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5281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质量管理学习复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可以这样理解,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安排通常是有序的。

  

(2)过程

  过程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过程由输入、实施活动和输出三个环节组成。

过程可包括产品实现过程和产品支持过程。

  (3)产品

  产品是指“过程的结果”。

产品有四种通用的类别:

服务(如:

商贸、运输);

软件(如:

计算机程序、字典);

硬件(如:

发动机机械零件、电视机);

流程性材料(如:

润滑油)。

  (4)顾客

  顾客是指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例如,消费者、委托人、最终使用者、零售商、受益者和采购方。

顾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

  (5)体系

  体系是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6)质量特性

  质量特性是指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二、质量概念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质量的概念也随着不断深化、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质量概念主要有:

“符合性质量”、“适用性质量”。

  1.符合性质量的概念

它以“符合”现行标准的程度作为衡量依据。

“符合标准”就是合格的产品质量,“符合”的程度皮映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2.适用性质量的概念

  它是以适合顾客需要的程度作为衡量的依据。

从使用角度定义产品质量,认为产品的质量就是产品“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

  

三、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一)管理概述

  管理:

“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管理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通过“协调”的活动,综合利用组织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

管理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人员与活动。

  1.管理职能

  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一)质量管理

  1.质量管理的定义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2.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是指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质量方针是企业经营总方针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者对质量的指导思想和承诺。

企业最高管理者应确定质量方针并形成文件。

  3.质量策划

  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

  4.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5.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

  6.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7.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的含义可以这样来表述:

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者、员工、供方、合作伙伴或社会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

  该含义有如下要点:

  

(1)全面质量管理是对一个组织进行管理的途径,对一个组织来说,就是组织管理的一种途径,除了这种途径之外,组织管理还可以有其他的途径。

  

(2)正是由于全面质量管理讲的是对组织的管理,因此,将“质量”概念扩充为全部管理目标,即“全面质量”,可包括提高组织的产品的质量,缩短周期(如生产周期、物资储备周期),降低生产成本等。

  (3)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是以全面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对组织活动全过程的管理,追求组织的持久成功,即使顾客、本组织所有者、员工、供方、合作伙伴或社会等相关方持续满意和受益。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最早见于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菲根堡姆(A.v.Feigenbaum)发表的(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他指出:

“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需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

”菲根堡姆首次提出了质量体系问题,提出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这一个全新的见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菲根堡姆的思想在日本、美国、欧洲和其他许多国家广泛传播,并在各国的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四、质量管理的发展

  

(一)质量管理发展阶段回顾

  20世纪,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

在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

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

期间,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

“科学管理”提出了在人员中进行科学分工的要求,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中间再加一个检验环节,以便监督、检查对计划、设计、产品标准等项目的贯彻执行。

这就是说,计划设计、生产操作、检查监督各有专人负责,从而产生了一支专职检查队伍,构成了一个专职的检查部门、这样,质量检验机构就被独立出来了。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数理统计方法与质量管理的结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休哈特将数理统计的原理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并发明了控制图。

他认为质量管理不仅要搞事后检验,而且在发现有废品生产的先兆时就进行分析改进,从而预防废品的产生。

控制图就是运用数理统计原理进行这种预防的工具。

因此,控制图的出现,是质量管理从单纯事后检验进入检验加预防阶段的标志,也是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质量管理科学专著就是1931年休哈特的《工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要求人们运用“系统工程”的概念,把质量问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实施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管理。

60年代在管理理论上出现了“行为科学”学派,主张调动人的积极性,注意人在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市场竞争,尤其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国企业都很重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加强内部质量管理,确保生产的产品使用安全、可靠。

  在上述背景条件下,显然仅仅依赖质量检验和运用统计方法已难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也不能满足社会进步要求。

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通过上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引进了美国的质量管理方法,并有所发展。

最突出的是他们强调从总经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工人,全体人员都参与质量管理。

企业对全体职工分层次地进行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并创造了一些通俗易懂、便于群众参与的管理方法,包括由他们归纳、整理的质量管理的老七种工具(常用七种工具)和新七种工具(补充七种工具),使全面质量管理充实了大量新的内容。

质量管理的手段也不再局限于数理统计,而是全面地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以往通常用英文缩写TQC来代表,现在改用TQM来代表。

其中“M”是“Management”的缩写,更加突出了“管理”。

在一定意义上讲,它已经不再局限于质量职能领域,而演变为一套以质量为中心,综合的、全面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

