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5391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

《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大新闻学硕士老师Word下载.docx

  在丁柏铨教授看来,公平正义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

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而大众传媒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丁柏铨教授认为,大众传媒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包括三个层面:

观念、制度和实践。

  首先,作为公平正义观念的“鼓动者”。

丁柏铨说,新闻传媒在报道中肯定和倡导正确观念,能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使得公平正义理念得到推行;

而与此相违背的言行受到批评甚至抵制。

在这里,新闻传媒在推广公平正义观念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正向作用。

  在制度层面,丁柏铨认为,在立法过程中,大众传媒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的出台和完善做了相应的工作,发挥了“推动者”的功能。

大众传媒通过及时报道和评论,有利于保证公民的四种基本权利———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切实的保证,有效扩大了社会民主。

  在实践层面,丁柏铨认为大众媒介利用媒介话语权开展舆论监督,在推动公平正义实现上又扮演了“行动者”的角色。

通过舆论监督使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暴露在阳光之下,使之无所遁形,这种舆论压力会对监督者形成巨大的威慑,使之不得不约束或收敛言行,从而有助于消除或缓解一些社会不公现象。

  不过,丁柏铨也提醒媒体要注意防止舆论监督不当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

他认为,传媒不应把目标受众简单锁定为所谓有效人群,而把更广大的受众撇在一边,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原则。

传媒对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应尽量给予平等的意见表达机会。

媒体在提供信息时必须坚持对富有人群以及对相对贫困的人群,对强势人群和弱势人群都应坚持大致公平的原则,在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方面应该坚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此外,有些媒体对某些本应揭露、批评的社会不公现象三缄其口,监督失语,客观上对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是不利的。

  丁柏铨教授认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政府部门来说,应该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切实扩大人民民主,使人民群众能更加充分地表达意见,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更为主动地参与舆论监督,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对媒体和从业者来说,应该提高自身的责任心,提高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更好地贯彻报道和舆论监督责任,及时发现社会中出现的不公平不正义现象,通过传媒特有的方式进行积极的干预。

即真实地报道事实和在此基础上准确地评判事实,使得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事业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而违背社会公平正义的言行则受到全社会的批评和抵制,从而起到弘扬正气、激浊扬清的作用。

[1]

杜骏飞

男1965年10月生,江苏淮安人。

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CMCRC)负责人,国家教育部2006-2010年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IAS)首期驻院研究学者,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目录

基本信息

  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创始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网络社会的传播控制研究”主持人、首席专家。

  数次主持“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

2004、2005、2006年“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组织委员会主任。

  《中国网络传播年鉴》总主编。

任《中国网络传播学评论》主编,《ChineseMediaStudies》(中美合作),《传播与社会研究》(香港)等多家学术期刊编委、审稿人。

多家著名传媒机构、民意调查机构学术顾问。

中国江苏网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

  互联网及新媒体传播、传播与中国社会文化、深度报道、传播学研究方法等。

主要学术著作有:

《网络新闻学》《弥漫的传播》《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深度报道原理》《网络传播概论》《中国网络广告考察报告》等

主编的丛书有:

  “思想的境界”学术文库、“指南针”传媒实务丛书等。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

  1、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课题一项:

《网络新闻宣传与管理研究》;

  2、主持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中国网络广告现状与发展趋向》;

  3、参加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课题一项:

《互联网与传统新闻媒介竞争战略研究》。

最近受瞩目的新闻传播学文章:

  2008年:

  《我所期待的奥运解说——答记者问》

  《娱乐精神与转基因的新闻业》

  《汶川地震以后如何?

——重温关于非典的一次访谈》

  《信息公开的痛楚旅程》

  《“艳照门”:

网络社会管理的迷局》

  《“华南虎事件”:

公民新闻的阐释与评估》

  《新闻联播的换脸与换心》

  《答新闻学院新生问》

  2007年:

  《论“带头大哥”的倒掉》

  《新闻场域中的南京:

一个传播人类学的体验》

  《大众传媒的瓦釜时代》

  《网络写作的23条戒律》

  《卡在虚拟和现实之间》

  2006年:

  《理解新媒介》

  《娱乐新闻:

神圣的饥饿》

  《富士康案的三个启示》

  《以第五权力之名——黄静案分析》

  《周汝昌事件解读》

  《网络何以文学?

