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77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

《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docx

东南大学临床检验三基问答题

一般检验

1.手工显微镜计数红细胞已不常用,但为什么仍然不能被淘汰?

答:

手工显微镜法是传统的红细胞计数法,不需要特殊设备,但比仪器法费时,现虽已不常用,但仍作为血液分析仪的校正。

2.血沉测定的方法学评价。

答:

血沉测定方法有:

1.手工法包括魏氏法、潘氏法等:

魏氏法简便实用,ICSH推荐为血沉测定的参比方法;潘氏法与魏氏法测定相关性较好,采用手指采血,用血量少,尤其适用于儿童,但易混入组织液,目前已很少使用。

手工法只能测定血沉某个时刻的最终结果,特异性差,其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2.血沉仪可动态记录整个血沉过程的变化,描绘出红细胞沉降的曲线,反映了不同疾病或疾病不同阶段,血沉3个沉降阶段所存在的差异,为临床分析血沉测定结果提供了新的手段。

3.白细胞分类计数质量控制应注意哪些因素?

答:

1.影响准确性的因素:

主要是细胞在涂片中分布不均和观察者对细胞辨认的差异;2.影响精确性的因素;3.影响涂片染色效果的因素;4.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方法:

EDTA-K2抗凝静脉血,人工制成血涂片,以Romanowsky液进行染色,使用“城墙式”移动法,油镜下分类计数200个白细胞。

当其他分类法与此法作为标准进行比较时,需要4个熟练检验人员对同一张涂片各计数200个白细胞(即总数为800个细胞)后,求出平均值来作为给类白细胞的靶值。

4.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临床意义?

答: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5*109/L,见于:

1.寄生虫病;2.变态反应性疾病;3.皮肤病;4.血液病;5.某些恶性肿瘤;6.某些传染病;7.其他:

风湿性疾病、腺垂体功能减低症等;8.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症。

5.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

答:

根据细胞相对非导电的性质,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颗粒在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电阻的变化,于是瞬间引起了电压变化而出现一个脉冲信号。

脉冲信号变化的程度取决于非导电性细胞体积的大小,细胞体积越大产生的脉冲振幅越高,记录脉冲的数量就可测定细胞数量。

这些脉冲信号经过放大、阙值调节、甑别、整形、计数及自动控制保护系统,最终可打印出数据报告。

6.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及其方法学评价

答:

测定方法包括:

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HiCN)为国际标准参考方法。

操作简单、显色快且结果稳定可靠,可检测除SHb外的各种血红蛋白。

KCN有剧毒,且存在高白细胞和高球蛋白血症可致试剂混浊,以及HbCO转化较慢等问题。

2.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血红蛋白测定法可替代HiCN法。

SDS与Hb作用(除SHb外),生成SDS-Hb棕红色化合物,其吸收峰在538nm,SDS可用HiCN法测定的抗凝血或溶血液,制备标准工作曲线。

本法操作简单,呈色稳定,准确性和精确性符合要求,且无公害,为次选方法。

SDS本身质量差异较大,且破坏白细胞,不适用于同时有白细胞计数和Hb测定的血细胞分析仪上使用。

3.叠氮高铁血红蛋白(HiN3)测定法与HiCN测定法相似的优点,显色快而稳定,试剂毒性仅为HiCN的1/7,但存在公害问题。

4.碱羟血红蛋白(AHD575)测定法,试剂简单,不含有毒剂,呈色稳定,可用氯化血红素作标准品。

但此法在血液分析仪中应用受限。

5.多参数血液分析仪测Hb已逐渐取代手工法,操作简单、快速,同时可以获得多项红细胞的参数。

其测定原理多采用HiCN法,但由于各型号仪器使用的溶血剂不同,形成Hb的衍生物不同。

仪器要经过HiCN标准液校正后,才能进行Hb测定。

7.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

①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成恢复期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

②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障,溶贫、自身免疫性溶贫危象。

典型再障,网织红细胞计数常低于0.005,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为其诊断标准之一。

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

Ret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8.血沉变化的临床意义。

答:

1.生理性增快:

女性高于男性。

妇女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以及老年人血沉常增快。

2.病理性增快:

①各种炎症:

