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77920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7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新药的制剂研究中,剂型设计的合

理性需要生物药剂学研究进行评价;

在新药临床前和临床I、Ⅱ、Ⅲ期试验中,都需要生物

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参与和评价。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名词解释

1.细胞通道转运:

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穿过细胞而被吸收的

过程。

2.被动转运:

是指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和

膜孔转运两种形式。

3.溶出速率:

是指在一定溶出条件下,单位时间药物溶解的量。

4.载体媒介转运:

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

程,可分为促进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形式。

5.促进扩散:

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

6.ATP驱动泵:

以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为能源进行主动转运的载体蛋白家族。

7.多药耐药:

外排转运器对抗肿瘤药物多柔比星、紫杉醇、长春碱等的外排作用会

导致肿瘤细胞内药量减少,从而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大大下降的现象。

8.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根据药物体外溶解性和肠道渗透性的高低,对药物进行分

类的一种科学方法。

BCS依据溶解性与渗透性将药物分为四类:

I类为高溶解性/高渗

透性药物、Ⅱ类为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Ⅲ类为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Ⅳ类为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9.药物外排转运器:

转运器的一种,依赖ATP分解释放的能量,可将底物逆向泵出

细胞,降低底物在细胞内的浓度,如P一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乳腺癌耐药蛋白等。

10.多晶型:

化学结构相同的药物,由于结晶条件不同,可得到数种晶格排列不同的

晶型,这种现象称为多晶型。

二、问答题

1.促进扩散是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酌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

其特点有:

①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②需要载体参与,载

体物质通常与药物有高度的选择性;

③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

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④转运有饱和现象;

⑤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

⑥有结构

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与被动转运相同的是:

促进扩散服从顺浓度梯度扩散原则,不消

耗能量。

与被动转运不同的是:

由于载体参与,促进扩散的速度要比单纯扩散的速度快

得多。

2.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称为主动转

运。

主动转运可分为ATP驱动泵和协同转运两种。

ATP驱动泵是以ATP水解释放的能

量为能源进行主动转运的载体蛋白家族。

协同转运是依赖另一种物质的电化学梯度所贮

存的能量对物质进行主动转运,而维持这种电化学势是钠钾泵或质子泵。

主动转运的特

点有:

①逆浓度梯度转运;

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③需要载体参与,载体物质通常与药物

有高度的选择性;

④主动转运的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的量及其活性有关,具有饱和作用;

⑤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相似物竞争载体结合位点,影响药物的转运;

⑥受

代谢抑制剂的影晌;

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3.口服药物的吸收在胃肠道上皮细胞进行,胃肠道生理环境的变化对吸收产生较大

的影响。

(1)消化系统因素:

①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

胃液的pH呈酸性,有利于弱酸性药物

的吸收;

小肠较高的pH环境是弱碱性药物最佳的吸收部位。

②胃排空和胃空速率:

胃排

空速率慢,药物在胃中停留时间延长,弱酸性药物吸收会增加,但是胃排空加快,到达小

肠部位所需的时间缩短,有利于药物在小肠部位吸收。

③小肠内运行:

可促进固体制剂

进一步崩解、分散,使之与肠分泌液充分混合,增加了药物与肠表面上皮的面积,有利于

难溶性药物的吸收。

④食物的影响:

食物不仅能改变胃空速率而影响吸收,也可能促进

药物的吸收或不影响吸收。

⑤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药物的胃肠道代谢是一种首过效

应,对药物疗效有一定的甚至很大的影响。

(2)循环系统因素:

①胃肠血流速度:

血流量可明显影响胃的吸收速度,但这种现象

在小肠吸收中不显著;

②肝首过作用:

肝首过效应愈大,药物被代谢越多,药效会受到明

显的影响;

③肠肝循环:

对经胆汁排泄的药物有影响,可使药物的作用明显延长;

④淋巴

循环:

对大分子药物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3)疾病因素:

胃酸缺乏、腹泻、甲状腺功能不足、部分或全部胃切除、肝脏疾病等均

可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

4.①影响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有很多,药物本身生物利用度低可能是由于

药物的吸收差或受到胃肠分泌的影响。

与食物同服,可促进胃排空速率加快,药物进入

小肠,在肠内停留时间延长;

脂肪类食物可促进胆汁分泌,而胆汁可促进难溶性药物溶解

吸收。

剂型因素也有很大影响,药用辅料的性质与药物相互作用均影响其生物利用度。

②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将难溶性药物制成可溶性盐、无定型药物或加入表面活性

剂;

改变剂型增大药物表面积;

制成复方制剂或改变剂量促使酶代谢饱和等;

制成前体药

物等。

5.药物的浴出是指药物从制剂中溶解到溶出介质中的过程。

口服固体药物制剂后,

药物在胃肠道内经历崩解、分散、溶出过程才可通过上皮细胞膜吸收。

对难溶性药物而

言,溶出是其吸收的限速过程,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溶出速率直接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药

效强度和作用持续时间。

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因素主要有:

