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乳房作胀,或乳头胀痒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

鉴别:

若乳房有结节或肿块,经后不能消失者,应与乳腺增生症或乳房肿瘤相鉴别。

肝气郁结证

疏肝理气,和胃通络

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

肝肾亏虚证

滋肾养肝、和胃通络

一贯煎+麦芽、鸡内金

(2)经行头痛

肝火证

清热平肝熄风

羚羊钩藤汤

调气活血,化瘀通络

通窍活血汤

养血益气

八珍汤酌+首乌、蔓荆子

(4)经行发热

肝肾阴虚证

滋阴肝肾、育阴清热

蒿芩地丹四物汤

血气虚弱证

补益血气,甘温除热

瘀热壅阻证

化瘀清热

血府逐瘀汤+丹皮

(5)经行身痛

养血益气、柔筋止痛

当归补血汤

活血通络、散寒化瘀

趋痛散

(6)经行口糜

阴虚火旺证

滋阴降火,活血化瘀

知柏地黄汤+蒲黄、田七

胃热熏蒸证

清胃泻热

凉膈散

(7)经行泄泻

健脾渗湿,理气调经

参苓白术散

温阳补肾、健脾止泻

健固汤+四神丸

(8)经行浮肿

脾肾阳虚证

温肾化气,健脾利水

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理气行滞,养血调经

八物汤+泽泻、益母草

(9)经行风疹块

养血祛风

当归饮子

风热证

疏风清热

消风散

(10)经行吐衄

肝经郁火证

清肝调经

清肝引经汤

肺肾阴虚证

滋阴养肺

顺经汤+牛膝

(11)经行情志异常

舒肝解郁、养血调经

痰火上扰证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生铁落饮+郁金、川黄连

十二、绝经前后诸症(月经病第四重点)

涵义:

妇女在绝经期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目浮肢肿、皮肤蚂蚁走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

1、病因病机:

肾虚为致病之本。

2、治则治法:

平调肾中阴阳,治以益肾宁心为主。

3、《素问·

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4、诊断:

年龄;

病史;

症状;

体征;

辅查

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左归饮加制首乌龟板

温肾扶阳

肾阴阳俱虚

阴阳双补

二至丸+二仙汤+制首乌、生龙骨、生牡蛎

带下病(相当重要)

带下过多

是指带下量多,色质气味异常,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广义带下:

泛指所有妇科疾病,即经、带、胎、产、杂等多种疾病。

狭义带下:

妇女阴道内排出的白色或淡黄色稀薄粘稠的液体,绵绵不断而下。

2、生理性带下:

女子阴道内有少量无色无臭,润泽阴道的分泌物。

3、病机:

任脉不顾,带脉失约。

以健固任带为主要原则。

5、滴虫性阴道炎带下特点:

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

念珠菌阴道炎:

为凝乳或豆腐渣样的稠厚白带;

细菌性阴道炎特点为:

带下量多,色白,稀薄均匀,呈腥臭味

老年性阴道炎特点:

白带稀薄,淡黄色或血样脓性白带

林并行阴道炎特点:

黄色或脓样。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完带汤

肾阳虚证

温肾固任、收涩止带

内补丸

阴虚夹湿证

滋阴益肾、清热除湿

知柏地黄丸

湿热下注证

清利湿热止带

止带方

妊娠病(总论最重要!

1、涵义:

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相关的疾病称为妊娠病。

2、妊娠病的病机:

阴血虚、脾肾虚、冲气上逆、气滞。

1)孕后阴血下注养胎,易致阴血偏虚,阳气偏旺的生理状态;

2)胎儿逐渐长大,胎体上升,影响气机的升降,形成气滞、气逆、痰郁的病理变化;

3)素体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胎失所养;

或因先天肾气不足,胞失所系,以致胎元不固。

3、妊娠病的治则:

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治病与安胎并举。

1)分清母病与胎病;

2)辨胎之可安与不可安;

3)安胎的具体方法以补肾培脾,清热养血为主。

4、妊娠病用药注意事项:

1)不宜乱投药,用药宜慎重,可用可不用的药当不用。

2)不能因怀孕而讳疾忌医,须知“有病则当之”。

3)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4)病情确实需要可适当选用,所谓“有故无损,亦无损也”但须掌握剂量,“衰其大半而止”。

一、妊娠恶阻

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恶闻食味,甚则食入即吐。

(妊娠早期出现择食、厌食、轻微恶心、头晕倦怠等症状称为早孕反应,不须之类)

冲脉上逆,胃失和降。

以调气和冲,降逆止呕为主,用药当固护胎元。

4、鉴别:

与妊娠合并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病毒性肝炎、急性阑尾炎、胆道感染相鉴别。

脾胃虚弱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香砂六君子汤(呕吐痰涎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肝胃不和

