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行业不仅仅听到了警报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5323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核电行业不仅仅听到了警报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核电行业不仅仅听到了警报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核电行业不仅仅听到了警报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核电行业不仅仅听到了警报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核电行业不仅仅听到了警报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国核电行业不仅仅听到了警报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国核电行业不仅仅听到了警报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国核电行业不仅仅听到了警报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国核电行业不仅仅听到了警报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国核电行业不仅仅听到了警报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国核电行业不仅仅听到了警报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国核电行业不仅仅听到了警报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核电行业不仅仅听到了警报声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核电行业不仅仅听到了警报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核电行业不仅仅听到了警报声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核电行业不仅仅听到了警报声Word文件下载.docx

在中国风能协会发布的《201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报告中显示,2010年中国新增安装风电机组12904台,装机容量18927.99兆瓦,年同比增长37.1%;

累计安装风电机组34485台,装机容量44733.29兆瓦,年同比增长73.3%。

根据报告统计,截至2010年年末,内蒙、甘肃、河北分列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及累计装机容量的前三位。

其中内蒙2010年新增风电装机达4661.85兆瓦,甘肃达3756兆瓦,河北达2133.4兆瓦。

在排名前20位的国内风电机组制造企业当中,华锐风电以4386兆瓦的新增装机容量和10038兆瓦的累计装机容量排名行业第一,新增装机容量市场份额达到23.2%,累计装机容量市场份额达22.4%。

位列前三位的华锐、金风、东汽的新增装机容量和累计装机容量市场份额超过全部市场份额的一半。

 

世界核电利用的回顾与展望

上一篇/下一篇 

16:

28

查看(6)/评论(0)/评分(0/0)

福岛之灾引发全世界对核电未来的焦虑:

核电还是21世纪的不二选择吗?

本报记者从国际原子能机构总部驻地发回权威报道,为你揭示核电的历史与未来。

  连日来,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升起的烟云,再次搅动人们意识深处对核辐射的恐惧,像一场心理“海啸”,迅速波及世界各地。

人们以不同方式作出反应,有上街示威,反对核能的;

有口诛笔伐,主张改弦易辙的;

有采取措施,进行自防自救的……虽说形式各异,但提出的问题却是相同的。

“我周围的核电站安全吗?

我们是否需要核电?

”成为当今全球讨论的焦点。

在作出回答之前,不妨先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历史。

  核电的诞生

  作为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里程碑,世界第一座核电站运行近半个世纪才安全退役,堪称典范。

  早在二战结束前后,科学家就已考虑和平利用核能的课题。

1951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在爱达荷国家反应堆试验中心,生产出100千瓦核电,迈出了和平利用核能的第一步。

1954年6月27日,莫斯科广播电台的一则新闻震惊了世界:

“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5000千瓦核电站,已开始向农业项目供电。

”这个名为“第一核电站”的项目,当时属于最高机密,连建设工地上的工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建什么。

这座位于莫斯科近郊奥布宁斯克的核电站,从方案设计到竣工运行仅耗时3年,创下了核电站建设的速度之最。

按设计,该核电站的安全运行寿命为30年。

据此,苏联于1984年决定将其关闭。

后因种种原因,核电站的关闭计划一推再推,直到2002年4月30日俄罗斯原子能部宣布将其正式关闭。

核电站从投产到退役,安全运行了近半个世纪,堪称世界核电站的安全典范。

核电站规模虽小,但它被公认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一个里程碑。

退役后,已更名为“奥布宁斯克科学城”,要改建成科技博物馆。

  与此同时,世界各科技强国和平利用核能的科研工作,也在突飞猛进。

1956年,美国、英国先后建成核电站;

进入20世纪60年代,核电国家的名单上又增加了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

从1954年到1965年,全球有38个核电站投入运行。

其中苏联采用的技术是石墨沸水堆;

美国采用的技术有沸水堆和压水堆;

英法则选择了不使用浓缩铀,只使用天然铀的石墨汽冷堆;

加拿大走的是天然铀重水堆发展之路。

上述核电技术,为后来核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业内,被视为早期原型反应堆,即“第一代”核电技术。

