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77063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4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

《《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人休闲旅游产业观察》第302期Word下载.docx

十一前景区齐涨价对旅游业恐杀鸡取卵20

千岛湖向国家5A级旅游区冲刺21

网络旅游

国内网络旅游市场竞争加剧22

查询旅游网络资讯并在线购买的人越来越多23

目的地赢销

西宁结合旅游发展实际六大举措促畅游“夏都”25

新型旅游模式“搅热”旅游市场26

专题研究

北京概念:

房地产+旅游或将有一波行情27

中国乡村旅游年接待5亿人次收入3000亿元

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11日开幕的陕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通过发展旅游已使占贫困地区总人口约十分之一的人实现脱贫。

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每年约接待五亿余人次,旅游收入超过三千亿元人民币,受益村(寨)达两万多个,受益农民约两千四百万。

从世界范围看,发展乡村旅游已有百年历史,传统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包括徒步旅行、游览历史遗迹、野餐、参与乡村生活等。

各国的实践证明,乡村旅游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功能,在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同时,有效促进了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成为各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中国广袤的农村聚集了大约百分之七十的旅游资源,浓郁的乡土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多彩的民族特色、秀美的田园风光,使乡村旅游充满了魅力。

近年来,各地兴起了一大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活动,不仅活跃了旅游市场,丰富了旅游产品,满足了大众化旅游消费需求,而且对帮助一些地方的农村改变落后面貌,帮助一部分农民摆脱贫困做出了贡献。

邵琪伟指出,旅游业是加速脱贫致富的产业,具有见效快、返贫率低、示范性强的特点。

旅游业也是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势产业,由旅游人流所引发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加快了中国东中西部和城乡之间的流通与融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中西部发展。

近年来,陕西延安、江西井冈山等一批革命老区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带动了农副产品、旅游纪念品加工生产,取得了明显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效益。

最新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旅游业直接间接就业六千余万人,相当于全国就业总人数的7.8%。

大连旅游七个月进账259.2亿元

今年上半年,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严重影响了全球旅游业,大连实施了一系列富含创新理念和实践精神的旅游发展决策,旅游业形成了高速发展态势。

1至7月份,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59.2亿元,同比增长22.3%。

1至7月份,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916万人次,同比增长16.7%;

国内旅游收入234.46亿元,同比增长19%;

实现旅游总收入259.2亿元,同比增长22.3%。

7月份,大连旅游入境游客和旅游外汇收入增幅达到20%。

特别是7月下旬以来,星级酒店连续20余天入住率近乎100%,社会旅馆的入住率也达到90%以上,价格达历史最高水平。

8月份的第一个周末,金石滩国际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增长均超过70%,8月1日、2日两天,黄金海岸游客人数达10万人,发现王国接待游客4万人。

老虎滩海洋公园、圣亚海洋世界、森林动物园等主要景区游客爆满,老虎滩海洋公园最高日接待量近3万人。

星海公园、星海湾、付家庄等市内三大主要海滨浴场游客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

市内出现了房难找、餐难订、车难租、导游难寻的局面。

发展旅游业应对金融危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旅游业对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一翼。

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旅游带来巨大破坏,除大量景区景点恢复重建外,更重要的是重塑游客信心上半年,全省13个重点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28.39万人次,同比增长35.3%。

这是“价格洼地”刺激旅游需求增长的结果。

一、充分认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旅游业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产业。

国家统计局依照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旅游卫星账户统计方法,2004年首次通过核算表明,旅游业增加值已占我国GDP的4.05%,在我国服务业中举足轻重。

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突出,囊括“行、游、住、食、购、娱”六大产业要素,涉及29个经济部门,直接和间接影响细分行业109个。

旅游消费不仅直接拉动了民航、铁路、公路、商业、食宿等传统产业,也对国际金融、仓储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影视娱乐、会展博览等新型和现代服务业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

2008年,旅游业总收入占服务业增加值的9.6%,旅游创汇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3%。

旅游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的优势产业。

旅游业具有抗冲击、易恢复的产业韧性,对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扩大内需具有特殊作用。

2008年,我国旅游业遭受了南方雨雪冰冻、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由于实施了“乡村旅游倍增计划”、“旅游促进就业行动计划”,引导有关城市发放旅游消费券等,到今年上半年,除入境游有所下降外,实现国内旅游10亿人次,增长10%,出境游也持续增长。

旅游消费对相关产业产生了直接的拉动作用,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

旅游业是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先导产业。

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要求高、可持续性强的特点,是全球公认的“朝阳产业”,是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先导产业。

