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7562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3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宜良县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矿床水文地质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矿区东北部献鸡一带,海拔1500米以上,属山地寒冷气候带,夏温秋凉,冬严寒,11月到次年3月有降雪,山顶积雪期半年之久。

洛泽河沿岸系河谷温暖湿润气候带,海拔900—1300米,冬春温暖不积雪,夏秋酷热。

年平均气温16.9°

C—17.2°

C,最低气温—3°

C,出现于1—2月,高温在每年的5—9月,一般为35—39°

C。

1990年蒸发量1662.8毫米。

雨季出现于6—9月,多暴雨,不利于地下水补给。

1990年前32年平均年降雨量774.4毫米,最大年降雨量为1981年,达1008.3毫米。

月最大降雨量多出现于8月,最高为299.3毫米。

最大日降雨量见于1981年9月3日,达147.2毫米。

22年中有九年积雪,最大积雪深度14厘米。

日照率32%,年日照时数1401.9小时。

洛泽河源于贵州省威宁县草海,属过境河流,于西北隅铜厂沟口流出矿区外。

矿区西端铁索桥处测得最大流量162.45米3/秒(表1—1)。

两岸支流分布不对称。

左岸支溪常年水流有龙潭河、魏家小河、锈水沟等;

右岸无常年流水溪沟,干沟极多,长发硐至冯家湾平均140米即发育一条,常年无水流,降雨即有水流,雨停即停。

矿区北缘尚有季节性水溪铜厂沟,枯季断流。

矿区河溪流量表表1—1

河溪名称

最大流量(米3/秒)

最小流量(米3/秒)

最大流速

m/s

最小流速

洛泽河

162.45

15.38

3.66

0.41

龙潭河

17.79

2.11

3.22

0.62

魏家小河

0.89

0.07

1.83

0.69

锈水沟

0.072

0.00033

1.32

0.32

第三节矿区地层构造、矿床地质

毛坪铅锌矿矿区地处扬子准地台滇东北拗褶带昭通—镇雄拗褶区的毛坪—石门坎背斜(长发硐背斜)倾没端。

构造线呈北北东向,该区经历了多旋回的构造运动,以燕山皱褶运动为强烈,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

喜马拉雅山运动的抬升活动造就了矿区的侵蚀峡谷地貌特征。

区内以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为主,在泥盆纪海侵后,地壳间断上升,沉积了海陆交互相的煤系和海相碳酸盐岩地层。

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后,出现了内陆河湖相沉积。

铅锌矿床产于碳酸盐岩地层中,受控于北东、北西向继承性活动的断层组。

一、地层

矿区晚古生代地层发育,早中生代地层仅见于矿区北部边缘,新生代沉积零星分布于洛泽河沿岸和残留的高原面上。

上泥盆统到下二迭统以碳酸盐岩为主,缺失上石炭统。

上二迭统仅见玄武岩,下三迭统为河湖相碎屑岩,第四系为残破积和冲洪积物。

(一)泥盆系一打得统(D3):

分布于洛泽河两岸。

下部中粗晶质白云岩夹多层炭质页岩,未见底;

中部粗晶质白云岩夹页岩,含铅锌矿层;

上部深灰色中粗晶质白云岩夹灰岩及多层炭质页岩。

总厚度大于300米。

(二)石炭系丰宁组(C1):

分布于龙潭河口、林家坪、水泥厂等地,假整合于泥盆系之上,自老而信分三层:

1、C11(丰宁煤系)灰绿色粉砂岩、页岩、黑色炭质页岩夹灰白色石英砂岩及无烟煤3—5层。

厚2.9—152.68米。

2、C12黑色燧石灰岩,厚34.33米。

3、C13灰绿色中厚层生物灰岩、泥质灰岩夹多层0.2—5米厚的杂色页岩、细砂岩,厚62.5米。

(三)石炭系威宁组(C2):

环形带状分布于新街到锅圈岩、嗄甲、官寨、咪耳沟的陡坡地带,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四)二迭系阳新统(P1):

分布于矿区东部和西北部,分为两层。

1、矿山组(P11):