  经过多年安全运行,核电技术日趋成熟,尤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更成为推动核电发展的强大动力,核电的经济性受到空前推崇。

如果说,此前核电技术还处于开发和试运行阶段的话,七十年代则成为核电迅速发展的时期。

到1980年,全球新增核电站242个。

从1970年到1982年,美国的核电产量增长12.8倍,核电占电力产量的比例从1.3%增加到16%;

法国的核电产量增长了20.4倍,核电比例超过其电力生产的40%;

日本的核电产量增长了21.8倍,核电比例达到20%。

期间,巴西、阿根廷、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步入核电国家的行列。

核电的挫折

  接连出现的核电站事故,让世界核电工业徘徊不前几十年。

  然而,正当世界核电工业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遭到了美国三哩岛核电站事故的当头一棒。

这是一座95万千瓦的压水堆电站。

事情发生在1979年3月28日凌晨4时半。

该电站2号反应堆主给水泵停转,辅助给水泵按预设程序启动。

问题出在辅助回路中有一道阀门在此前的例行检修后没有按规定打开,导致辅助泵的冷却水不能按预设程序进入,反应堆温度迅速上升。

当操作人员发现问题时,已有47%燃料棒熔化并发生泄漏。

这是核电站历史上第一次发生燃料棒熔化事故。

虽说事故并没有因核泄漏直接导致人员死亡,但却引起了人们对核电站安全的警觉。

美国政府撤回了67座核电站的订单,发展核电的计划至少搁置了30年。

  那几年,世界核电工业正像“屋漏偏逢连阴雨”。

三哩岛核事故的阴影还没摆脱,又一场史无前例的核电站灾难袭来。

那是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原苏联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使大量高辐射物质进入大气层,造成大面积辐射污染。

当时,有33.6万居民从核电站周围撤离,辐射物质随风飘到数千公里之遥的欧洲大部分地区和北美东部地区。

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都受到严重污染。

据2005年的切尔诺贝利事故报告,有47名救灾人员和9名儿童直接死于辐射;

有60万人受到辐射污染;

造成经济损失2000亿美元。

关于事故起因,1986年8月公布的说法,把事故责任推给核电站操作员;

1991年发布的说法,则认为是反应堆设计缺陷所致。

与美欧的反应堆设计不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没有防护罩,一旦发生爆炸,就会造成大量高辐射物质泄漏。

政府在事故后已下令停建同样类型的核电站。

  受这两次核电站事故的影响,全球“反核”呼声此起彼伏,人们一度“谈核色变”,许多国家出现了以反核为己任的“绿党”。

在这一背景下,可以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上世纪末,是世界核电发展的徘徊期,也是核电工业在安全方面不断反思、改进的时期。

  核电的未来

  人类进入新世纪,能源危机和环境压力使核电再度焕发生机。

  世界核电工业重现复兴,是在人们迈进21世纪之后。

据世界核能协会今年3月的数据,全球有443座核电站在运行,有62座核电站在建设,有158座核电站在设计,有324座核电站在办理申请手续。

甚至有人视21世纪为“核电世纪”。

人们之所以将目光再次投向核能,并不是偶然的。

首先是因为能源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专家指出,目前世界人口为66亿,到2050年可能超过90亿。

随着世界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目前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担当主角的石油、天然气、煤等矿石能源的资源是有限的。

按目前的开采量,石油资源只够开采70年,油价已经涨到影响经济发展的水平,供需矛盾日趋激烈。

而生产核电所需的铀、钚、钍等资源又相当丰富,仅铀的储量就有约417万吨,可供开发的核燃料资源提供的能量是矿石燃料的十多万倍,可以长期提供低价电力。

  其次是人类活动在相当程度上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极端气候现象频发。

在联合国主导下,国际社会提出了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控制全球气温上升的一系列措施和目标。

核能不仅在生产过程中“零排放”,也能大量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排放,因而被欧盟、美国、亚洲的许多国家列为“清洁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介绍,1000克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400吨标准煤。