黑龙江、云南、贵州、广西等林区通过发展森林旅游,变毁林的“砍树”经济为可持续的“看树”经济。

辽宁阜新、黑龙江伊春、云南东川、河南焦作等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把旅游作为接续或替代产业培育,较好地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

安徽皖南民居、浙江河姆渡遗址、云南丽江东巴文字、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等人文资源,通过旅游业得到了较好保护和利用。

近年,各级旅游部门倡导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推动旅游企业绿色经营,强化旅游景区、旅游城市的环境责任,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旅游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和谐产业。

旅游业就业层次多、方式灵活,市场广阔。

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全球每10个就业岗位就有1个与旅游业有关。

目前我国旅游业直接或间接就业6000多万人,相当于全国就业总数的7.8%。

旅游业在脱贫致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见效快、返贫率低、示范性强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通过发展旅游已使占贫困地区总人口约1/10的人实现脱贫。

旅游业所带动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

井冈山、延安等革命老区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已取得明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此外,通过旅游活动,旅游者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增进了不同人群间的互信,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

旅游业是促进对外交流的“窗口”产业。

旅游业已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成为国际社会认知中国形象、感受中国发展的重要途径。

旅游业是我国民间外交的主渠道,2008年入境过夜旅游者达5305万人次,约1/4是商务旅游者,成为吸引外商的重要渠道。

我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已达4584万人次,公民出国(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达137个,我国已是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国。

旅游业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在我国全面兑现加入WTO承诺后,世界主要国家在华设立旅游办事处超过100家,全球知名饭店品牌进入中国已有49家,批准设立的外资旅行社有30家。

二、全面把握旅游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的背景下,充分认识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于大力发展旅游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业提供了基础性支撑,同时也对旅游业供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旅游业保持了高于世界旅游业10个百分点的增幅,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当前尽管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我国经济向前发展的总趋势没有变,支撑旅游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将由实物为主向实物与服务消费并重转变,旅游将是消费升级的主要受益行业。

但目前我国旅游产品仍以观光产品为主,休闲度假产品总量不足,旅游精品还较少;

同时,旅游企业普遍实力小、竞争力弱,旅游产业整体素质不高,还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对外开放的扩大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旅游业国际化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

我国加入WTO以后,旅游市场全面开放。

我国广泛参与全球化、区域化活动,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即将举办上海世博会,中国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旅游业发展的国际环境不断改善。

同时,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也对我国旅游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我国缺乏战略性旅游企业集团,旅游产业的网络化、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成功“走出去”的旅游企业不多,还难以充分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

建设旅游强国任重道远。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动了旅游业科学发展,但也要求旅游业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随着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在全国的深入开展,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各地普遍把旅游业作为扩大内需、优化结构、增加就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优势产业,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

但长期以来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旅游业也存在着重速度和规模、轻效益和质量的现象,“门票经济”问题比较普遍,旅游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

以来华入境游客人均花费为例,2006年仅为美国的41%、德国的49%、英国的62%,迫切需要旅游业实现集约化发展。

居民收入和休闲时间的不断增加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但休假制度安排和旅游消费政策尚有待完善。

按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就将进入旅游休闲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

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达3000美元,“十一五”期末预计将达4000美元左右。

我国居民的休假时间不断增多,包括周末双休、法定假日等公众假期已达115天,部分职工还可享受5—15天的带薪休假,我国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休假时间水平。

但由于相关的鼓励和配套措施还有待跟进,目前带薪休假制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假日制度本身也需进一步完善,还需出台一些鼓励旅游消费的政策措施,以更好地满足居民休闲和旅游的需求。

三、新时期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几点思考

今后一个时期,旅游全行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着力搞好“五个坚持”,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旅游业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功能。

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基本要求,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资本投资旅游业,不断扩大旅游产业总体规模和整体实力,增加和改善旅游消费供给;

推动落实公休假和带薪休假制度,保障公民的休息权;

鼓励企事业开展奖励旅游,有计划、有组织地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修学旅游,为工薪阶层和农民旅游提供更多支持条件;

推动适合大众旅游可以承受的门票价格政策,加快落实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旅游景点等社会公益设施的免费开放,深度开发旅游市场,不断拓展旅游产业链,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其产业关联度高、综合效益好、发展带动力强的特点,力争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努力满足城乡居民日益提高的旅游消费需求。

要以大众旅游为重点,积极开发承载量大、社会效益好的旅游产品,引导发展大众旅游休闲,使休闲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消费行为。

推动社会公益性参观场所减免门票,实现最大多数人群旅游消费权益的普遍化和均等化。

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高档商务、国际会展业,适度开发邮轮游艇和高尔夫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和旅游精品,推动中高收入阶层释放旅游消费潜能。