又称矿山煤系或栖霞底煤系,为杂色砂页岩夹灰绿色薄层泥灰岩和煤层,北薄南厚,27.44—98.6米。

2、栖霞茅口组(P12):

上部青灰色细晶灰岩、虎斑状生物灰岩;

下部浅灰色灰岩、生物碎屑岩,厚350.76—410.81米。

(五)二迭系峨眉山玄武岩(P2β):

灰绿色块状致密玄武岩,厚大于300米。

(六)第四系全新统(Q4):

零星分布于洛泽河河岸溪流沟口及献鸡一带。

据CK108—1揭露,冲积层厚23米;

残破积层厚度变化大。

二、矿床地质

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属于沉积改造—侧分泌层控矿床。

即晚泥盆世及早石炭世具封闭海湾泻湖环境形成的贫矿或矿源层,经地下热卤水的循环作用,使铅锌元素进一步富集于纵向断层带和层面虚脱孔隙中。

矿床具中型规模,有三个矿带沿层平行分布,矿体长20—180米,延伸540米,矿层厚2—16米,品位7.34—35.34%,已探明总储量222373吨(金属量)。

Ⅰ矿带产于泥盆系一打得统顶部,岩层倒转,底板为深灰色灰岩、白云岩夹页岩,顶板为中细晶质白云岩夹少量页岩。

受纵向断层F7控制,矿体长144米,由标高896米中段倾向下延110米仍为尖灭,矿层厚16米,平均品位Pb4.52%,Zn10.13%,探明铅锌金属量102936吨,占矿区总储量的46.3%。

Ⅱ号矿带赋存于中石炭统灰白色厚层粗晶质石灰岩中,矿层顶、底板为白云岩夹层。

矿体受纵向断层F3制约,矿体长20—180米,埋深540米,矿层厚2.21米,平均品位为Pb5.75%,Zn15.8%。

探明铅金属储量23451吨,锌金属储量79773吨,银20.317吨,锗14.38吨,硫60290吨,镉180吨,镓5.981吨,锑192吨。

此外,尚探明Ⅲ号矿带铅锌金属量16213吨。

三、构造

矿区构造由一个背斜和一个向斜控制全区。

断层不甚发育,大体可分为纵向成矿前断层组和横向成矿后断层组,组距均不甚大,唯洛泽河、铜厂沟两个断层规模稍大。

前者控制矿床水文地质西部边界,后者与矿床水文地质条件没有直接关系。

(一)皱褶

1、长发硐倒转背斜:

是一向北东倾没的短轴倒转背斜,长约20公里,宽约9公里。

区内为背斜北段,轴向10°

,近倾没端偏转为40°

,平面上呈“S”形,转折处为铅锌矿富集带。

核部为泥盆系一打得统白云岩,两翼不对称,二迭系阳新统灰岩与中石炭统灰岩组成东翼;

西翼为阳新统、威宁统、丰宁统,岩层倒转,倾角75—85°

2、献鸡船形向斜:

位于倒转背斜东南翼的外侧,地面高程1500—1800米。

轴向330°

,长7公里,宽约4公里,面积27.89平方公里。

核部为阳新灰岩,倾角极缓,一般10—20°

地势起伏不大,为高原残丘。

翼部为中、上石炭统灰岩,倾角稍陡,一般15—35°

,地貌上常构成悬崖绝壁。

(二)、断层

1、纵向断层组:

大小10余条(表1—2),主要有F7、F3、F6分别控制Ⅰ、Ⅱ、Ⅲ矿体,水平断距30—200米。

走向30—60°

,倾向南东,倾角65—85°

地表显示较明显,深部由于矿化充填变得较隐蔽,属成矿前断裂,成矿后又有活动。

该组多为沿层面滑动,结构面前期多属张性,可能为背斜核部二次纵张断裂,后期转为压扭性,成为阻水断裂。

2、横向断层组:

走向NNW或NE多倾向西,倾角47—50°

与岩层交切,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为成矿后形成。

在Ⅱ、Ⅲ矿带发育有7条,阶梯状平行展布,间距25—50米,规模小,垂直断距10—24米,水平断距10—15米。

地表不甚明显,多见于海拔910米以上,仅F40、F29延伸到海拔910米以下矿体附近,为充水断裂。

纵向断层统计表表1—2

编号

走向

倾向

倾角

结构面性质

两盘层位

备注

F7

32—56°

SE

62—70°

纵张

D3顶部和C11底部出露长185米

控制Ⅰ号矿带

F3

30—35°

75—85°

先张后压扭

C22出露长100米

控制Ⅱ号矿带

F6

35°

55—65°

先张后扭

控制Ⅲ号矿带

F5

30°

80—82°

C23

见角砾岩

F2

40°

75°

C22出露长75米

F4

50—60°

87°

C22出露长85米

F10

50°

NW

65—89°

F11

58°

3、洛泽河断层(F1):

位于矿体西部边缘,洛泽河东岸向南延伸区外。

在二坪子丰宁煤系中见到水平错距200米,树林头新街间断层壁明显,彝良县冶炼厂背后,物探测量显示高阻异常,宽度20米,推断为高角度断面西倾的逆断层。

四、新构造活动及其地震

矿区地处NNW向马边—大关—彝良活动隐伏断裂与NE向昭通—彝良断裂交切处的南部,彝良、昭通、威宁三个布格重力负异常带变换三角的内侧,地壳厚48公里。

第四系以来,地壳抬升活动强烈,洛泽河急剧下切,两岸无高漫滩分布,仅见高出洪水位7—10米的小溶洞和残留侵蚀阶地,阶面有冲积砾石散布。

峡谷崖壁直立,高达200—300米,悬泉高出河水面百余米。

“V”型河谷发育,梯状陡坎高10—30米,雨后形成瀑布、跌水。

以上均为地壳急剧抬升的佐证。

地震是新构造运动活动的突出表现,有记载以来,邻区地震10余次,震级5.5级以下,震源深度24—43公里。

震中虽然未出现于矿区,但建筑物的破坏,人畜伤亡已波及到猫猫山。

矿区邻近的马边—昭通强地震带,据国家地震局统计,1900年以来地震活动相当频繁。

矿区地震区划属永善—彝良6—6.5级危险区,建筑物一般应按7—8度地震烈度设防。

第四节岩溶

矿区95%的面积为碳酸盐岩,以二迭系阳新灰岩分布面积最广,占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的51%。

石炭系威宁、丰宁统灰岩夹白云岩分布面积次之,为11.88平方公里,占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的36%。

泥盆系一打得统白云岩分布面积4.15平方公里,占碳酸盐岩分布面积13%。

区内岩溶发育强弱不均,岩溶形态,规模及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同,是地层岩性构造、地貌、降雨诸因素相互制约的结果。

其中构造乃是控制岩溶发育的主导因素。

一、献鸡向斜岩溶发育特征

献鸡向斜位于长发硐背斜东翼,面积26.12平方公里,海拔1600—1800米。

属滇东北残留高原面,地势起伏不大,洼地、残丘、台地相间,高差30—50米。

厚层状阳新灰岩组成宽缓的船型向斜核部,倾角平缓,灰岩质纯,几乎接受全部大气降水的渗入,地下水交替迅速,溶蚀作用强烈促使岩溶发育。

岩溶以垂直形态为主,洼地、漏斗、落水洞、石芽等遍布。

溶洞少见,仅见于1300米以上、下发育有二个水平充水溶洞,是岩溶水的排泄通道。

二、长发硐岩溶背斜发育特征

长发硐背斜位于洛泽河两岸,由于新构造运动抬升活动,河流强烈下切,地形复杂,高差大,岩溶发育具有垂直分带特征。

(一)、河流两岸斜坡地带:

地势陡峭,又处背斜轴部,灰岩露头窄,岩溶水垂直补给条件差,大气降水多构成暂时溪流,汇入洛泽河,形成沿层面裂隙及卸荷裂隙发育的溶沟、溶槽和溶坎。

河流洪水位变换带形成与流水一致的水平溶槽和溶坎,深不过一米,宽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多见于易溶成分少的一打得统白云岩中。