感染是血沉加快的最常见原因,如急性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

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

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

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④高球蛋白血症。

⑤贫血。

⑥高胆固醇血症。

3.血沉减慢。

临床意义较小,主要见于红细胞明显增多、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时。

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检测指标。

9.简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答:

中性粒细胞增多指分叶核粒细胞超过70%,绝对值>7*109/L。

①急性感染或炎症是最常见的原因,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尤其是化脓性球菌感染。

其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以及机体的反应性等有关。

②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和急性溶血,如严重烧伤、心肌梗死等均可见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③急性失血,白细胞迅速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④急性中毒。

⑤恶性肿瘤、白血病,急性白血病以幼稚白血病细胞增多为主。

慢性白血病以成熟的白血病细胞增高为主。

10.为什么血细胞分析仪对白细胞的分类结果只能作为筛检试验?

答:

1.三分群血液分析仪用电阻抗法的原理,依据白细胞体积的大小,人为的将白细胞分成三群,这种分类不够准确。

2.五分类的血细胞分析仪联合应用光学和电学等技术的仪器,检测同一血细胞的体积、细胞核形状及胞质中颗粒,在综合分析后做出白细胞分类,这种检测分类,这种检测分类法虽然较电阻抗法高,但仍不能满足临床检出异常细胞的需要。

3.各类型的血液分析仪尚不具有识别红细胞、白细胞核、血小板的能力,仍不能检出白细胞形态的病理性变化,特别是对幼稚细胞的检测。

而显微镜能根据血细胞与染色液特异性的结合,根据血涂片上细胞的体积、细胞核形状及胞质中颗粒等着色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能识别异常和幼稚细胞,因此,血细胞分析仪只能作为健康人血液一般检验的筛检之用。

11.尿常规分析的临床价值。

答:

1.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观察。

泌尿系统的炎症、结石、肿瘤、血管病变及肾移植术后发生排异反应时,各种病变产物直接进入尿中,引起尿液成分变化,因此尿液分析是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与疗效观察的首选项目。

2.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

尿液来自血液,其成分又与机体代谢有密切关系,故任何系统疾病的病变影响血液成分改变时,均能引起尿液成分的变化,因此可通过尿液分析协助临床诊断。

3.安全用药的监护。

某些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黏菌素B与磺胺类药等常可引起肾损害,故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需观察尿液的变化,以确保用药安全。

4.职业病的辅助诊断。

铅、镉、铋、汞等均可引起肾损害,尿中此类重金属排出量增多,对职业病的诊断及预防有一定意义。

12.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

答:

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消化性溃疡、药物致胃黏膜损伤(如服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糖皮质激素等)、肠结核、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钩虫病及胃癌、结肠癌等消化道肿瘤时,粪便隐血试验均常阳性。

故须结合临床其他资料进行鉴别诊断。

在消化性溃疡时,阳性率为40~70%,呈间断性阳性。

消化性溃疡治疗后,当粪便外观正常时,隐血试验阳性仍可持续5~7天,此后如出血完全停止,隐血试验即可转阴。

消化道癌症时,阳性率可达95%,呈持续阳性,故粪便隐血试验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的一个筛选指标。

尤其对中老年人早期发现消化道恶性肿瘤有重要价值。

此外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粪便中隐血试验也有84%的阳性率,可作为该病的重要佐证。

13.尿HCG的检测原理、

答:

在纤维素膜的特定位置,分别包被单抗鼠IgG抗体(对照线),单抗人HCG抗体(测定线),呈上下排列,另外,试带上还含有均匀分布胶体金标记人β-HCG单抗、胶体金标记的鼠IgG抗原。

检测时因层吸作用尿液中的HCG与胶体金标记人β-HCG单抗结合,移至测定线,形成金标记β-HCG单抗—β-HCG抗原—单抗人HCG抗体的双抗体夹心式复合物,测定线呈紫红色。

同时,金标记鼠IgG抗原随尿上行至单抗鼠IgG抗体,形成金标记鼠IgG抗原与单抗鼠IgG抗体复合物,对照线呈紫红色。

血液学检验

1.简述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规律

答:

胞体由大到小,但原始细胞比皁幼粒细胞小,巨核细胞由小到大,核浆比例由大到小;胞核由大到小,成熟红细胞核消失;核形由圆到凹陷到分叶,有的细胞可不分叶;核染色质结构由细致疏松到粗糙紧密,核染色质颜色由淡紫色到深紫色;核膜由不明显到明显;核仁由显着可见到无,胞质量由少到多,胞质颜色由蓝到红或由深蓝到浅蓝;胞质颗粒由无到有;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胞质不会颗粒。

2.再障的骨髓病理学特点

答;骨髓增生减退,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容积百分比降低,脂肪细胞与基质增多。

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均减少,淋巴细胞增多。

间质内浆细胞、肥大细胞、网状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并可有间质水肿、出血甚至液性脂肪坏死。

3.再障的诊断标准

答: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2.一般无肝脾肿大;3.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4.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PNH、MDS-RA急性造血功能停滞;5.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4.溶血性贫血的共性改变

答:

1.一般贫血实验室表现,正常细胞性贫血,网织红细胞一般增高,血片中有特殊形态的红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骨髓有核细胞显着增多,粒红比例倒置。

2.血红蛋白的释放。

3.胆红素代谢异常。

4.红细胞寿命缩短。

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骨髓纤维化的鉴别

答:

1.发热:

慢,常见疾病期;骨,不常见。

2.贫血:

慢,明显;骨,不一致。

3.脾肿大:

慢,更明显;骨,明显。

4.异性红细胞:

慢,不明显;骨,明显,见泪滴红细胞。

5.WBC计数:

慢,增多;骨,正常,减少或减增多。

6.有核红细胞:

慢,无或少见;骨,常见。

7.NAP:

慢,降低或0,急变可增高;骨,正常,增多或减少。

8.骨髓涂片:

慢,以中幼、晚幼、杆状粒细胞增殖为主;骨,多为干抽。

9.骨髓活检:

慢,粒系增殖与脂肪组织取代一致;骨,为纤维组织取代,有新骨髓组织形成、巨核细胞增多。

10.Ph染色体:

慢,90%阳性;骨,阴性。

11.BCR/ABL融合基因:

慢,阳性;骨,阴性。

6.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

答:

第一阶段:

血液凝血活酶的形成;第二阶段:

凝血酶形成;第三阶段:

纤维蛋白的形成。

第一阶段有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两个途径。

外源性凝血系统是由于血管壁和组织损伤后释放因子Ⅲ,因子Ⅶ,钙离子形成复合物,促使因子Ⅹ活化,然后形成凝血活酶。

内源性凝血系统是通过固相和液相激活因子Ⅻ,然后是Ⅸ-Ⅷ-Ca-PF3复合物形成,从而促使因子Ⅹ活化,形成凝血活酶。

7.如何早期诊断DIC。

答:

1.存在可引起DIC的病因,如感染、创伤、肿瘤等。

2.有两种以上的下列临床表现:

反复、严重或广泛的出血;不明原因或难以纠正的休克;出现反映肺、脑、肝、肾等器官栓塞的症状和体征;原来疾病不可解释的溶血现象。

3.实验室检查符合以下表现:

PLT减少或进行性下降,Fg含量减少,3P试验阳性或D-二聚体升高。

PT缩短或较正常对照线延长3s以上。

8.骨髓检查的适应证

答:

1.外周血细胞数量、成分、形态异常。

2.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肿大。

3.不明原因的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加快。

4.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的疗效观察。

5.其他:

骨髓细胞培养、微生物学、寄生虫学检验等。

9红白血病与巨幼细胞贫血的鉴别

答:

1.细胞形态:

红,类巨幼红细胞;巨,典型巨幼红细胞。

2.细胞大小:

红,大小相差悬殊;巨,大而比较一致。

3.核质发育:

红,质落后于核/核落后于质;巨,核落后于质。

4.核染色质:

红,粗细不均,排列紊乱;巨,细致,排列疏松。

5.副幼红细胞变:

红,明显;巨,极少见。

6.有核红细胞PAS反应:

红,阳性;巨,阴性。

7.早期幼粒细胞增生:

红,多见;巨,极少见。

8.巨核细胞减少:

红,明显;巨,不明显。

10.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答:

1.PLT能维持正常管壁的完整性,使其通透性减低。

2.通过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在创口处形成PLT栓子。

3.释放各种PLT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其中PF3最重要。

4.释放止血物质TXA2,使PLT进一步收缩。

5.释放PLT收缩蛋白,使血块收缩,有利于止血。

11.何为白血病M4型,其亚型如何划分?