抑肝和胃、降逆止呕

橘皮竹茹汤(呕甚而胃阴亏者用生脉散+增液汤)

二、妊娠腹痛(胞阻)

妊娠期间,小腹疼痛,反复发作,称为妊娠腹痛。

胞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3、与异位妊娠已破裂型的鉴别:

其一侧少腹剧痛波及全腹,常伴有晕厥或休克。

腹部检查下腹有压痛和反跳痛、肌紧张,患侧尤甚。

出血多时叩诊有移动性浊音。

B超,后穹窿穿刺可协助诊断。

4、治则治法:

养血理气,止痛安胎为主。

血虚

补血养血、止痛安胎

当归芍药散加制首乌、桑寄生

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胶艾汤加巴戟天、杜仲、补骨脂

气滞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三、异位妊娠(相当重要)

血瘀少腹实证。

治法:

以活血化瘀为主。

2、诊断要点:

停经史;

腹痛;

阴道流血;

腹部包块;

HCG阳性;

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

3、异位妊娠破裂的临床表现:

(1)停经:

多有停经史,除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停经时间较长外,大多在6周左右。

亦有无明显停经者。

(2)腹痛:

在早期不明显,有时仅上腹一侧隐痛。

当输卵管破裂时,患者突感下腹一侧撕裂样剧痛。

(3)阴道不规则出血:

不规则、量少、色黯。

(4)晕厥与休克:

腹腔内急性出血及剧烈腹痛可导致。

未破损期

活血化瘀,消症杀胚

宫外孕2号(宫外孕1号(丹参、桃仁、赤芍+三棱莪术)

已破损期

休克型

益气固脱,活血祛瘀

生脉散+宫外孕1号

不稳定型

活血化瘀,佐以益气

宫外孕1号+党参、黄芪

包块型

破瘀消症

宫外孕2号

四、胎漏,胎动不安

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坠胀等现象者,称为为胎漏。

若妊娠期间腰酸、腹痛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2、主要病机:

冲任不固,胎元不健。

治法治则:

以安胎为主。

3、与异位妊娠的鉴别:

异位妊娠妇检时一侧附件有软性包块、压痛、反跳痛,有移动性浊音,妇检可见子宫颈摇举痛,子宫有漂浮感等临床表现。

固肾安胎、佐以益气

寿胎丸加党参、白术

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胎元饮

血热

滋阴清热、养血安胎

保阴煎/当归散

活血化瘀、固肾安胎

桂枝茯苓丸+寿胎丸

十、妊娠肿胀(子肿)

妊娠中晚期,孕妇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者,称为妊娠肿胀。

(气滞湿郁者皮色不变,压痕不显,按之随起)

脾肾阳虚

3、治则:

治病与安胎并举治疗大法:

运化水湿为主。

脾虚

健脾理气、行水消肿

白术散加砂仁

温阳化气、行水消肿

真武汤

理气行滞、化湿消肿

天仙藤散

十一、妊娠眩晕(子晕)

妊娠中晚期出现头晕目眩,状若眩冒者称为妊娠眩晕。

阴血不足、肝阳上亢或痰浊上扰。

3、治疗大法:

平肝潜阳

阴虚肝旺

滋阴益肾、平肝潜阳

杞菊地黄丸加石决明、钩藤、龟板、何首乌

脾虚肝旺

健脾利湿、平肝潜阳

半夏白术天麻汤

气虚血瘀

益气养血、活血行滞

八珍汤加首乌、钩藤、石决明

十二、妊娠痫证(子痫)

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或新产后,发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双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

身强直,须臾醒,醒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者,称为妊娠痫证。

1)睡中、头晕、头痛、胸闷、恶心呕吐为先兆子痫的表现,若出现抽搐或昏迷则为子痫;

2)孕期检查:

BP>

=160/110mmhg有诊断意义

3)辅助检查:

尿分析可有蛋白尿,眼底检查可见小动脉痉挛,视网膜水肿、出血或棉絮状渗出物。

以滋阴养血、平肝潜阳为主

肝风内动

平肝熄风止痉

羚角钩藤汤

痰火上扰

清热豁痰开窍

牛黄清心丸加竹沥

产后病(总论很重要)

产后病是指产妇在新产后及产褥期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

2、产后三病:

《金匮要略·

妇人产后病脉症并治》“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

3、产后三急:

呕吐、盗汗、泄泻。

4、产后三冲:

冲心、冲肺、冲胃

5、产后病的病机:

(1)亡血伤津;

(2)瘀血内阻;

(3)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

6、产后三审:

(几乎每年必考)

产后病的诊断,除了运用四诊八纲外,还须根据新产后的生理、病理特点,注意三审:

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

7、产后病的病理特点:

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

8、产后病注意事项:

产后病的治疗,应根据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

临证时须细心体察,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选方用药,亦必须照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