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精编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5948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精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精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精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精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精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精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精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精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精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精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精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精编版.docx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精编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精编版.docx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精编版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

 

高考总复习: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

 

  第八讲:

第五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内容概述

  中国现代史开始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因此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

  

(1)1949年到1956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取得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定性胜利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也是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

  这一时期共七年可分为两个阶段:

  前三年主要是祖国的统一巩固政权、没收官僚资本和恢复国民经济。

同时进行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继续完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新中国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也初步集中体现在“三反”、“五反”运动中。

  后四年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线指引下我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到1956年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建立起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制度。

  

(2)1956年到1966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这一时期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曲中前进。

一方面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在这个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这是主要方面。

另一方面1957年以来的“左”的错误是严重的后来又逐渐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发动埋下了伏线。

  这十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6年9月到1957年底。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正确的线、方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整风运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提了正确的政治方针。

但在反右派斗争中犯了严重的扩大化错误造成了严重后果。

  第二阶段从1958年初到1960年秋。

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来又发动了反右倾运动“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加之

天灾和苏联政府撕毁合同造成国民经济的三年严重困难局面。

  第三阶段从1960年冬到1966年春。

中共中央制定和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此期间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建成大庆、胜利、大港油田实现石油全部自给。

钢铁、电力等工业也有较大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很大成就。

但是“左”的错误在经济方面尚未彻底纠正而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又有发展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3)1966年到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使整个中国陷入空前的浩劫之中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和损失。

  “文化大革命”10年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66年5月毛泽东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到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主要是摧毁所谓刘少奇的“资产阶级司令部”在全国实行夺权全国陷于内乱刘少奇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被打倒。

  第二阶段从1969年5月到1973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九大”以后“左”倾错误继续发展。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策划反革命武装政变。

毛泽东、周恩来及时采取措施粉碎了这场政变。

“九一三事件”后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

周恩来采取措施纠正“左”倾错误但很快被“批林批孔”冲掉了。

  第三阶段从1973年9月到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各方面工作进行整顿。

“四人帮”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全国人民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江青反革命集团终于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4)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正确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对国家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

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线;在党的十四大江泽民强调以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确立了迈向21世

纪的行动纲领。

  重点讲解

  考点1:

1949年——1956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

在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像建国初期的“银之战”、“米棉之战”、“三反”、“五反”运动中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等很多内容以及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等都说明了这一主要矛盾的存在。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考点2:

调整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的联系和区别

  调整和改造是党在不同的阶段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不同政策。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a.背景不同。

合理调整工商业是党在恢复国民经济时期采取的措施。

而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三大改造时期进行的。

  b.目的不同。

调整是为了恢复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恢复整个国民经济;改造是为了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变革其生产资料所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

  c.影响和作用不同。

调整使私营工商业得到恢复发展从而使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改造是消灭剥削制度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得以确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时的认识是进入社会主义)。

  联系:

前者为后者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必然结果。

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认识:

党的政策是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来制定的具有灵活性。

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是革命的对象。

  考点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

  

(1)1949年——1956年间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我党的指导思想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①变化过程:

由照搬苏联经验到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

  ②原因

  a.1956年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建国初期向苏联学习是必要的但苏联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

  c.1956年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中国共产党也由此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更加注意总结本国建设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

道。

  

(2)1956年——1966年党的指导思想存在的两种趋向及评价:

  两个趋向:

  ①正确和比较正确的趋向。

即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

如《论十大关系》的提出;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总任务的规定以及综合平衡经济建设方针的制定;关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八字方针等。

  ②“左”倾错误的趋向。

即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

如追求主观臆想的、盲目冒进的高速度急于求成的思想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等。

  认识:

  ①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的两种趋向都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的过程中发生的要正确地加以总结。

  ②十年探索中一再出现过的“左”的趋向和错误使建设事业遭受重大损失和挫并最终发展为文化大革命。

  ③但符合中国国情正确的趋向和理论也在探索、形成和发展着并在一个时期内居主导地位使建设事业取得丰硕成果。

  (3)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的历史条件主要问题、重大方针政策、经验教训、意义。

  ①历史条件:

  a.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b.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c.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巨大困难中国共产党开始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

印度支那停战周边环境相对安定。

  ②面临两大问题: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③方针政策:

  a.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

  b.经济方面坚持了既反冒进又反保守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

  c.政治方面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科学文化方面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编制了12年科技发展规划。

  ④意义:

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的一次成功探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提了历史依据。

  ⑤经验教训:

  a.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

  b.经济建设的方针必须依据我国的国情必须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4)1956年——1966年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认识实践上所存在的成败之处及经验教训。