二易溶成分高的石灰岩地层中,除上述岩溶形态外,在河水位以上7—15米地带,沿层面裂隙发育有垂直洛泽河的七个小溶洞。

龙潭河出口处M01溶洞为最大,深69米,宽0.4—4米,高7米,发育在阳新灰岩中,高出洛泽河水位7米。

此外,在高出河床100米陡崖地带,尚发育有3个深不过10米的小溶洞,洞口微微向洛泽河倾斜。

(二)深部岩溶发育状况:

由于地下水补给条件差,运动迟缓,溶蚀速率低,在七、九坑道内及910米以下的钻孔揭露,岩溶极不发育,仅见一些米粒状溶孔,3—10毫米的豆状晶洞。

溶蚀裂隙也不发育,裂隙面上附着白色钙化条带或薄层。

据矿区51个孔进尺8137.85米统计,溶孔、溶隙、晶洞发育深度在河水位以下50米以内为多,其下逐渐减少。

在白云岩分布地段施工的109—7孔,于181.6米处见0.1米的溶隙,石灰岩分布地段施工的CK28—2于137.75米见0.2米的溶隙。

综上所述,矿区岩溶发育特点为:

1、海拔1500米以上的宽缓向斜岩溶强烈发育,以垂直岩溶形态为主,规模较大;

2、海拔1500米—900米窄轴背斜岩溶发育弱,以小型的岩溶形态溶沟、溶槽、溶孔为多,且沿层面发育;

3、海拔900米以下的深部和山体内,仅见米粒状溶孔和豆晶状溶洞以及裂隙面上的钙化薄膜。

此种溶蚀现象随深度减弱,一般可延伸到洛泽河水位以下50米;

4、地表溶洞虽不发育,但仍可显示出海拔900—950米,1050—1150米,1500米以上的三个小溶洞层。

 

第二章矿区水文地质

第一节含水层

矿区分布有四种不同的含水层类型,即含孔隙水的第四系冲洪积沙砾石含水层,含裂隙水的三迭系碎屑岩含水层,赋存空洞裂隙水的二迭系玄武岩含水层,含岩溶裂隙水的二迭系—泥盆系碳酸盐岩含水层。

前三种类型的含水层分布于溪流沟口,河流漫滩及矿区北缘,对矿床水文地质条件没有直接影响,后者与矿坑水密切相关,是制约矿坑水补给的重要条件。

依据富水性的不同,该类型共有三个含水层,并各具独立的水动力条件。

一、富水性强的阳新会岩溶洞含水层

阳新灰岩呈厚层状,岩石致密,灰岩质纯,分布于献鸡向斜中部和长发硐背斜西北翼倾没端。

献鸡向斜:

含水层出露于该向斜四面翘起的宽缓向斜的轴部。

岩层倾角平缓10—25°

地形高,位于海拔1300米—1800米。

1500米以上为起伏不大的高原面,岩溶发育,溶蚀洼地、漏斗、落水洞遍布,无地表水迳流,大气降水几乎全部渗入含水层内,是含水层的补给带,水位埋藏深,一般大于50米。

该地段缺水严重,特别是每年10月以后人畜无水饮用。

海拔1300—1400米为含水层地下水的富集带岩溶水由东西两面向向斜核部汇集储集,并于南北两端的龙洞村和塘房两地以溶洞泉的形式进行排泄。

南端龙洞泉流量37.3升/秒。

北端九股水(S91)流量36.6升/秒。

该地段宽缓的向斜构造和含水层底板矿山煤系的隔水作用,为岩溶水的富集储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构成了一个完好的封闭向斜储水构造,也是一个具备补给、迳流、排泄水动力条件的完整水文地质单元。

长发硐背斜西北翼倾没端:

岩层近于直立,略显倒转,地势陡峻,河东阳新灰岩含水层出露窄,汇水面积小,大气降水多为地面流汇入洛泽河。

岩溶形态多以溶蚀裂隙、溶沟、溶槽为主,未见溶洞、溶斗,含水层补给条件差,未见地下水露头。

河西沿层面有水平溶洞发育,且有地下水排泄。

阳新灰岩含水层唯受大气降水补给,垂直渗入。

献鸡向斜地下水由两翼向轴部迳流,折转分流南北,以溶洞悬泉形式分南北排泄于洛泽河的支流;