  《新农村,我们学习什么?

——新农村调查札记》

  《当黄健翔成为事件》

  《王菲生子与媒体生病》

  《和而不同的南方报业》

  《新媒体如何推动媒介革命?

  《与研究生谈读书方法》

  《论“粉丝”》

  《谈奢侈

(1):

从老上海到新中产》《谈奢侈

(2):

奢侈是什么?

》《谈奢侈(3):

奢侈为什么如此吸引我们?

  《杜说博客

(1):

博客何为?

》《杜说博客

(2):

人民到底需不需要博客?

》《杜说博客(3):

谁给我们足够好的博客服务?

  新浪博客地址:

  通讯地址:

南京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邮编:

210093

潘知常

百科名片

潘知常,1956年生,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导师,南京大学国际传媒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著名美学家,当代中国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两大学派中的后实践美学学派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生命美学”学说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国内著名的“政府高参”、“企业顾问”、“媒体体军师”。

人物简介

出版著作

学术活动

人物故事

1.社会环境

2.一肩挑

3.媒介策划

4.政府形象策划

5.地区形象策划

6.潘知常风波

7.事件介绍

8.争讼焦点

9.带来启示

10.事件评论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潘知常,澳门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江苏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

  1989年被评为河南省的“青年精英”与郑州市的“青年精英”,并被授予荣誉称号,1992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3年被聘为教授。

历任南京大学企业形象研究中心主任、《美学与文艺学研究》副主编,《城市研究》编委,中国民盟中央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广播受众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年美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摄影学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企业形象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设计专业委员会顾问,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设计师分会顾问等。

研究范围主要为美学基本理论、中西比较文化与美学、媒介文化、媒体策划与创意等。

同时长期从事企业、地区、政府与媒介等领域的各类策划、创意工作。

编辑本段出版著作

  先后出版了

  《众妙之门》(黄河文艺,1989)

  《中西比较美学论稿》(百花洲,2000)

  《中国美学精神》(江苏人民,1993)

  《生命的诗境》(杭州大学,1993)

  《美的冲突》(上海学林,1989)

  《生命美学论稿》(郑州大学,2002)

  《诗与思的对话》(上海三联,1997)

  《生命美学》(河南人民,1991)

  《反美学--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上海学林,1995)

  《审美教育的最佳时期》(海燕,1993)

  《美学的边缘--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上海人民,1998)

  《生命美学论稿——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郑州大学,2002)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2002)

  《流行文化》(江苏教育,2002)

  《独上高楼——中西美学对话中的王国维》(文津,2004)

  《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学林,2007)

  《【红楼梦】为什么这样红——潘知常导读【红楼梦】》(学林,2008)

  《说【红楼】人物》(上海文化,2008)

  《说【水浒】人物》(上海文化,2008)

  《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江西人民,2009)等学术著作17部,

  《传媒批判理论》

  《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

  《怎样与媒体打交道》等编著5部,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职场红楼》

  《说聊斋》

编辑本段学术活动

  曾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进行学术访问,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业务顾问,海口广播电视总台业务顾问,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业务顾问,曾获省政府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三项)、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著作一等奖(一项)、北方十五省市社会科学著作优秀奖(一项)、北方十五省市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一项)、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一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专著《光明日报》“光明杯”三等奖(一项)、中国青年优秀美学著作奖(二项)、中国传播学论坛优秀论文奖等学术奖励二十余项。

历年来主持、参加国家社科项目、省重点项目、省一般项目、省教委项目、南京大学重大项目等共十一项。

同时曾主持横向项目《南京城市形象研究》、《南京河西新城区文化特色研究》、《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化特色研究》等十余项政府与地区形象设计与策划项目。

编辑本段人物故事

社会环境

  进入新世纪,人们发现,在所有的关于新世纪的十大最新与最热门职业的预测中,有一个职业始终赫然名列其中,这就是:

咨询策划。

有人说,假如“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么,帮助我们找到通向罗马的那条最近的道路的,就是咨询策划。

确实,“咨询策划”在最近的几年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了。

一些著名的咨询策划专家也逐渐为人们所知,可是,你会想到一个名牌大学的著名教授也会在咨询策划中大显身手,而且日益引人瞩目?

