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77019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共三十七字。

其下押字(在文书上签字)又云:

“仰(敬词,无义)珙(gǒng)[包珙,包拯的儿子]刊[刻]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zhà

o)[告,晓喻]后世。

”又十四字。

珙者,孝肃之子也。

【译文】包拯在家训中说:

"

后代子孙做官的,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

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家族墓地中。

不听从我的愿望,不是我的子孙。

(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

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又写道:

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碑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晓喻后代子孙。

(原文)又有十四个字。

包珙,是包拯的儿子。

4、《不肖子有三变》世界上有不成才的人,他们都有三变:

第一变如蝗虫,卖他家庄园的土地得钱后靠它吃喝玩乐。

第二变如蠹虫(书的蛀虫),卖自家的古董、书籍得钱后吃喝玩乐,第三变如老虎,出卖他家中的男女仆人得钱后吃喝玩乐。

败家子,历朝历代都有,都因为他们的祖先没有教他们读诗书学仁义而造成的。

古人说过:

“留给子孙满箱的黄金,不如教他们儒教经典著作。

这是最好的言论。

5.蔡京子孙

蔡京(宋徽宗时任宰相,奸臣)诸孙,生长膏粱[借指富贵之家],不知稼穑[庄稼的种植和收获]。

一日,京戏问曰:

“汝曹[你们]日[每天]啖[吃]饭,为我言米奚[何]自?

”其一对曰:

“从臼(jù

,石臼,旧时舂米的器具)里出。

”京大笑。

其一旁应曰:

“非也,我见在席子里出。

”盖京师运米以席囊[用草席做成装米的袋子]盛之,故云。

译文:

蔡京的孙子们,生长在富贵人家,不懂得庄稼的种植和收获。

一日,蔡京开玩笑地问(他们)说:

“你们每天吃饭,给我说说米从哪里来的?

”有个孙子回答道:

“是从石臼里舂出来的。

”蔡京听了,哈哈大笑。

另外一个孙子在旁边回答说:

“不是,我见到是从草席做成装米的袋子里出来的。

”原来,运到京城的大米,是用草席做成的袋子装着的,所以(他)会这么说。

第二单元阅读

字期清爽

有医人工于草书者,医案[病史记录]人或不识,所系尚无轻重;

至于药名,则药铺中人岂能尽识草书乎?

孟浪者[鲁莽的人]约略撮[抓]之而贻误,小心者往返询问而羁延[(羁jī)耽搁时间],可否相约同人[相同职业的人;

此指医生],凡书方[药方]案,字期清爽,药期共晓。

(节选自《吴医汇讲》)

[译文]

有的医生擅长写草书,病史记录有人不识,关系还不大;

至于药名,药店里的人怎能个个识草书?

鲁莽的(职员)大约抓一把药便会留下错误,小心谨慎的(职员)就要因此往返询问而耽搁时间,可否医生间有个约定,凡是写病史与药名,字希望要清楚,药名希望人人都看得懂。

训练

1张丞相好草书

张丞相[宋人张商英]好草书而不工,时人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指笔画曲折乖僻的地方],侄罔然[迷惑的样子]而止。

执所书问曰:

“此何字也?

”丞相熟(仔细)视久之,亦不自识,诟(ɡò

u,骂)其侄曰:

“胡(何)不早问,致余忘之。

【译文】

张丞相喜欢写草书(草体字),但是不工整。

当时的人都讥笑他,他固执己见﹐依然如故。

一天,他获得了诗句,索要笔墨快速地写了下来,整张纸上的字像龙在飞腾蛇在游动,(然后)让侄儿誊写他所写的诗句。

侄儿抄到笔画曲折乖僻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拿着(张丞相)所写的字问“这是什么字?

”。

张丞相仔细看了好久,自己也认不出写的是什么字,(就)责骂侄儿说:

“你为什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致我也忘了它是什么字。

2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指宋太宗赵炅执政时期]有王著者学右军[王羲之]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指翰林院,如同皇帝的人才库]。

帝听政[处理政务]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此指太监]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好),太宗遂刻意临(临摹)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有人)询其意,著曰:

“书固佳矣,若遽(立刻)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

”其后,帝笔法精绝(极),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勉励]益[得益]也。

宋太宗执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深深领会王羲之书法的精髓,在翰林院当侍书(即:

侍奉帝王、掌管文书的官员)。

皇帝处理政务的闲暇时间,还注重练书法,好几次派太监拿自己写的书法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认为不好,于是太宗就专心的临摹学写。