答:

M4为粒单核细胞型血病,按粒细胞、单核细胞的比例,形态不同分为四个亚型:

1.M4a:

以原始及皁幼粒细胞白血病增长生为主。

单核细胞系统细胞总数>20%(NEC)。

2.M4b:

以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20%(NEC)。

3.M4c:

具有粒系又单核系特征的原始细胞>30%(NEC)。

4.M4Eo:

除上述特征外,还有颗粒粗大且圆、着色较深的嗜酸性粒细胞,占5~30%。

12.何为造血干细胞?

具备哪些特征?

答:

是一种具有自身复制能力的细胞,必须具备:

1.有分裂能力:

一个干细胞经过一个细胞周期活动后可生成两个与分裂前性质相同的干细胞,这就是干细胞自身复制的特性。

由于它有自身复制能力,所以能保持本细胞库数的恒定。

2.有分化为更成熟细胞的能力:

即具有向骨髓多系细胞分化的能力。

造血干细胞既能自身复制,经常维持一定的数量,又能分化为使多系细胞相对稳定。

概括为:

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能分化为多系统的定向干细胞,然后经过原始、幼稚各阶段,而后成熟为多种血细胞。

13.试举例说明急性白血病的MICM分型。

答:

M形态学I免疫学C细胞化学M分子生物学,以M3为例,Hb和RBC轻中度减少,WBC不定,分类以异常早幼粒为主,≥30%(NEC),早幼与原粒之比>3:

1,异常皁幼粒细胞核大小不一,胞质中有大小不等颗粒,可见束状Auer小体;POX(+),CD13/CD33(+),CD34/HLA-DR(--),t(15:

17)(q22:

q12)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

14.血栓形成机制

答:

1.血管壁损伤;局部内皮细胞抗血栓形成活性减弱或丧失,使血栓形成的内皮下成分暴露,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激活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途径,局部形成纤维蛋白的凝块或血栓,同时激肽的生成和血小板释放的血管壁通透性因子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利于血栓形成。

2.血液成分的改变;血小板数量过多与功能亢进,血液凝固性增高。

纤溶活性减低及白细胞等均利于血栓形成。

3.血液淤滞;血流缓慢、停滞与涡流均可导致血栓形成、血黏度增高,利于血小板黏附、聚集,利于血栓形成。

15.原发性纤溶亢进与DIC继发性纤溶的鉴别。

答:

原发性纤溶亢进:

PLT、β-TG、PF4、GNP-140、F1+2、FPA、SFMC、PCP、D-二聚体、Bβ15~42肽,均是正常;Bβ1~42肽升高。

DIC:

PLT下降;β-TG、PF4、GNP-140、F1+2、FPA、SFMC、PCP、D-二聚体,均是升高;Bβ15~42肽,升高;Bβ1~42肽,正常。

16.举例说明为什么分析骨髓象必须常规分析血常规?

答:

1.骨髓象相似而血常规有区别,如类白血病反应,其骨髓象与慢粒相似,但血中的WBC增多及慢粒显着。

2.骨髓象有区别而血常规相似,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和慢粒时,血常规都有小淋巴细胞增多,但骨髓象显示前者淋巴细胞稍增多而后者显着增多。

3.骨髓象变化不显着而血常规有显着异常,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其骨髓象中的异性淋巴细胞远不及血常规中明显。

4.骨髓象有显着变化而血常规变化不显着,如多发性骨髓瘤,骨髓中可见特异性骨髓瘤细胞,而血常规甚少见到。

5.骨髓象细胞难辨认,如白血病,血常规中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较骨髓象为好,也较骨髓象容易辨认。

17.鉴别类白血病反应和白血病。

答:

1.明确病因:

类,有;白,无。

2.临床表现:

类,原发病症状常明显;白,贫血、出血、发热和肝脾肿大等、白细胞细胞浸润。

3.WBC计数:

类,中度增加<100*109/L;白,一般增多,可100~200*109/L。

4.不成熟WBC:

类,幼稚细胞5~15%,原始细胞1~5%;白,很常见,在30%以上。

5.WBC形态:

类,感染病例见中毒颗粒及空泡;白,常有细胞畸形,可见Auer小体嗜碱性粒细胞不增多,慢粒常增多。

6.RBC:

类,无明显变化;白,减少且为进行性,并可出现幼红细胞。

7.PLT:

类,正常或增加;白,除慢粒早期外均减少。

8.NAP:

类,显着增加;白,粒细胞白血病显着减少。

9.骨髓象:

类,粒系增加,核左移,但很少达到白血病程度;白,极度增生,并有大量原始及幼稚细胞。

10.Ph染色体:

类,无;白,90%慢粒阳性,急粒、急单偶见。

11.病理检查:

类,无器官和组织白血病细胞浸润;白,有浸润。

12.治疗反应:

类,解除原发病迅速恢复;白,疗效差。

18.列举5例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血液病及主要鉴别特征?

答1.Hb再障: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淋巴比例相对增高,粒红巨三系细胞增生减低。

活检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

2.PNH:

Ham实验和蔗糖溶血实验阳性。

3.MDS:

骨髓象中可见至少一系的病态造血。

4.非白血性白血病:

骨髓象中可见大量原始细胞核幼稚细胞。

5.恶性组织细胞病:

骨髓象中可见恶性组织细胞。

19.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何不同?

答:

1.发热:

传单,常持续1~3周;急淋,持续不规则发热;传淋,无或短暂发热。

2.淋巴结肿大:

有;有;无。

3.脾肿大:

25~75%有;有;无。

4.传染性:

小;无;大。

5.WBC计数:

中等度增高;从减少到极度增高;显着增高。

6.有诊断价值的细胞:

异淋;原淋、幼淋细胞;正常成熟小淋巴细胞。

7.贫血:

无;有;无。

8.血小板减少:

一般无;有;无。

9.骨髓象:

有异淋;原淋、幼淋显着增多;正常小淋巴增多。

10.嗜异性凝集试验:

+;-;-。

预后:

良好;不良;良好。

20.病态造血时粒红巨三系细胞区别。

答:

骨髓:

红,过多或过少;巨幼样变;幼红细胞多核;核可畸形、分叶、碎裂;环形铁粒幼细胞。

粒,核分叶过多或过少;Pelger样核异常;颗粒过多或过少;成熟细胞质嗜碱性;双核或畸形中幼粒细胞。

巨核系,小巨核细胞;多个圆形巨核;单圆核、巨核。

外周血:

红系,有核红细胞;粒系,幼稚或原始细胞;巨系,巨大血小板。

异形RBC:

红系,巨大RBC;粒系,其他同骨髓;巨系,小巨核细胞。

输血(血库)

1.输注全血有哪些缺点?

答:

1.全血中含有WBC、PLT和血浆蛋白,可以使受血者产生抗体,再输血时,可发生输血反应。

2.由于血浆存在,全血容量较大,对老年人和儿童可引起循环超负荷,发生心力衰竭。

3.全血的血浆中可能含有较高浓度的枸橼酸钠、钾和氨等,易发生代谢性碱中毒。

2.ABO定型试验中常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

1.ABO亚型:

RBC上的A或B抗原很弱,只作正定型时可导致血型误定。

2.抗A抗B定型血清质量差,对弱得A或B抗原漏检。

3.受检血清中存在不规则抗体。

4.RBC有多凝集现象。

5.某些疾病如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导致反定型时血清中抗体漏检。

3.抗球蛋白配血法步骤

答:

1.取试管2支,分别标明主次侧,主侧加受血者血清2滴和供血者5%RBC盐水悬液1滴,次侧加供血者血清2滴和受血者5%RBC盐水悬液1滴。

2.混和,置37度水浴致敏1h,取出后用盐水离心洗涤RBC3次,去上清液。

3.加最适稀释度抗球蛋白血清1滴,混匀,1000rpm离心1min,观察结果。

4.阳性对照:

5%不完全抗D致敏的Rh阳性RBC悬液1滴,加抗球蛋白血清1滴。

阴性对照:

5%O型RBC悬液1滴,加抗球蛋白血清1滴。

盐水对照:

①供血者5%RBC盐水悬液1滴,加生理盐水1滴;②受血者5%RBC盐水悬液1滴加生理盐水1滴。

5.结果判定:

如阳性对照管凝集,阴性对照管、盐水对照管不凝集,主次侧配血管都不凝集,表示无输血禁忌。

临床生物化学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答:

来源:

1肝糖原分解。

2.食物经消化吸收的葡萄糖。

3.糖异生。

去路:

1.氧化供能。

2.合成糖原。

3.转变为脂肪及某些非必需氨基酸。

4.转变为其他糖类物质。

2.根据米-曼氏方程计算,当(S)是Km的5倍时,反应速度v相当于最大速度Vmax的多少?

