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专题12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77526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复习专题12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历史复习专题12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历史复习专题12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历史复习专题12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历史复习专题12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历史复习专题12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历史复习专题12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历史复习专题12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历史复习专题12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历史复习专题12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历史复习专题12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复习专题12Word下载.docx

《历史复习专题1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复习专题12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复习专题12Word下载.docx

屯田有军屯、民屯。

军屯:

由士兵屯垦;

民屯则招募流亡农民进行屯垦;

屯田农民要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政府设官管理;

屯田民要分别不同情况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但他们不再负担兵役。

•作用:

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曹操推行屯田,保证了军粮供应,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条件。

(3)均田制:

•实行情况:

均田制是我国古代影响很大的土地制度。

均田制始于北魏(485年),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背景:

这两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

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前提条件:

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

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实行这种制度不触及贵族地主利益,农民对国家承担租赋徭役,贵族地主无此负担。

A、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

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

——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地主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

B、土地不得买卖;

——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

C、官吏得给公田;

——其利益得到了保障

D、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

(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均田令”规定:

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开始向政府领种土地,到了不能劳动或者身死时,再把土地还给政府。

土地有两种,无主的荒地称露田,按规定还给政府,不能买卖。

已经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按规定不必还给政府,可以买卖。

政府规定,一夫一妇要向国家纳租粟二石,纳调帛一匹,产麻的地方纳布一匹(不交帛)。

此外,农民还要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调。

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

(比较完备)

•瓦解原因:

唐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没有可分土地,均田制则无法继续实行。

(4)清前期的“更名田”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但人数众多,春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没落贵族自己垦种的这部分土地,使他们成为小块土地所有者,成为一家一户的自耕农。

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存在这种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构成封建经济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

在封建经济发展过程中,地主不断兼并农民的土地,使这种土地所有制不断破产。

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认识:

古代土地制度变革与调整的实质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兼并是最大特征:

A:

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阶级力量增加的表现,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封建社会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

B:

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

一是农民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这两种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使兼并得到一定的缓和,二是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建立初期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运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整体。

调整的原因:

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地主阶级矛盾激化,封建统治的危机爆发,广大农民为反抗压迫,求得生存,揭竿而起。

封建国家由于统治力量削弱,在农民起义打击下,迅速消灭。

调整的基本点:

一是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和财政收入;

二是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

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土地制度

旧中国的广大农村,绝大部分土地集中在不足农村人口总数1%的地主富农手中。

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关系,给广大农民造成极痛苦,阻碍着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改革。

因此,土地问题成了中国社会的一项基本问题,变革土地制度,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重要标准。

(1)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的土地政策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大朝亩田制度》,核心内容就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民主”的含义就是平均地权,但未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胜利后,国家用“核定地价”的办法实现土地国有,最后达到“国民共享”的目的。

C新民主主义革命中:

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如1931年的土地政策,1947年的<

<

中国土地大纲>

>

,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但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个例外。

由于终日民族矛盾尖锐,当时采取“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2)建国后农村经济落后的四次调整

A第一次:

土地改革

原因: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核心内容: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

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B第二次: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C第三次:

人民公社化

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严惩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D第四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坚持土地国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去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练习:

下列对均田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实施的根本原因是先进经济形态的迫使

B.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C.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

D.破坏的直接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停滞

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所有制形式。

结合有关知识回答1—2题。

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这是对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形象描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奴隶社会实行土地国有制②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私有制③井田制是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④随着井田制结束,分封制也消失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①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②农民土地所有制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重农抑商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基础④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上述土地所有制形式在中国逐渐消失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均田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结合有关知识回答3—5题。

3、促使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融合的趋势D.先进的经济形态

4、唐朝均田制与北魏均田制所起的作用的不同之处是

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使农民获得了一些土地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5、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和最终受益者分别是