近日,本报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国际传媒研究所所长潘知常。

一肩挑

  潘知常:

“高参”、“军师”、“顾问”一肩挑

  对于学术界,潘知常是位著名的美学家、传播学家,而对于南京大学的学生们来说,他是位明星教师。

上课旁征博引,丰富多彩,也因此他在南大的教学从来就是人满为患,很多学生都是整整一个学期都不得不站在台阶、门口听课。

同样对于媒体和南京市民来说对他也该是再熟悉不过的,长期以来,他在地区形象、政府形象、旅游形象、企业形象方面完成了许多成功的策划,是著名的政府高参、企业军师。

而且,他还是媒介顾问,媒介策划是他的强项。

蜚声全国的民生新闻——《南京零距离》、《直播南京》、《1860新闻眼》都是他直接参与策划的品牌栏目。

目前,他还担任了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业务顾问、海口广播电视总台业务顾问、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业务顾问等等,奔波于北京、上海、天津、海南、合肥等地。

当被问及媒介策划的奥秘,他淡淡一笑,说:

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

这,是他所关注的,亦是他在教学中所要求于学生的。

媒介策划

潘知常《阅读与人生》

做客厅新闻

  潘知常教授经常对学生说:

要一手抓学术,一手抓业务。

而且两“手”都要硬。

他自己也是如此。

在“业务”方面,连多年从事媒介的人对他都很佩服。

这个业务,就是“媒介策划”,在这个方面,他应该说是颇具盛名。

他所参与的一系列关于民生新闻的成功策划,让南京这座城市在新闻传播业界很是红火了一阵。

当谈到这些成功的媒介策划时,潘知常教授显得很坦然,他说,“我当初的想法是要把节目做成架桥式的,最好是个立交桥,而不要做砌墙式的节目。

是想让电视媒体成为‘信息的绿色通道’,做南京人真正关心的信息……是客厅新闻,做到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他的这个简单而单纯的想法正是后来在南京家喻户晓的《南京零距离》、《直播南京》、《1860新闻眼》等品牌栏目的雏形。

现在,这些栏目真的成为了南京的新闻“立交桥”,也真正成为了百姓所喜爱的“信息的绿色通道”。

  在潘知常教授的眼中,民生新闻的真正成功不仅仅在于做到了“三贴近”,而更在于媒介说话方式改变。

有别于之前的写论文式的新闻播报方式,民生新闻带来的是一种讲故事式的新闻播报方式。

民生新闻的出现真正体现了百姓的知情权这一新闻根本要求。

对于如何做好在电视上“讲故事”,潘知常教授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

城东与城西同时发生车祸,作为报道的地方媒体,倘若只是简单的报道说是发生两起车祸,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西,这样是无法吸引人的。

报道者要在两起车祸中找到不同点,两起车祸中或许城东的是因为醉酒驾车,而城西的是因为违章驾驶,这些内在的特殊点是人们所关注的,从这个特殊点出发,就可以找到民生新闻所需要的故事了。

而南京的民生新闻的品牌栏目有着如此高的收视率,也证实了讲故事式的新闻播报方式的魅力。

  对于潘知常教授策划成功的几个品牌栏目,潘教授笑着说,“在这方面,我也没有做出多少成绩,只是其中的许多人中的一个,而且尽力而已。

……我参加了江苏、南京的许多媒介栏目的策划。

重要的如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这个栏目被称之为‘中国社会新闻节目的革命的发起者’,也是‘民生新闻’的始作俑者。