一座100万千瓦的煤电厂,每年需煤300万至400万吨,还要产生大量灰渣,而相同功率的压水堆核电站,一年只需含量为3%的低浓缩铀28吨。

  还有,经过几代科学家的持续努力,核电站的安全性取得了重大进展。

依据不同类型反应堆已累计运行上万年的经验;

结合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尤其是几次重大核电站事故的教训;

参照“9·

11事件”、地震、洪水、海啸等重大灾难对核电站安全的挑战,核电技术的安全性能在不断提高。

科学家早就将防止“燃料棒熔化”锁定为核电站安全的关键,并找到了目前看是较有效的应对方法。

核能专家指出,从三哩岛、切尔诺贝利到福岛核电站事故,都是因为在需要冷却的时候不能冷却,导致燃料棒熔化造成核辐射。

这是因为目前在全球运行的核电站技术都属于“第二代”。

虽都有辅助冷却系统,但启动这些系统需要动力。

福岛核电站的问题就出在没有动力来启动辅助冷却系统。

  现在的“第三代”技术则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AP1000技术将很多大水箱放在厂房顶上,水箱表面是一层胶制的膜,一旦出现燃料棒熔化,温度升高,膜就会熔化,水会把厂房整个淹没,不需要任何动力。

专家认为,如果福岛核电站使用的是“第三代”技术,情况会好许多,至少不会波及周围。

在设计上,第三代反应堆加了自动卸压阀门,安全壳也比较结实。

有人计算过,第二代核电站出现燃料棒熔化的可能性是万分之一。

对第三代核电站的设计要求是,燃料棒熔化的概率不得超过十万分之一。

科学家已开始研究下一代核技术,要利用核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废热发电、供热、生产氢气、进行海水淡化处理等,让核电更好地造福人类。

  诚然,发展核电有风险是不言而喻的,目前的核废料后处理方式也不尽如人意。

但为什么美国、俄罗斯等经历过核电灾难的国家要坚持核电,欧洲尽管“反核”运动活跃,欧盟仍将核电列入“绿色能源”战略,亚洲、拉美越来越多的国家要选择核电呢?

答案还是要从历史中来找:

经合组织将其成员国1969年至2000年的能源事故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是与化石能源相比,核能的事故风险要低得多。

仅2003年,全球煤矿事故就导致8000人死亡。

正如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所说,福岛核危机并没有改变我们面临的现实。

换言之,人类目前还不能放弃核电。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 

导入论坛收藏分享给好友管理举报

新能源的真正发展必须首先要能产业化

34:

30第一财经日报作者:

曹海军 发布微博浏览次数:

2

众所周知,以“智能电网”为标志的新能源和输电技术在美国突飞猛进,欧洲在低碳经济和气候领域也占得了先机。

从我国能源使用状况来看,目前化石能源仍在能源结构中占有绝对优势,如果未出现重大的能源创新,不改变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那么未来几十年,无论是能源供应水平,还是碳排放压力,都可能超出人们的承受底线。

中国怎么办?

在过去的“十一五”期间,中国不仅超过美国跃居成为全球第一的风电大国,而且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也超过美国。

尽管国家大力主导以提高新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战略发展方向,但是近年来新能源发展观念往往期望通过产能的迅速扩张而不是技术创新来引领并提高市场份额,新能源在发展过程中一味贪大、冒进的态势在业内饱受诟病,并一度使得我国新能源产业跟“过剩”联系在一起。

随着“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出台,“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了改革的必然趋势。

危机推动变革,变革产生机遇。

根据媒体报道,2010年8月,国际智能电网联盟理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智能能源研究组组长武建东首次提出“智能能源网”概念的创新性的理论。

在他看来,“智能能源网”全面超越了智能电网,这种集多种能源网络和不同能源载体之间的网络互联,将主导未来二三十年全球生产方式变革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与武建东的“智能能源网”理论相呼应的,则是以“泛能网”技术为支撑的系统能效技术理论。

以甲醇行业为例,2010年我国全年甲醇产量约1600万吨,如果回收余热资源全部配套发电,每年可发电5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9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50万吨。

但问题是,能否落实到产业化?