  成功之处: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国内形势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

在经济上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

  

  失误之处:

  随着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强调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社会主义道同资本主义道的斗争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从而逐步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道。

在经济上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和公有化的程度和规模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严重破坏了综合平衡造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重大失误。

  经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

  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线。

  考点4:

“文化大革命”及其发生的原因

  首先要明确“文化大革命”一词是当时的错误称呼实际上那场运动根本不能称为革命它只是一场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乱;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一个历史时期。

  “文化大革命”这场动乱产生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

其中“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导致“文化大革命”产生的主要原因。

另外还有如:

党缺乏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反右倾”斗争扩大化以来没有彻底清算“左”倾错误;毛泽东对国际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估计错误;党内民主生活的破坏和个人崇拜严重等。

  考点5:

中国人民在前进道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①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当时的主要任务:

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②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当时的主要任务:

巩固

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③第三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当时的任务:

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考点6:

新中国成立后国际上和中国建交的几次热潮及形成原因

  

(1)建国初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主要原因在于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同时又采取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的方针。

  

(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国又与柬埔寨等20多个国家建交。

主要原因是中国政府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实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把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重点。

  (3)20世纪70年代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影响的扩大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同时由于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中日关系的发展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第三次热潮。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对外政策也作了重要调整。

这样与我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中国的外交事业也有了长足进展。

  试题回眸

  1.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的副长。

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

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  )

  A.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长

  B.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

  C.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

  D.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辨别能力。

解题关键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的资本家。

D项意见是正确的。

其它三项意见是片面甚至错误的。

D。

  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解析:

本题属比较式选择题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即只有它具备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拥有。

A、B、D三项是两部文件的共同之处C。

  3.1957年——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错综交织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解析:

1957年——1966年又称“十年探索时期”由于中共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上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又加上“左”倾错误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困难但仍在曲中前进所以B项正确;C项是文化大革命;D项主要表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为B。

  4.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

“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干载接踵颂广安”。

此联创作当不早于(  )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要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出隐性信息:

主要是歌颂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之前的丰功伟绩。

所以它的创作当不早于1978年。

D。

  5.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据此回答:

  当时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  )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反对共产主义问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

D。

6.从1953年底开始。

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A.城镇农副产品   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质量

  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

A。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进行工业化建设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相对落后为确保工业化建设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7.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

“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

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工商业改造  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解析:

A。

抓住关键信息时间是1956年又提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无疑是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

其主要目的是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D.缓解国

家的经济困难 

  解析:

D。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十年探索时期政府进行经济调整的主要目的。

1959——1961年是中国国民经济困难时期针对这一情况A、B、C三项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故应该排除。

9.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

“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解析:

D。

50年代末经济建设的三面红旗:

社会主义建设总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了经济建设一味求快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因此50年代末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的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0.“文革”中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年却出现复苏局面这是因为

  A.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B.“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遭到毛泽东批评

  C.“文革”动乱接近尾声

  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解析:

A。

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开始批判极“左”思潮着手恢复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开始出现复苏局面。

  高考预测

  1.过渡时期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重要措施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仍将是命题热点。

  2.全面建设时期要注意成功、失误的表现及经验教训。

  3.“文革”注意背景全面整顿、对“左”的抵制。

  4.新时期肯定是高考热点尤其要关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

  1.建国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运动是(  )

  A.“三反”“五反”  B.农业合作化

  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2.1958年“左”倾错误的表现为(  )  

  ①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②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  

  ③发动了建立“一大二公”的公社化运动  

  ④全党范围掀起大规模的“反右倾”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文革”中的二月抗争、全面整顿、四五运动三者的共同说明的问题是  (  )

  A.“文革”中老

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斗争

  B.动乱中中国共产党已着手经济恢复工作

  C.党和人民一直同“左”的错误进行斗争

  D.“文革”缺少群众的支持而失败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5.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是(  )

  ①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④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

  材料二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

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

一般是一乡一社。

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

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

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结合材料回答:

  ①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其危害。

  ②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

  三、问答题:

  7.1956——1966年我国在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认识和实践上有哪些成功和失

误?

从中可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

  参考:

  一、单项选择

  1.D  2.A  3.C  4.C  5.A  

  二、材料解析:

  6.①生产资料所有制:

“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脱离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

分配方式:

“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

危害:

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线搞建设必须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

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

  三、问答题:

  7.成功之处:

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国内形势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

在经济上:

提出既反右派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失误之处:

随着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强调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同资本主义道的斗争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从而逐步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轨道。

在经济上:

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和公有化的程度和规模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严重破坏了综合平衡造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重大失误。

  经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