发挥旅游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产业优势,通过开展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旅游活动,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加强交往,促进国民身心健康。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运作相结合,不断优化旅游业发展机制。

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作用,旅游投资、市场开发、产品促销、经营服务等与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密切相关的领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在政策法规、战略规划、环境优化、市场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安全保障等方面,要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要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等重点景区和旅游线路的开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出台金融支持、税费减免、土地利用等政策。

与此同时,围绕旅游市场一体化建设,推动实现无障碍旅游,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提高旅游业市场化、国际化水平。

要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行政分割和地区壁垒,大力推进旅游市场的公平准入,建立公平、开放、统一的旅游大市场。

继续深化国有旅游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积极促进个体、私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建立专业化分工、网络化发展、体制机制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

要围绕国家扩大开放的战略部署,加强吸引国外大型旅游企业和旅游投资商,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机制和服务模式。

加大“走出去”力度,鼓励国内旅游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逐步提高旅游经济的国际化水平。

坚持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积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要抓住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机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功能,通过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大力支持老少边穷和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特色旅游,推动实现脱贫致富、兴边富民、造福百姓。

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在全国培育建设特色乡村旅游100个县、1000个乡(镇)、10000个村庄,推动旅游富民。

要依托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滩、戈壁、沙漠、废弃矿山等资源,开发建设一批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积极服务“两型社会”建设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大有可为

近年来,农家乐、休闲山庄、观光农业、生态度假等乡村旅游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一些地区还成了农村产业的重要支柱。

像成都郊区的农家乐,北京的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等,都取得了可观的成效。

乡村旅游的兴起和持续发展,是市民的需要,也是农民的愿望,是城市工业文明与乡村农耕文明交融的必然结果。

在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旅游是沟通城乡的桥梁,可以直接促进城乡的融合和一体化发展,对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因而,应该成为旅游业和乡村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在一些具有区位优势和便利条件的地方,乡村旅游应当是优先发展和重点支持的产业。

当然,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成长性产业,如何避免其大规模、低水平的扩张,促进其又好又快发展和不断升级,还面临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

第一,制定科学的规划,强化政府的调控,完善行业认证和运营标准,建立生态容量评价机制,加强区域间乡村旅游资源的衔接和互补,弥补市场自发调节的盲目性,避免同质无序竞争。

第二,增加政府的基础设施投入,并对农民在融资、税收与保险等方面给予便利和优惠,同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乡村旅游。

第三,要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农民按照自己的逻辑和理解而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往往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

因此,需要强化其现代市场意识,提高其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以便能够搞准市场定位,有效地开展企业营销,并能妥善处理与游客、政府、当地居民、其他企业的关系。

唐人观点:

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再就业。

旅游业直接与交通、餐饮、酒店等十多个产业有关,与包括通讯在内的一百多个行业间接有联系,它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

一个地方的旅游业壮大了,或者有新的景区开发,它就会需要更多的人为旅游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就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作为返乡人员,现在暂时没有工作,旅游业刚好给这部分人员提供一次暂时就业的机会,等经济复苏以后,他们还会有机会再出去干一番事业,如果在旅游行业中发展很好,就可能成为旅游业的骨干,这种可能性都会存在。

另外,旅游业也给毕业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大学生可以通过旅游业来锻炼自己,也可以通过旅游业给自己提供一次实践的平台,一次了解社会的窗口。

同时,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弘扬当地的悠久历史、厚重文化、浓郁民族风情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对促进和扩大就业,应对目前的危机,加快富民强省是一次极好的机会。

笔者相信,抓住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机遇,就抓住了克服目前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就会促进经济社会的更进一步发展。

亮出首份宏观经济报告旅游收入创同期最高

下半年北京亮出的首份宏观经济报告令人鼓舞。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昨天发布,1-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8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速由上半年下降1.2%转为增长0.8%,是今年以来累计增速首次实现增长。

另外,稳步复苏的旅游业7月迎来客流高峰,拉动1至7月累计入境旅游人数首次实现正增长。

7月份当月,CPI(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2.4%,PPI(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7.9%。

7月工业增加值增长10.2%

1-7月,本市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11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13.4%和7.8%;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仍呈降势,下降18.5%。

前7月工业增加值告别负增长,主要得益于7月份工业生产止跌回升且增势较猛。

7月,本市工业实现增加值207.1亿元,同比增长10.2%。

尤其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实现了去年8月份以来的首次增长,增速为2%,其中内销产值增长5.4%,出口交货值下降14.5%。