(后来太宗)又拿(自己的)书法来询问王著,王著的回答像先前一样。

有人问王著(这样做)的意图,王著说:

“(皇上的书法)本来已是(写得)好了,如果立刻就说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了。

”那样以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代古人,世人都认为是因为王著的勉励而得益的。

 

3农夫杀牛

华州村,往岁有耕田者,日晡(bū申时)[古代时间段名称,相当于15时至17时]疲甚,乃枕犁而卧。

虎自林间出,眈眈相向,欲啖之。

屡前,牛辄(总是)跨立耕者之上,左右以角抵(触)虎,虎不得近,垂涎至地而去。

其人则熟寝,未之知(未知之)也。

虎行已远,耕者觉,见牛跨立其上,恶(wù

)之,以为妖,因杖牛。

牛不能言而奔,逐之,愈觉其怪。

归而杀之,解(分解、剖开)其体,食其肉,而不悔。

华州村里,以前有个耕田的人,(活干到)太阳落山时(已经)很疲劳了,就枕着犁睡觉。

老虎从在林子里出来,凶狠地盯着耕田人,想要吃他。

(老虎)屡次上前,牛总是跨开两脚站立护着主人的身体,用角(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触虎.老虎不能靠近耕田者,贪谗的口水掉到地上然后离去。

那个人却睡得很熟,不知道刚才发生的情况。

老虎已经走远了,耕田的人醒来,看见牛伸开两腿跨立在自己身体上面,就厌恶它,以为这只牛不正常,于是用棍棒打它。

牛不会说话就奔跑,(主人)就追赶它,(越追越跑,耕田人)更觉得牛不正常,回家后就把牛杀了,剖开了它的身体,吃了它的肉,却不知后悔。

4欧阳修不喜释氏

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他死后谥“文忠”]不喜释氏[佛教,因为佛教创始人为印释迦牟尼,故称释氏]。

士(读书人)有谈佛事者,必正色视之,而公之幼子字“和尚”。

或问:

“公既不喜佛,而以和尚名子何也?

”公曰:

“所以贱之也,如今人以牛驴名小儿耳。

”问者大笑,且伏[通“服”]公之辨[通“辩”]也。

欧阳修不喜欢佛教,读书人有谈佛教的,欧阳修一定神情严肃地看着对方,而欧阳修的小儿子字是“和尚”,有人问:

“你既然不喜欢佛教,却给儿子取的字是‘和尚’为什么呢?

”欧阳修说:

“因为(故意要)轻视它,像现在用牛、驴的命名小孩罢了。

”提问的人大笑,而且佩服他的辩解。

5义犬报火警

城之东,民家畜一犬,甚羸(lé

i,瘦)。

一夕,邻火卒(同“猝(cù

)”)[突然]发,延及民家。

民正熟寝,犬连吠不觉。

起曳(yè

,拖)其被,寝犹如故。

复踞床以口附民耳大嗥,民始惊。

视烟已满室,急呼妻子出,室尽烬矣。

民遂谓所亲曰:

“吾家贫,犬食恒不饱,不谓今日能免我四人于难也。

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其视犬为何如耶?

城的东面,一普通老百姓家里养了一条狗,非常瘦弱。

一天晚上,邻居家突然着火了。

(火势)蔓延到了这一人家。

这家的人睡得正熟,狗连声大叫也不醒。

(狗)就过去拉他们的被子;

(他们)还像原来一样睡着。

(狗)又蹲在床上用嘴对着那个人的耳朵大叫,那人才惊醒过来。

看到烟已弥漫了整个房屋,急忙喊妻子孩子出来,屋子却全烧成灰烬了。

那个人就对他的亲近的人说:

“我家穷,狗经常吃不饱,没想到今天能救我们一家四口免于灾难。

在那些日子里,有人丰厚地享受对方(提供的)吃喝而不顾对方的忧患与困难,他们看到这只狗的作为有什么感想呢?

第三单元

阅读

陶侃惜分阴

陶侃(kǎn)在广州[指陶侃在广州任刺史],无事辄朝(zhāo,早晨)运百甓[甓(pì

):

砖]于斋[书房]外,暮运于斋内。

人问其故,答曰:

“吾方致力中原[意为尽力收复中原;

时晋朝已偏安江南,北方为外族占领],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常语(yù

)人云:

“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岂可但逸游荒醉[沉湎(miǎn)于宴饮],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

陶侃在广州(任刺史),(如果)无公事处理,就早晨把一百块砖搬到书房外,晚上把它们搬进书房内。

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回答说:

“我正尽力收复中原,(如果)过分安逸,恐怕(日后)不能肩负战事,所以自己先吃点苦。

”……他常常对人说:

“大禹是圣人,却爱惜每一寸光阴,至于普通的人,应当爱惜每一分光阴。

怎么可以只管享受,活着对社会没有好处,死了后人也记不起他,这是自暴自弃!