长发硐背斜北西倒转翼,地下水由东向西顺层排泄于洛泽河。

地下水动态不甚稳定,不均衡系数0.33。

据龙洞泉1965年动态观测最大迳流量为112.41升/秒,最小迳流量为37.15升/秒。

地下水类型为HCO3—Ca型,矿化度小于0.2克/升。

二、中等富水的一打得统白云岩溶隙裂隙含水层

分布于长发硐到小法路煤矿长3000米,宽200—400米的沿河地带内。

地形陡峻,坡度50°

左右,横沟发育浅而多,据统计,在1700米距离内发育有12条干沟。

大气降水多转换为地表迳流通过干沟排于洛泽河。

一打得统为中晶质白云岩夹0.2—1.2米的灰绿色页岩。

白云岩以白云石为主,方解石含量仅占5%,岩石坚硬而脆,浅部裂隙较发育,以短细为其特征。

炸药库长71米地段内测得裂隙率为0.73—1.85%,平均1.09%,而九坑道测得11个裂隙率平均为0.66%。

裂隙发育深度一般在海拔850米以上,在26个钻孔总进尺3984米中,见0.1—0.3米裂隙21条,断层破碎带17处。

断层带宽1—2米,最宽的106—1孔自孔深24.55米—42.47米。

其中钙铁质胶结的角砾岩带宽0.2—0.5米,断层泥厚0.05—0.15米。

含水层岩溶不发育,仅于洛泽河水位以上10米处,沿裂隙发育有两个扁形溶洞,向洛泽河倾斜,深不过5米,钻孔和坑道中亦仅见溶隙和米粒状溶孔。

钻孔单位涌水量0.085—0.988升/秒.米,渗透系数0.22—2,55米/昼夜,富水性中等。

长发硐地段含水层富水性具垂直分带特征。

侵蚀基准面以上或海拔900米以上,富水性较弱,121—2孔200米水平钻孔涌水量仅0.033—0.046升/秒。

九坑深700余米,枯季坑道总排水量0.303升/秒。

而900米水平以下60—80米,富水性较强,钻孔涌水量可达8—11升/秒。

其下含水层富水性又减弱,钻孔单位涌水量仅为上段的十二分之一。

长发硐地段含水层富水性垂向变化数据表表2—1

孔号

试段深度(m)

标高(m)

降深(m)

流量(l/s)

单位流量

(l/s.m)

109—11

水平200

900米以上

0.005

孔位距ZK14.5米

121—2

0.046

孔位距ZK1125米

ZK1

4.73—55

895.72—845.45

11.34

11.209

0.988

K=2.55米/昼夜

65.25—106.29

835.20—794.16

24.58

2.10

0.085

K=0.22米/昼夜

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钻孔水位南高北低,东高西低,表明地下水由南而北,由东而西迳流,向洛泽河方向排泄。

地下水动态较稳定,矿化度较高,达0.597—2,543克/升,水化学类型属S04—Ca·

Mg和S04·

HC03—Ca·

Mg型。

Ⅰ号矿带钻孔水位表表2—2

孔深(m)

钻孔相对位置

至洛泽河距离(m)

水位标高(m)

0—55.0

345

895.72

ZK5

0—53.1

ZK1西325米

25

890.28

109—8

ZK1南52米

895.88

老硐

ZK1北40米

350

895.38

三、富水性弱的威宁、丰宁统灰岩白云岩溶隙裂隙含水层

长条状分布于洛泽河河谷及两岸斜坡地带,面积11.88平方公里。

洛泽河东西两岸含水层富水性差异较大。

河西岸属邻区另一水文地质单元的排泄带,岩溶水补给面积广(区外),比补给条件差、迳流途迳长的东岸富水性为强,泉流量0.01—3升/秒,断层泉可达74.6升/秒(S04);