因为,只有产业化,才能谈得上市场和新能源的真正发展。

中国新能源的突破与发展的难点之一,就是市场。

有报道称,有企业在系统能效技术方面已经进入产业化示范阶段,在河北、江苏、湖南和上海等地正在建设能源生态城,而进展最快的廊坊能源生态城的第一期工程有望在2011年年底竣工。

而此前,这项系统能效技术曾被美国能源巨头杜克能源集团所青睐,并与中国企业共同签署了《关于协同建设未来能源技术示范平台之合作备忘录》,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向美国输出能源生态城的模式。

不管中国企业的实验与尝试的最终结果如何,业界越来越达成的共识是: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近20年全球化石能源仍占绝对比重的状况下,中国能否在未来能源发展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并走出“中国特色”的能源道路,我们还得拭目以待,并继续给予冷静的思考。

(作者系清华大学博士后)

新能源频道 

责任编辑:

户利霞

推荐名博

2011(第七届)中国能源投资论坛即将召开

2011-02-2417:

17:

05中国能源网 发布微博浏览次数:

214

中国能源网讯由中国投资协会、中国企业投资协会、中国能源网共同主办的2011(第七届)中国能源投资论坛将于4月21日在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盛大召开。

本次论坛仍将保持其前瞻性和权威性,邀请国家能源局和相关部委的主管领导、行业协会、金融机构、领军企业的领导共同围绕“展望十二五应对新挑战”发表主题演讲,深度研讨“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日本核安全危机给中国核电发展带来的经验与教训、中东北非事变给中国能源战略带来的深远影响、气体能源将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等话题,并与业界展开热烈讨论。

往届中国能源投资论坛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吴敬琏、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等重磅嘉宾的鼎立支持。

2011(第七届)中国能源投资论坛将一如继往地汇集行业精英,聚焦热点问题,引领投资方向。

我国煤化工循环利用取得多项突破

2011-03-0414:

37:

11科技日报 发布微博浏览次数:

242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污染重,效率低,资源浪费大。

中科院紧密围绕国家洁净煤技术的战略需求,立足原始创新,长期坚持不懈,在煤基清洁燃料及化工品生产领域形成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目前该领域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并在示范工程稳定运行的技术几乎全部来源于中科院,其中,煤间接法合成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技术在工程示范方面取得的突破尤为突出。

面向国家需求,布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体系

煤炭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的消耗也在快速增长,目前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3左右。

“煤炭转化利用过程中有诸多问题与挑战,如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水短缺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等。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所长王建国说,发展煤炭高效清洁综合利用技术,实现节能减排成为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将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煤炭消费、减少环境污染、加大转化、改善终端能源结构作为国家发展洁净煤技术的战略目标。

国家能源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将洁净煤技术列为优先发展的先进适用技术,主要包括煤炭加工、煤炭高效洁净燃烧、煤炭转化、污染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等技术。

中科院围绕国家洁净煤技术战略需求,在相关领域过去30年积累的基础上,针对关键的核心技术,通过部署全院重大、重要方向以及前瞻布局等项目,实施“百人计划”等引进人才,在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甲醇制烯烃、IGCC及多联产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技术,填补了我国的多项技术空白。

此外,中科院还在煤气化、燃烧、热解、合成醇醚燃料与化学品、煤污染物脱除以及二氧化碳捕获封存利用等领域进行了布局。

这些领域的核心单元技术有望在今后5—10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技术和解决方案。

立足科学前沿,坚持不懈造就洁净煤技术领先地位

烯烃是石油化工的基本原料,其下游产品是聚烯烃塑料制品,用途广泛。

由于我国石油资源有限,烯烃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因而开辟烯烃生产的新资源路线是一项长期的挑战。

多年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坚持研究以煤取代石油而生产重要的化工原料烯烃。

“我国甲醇制取烯烃技术的研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

受石油危机的冲击,在70年代末引发了利用非石油资源生产烯烃的技术研究。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副所长刘中民说,该所的科研人员认为用煤替代石油生产烯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而长期坚持这项在有些人看来“不重要”、不起眼的研究。