1木屑竹头

尝(曾经)造船,其木屑竹头[指竹的根部],侃皆令籍(登记)而掌之。

人咸(都)不解所以。

后正会[指农历正月元旦],积雪始晴,厅事[官府办公的大堂]前余雪犹湿,乃以木屑布(铺)地。

及桓温[桓(huá

n),东晋大将]伐蜀,又以侃所贮(存)竹头作钉(dīng)[指竹钉]装[装配]船。

曾在造船的时候,那些木屑和竹子的根部,陶侃命令人(把它们)都登记造册并把它们掌管好。

人们都不理解(陶侃这样做的)原因。

后来在正月初一,地面积雪,天刚放晴,厅堂前有没融化完的积雪,地面还湿滑,(陶侃)就用木屑铺在地面上。

等到桓温攻打四川时,又用陶侃贮存的竹头的根部作竹钉来装配船。

2董遇论“三余”

人有从学者,遇[董遇,三国时人]不肯教,云:

“必当先读百遍。

”言[董遇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xià

n)。

”从学者云:

“苦于无日。

”遇言:

“当以(用,利用)‘三余’。

”或(有人)问“三余”之意。

遇言: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随时)之余也。

有人请董遇讲学,董遇不肯就讲,董遇说:

“在这前一定应先读百遍。

”说“文章读了百遍,它的含义自然会显露出来。

”求教的人说:

“苦于没时间。

”董遇说:

“应当利用‘三余’时间。

”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

“冬季农闲是一年的空余时间,夜晚(不便下地劳动)是白天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出门干活)随时都有空余的时间。

3桓荣勤学不倦

桓荣[桓(huá

n),东汉人]初值(早年;

遇到)仓卒[社会动乱],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è

,穷困),而荣诵读不辍(chuò

),元卿哂(shěn)[讥笑]之曰“但自苦尔,何时得施用乎?

”荣笑而不应(回答)。

及(等到)荣为太常[朝廷中负责礼乐及选拔人才的官职名称],元卿恨(遗憾)曰:

“我农家子,岂意学之有利若是哉!

东汉桓荣当初遇到社会动乱,与同族的叫桓元卿的同处于饥饿穷困之中,但桓荣勤学不止,元卿讥笑他说:

你只不过是自己苦苦地化费气力罢了,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处啊!

桓荣笑着不回应他。

等到他做了太常官后,元卿遗憾地说:

我就象农家人一样,哪里料想到读书有益像这样啊!

4晋平公游于河

晋平公游于河而乐曰:

“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

”船人盍(hè

)胥[胥(xū),人名]跪而对(回答)曰:

“主君[对国君的尊称]亦不好士耳(罢了)。

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昆仑山],无足而至者犹主君之好也;

士有足而不至者,盖(大概)主君无好士之意耳,无患乎无士也。

晋平公在黄河畅游觉得快乐,说:

“怎么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度这种快乐?

”船夫盍胥跪拜回答说:

“国君也是不喜好有才能的人才罢了,那珍珠出产在江海中,玉石出自昆仑山上,(它们)没有脚而能到(国君这里),还是因为国君的喜好;

有才能的人有脚不能到(国君这里),大概是国君没有喜好有才能的人的意愿罢,(只要国君喜好)不要担心没有有才能的人啊。

 

      

5黄公好谦卑 

齐有黄公者,好谦卑(低下(认为自己低下))。

有二女,皆国色[一国中最美的人]。

以其美也,常谦词毁之,以为丑恶。

丑恶之名远布(传布,流传)。

年过[超过了订婚的年龄]而一(整个)国无聘[订婚]者。

卫[卫国]有鳏夫[鳏(guān),老而无妻的人],失时[过了正常的婚娶年龄],冒娶之,果国色。

然(这事)后曰:

“黄公好谦,故(故意)毁其子(女儿),谓(说)不美。

”于是争相聘之,亦国色也。

国色,实也;

丑恶,名也。

名实相违也。

齐国有位黄公,喜欢谦虚认自己低下。

(他有)两个女儿,都是一国中最美的女子,由于她们美,黄公就常用谦辞贬低她们,(人们)以为她们丑陋。

丑陋的名声远扬,(以致)超过了订婚的年龄而整个国家中没有人来(上门)订婚。

卫国有位年老没有妻子的人,已是过了正常的婚娶年龄,不顾流传的把他的一个女儿娶去,(不料)果然是一国之中最美的人。

这以后就说:

“黄公喜欢谦虚,有意贬低他的女儿,说(她们长得)不美。

”于是人们争着聘娶,(另一个女儿)也是位国色(的美人)。

国色是事实,丑陋是名声,这是名声和事实相反啊。

第四单元

读音

鈇(鈇fū)馐(xiū)鸲鹆(qú

)狙(jū)芧(yù

)捽(zuó

阅读

蓄蝎为戏

管子客[旅居在外]商丘,见逆旅[旅店]童子有蓄蝎[(xiē),俗称蝎子,尾刺内有毒腺]为戏者。

问其术[方法],曰:

“吾捕得,去其尾,故彼莫予毒,而供吾玩弄耳。

”索[要来]观之,其器中蓄蝎十数[数十],皆甚驯[温顺]。

投以食则竞集[争着聚拢来];

撩[拨弄]之以指,骇然[惊恐的样子]纷起窜。

观其态,若甚畏人然。

于是童子大乐,笑呼持去。

客谓管子曰:

“得是术也,可以御恶人矣。

”(节选自《因寄轩诗文集》)

【注释】①客:

旅居在外。

 ②逆旅:

旅店。

 ③蝎(xiē):

俗称蝎子,尾刺内有毒腺。

 ④术:

方法。

 

⑤索:

要来。

 ⑥十数:

数十。

 ⑦驯:

温顺。

 ⑧竞集:

争着聚拢来。

 ⑨撩:

拨弄。

 ⑩骇然:

惊恐

的样子。

管仲客居商丘,看见旅店里有个孩子养着蝎子取乐。

问他有什么方法,孩子说:

“我抓住蝎子,除去它的尾刺,所以它就没法毒害我,因而供我玩弄了。

”管仲向他要来看看,那容器中有数十只蝎子,都很温顺。

把食物投进去便争着聚拢来;

如果用手指去拨弄,它们便惊恐地纷纷起身逃窜。

看它们的状态,好像很怕人的样子。

在这时候那孩子非常开心,笑着喊着拿了蝎子离开了。

有人对管仲说:

“掌握了这方法,可以抵挡坏人了。

训练

1人有亡鈇者

人有亡(失去,丢失)鈇[(鈇fū):

同“斧”]者,意(猜度)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鈇也;

颜色(脸),窃鈇也;

言语,窃鈇也;

动作态度无为(是)而不窃鈇也。

俄而(不久)掘其谷[山谷]而得其鈇,他日(另一天)复见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像)窃鈇者。

有个人丢失斧子的人,猜想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的,看他的走路,(像)是偷斧子的;

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

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

行为神态没有不像偷斧头的样子。

不久在掘那的山谷时找到了他丢失的斧子。

另一天,再看那邻居的儿子,(他的)举止神态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注释】

①鈇(鈇fū):

同“斧”。

 ②谷:

山谷。

     

2与狐谋皮

周[周地,在今河南洛阳市]人有爱裘(皮衣)而好珍馐(xiū)[珍贵的食品],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

欲具[备办]少牢[古代祭祀用的动物叫“牢”。

牛、羊、猪全备叫“太牢”;

只用猪、羊的叫“少牢”;

“一牢”指一只羊。

]之珍而与羊谋其馐。

言未卒(完),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

何者?

周人之谋失之矣!

周地有个喜好裘皮讲究美食的人,想做价值千两黄金的皮衣就跟狐狸商量要它的皮,想做(一桌)羊做的美食就跟羊商量要它的肉做宴席,话没说完,狐狸互相带领着逃到深山之中,羊互相呼喊着躲进了深林之中。

所以周国人十年也做不出一件裘皮衣服,五年也准备不出来像祭祀一样的羊肉美味佳肴。

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因为)周人的谋划有错误。

3蝉与鸲鹆

鸲鹆[(qú

鸟名,俗称“八哥”]之鸟,出于(在)南方。

南人罗[用网捕捉]而调其舌[意为将鸲鹆的舌头剪圆,教它学人话。

调,调教。

],久之,能效(模仿)人言。

但(只)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唯数声也。

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

蝉谓之曰:

“子(你)能人言,甚善。

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意为等于没有说],曷(hé

何)若我自鸣其意哉!