  朱兰博士把质量管理的三个普遍过程,即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称为构成质量管理的三部曲(即朱兰质量管理三部曲)。

五、质量管理培训

  

(一)质量管理培训内容

  质量管理培训内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质量意识教育

  提高质量意识是质量管理的前提,而领导的质量意识更直接关系到企业质量管理的成败。

因此,质量意识教育被视为质量培训的首要内容。

  质量意识教育的重点是要求各级员工理解本岗位工作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

其工作结果对过程、产品甚至信誉的影响;

以及采用何种方法才能为实现与本岗位直接相关的质量目标做出贡献。

  质量意识教育的内容可包括:

质量的概念,质量法律、法规,质量对组织、员工和社会的意义和作用,质量责任等。

  2.质量知识培训

  知识培训是质量管理培训内容的主体,组织应对所有从事与质量有关工作的员工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

在识别培训需要的基础上,应本着分层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规定不同的内容,编写不同的教材,切忌“一刀切”。

领导培训内容应以质量法律法规、经营理念、决策方法等为主;

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内容应注重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

而一线员工培训内容则以本岗位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所需的知识为主。

  3.技能培训

  技能是指直接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所需的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

技能培训是质量管理培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由于行业和岗位不同,其所需的技能也不同,然而,对各层次人员的培训要求则大致相同。

  对技术人员,主要应进行专业技术的更新和补充,学习新方法,掌握新技术;

对一线工人,应加强基础技术训练,熟悉产品特性和工艺,不断提高操作水平;

对于领导人员,除应熟悉专业技术外,还应掌握管理技能。

六、质量信息管理

  信息指“有意义的数据”。

该定义中数据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有意义、有价值的言讯或消息。

信息是通过形象符号、语言文字、指令代码、数据资料等不同形式和不同媒体对客观事物所作的描述和反映。

原始数据和信息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原材料和成品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或计算机的信息处理系统,将不可利用或难以应用的原始数据加工成可利用的有效信息。

  

(一) 质量信息

  质量信息是有关质量方面有意义的数据。

产品的形成中存在着两种运动过程:

物流和信息流。

物流是由原材料等资源的输入转化成产品输出而进行形态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而信息流则是伴随物流而产生。

它反映了物流状态,并通过它控制、调节、改进物流。

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管好这两个方面的过程。

  1.信息源

  信息源指信号或消息序列的产生者。

在质量管理信息中,指数据或信息的发出者。

信息源可分为内部和外部。

内部信息源产生于组织内部产品实现过程和体系运行过程。

外部信息源产生于组织外部,包括相关方的、社会和外部环境等方面的信息。

组织应通过需求分析收集对过程控制和体系有效运行起作用的数据,至少应能提供以下方面的信息:

  2.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是指在信息系统中将信息按照规定的方式和途径,经过一定的载体从一处传到另一处的过程。

信息传递大体由三部分组成:

信源—信道—信宿。

信道是传递的通道;

信宿是传递的终点,一般指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部门。

传递要求完整(数据完整并可追溯)、准确、及时。

从质量管理角度来看,“记录”(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完成活动证据的文件)这个特殊文件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

  3.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是指将原始数据(信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加工”成有意义的信息的过程。

这里,原始数据是信息处理过程的输入,通过整理、分析、计算、建模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从而产生可用于控制、改进和决策的有用信息(信息处理过程的输出)。

  4.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是双向的,即将处理后的信息作为二次信息源,反馈给需要信息的人员和部门。

二次信息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新的一次信息源的质量及其传递。

质量信息不仅需要及时传递,而且要做到及时反馈,才能使信息被利用和共享成为可能。

  

(二)质量信息系统

  组织的活动有三种:

作业活动、战术活动和战略计划活动。

作业活动是组织内的日常活动,在质量管理方面,如质量控制活动等。

这些日常质量管理产生的数据是作业级系统的基础。

  (三)质量信息管理

  为了确保质量管理的有效运行,进行质量信息转换是十分必要的,应将质量信息(数据)作为一种基础资源,这对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决策以及激励人员进行质量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对质量信息进行管理,组织应当:

  

(1)识别信息需求;

  

(2)识别并获得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来源;

  (3)将信息转换为对组织有用的知识;

  (4)利用数据、信息和知识来确定并实现组织的战略和目标;

  (5)确保适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6)评估因使用信息所获得的收益,以便对信息和知识的管理进行改进。