很多人不理解他们的举动,特别是当石油价格不足10美元一桶时,风言风语和质疑声不断。

但研究组没有解散。

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这项研究也愈发彰显出其重要性。

经过30年的努力,大连化物所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甲醇制取烯烃技术。

2010年8月,神华包头年产60万吨烯烃MTO装置顺利生产出丙烯和乙烯产品,这标志着甲醇制烯烃技术成功实现了产业化。

从基础研究到中试,从中试到工业示范和产业化,中科院在洁净煤研究方面长期坚持,面对外部形势的变化,始终如一地推进研发历程。

中科院福建物构所也是经过30年的不懈研究,才成功开发出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以煤为原料制备乙二醇的成套生产工艺技术。

中科院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如灰熔聚气化技术、循环流化床技术、IGCC及多联产技术等,也都经历了几十年的原始创新与技术研发。

注重院地合作,强强联手铸造产学研技术推广体系

多年来,中科院以系统性的基础研究为源头,不断加强中试平台建设,整合全院优势力量,加强与高校、企业、地方政府的合作,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推广应用模式,扎实推进洁净煤技术的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就开展了煤制油工业技术的研究。

王建国介绍说,1998年该所通过对各种煤制油技术路线的反复比较分析,大胆选择高效浆态床合成油技术路线,并于2000年在实验室取得突破。

在此基础上,山西煤化所联合内蒙伊泰、山西潞安和中国神华等国内大型煤炭企业,开始了年产1000吨合成油的中试研发,逐步掌握了煤制油的关键核心工业技术。

该技术应用于伊泰、潞安、神华煤基间接合成油的三个16万吨示范工程项目,各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催化剂产能是国外同类技术的4—5倍,成本只有国外技术的1/3,标志着我国已完全掌握了先进高效的煤制油工业技术。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是中科院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部署的煤清洁燃烧新技术,在此后20多年的实践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基础性研究—中试研究—技术示范—产业化推广的技术转化道路。

1985年,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建起了国内首个循环流化床锅炉工业化装置。

该所与多家锅炉制造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企业满足市场的需求。

研究所不但完成了多个国家级工程示范,而且完成了产业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20多年来,研究所将循环流化床锅炉产品不断升级,合作产品已累计销售2500多台,产值超过230亿元。

该所副所长吕清刚说,研究所通过产研结合,为多家合作企业打造支柱产品,既带动了企业的技术升级乃至行业的技术进步,同时也提升了研究所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实力。

2004年首届中国能源投资论坛北京召开

2010-02-1009:

41:

02中国能源网 发布微博浏览次数:

120

会议议题:

本次会议对2004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一些相关规定的具体实施细则进行了研讨。

国家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杨庆蔚、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中咨公司能源项目部主任黄峰、中信控股常务副总裁杨明辉、国家开发银行总经济师庄来佑出席并在会上做了精彩发言。

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家能源行业主管部门,能源公司、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数十家单位出席。

采访本次会议的媒体有:

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30多家。

中央二台在当晚的《经济新闻联播》中对会议做了报道。

等价值

  生产一个单位的能源产品所消耗的另外一种能源产品的热量,一般用折标系数折成标准煤来表示。

  在能耗核算中关于“当量值”和“等价值”计算的有关规定:

为了与世界接轨,同时便于和历史资料对比,我国统计制度明确规定,计算国家、省、市级的能源消费总量时,电力采用等价值(即当年每发一千瓦小时电消费的标准煤量,2006年山西省平均每发一千瓦小时电消费345克标准煤,也就是每万千瓦小时电折3.45吨标准煤)核算;

而基层企业计算能源消费量时,电力则采用当量值(即每千瓦小时电本身的热量860大卡/7000大卡=0.1229克标准煤量,也就是每万千瓦小时电折1.229吨标煤)核算。

因此,目前各省、市能源消费总量都是采用等价值口径核算的,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是采用当量值口径核算的,两者间由于电力的折标准煤系数不同,由此计算出的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增加值能耗也不同,有时差别会很大,不能直接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