答:

根据v=Vmax[S]/(Km+[S]),当[S]=5Km时v=83%Vmax。

3.说明高氨血症导致昏迷的生化基础。

答:

氨+α-酮戊二酸→谷氨酸;氨+谷氨酸→谷氨酰胺;脑内α-酮戊二酸减少导致了三羧酸循环减弱,从而ATP生成减少,脑组织供能缺乏表现昏迷。

4.体内胆红素来源于何种代谢途径?

答:

1.大部分由衰老RBC破坏进入降解而来。

Hb破坏后亚铁血红素经代谢转变成胆红素,约占75%。

2.小部分来自组织(特别是肝细胞)中非Hb的血红素蛋白质的血红素辅基的分解。

3.极小部分由造血过程中血红素的少量分解,即无效造血所产生。

5.简述肝功能检查及其意义。

答:

1.胆红素代谢检查了解其有无黄疸、黄疸程度并鉴定其类型。

2.蛋白质代谢检查了解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能力。

3.酶类检查了解肝细胞受损的程度。

4.反映肝内外胆汁淤滞的检查。

5.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的检查。

6.反映肝占位性病变的检查。

7.免疫功能检查以确定肝炎类型。

8.输血后肝炎检查。

6.试述ApoAI、ApoB测定的临床意义?

答:

Apo作为脂类载体直接与脂类代谢ApoAI测定可直接反映HDL和LDL水平,ApoAI含量与HDL含量正相关,与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的发生呈负相关,ApoAI越高对人体越有益,而ApoB则相反,其水平越高意味着LDL越高患冠心病危险越大,ApoAI下降和ApoB增高见于冠心病,还见于未控制的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活动肝炎、营养不良等,冠心病的优选指标是ApoB,其增高比HDL-CH降低和TCH升高更有意义,脑血管病以HDL-CH,ApoAI下降更明显。

7.肌钙蛋白是反映哪个器官损伤的标志物?

有何意义?

答:

Tn是心肌组织的一种特有的调节蛋白,严重心肌缺损时释放入血,是反映心肌损伤的血清标志物。

肌钙蛋白以三种球型亚基组成,即TnT、TnI和TnC,相对分子质量一次减小。

其含量与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及溶栓药物种类等无关。

8.尿中微量蛋白的检测对诊断早期肾损伤有什么意义?

答: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某些肾脏病早期,尿常规测定常为阴性,尿中蛋白质含量实际已有微量的增加(20~200mg/L)。

若早期发现肾脏损害疾病如糖尿病肾损害等,必须做一些尿中微量蛋白的检测,以监测肾脏以及其他器官的功能状态,提供可靠的生化指标。

9.简述电泳的工作原理。

答:

溶液中的带电粒子在直流电场中向电极相反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蛋白质、核酸与生物分子具有两性电离及各自等电点。

在PH相同条件下这些生物分子将会有带不同量得电荷。

如果要分离一组等电点不同的蛋白质,只要选择一个合适PH,使多种蛋白质在该PH的净电荷差异最大,即可用此电泳方法检查得到满意的分离效果。

10.简述光谱吸收法的原理和朗伯-比尔定律。

答:

光谱吸收法是指利用各种化学物质所具有的吸收光谱的特性来确定其性质、结构和含量的方法。

朗伯-比尔定律:

A=kbc,其中k是吸光系数,b是比色杯得光径,c为溶液浓度。

C为1mol/L,b为1cm时,则系数k为摩尔吸光系数,以ε表示,单位为L/(mol?

cm)。

11.何为连续监测法?

其特点是什么?

答:

连续测定酶促反应过程中某一反应产物或底物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多点数据,求出酶反应处速度,间接计算酶活性浓度的方法称连续监测法。

12.何为电极法?

表示电极法的基本公式是什么?

答:

利用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