”鸟俯(低下)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①鸲鹆(qú

鸟名,俗称“八哥”。

 ②罗:

用网捕捉。

 ③调其舌:

意为将鸲鹆的舌头剪圆,教它学人话。

 ④未尝言也:

意为等于没有说。

“八哥”这种鸟,出在南方,南方人张网捕捉住它后将它的舌头剪圆,教它学人话,时间长了,能模仿像人一样说话,(但)只能模仿几声就停止了,一天到晚唱的,只几句罢了。

知了在庭院里鸣叫,“八哥”听了就笑它。

知了对“八哥”说:

“你能像人一样说话,很好。

然而你说的话,等于没有说,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叫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呢!

”“八哥”低下头感到惭愧,终身不再学像人一样说话了。

4朝三暮四

宋有狙[(jū)猴子]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理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减少)其家口[口粮],充狙之欲。

俄而(不久)匮(缺乏)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听从)于己也,先诳(欺骗)之曰:

“与若(你们)芧[(yù

)橡实,一种野生果子],朝三[三颗]而暮四[四颗],足乎?

”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

“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

”众狙皆伏(趴在地上)而喜。

(1)宋国有个养猴子的老人,喜欢猴子,饲养它们成了群,老人能懂得猴子想什么,猴子也知道老人的心里。

老人减少他家里人吃的口粮,满足猴子吃的需要。

不久,粮食缺乏了,将要限止它们吃的粮食,老人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先骗它们说:

“给你们(吃)橡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

”那些猴子跳起来发怒。

一会儿(老人)说:

“给你们橡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吗?

”猴子们都趴在地上高兴了。

5钱货入瓶

唐扬州有丐者,曰胡媚儿。

其有一瓶[陶制的盛器],与人言:

“若钱施[施舍]满此瓶,则永世福矣!

”观者见瓶但(只)容半升,故有施十钱、百钱者,然瓶未见满,人怪之。

一富人过,施千钱,仍未见满。

有好事者[喜欢新奇的人]牵一驴,曰:

“施驴。

”丐者颔(点头)之,驴随变之类(像)细绳而入瓶,一市人皆惊。

其时有货车过,货主闻之戏言:

“能令诸货车入瓶否?

”曰:

“可。

”丐微侧瓶口,货车一一入瓶。

货主大骇(害怕 ),欲捽[(zuó

)揪住]丐,而丐已潜入瓶。

货主击碎其瓶,一(全)无所有。

唐朝时扬州有个乞丐,叫胡媚儿,他有一个陶制的盛器,向别人说:

“如果施舍的钱放满这个盛器,(你)就会永远幸福!

”在旁边观看的人看到盛器只装了半升,所以有施舍十文钱的、百文钱的,然而盛器仍没见装满。

人们对此感到奇怪。

一个富翁经过,施舍了千文钱,还是没见盛器装满。

有一个喜欢新奇的人牵着一头驴,说:

“施舍一头驴。

”乞丐点了点头,驴子随后变得像细绳子似的进入到盛器里,(因此)整个在市场上的人都感到惊讶。

这个时候,有货车经过,货车的主人听后便开玩笑说:

“能让这些货车进到盛器里吗?

”回答说:

“可以。

”乞丐将盛器的口微微倾斜,货车一辆辆地进入到成盛器中,货主非常惊讶,想要揪住乞丐,然而乞丐已经躲进盛器中。

货主将盛器打碎,却全无所有。

第五单元

宗悫愿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

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宗悫的字是元干,南阳涅阳人。

他的叔父是宗炳字少文,此人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

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

他回答:

“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

”宗炳说:

“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有强盗来打劫。

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

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

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跟着他喜好读儒家经典。

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乡人所称道。

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左右皆笑之。

超曰: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译文:

班超因为家庭贫穷,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

“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

”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

“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后来班超作为使者访问西域,回来后因立功而封为王侯。

二翁登泰山

原文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

甲翁之妻早亡,唯叟一人而已。

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

乙翁曰:

“向吾远游巴蜀,但未登泰山,心以为恨,君有意同行乎?

”甲翁曰:

“是山陡峭,余亦未登,久念之,然老矣,恐力不胜。

”乙翁曰:

“差矣,汝之言!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十,何老之有!

“甚善!

”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渡长江,徒步鸸而至泰阴。

夜宿,凌晨上山。

乙翁欲扶之,甲翁曰:

“吾力尚可,无需相扶。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译文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城市里,关系和特别好,甲老翁的妻子早去世了,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

乙翁说:

以前我曾去巴蜀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心中很悔恨,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

甲翁说:

那山很陡峭,我也没有登过,总想着他,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

你说的不对吧,以前的愚公,旧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今日我门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

那太好了"

第2天,两个老人都取乐,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从鸸到泰阴.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