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6992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问题上教育史上形成的两大理论观点:

(1)个人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2)社会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我国的教育方针

(1)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2)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3)1981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4)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素质教育

(1)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意义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详见德育理论与实践部分)

2、智育

(1)智育的意义

①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②智育在全国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智育的任务

①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②发展学生的智力。

智力是指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因素,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3、体育

(1)体育的概念

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

(2)体育的意义

①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

②体育是促进学生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③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

(3)体育的任务

①增强学生体质(根本任务),其中包括促进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机能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②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的基本技能;

③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

(4)体育的内容

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游泳、武术、军事体育。

(5)体育的组织形式

①体育课(基本组织形式);

②早操、课间操;

③课外体育锻炼;

④运动队训练;

⑤运动竞赛。

4、美育

(1)美育的概念

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①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②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

③美育能促进体育,美育有怡情健身作用。

(3)美育的任务

①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②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美育的实施途径

①通过各科教兴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

②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

③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1)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①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还能促进学生体质增强;

②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2)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②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3)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①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②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③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4)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①通过校办工厂(或车间)和农场(或实验园地)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②通过参加校外的工厂、农场或农村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③通过服务性劳动,尤其是社会公益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述

1、教育制度的概念

(1)广义概念

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2)狭义的概念

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二)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旧中国的学制

(1)1902年颁布“壬寅学制”(未实行)

(2)1903年颁布“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1912年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4)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2、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②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③中等教育改革;

④高等教育改革;

⑤加强领导,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4)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①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②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③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④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教师的任务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和任务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复杂性、创造性;

②连续性、广延性;

③长期性、间接性;

④主休性、示范性。

3、教师的素养

(1)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

③集体协作的精神;

④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

(2)知识素养

①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②精深的专业知识;

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素养

①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②语言表达能力;

③组织管理能力;

④自我调控能力。

(二)学生

1、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①依据;

②表现。

(2)学生是自欺欺人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②表现在三个方面:

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发展阶段

(1)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

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

(2)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分期

①婴儿期(又称先学前期,相当于托儿所阶段)——出生至三岁;

②幼儿期(又称学前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三岁至五六岁;

③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阶段)——五六岁至十一二岁;

④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

⑤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阶段)——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意义

2、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3、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德育理论与实践

(一)德育的概述

1、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2、德育的重要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保证。

3、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二)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自学纪律教育

6、民主和法制教育

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8、道德教育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德育原则

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3、知行统一的原则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五)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德育的途径

(1)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

2、德育的方法

(1)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理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2)德育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须依时间、地点、条件而定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

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3、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

(2)创办业余党校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建立德育基地

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的作用与地位

(1)教学的作用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地位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3、教学的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课程与教材

(1)课程的意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

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与应该从事的的有活动的总和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狭义的课程是指:

学生在学校应该学习的一门学科或应该从事的一种活动的内容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3)课程的意义

2、课程内容

(1)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

(2)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

(3)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3、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在纲)和教材。

(1)课程计划

①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②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

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③制定课程计划的原则:

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互相衔接,相对完整;

突出重点,注意联系;

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2)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①学科课程标准:

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一般包括说明、正文两部分。

②教材:

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教材可以是印刷品(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补充读物、图表等),也可以是声像制品(包括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等)。

③编写课程标准和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

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

系统性和可接受性。

④教科书的编排形式。

4、国外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1)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与融合。

(2)在课程内容上,重视教材的现代化和理论化。

(3)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4)在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

(5)加大课程难度,进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5、我国当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课程任务方面的改革目标;

②课程结构方面的改革目标;

③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目标;

④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

⑤课程评价方面的改革目标;

⑥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

(2)我国各级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

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②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③高中阶段则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了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一些新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规律

1、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四)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

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是人们制定的。

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

不同的教学体系有不同的教学原则。

3、我国目前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①基本涵义;

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②直观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③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五)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述

(1)教学方法的概念

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

(2)教学方法的意义

(3)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

启发式和注入式。

2、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其中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学校讲演等方式;

②谈话法;

③讨论法;

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演示法;

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练习法;

②实验法;

③实习作业法;

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欣赏教学法;

②情境教学法。

3、教学方法的改革

(1)“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

(2)“导法式”教学法

(3)快乐教学法

(4)合作教学法

(5)掌握学习教学法

(6)纲要、信号、图表式教学法

4、学生的学习方式

(1)学习方式的概念

(2)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3)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比较

5、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①教学任务;

②教学内容;

③学生年龄特征。

(2)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6、教学手段及其现代化

(1)教学手段的概念

(2)教学手段的演变阶段

口耳相传;

文字教材;

直观教具;

电教工具;

电子计算机;

多媒体;

网络教学。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

①教学媒体日益自动化、微型化;

②新的教学媒体不断涌现;

③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媒体化、综合化和网络化;

④现代化教学的服务目标多样化。

(4)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①教材建设的突破;

②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

③师生关系的突破;

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⑤扩大了教学规模。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或课堂教学)

(1)班级授课制的概念

(2)班级授课制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2、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

指按课的任务将课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大致分单元课和综合课两大类。

(2)课的结构

指课的组成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综合课的结构包括:

①组织教学;

②复习过渡;

③讲授新教材;

④巩固新教材;

⑤布置课外作业。

3、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的概念

4、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的概念

(七)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1)备课的意义

(2)备课的要求

①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②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课外作业的形式

①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

②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

③各种书面作业;

④各种实际作业。

(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①作业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

②作业分置适宜,难易适度,形式多样;

③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

④及时批改作业。

4、课外辅导

(1)辅导内容

①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做好作业;

②为基础差和因事、因病缺课的学生补课;

③给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作个别辅导;

④给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⑤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2)辅导要求

①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

②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意义

(2)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

①平时考查,包括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等;

②考试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

考试的方式有口试、笔试(开卷、闭卷)和实践考核。

(3)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评价标准;

编制测验蓝图。

(4)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

①百分制记分法;

②等级制记分法(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

(5)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

①客观公正;

②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

(八)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概念

概括地说,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

2、教学评价的意义

3、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全面性、指导性、科学性。

4、常用的教学评价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5、当前我国教学评价的新理念——发展性评价

课外校外教育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