A.地主、国家B.农民、地主

C.农民、国家D.国家、地主

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

结合有关知识回答6—7题。

6、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无田可授。

其根源在于

A.封建经济受到破坏B.封建地主力量增强

C.封建地主力量削弱D.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7、土地兼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国家的任何抵抗政策都不可使之逆转。

其根本原因在于

A.生产力的发展B.重农抑商的支配

C.农民起义的打击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赋税是为了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对劳动人民强制征税。

结合有关知识回答8—10题。

8、在我国古代,赋税随着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是我国征取土地税的开始②北魏租调制中的“调”指户税,以户为单位征收③唐朝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转折④明朝一条鞭法是实物地租转向货币地租的标志A.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9、北宋王安石变法规定农民缴纳赋税的标准是

A.土地的数量和质量 B.财产的多少C.成年男丁数  D.按户收取

10、以下各项未触动大地主的利益的是

A.租庸调制 B.方田均税法 C.一条鞭法   D.地丁银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多次变化。

结合有关知识回答11—13题。

11、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  B.缓和阶级矛盾的手段

C.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   D.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2、自汉唐至清前期,我国赋税制度发展的总趋势中不包括

A.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趋于松弛B.逐渐解除农民对土地和地主的依赖关系

C.在客观上既反映又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D.赋税缴纳形式和内容趋于简化和货币化

13、明朝中后期,从根本上冲破了封建生产关系束缚的是

A.一条鞭法的实行      B.农民起义的爆发

C.民主思想的产生      D.手工工场的出现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结合有关知识回答14—15题。

14、租庸调制在唐朝中后期逐渐难以维持。

其原因在于

A.农民阶级的反对B.均田制的破坏

C.自然灾害的侵袭D.国家政策的调整

15、上述关系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A.阶级斗争推动人类社会前进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物质决定意识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二、非选择题:

40分

16、以唐都长安、宋都东京为例,说明唐宋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指出由此引起的当时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和城市布局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A3.D4.C5.C6.D7.D8.D

9.A10.A11.D12.B13.D14.B15.B

16、

表现:

①唐都长安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城内有东市、西市,市内店铺林立。

②北宋东京居民有20万户;

出现夜市、晓市和瓦肆。

变化:

①土地制度。

唐朝中期以前,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国有制并存。

此后,由于土地买卖加剧,封建国家不再拥有大量土地,均田制遭到破坏。

北宋统治者不抑兼并,承认了土地自由买卖和大地主占有土地的合法性。

②赋税制度。

以人丁为征税标准的租庸调制被两税法取代,两税法是建立在大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为标准的赋税制度。

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也属同类性质的税法。

③城市布局。

唐代城市商业区、住宅区分开。

北宋时,封闭型的城市被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冲破,工商业者临街而居,随地经营

赋税制度

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

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

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攫夺。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

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

其他苛捐杂税。

贡:

是臣属将物品进献给君主;

赋:

原指军赋,即君主向臣属征集的军役和军用品;

税:

由“禾”“兑”两字组成,“禾”指农产品,“兑”即送达,其本意是社会成员向国家送交农产品。

1、赋税制度的变化(沿革)

夏商周(奴隶社会):

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

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

(1)春秋初税亩

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特征:

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2)秦汉赋税:

编户制度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

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秦朝由于赋税繁重,导致短命而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西汉的编户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汉代田租较轻而人头税较重。

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

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交纳粮食。

从景帝二年(公元155年)起,终汉一代田租基本是三十税一。

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

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赋交钱币(在历史上,租、赋、税的概念又往往相互混用)。

影响:

这一赋税制度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一,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其二,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

其三,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

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曹魏时,战乱频仍,人口流移,官府籍簿散佚,无法按丁征赋,而户比丁易于统计,且较稳定,故改为按户征收,是为“户调”。

户调又何以纳绢或布帛而不纳货币?

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曹魏时将调以固定的赋税形式确定了下来,并按户征收,遂形成“户调”。

(3)北魏,租调徭役制。

孝文帝改革实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调制,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户税)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调指户税(财产税),以农户为单位,它是与均田制相适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