第二章、方针目标管理

一、方针目标管理的基本知识

  

(一)方针目标管理的概念

  1.方针目标管理

  方针目标管理,在日本叫方针管理,在美国及西方国家叫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简称MBO),我国称为方针目标管理。

  方针目标管理是企业为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中长期和年度经营方针目标,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通过个体与群体的自我控制与协调,以实现个人目标,从而保证实现共同成就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2.方针目标管理的特点

  作为一种科学管理的方法,方针目标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系统管理,它层层设定目标,建立目标体系,并且围绕企业方针目标将措施对策、组织机构、职责权限、奖惩办法等组合为一个网络系统,按PDCA循环原理展开工作,重视管理设计和整体规划,进行综合管理。

  

(2)强调重点管理,它不代替由标准、制度或计划(如生产计划)所规定的业务职能活动,它不代替日常管理,只是重点抓好对企业和部门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点目标、重点措施或事项。

其他则纳入到按职能划分的日常管理中去。

重点目标主要指营销、能耗、效益、安全、质量改进、考核等。

  (3)注重措施管理,管理的对象必须细化到实现目标的措施上,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号召上。

为此,要切实将目标展开到能采取措施为止,对具体措施实施管理。

  (4)注重自我管理,它要求发动广大职工参与方针目标管理的全过程,而不是仅靠少数人的努力。

并且还为企业各级各类人员规定了具体而明确的目标,从工人到管理人员都要被目标所管理。

同时,又要为完成目标而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实行“自我管理”。

  (三)方针目标管理的作用

  方针目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实现企业经营目的、落实经营决策的根本途径

  企业方针目标的确定大致经过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要调查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分析面临的发展机会和威胁。

第二,要分析企业现状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

在弄清经营问题基础上,确定企业中长期经营方针目标。

第三,要研究确定实现经营方针目标的可行性方案。

  

二、方针目标管理的实施

  企业方针目标管理包括方针目标的制订、展开、动态管理和考评四个环节。

  

(一)方针目标的制订

  1.方针目标制订的要求

  

(1)企业方针目标是由总方针、目标和措施构成的有机整体。

其中,总方针是指企业的导向性要求和目的性方针,实际上往往是企业各类重点目标的归总和概括;

目标是指带有激励性的定量化目标值;

措施是指对应于目标的具体对策。

因此,企业制订的方针目标应包括总方针、目标和措施三个方面,并使其有机统一起来。

  

(2)企业方针目标的内容较多,可以归结为质量品种、利润效益、成本消耗、产量产值、技术进步、安全环保、职工福利、管理改善等项目,但每一年度方针目标不必把所有项目全部列入,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重点、关键项目作为目标。

  (3)目标和目标值应有挑战性,即应略高于现有水平,至少不低于现有水平。

  (4)在指导思想上要体现以下原则:

长远目标和当前目标并重、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并重、发展生产和提高职工福利并重。

  2.方针目标制订的依据

  企业制订方针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顾客需求和市场状况;

  

(2)企业对顾客、对公众、对社会的承诺;

  (3)国家的法令、法规与政策;

  (4)行业竞争对手情况;

  (5)社会经济发展动向和有关部门宏观管理要求;

  (6)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经营目标;

  (7)企业质量方针;

  (8)上一年度未实现的目标及存在的问题点。

  

(二)方针目标的展开

  企业方针目标应通过层层展开将其落到实处,成为部门、车间、班组和全体职工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南。

  方针目标展开是指把方针、目标、措施逐层进行分解、加以细化、具体落实。

  1.方针目标展开的要求

  

(1)搞好方针、目标和措施三个层次的衔接和对应,上一级措施就是下一级目标,即用目标来保证方针,用措施保证目标。

(2)纵向按管理层次展开。

  (3)坚持用数据说话,目标值应尽可能量化。

  (4)一般方针展开到企业和部门(或车间)这两级,目标和措施展开到考核层为止。

  (5)每一部门要结合本部门的问题点展开,立足于改进。

  (三)方针目标的动态管理

  企业方针目标的动态管理包含着多方面的工作,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

1.下达方针目标计划任务书为了加强对方针目标的日常管理,应在对方针目标和措施进行时间展开的基础上下达方针目标计划任务书,计划任务书的时间跨度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可采用月度计划或季度计划,也有企业采用旬计划。