在节目策划之初,我也是应邀参与的策划者之一。

后来南京市委宣传部的部长和南京电视台的台长也希望我帮助他们策划一档类似的节目。

这样,我和其他几个专家又参加了南京电视台的《直播南京》的策划。

现在,这两个节目在江苏的收视率都是最高。

在这以后,我又参与了江苏卫视的《1860新闻眼》等节目的策划。

”他的这番真实而坦然的谈话,多少让我们明白,这些让南京人耳熟能详的栏目,潘知常教授的策划都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形象策划

  全国示范的典型

  不仅仅是南京媒体,潘知常教授还为政府形象的塑造做过众多很成功的策划。

南京市民们非常熟悉南京的市民精神:

“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

还有2003年非典时期南京市民抗击非典时非常熟悉的著名口号:

“非典终将倒下,城市精神永存”;

以及2003年的“万朵鲜花送雷锋”活动等。

这些,其实都是出自潘知常教授之手。

  2003年的“万朵鲜花送雷锋“的活动就是其中最成功的范例,并且成为了全国学雷锋活动的一个典型。

宣传部门每年都要组织“学雷锋”,但是效果都不是很好,潘教授建议他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计算投入产出”,要尽量少做或者不做“劳民伤财”的事情。

宣传部门的领导很开明,就让潘教授负责策划,他就出了“万朵鲜花送雷锋”这么一个主意。

具体来说就是,在全市宣布,从2003年3月2号到4月2日,在每个区的“文明办”都设二十四小时开通的热线电话,任何人只要你见到了身边的好人好事,都可以打电话推荐,经过核实后,如果事实属实的,就马上派香车美女给对方送鲜花。

宣传部从厂家搞了几辆赞助的车,装成花车,找了几个漂亮女孩,天天去送花。

结果,送了一个月,南京人都很欢迎。

市民最大的感受,就是觉得生活变得可爱了,南京变得可爱了。

这正是潘教授所要的效果,因为他在讲美学时经常强调,审美不是牛虻,而是蜜蜂,审美就是在生活里发现可爱的东西。

潘知常教授经常讲,“确实,在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是我们却一定要‘常念一二’。

社会上固然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是总还有‘一二’好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常念一二’,并且要将它‘储蓄’起来,要储蓄爱、储蓄美、储蓄光明,并且把它们发扬光大”。

后来,这个策划被中央“文明办”作为成功策划以文件附件的形式下发到全国,要求各地学习。

  不仅如此,潘知常教授还参与了南京的第一届“世界历史名城博览会”的策划,使得“世界历史名城博览会”成为树立南京形象的一项重大活动。

2004年潘知常教授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要把南京建设为“和平南京”,指出南京要左右开弓,要打两张牌,一张牌是:

“文化”,一张牌是:

“和平”。

现在,经过他和其他人的共同努力,“文化南京”、“和平南京”,已经成为全市的共识。

地区形象策划

  数目庞大无法细数

  除了成功的媒介策划和政府策划,潘知常教授的地区形象的策划同样做的很成功。

例如,南京仙林大学城的文化特色策划,南京河西新区的文化特色策划,南京白下区的形象策划,南京市的城市形象策划,江苏文化大省建设的策划,苏州沿江旅游形象的策划以及淮安、连云港等地的旅游形象策划等等,还有一些较小的策划,由于数目很多以至于潘知常教授都无法一一细数。

直接点说,在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绝对是最繁忙的教授之一,各种不同的策划活动使得他经常一刻不停地奔波于全国各地。

而在南京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潘教授的科研项目也是最多的。

这让我们联想到:

他曾经以自己的智慧为多少地方雪中送炭,或者锦上添花啊?