洛泽河东岸灰岩含水层分布宽度不过300米,面积9.27平方公里,地层倾角平缓,地势陡立,而且上覆矿山煤系不透水层,补给条件差,富水性弱,10个泉最大单泉流量0.166升/秒(S13),一般小于0.01升/秒。

三号坑道排水量只有0.16升/秒。

目前生产的七坑总长1500米,采空面积约400平方米,最大排水量也仅1.953升/秒。

坑内钻孔50米孔段抽水单位涌水量0.00422—0.0331升/秒·

米。

ZK4100米孔段抽水降深22.87米,流量1.736升/秒,单位流量0.076升/秒·

该孔抽水时,沿走向方向121.6米的Ⅶ7—2观测孔水位下降0.93米,未影响到相距233.7米的上部坑道出水点;

沿倾向方向相距ZK426.7米的Ⅶ1—2观测孔,水位下降15.1米。

这些说明七坑以下,含水层溶蚀裂隙的连通性虽好,但富水性却弱。

钻孔水位及泉水出露标高反映了洛泽河以东,含水层地下水由南而北顺层补给迳流,于背斜倾没端转折由东而西向洛泽河排泄(表2—3)。

由于背斜轴部应力作用强烈,岩石破碎成鳞片状或揉皱状,粘土岩化、糜棱岩化及浸水软化现象明显,岩石透水性弱,使背斜东西两翼水力联系减弱。

ZK3、ZK4抽水证明含水层富水性西强东弱。

地下水动态稳定,钻孔水位变幅在1—2米内,浅井最大变幅3.37米。

水质类型为HC03·

S04—Ca·

Mg型,矿化度小于0.5克/升。

氯离子含量2.84毫克/升,钠离子0.85毫克/升,硝酸根离子2.79毫克/升,含量较高,反映地下水迳流迟缓的特征。

Ⅱ号矿带钻孔水位表表2—3

到ZK4的距离(米)

水位埋深(米)

水位标高(米)

ZK4

3.09

908.22

ZK3

ZK4南东170.5

+1.48

913.77

Ⅶ7—2

ZK4南东124.4

0.65

912.48

Ⅶ5—3

ZK4南东94.9

1.88

911.99

Ⅶ3—2

ZK4南东61.4

910.12

Ⅶ1—2

ZK4南东36.4

3.71

908.21

第二节隔水层

矿区阳新灰岩溶洞含水层,一打得统白云岩溶隙裂隙含水层及威宁、丰宁统灰岩白云岩溶隙裂隙含水层之间,分布有两个稳定的隔水层,阻隔了三个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

一、丰宁煤系砂页岩夹煤层隔水层

带状分布于一打得统白云岩溶隙裂隙含水层及威宁、丰宁统灰岩白云岩溶隙裂隙含水层之间。

据南到小发路煤矿,北至马鹿长450米距离内,实测七条地质剖满,隔水层南厚北薄,最薄52.9米,以页岩炭质页岩为主,透水性差,使上下两个含水层地下水位差达17.94米(ZK5水位标高890.28米,ZK4水位标高908.22米)。

且下含水层ZK5抽水,降深13.18米,35小时后,高于下含水层31.52米的Ⅶ1—2孔水位没有下降,说明丰宁煤系是一个良好的隔水层。

二、矿山煤系隔水层

处于阳新灰岩与威宁、丰宁统灰岩白云岩两含水层之间。

该隔水层在长发硐背斜为阳新灰岩白云岩含水层底板,由于其隔水作用,形成了封闭的献鸡向斜储水构造;

在长发硐背斜倾没端的西翼,底层倒装构成阳新灰岩含水层的顶板,阻隔了与上覆丰宁、威宁统灰岩白云岩含水层的水力联系。

矿山煤系以页岩为主,次为粉细砂岩夹薄层泥灰岩,分布完整,受构造破坏,实测八条剖面,岩相稳定,厚度27.44—98.6米。

泉水常沿该层顶板出流,上、下灰岩含水层泉流量相差千余倍,说明矿山煤系隔水层稳定。

第三节水文地质单元

矿区三个碳酸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