与上半年相比,1-7月工业内外销降幅均缩小。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5676.3亿元,同比下降8%,降幅比上半年缩小1.9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交货值下降24.4%,降幅缩小2个百分点;

内销产值下降4.6%,降幅缩小1.8个百分点。

CPI2月以来首次环比上涨

上半年本市消费市场的火爆行情依然延续。

1-7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40.5亿元,同比增长13.5%,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其中7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38亿元,同比增长15%。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是消费品市场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1-7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28元,同比增长8.1%,增幅与上半年持平;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253元,增长11.9%,增幅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

受去年物价水平较高的基数效应影响,北京CPI同比降幅继续扩大。

1-7月,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1.3%,降幅比上半年扩大0.2个百分点。

7月份当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2.4%,降幅比6月份扩大0.6个百分点。

但从环比看,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比6月份上涨0.2%,是自今年2月以来首次环比上涨。

1-7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5.9%,降幅也比上半年扩大0.3个百分点。

7月份出厂价格同比下降7.9%,降幅比6月份扩大0.7个百分点。

而从环比看,7月份出厂价格比6月份上涨0.2%。

业界分析,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上涨,可能导致PPI继续环比回升。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提高

受土地储备力度加大和去年同期投资增速明显回落的影响,1-7月,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33.9亿元,同比增长27.2%,增幅比上半年提高7.9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4.4亿元,同比增长2.2倍;

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78.6亿元,增长11.1%;

第三产业(含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220.9亿元,增长27.5%。

前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205.1亿元,增长26%,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投资完成756.8亿元,增长25.2%,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2.7个百分点。

国有内资经济完成投资1275.5亿元,增长87.7%,增幅比上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52.4%。

旅游收入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北京推出的旅游发展刺激政策成效显著,加上景区进入暑期接待高峰,7月份全市主要旅游景区(共187家)的接待量和收入均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7月份,主要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52.5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9.8%,其中境外游客102.5万人次,同比增长75.4%。

实现营业收入4.7亿元,增长42.7%,其中门票收入3.4亿元,增长45.8%,商品销售收入0.2亿元,增长42.4%。

三大主要客源国入境游客数量与去年7月相比大幅增长。

其中,接待美国游客6.1万人次,增长44.6%;

接待日本游客3.8万人次,增长49.3%;

接待韩国游客3.2万人次,增长10.1%。

7月北京入境旅游人数共计37.7万人次,为今年以来接待人数最多的一个月,比上年同期增长39.7%。

1-7月,本市累计接待游客8986.9万人次,增长38.3%;

实现营业收入23.0亿元,增长22.3%。

累计接待入境游客22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为今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其中,累计接待港澳台同胞38万人次,同比增长55.2%;

接待外国游客182.9万人次,同比下降3.8%。

经济复苏更应看结构调整

今年上半年和7月份的经济数据发布后,有舆论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经济将率先于全球复苏的看法,其最主要的依据是GDP、PPI、CPI、PMI等重要经济数值的“转暖”。

诚然,这些数据确实是中国经济转好的重要信号,但在关注量的指标的同时,也应注意结构性指标。

因为高质量的经济复苏离不开结构调整,这也是中央在提出“保增长”的同时,提出“调结构”等多项要求的原因。

相对于一些宏观经济指标数值的变化,结构调整往往难以观察。

但是,结构调整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因此,不能简单用GDP等经济数据的变化来衡量。

要实现结构根本性调整,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

如果保增长压倒一切,就会形成调结构为保增长让路的政府导向,影响结构调整,甚至加剧某些结构的失衡。

二是经济复苏与结构调整的关系。

在经济低迷时期,更应把经济复苏建立在结构根本性调整的前提下。

三是五个方面结构调整的关系。

在经济增长结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结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社会阶层结构中,社会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应成为重点。

通过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为其他结构调整提供支持。

为了防止人为“制造”经济复苏,应当考虑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GDP、PPI、CPI、PMI等指标基础上,增加一些关于结构调整的指标。

国家统计部门及经济政策研究机构应该收集并定期公布结构调整的数值及数据,同时建立结构调整的定量评价指标。

主要内容包括:

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数值及数据,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调整的数值及数据,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比重结构调整的数值及数据,社会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数值及数据,社会阶层结构调整的数值及数据。

此外,还应关注每一方面结构调整的细分数值及数据。

任何一国政府面对经济波动,都会主动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但不可因此对经济复苏急于求成。

相反,为了实现各类结构的根本性调整,应当允许经济低迷阶段的周期适当长一些,减少人为缩短周期的影响,从而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复苏。

否则,将会掩盖许多深层次的经济社会问题,为今后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