  2.建立跟踪和分析制度

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跟踪、了解目标项目的动态进展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提出对策,进行管理措施的优化,确保目标的实现。

  3.抓好信息管理

  实行动态管理,最重要的环节是保证信息流的畅通。

从管理角度讲,当方针目标确定并展开后,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信息管理。

 (四)方针目标的考评

  1.方针目标管理的考核

  对方针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是实施方针目标管理的重要环节。

它的侧重点,在于通过对上一个时段的成果和部门、职工做出的贡献进行考查核定,借以激励职工,为完成下一时段的目标而奋进。

  方针目标管理的考核都应与经济责任制或经营责任制挂钩,并作为单位、部门和个人业绩的重要依据。

  2.方针目标管理的评价

  方针目标管理的评价,是通过对本年度(或半年)完成的成果,审核、评定企业、基层单位、部门和个人为实现方针目标管理所做的工作,借以激励职工,为进一步推进方针目标管理和实现方针目标而努力。

方针目标管理的考核是在执行过程中进行的,而评价是把全过程的综合情况与结果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第三章质量经济性分析

 一、质量经济性

质量对组织和顾客而言都有经济性的问题。

如在利益方面考虑:

对顾客而言,必须考虑减少费用、改进适用性;

对组织而言,则需考虑提高利润和市场占有率。

在成本方面考虑:

对顾客而言,必须考虑安全性、购置费、运行费、保养费、停机损失和修理费以及可能的处置费用;

对组织而言:

必须考虑由识别顾客需要和设计中的缺陷,包括不满意的产品返工、返修、更换、重新加工、生产损失、担保和现场修理等发生的费用,以及承担产品责任和索赔风险等。

这些都是围绕经济性的有关问题。

 二、质量成本

  组织可以通过质量经济性管理,确保过程朝满足顾客需要的方向而努力。

  

(一)质量成本的基本概念

  质量成本是指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费用以及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损失。

  组织可以按照自己的准则对质量成本进行分类,某些损失,如信誉损失等,难以定量,但很重要。

  

(二)质量成本分类

分类即按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故障(损失)成本分类。

有时还须考虑外部活动成本:

为提供满足顾客要求的客观证据所支付的费用(质量保证)。

三、质量成本构成

(一)预防成本

  1.质量策划费用

  2.过程控制费用

  3.顾客调查费用

  4.质量培训费以及提高工作能力的费用

  5.产品设计鉴定/生产前预评审费用

  6.质量体系的研究和管理费用

  7.供应商评价费用

  8.其他预防费用

(二)鉴定成本

  1.外购材料的试验和检验费用

  2.实验室或其他计量服务费用

  3.检验费

  4.试验费

  5.核对工作费

  6.试验、检验装置的调整费

  7.试验、检验的材料与小型质量设备的费用

  8.质量审核费用

  9.外部担保费用

  10.顾客满意调查费

  11.产品工程审查和装运发货的费用

  12.现场试验费

  13.其他鉴定费用

(三)内部故障(损失)成本

  1.报废损失费

  2.返工或返修损失费

  3.降级损失费

  4.停工损失费

  5.产品质量事故处理费

  6.内审、外审等的纠正措施费

  7.其他内部故障费用

(四)外部故障(损失)成本

  1.投诉费

  2.产品售后服务及保修费

  3.产品责任费

4.其他外部损失费

第四章、质量与标准化

一、我国的标准体制

 我国国家标准GB3935.1—1996《标准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第一部分:

基本术语》对标准和标准化有明确的定义:

  标准:

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文件。

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

  标准化:

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减少和消除贸易技术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

  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产物。

标准化的目的和作用,都是通过制定和贯彻具体的标准来体现的。

所以标准化活动不能脱离制定、修订和贯彻标准,这是标准化最主要的内容。

标准体制主要包括标准分级和标准性质两方面内容。

二、标准的分类

(一)标准分级所谓标准分级就是根据标准适用范围的不同,将其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层次。

对标准进行分级可以使标准更好地贯彻实施,也有利于加强对标准的管理和维护。

由于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有着不同的标准分级方法。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我国标准分为四级,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1.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

是指由国家的官方标准化机构或国家政府授权的有关机构批准、发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和适用的标准。

我国国家标准的代号,用“国标”两个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G”和“B”表示。

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GB”,推荐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GB/T”。

国家标准的编号由国家标准的代号、国家标准发布的顺序号和国家标准发布的年号三部分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