  正如所有了解潘知常的人说的那样,潘教授的话会让人眼前一亮,他在谈话间会在不自觉间就紧紧吸引了对方的注意,他往往从一点出发,但是又发散出去,左右逢源,再加上一流的口才和记忆力,总是能把一场哪怕是话题枯燥的谈话也变得多姿多彩。

对于潘知常的采访结束也是在这样的生动交谈中进行,而且,也是在这样的快乐中结束的,带着潘知常教授一贯的自信与睿智……

  (原文载《江苏科技报》2007年1月13日,记者:

施颉婧)

潘知常风波

事件介绍

  《潘知常风波:

聚焦网络打假背后的真相》

  2006年六月中旬,南京大学结束了对该校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知常的学风问题的长达三个月的审查,鉴于最后认定他只“涉及学风问题”(而并未涉及抄袭),因此决定给予其“暂时停止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处分。

至此,一度在网络中甚嚣尘上的“潘知常风波”尘埃落定。

  颇具玩味的是,国内媒体对此表现得出奇冷漠,没有一家平面媒体予以关注,在网络上始终也只有《新语丝》网站主动发布过一次有关消息(但是内容却明显有误,例如竟然不提南大对于他的问题的性质的认定是只“涉及学风问题”而并未涉及抄袭问题,例如又说他被停招博士两年与停招硕士两年,等等)。

  此事爆出后,众人的声音同样颇具玩味。

有人在《新语丝》网站发表意见说:

“处理偏轻”;

但同时我们问询了不少南京大学的教师与学生,多数人的反应却是:

“处理明显过重了”。

  据我们调查了解得知:

潘知常现在仍带着博士生与硕士生,而且九月开学后又有一名博士生进入他的门下,而且,就在八月份他还应邀在北京大学做了两天学术报告,在其他高校、机关、企业的报告也络绎不绝,其间,还有一所院校聘请他担任了兼职教授,看来,“暂时停止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处分很可能主要是指2007年暂停招收研究生。

然而,无论如何,“暂时停止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处分毕竟象征着网上一场“潘知常风波”的结束。

  “潘知常风波”始于一次网上的争执。

2006年二月上旬,上海自由作家张远山看到某网站转载的潘知常的一篇没有公开发表的讲课记录稿,其中给学生推荐的五本书与他在《进入古典中国的五部经典》一文中列举的五部经典篇名相同。

于是,张远山写了《潘知常教授与鄙人所见略同》,并发表在新语丝网站。

然而,对于张远山“所见略同”的观点,潘知常却有不同看法:

潘知常认为只存在推荐五本书巧合的情况,自己对五本书的文字介绍与具体评价与张文完全不同;

况且,他实际上推荐的也不止五本,而是六本。

因此,他连续数次给新语丝网站写信,要求发表自己的说明情况的文章,但始终遭到拒绝。

在交涉无果的情况下,潘知常将文章投送另一学术打假网站《学术批评网》发表。

之后,潘知常此前的几封写给新语丝网站负责人的私人信件被该网站作为“恐吓”学术打假的信件予以公开。

继而,该网站连续发表数十篇帖子,对于潘知常的学风、人品,展开猛烈声讨和抨击。

3月5日,该网站发表了没有署名的《南京大学6位博士生关于请求查处潘知常事件给校领导的公开信》,信中要求对潘知常予以查处。

3月8日,天涯社区的“关天茶舍”讨论版出现署名为“luckydog2”的《给南京大学六位给校领导写公开信的博士生的公开信》,对六博士的公开信提出质疑。

随后,南京大学决定对网上所涉及的潘知常的有关问题进行审查。

争讼焦点

  网络争讼的焦点之一是:

潘知常的《反美学》一书,是否十年前就“涉嫌抄袭”?

  1997年10月14日的《XX晚报》刊登了一篇短文,指出潘知常的《反美学》第五章借鉴了国内的一本专著,但是却没有注释。

据此,有人认定:

潘十年前就“涉嫌抄袭”。

然而经我们查阅证实,其实该晚报早在1997年12月16日就已发表过潘知常的回应文章:

《关于〈反美学〉的误读与遗憾》,公开说明那是由于出版社误删注释而造成的“遗憾”,并且公开出示了此前出版社早已开具的证明,同时,文章还写道:

“我的完成于1996年3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