①药物的溶解度,药物的溶

解度与溶出速度直接相关,当药物在扩散层中的溶解度增大,则可加快药物的溶出速率。

②粒子大小,药物粒子越小,则与体液的接触面积越大,药物的溶出速度增大,吸收也加

快。

③多晶型,不同的晶型溶解度不同,其溶出速度也不同,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

并会影响药物的药理作用。

④溶剂化物,将药物制成无水物或有机溶剂化物,有利于溶

出和吸收。

6.Ⅱ类药物是低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一类药物,因药物在胃肠道溶出缓慢而限制了

药物的吸收。

影响Ⅱ类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有药物的溶解度、晶型、溶媒化物、粒子大小

等。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或)加快药物的溶出速率均可有效地提高该类药物的口服吸

收,主要方法有:

①制成可溶性盐类;

②选择合适的晶型和溶媒化物;

③加入适量表面活

性剂;

④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

⑤增加药物的表面积;

⑥增加药物在胃肠道内的

滞目时间;

⑦抑制外排转运及药物肠壁代谢。

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填空题

1.脂溶性,小,很大2.单室,双室3.0.5~7.5ym4.经鼻腔,经肺部,经直肠(经口腔黏膜等)5.药物及介质因素,电学因素6.角膜渗透,结膜渗透

1.可以通过改变给药途径尽量避免首过效应,尤其是肝首过效应。

主要途径有:

(1)薛脉、肌内注射:

静脉注射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

肌内注射经

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不经门肝系统,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

(2)口腔黏膜吸收:

口腔黏膜下有大量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

入心脏,可绕过肝脏的首过作用。

一般可制成口腔贴片给药。

(3)经皮吸收:

药物应用到皮肤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

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

散到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开门肝系统。

(4)经鼻给药:

鼻黏膜血管丰富,鼻黏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

药物吸收后直

接进入体循环,无首过效应。

(5)经肺吸收:

肺泡表面积大,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因此肺部给

药吸收迅速,而且吸收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的影响。

(6)直肠给药:

栓剂距肛门2cm处,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效应,给药生物利用

度远高于距肛门4cm处给药。

当栓剂距肛门6cm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

入门静脉--肝脏系统。

淋巴循环也有助于直肠药物吸收,经淋巴吸收的药物可避开肝脏

代谢作用。

2.

(1)生理因素:

皮肤的生理情况因种族、年龄、性别、人体因素及部位的差异而有

显著不同,其差异主要由角质层的厚度、致密性和附属器的密度引起,由此对皮肤的通透

性产生明显的影响。

身体各部位皮肤渗透性大小为阴襄>

耳后>

腋窝区>

头皮>

手臂>

腿部>

胸部。

皮肤生理条件会随着年龄和性别而发生变化,胎儿的角质层从妊娠期开始

产生,出生时形成,由于婴儿还没有发达的角质层,因此皮肤的通透性比较大;

成年人的

萎皮肤结构功能不断完善,通透性也在不断地减弱。

通常,老人和男性的皮肤通透性低于

儿童和妇女。

(2)剂型因素:

对于经皮给药系统的候选药物,一般以剂量小、药理作用强者较

为理想。

角质层的结构限制了大分子药物渗透的可能性。

分子量大于600的物质不

能自由通过角质层。

药物的熔点也能影响经皮渗透性能,低熔点的药物容易渗透通

过皮肤。

脂溶性药物较水溶性药物或亲水性药物容易通过角质层屏障,但是脂溶性太强的药

物也难以透过亲水性的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主要在角质层中蓄积。

给药系统的剂型对药物的释放性能影响很大,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容易,则越

有利于药物的经皮渗透。

常用的经皮给药剂型有乳膏、凝胶、涂剂和透皮贴片等,药物从

这些剂型中释放往往有显著差异。

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不应太大,否则难以将药物转移

到皮肤中,影响药物的吸收。

(3)透皮吸收促进剂:

应用经皮吸收促进剂可提高药物的经皮吸收。

常用的促进剂

有表面活性剂类,氮酮类化合物、醇类和脂肪酸类化合物芳香精油等。

3.药物粒子在气道内的沉积机制有:

①惯性碰撞:

动量较大的粒子随气体吸入,在

气道分叉处突然改变方向,受涡流的影响,产生离心力,当离心力足够大时,即与气道壁

发生惯性碰撞:

②沉降:

质量较大的粒子在气道内的停留时间足够长时,受重力的作用沉

积于气道;

③扩散:

当药物粒子的粒径较小时,沉积也可能仅仅是布朗运动的结果,即通

过单纯的扩散运动与气道相接触。

影响药物经肺部吸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药物粒子在气道中的沉积:

吸入

粒子在气道中的沉积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气溶胶剂的特性、肺通气参数和呼吸道

生理构造。

粒子在肺部的沉积还与粒子的大小有关。

②生理因素:

气管壁上的纤毛运动

可使停留在该部位的异物在几小时内被排除。

呼吸道越往下,纤毛运动越弱。

呼吸道的

直径对药物粒子到达的部位亦有很大影响。

酶代谢也是肺部药物吸收的屏障因素之一。

③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脂溶性和油水分配系数影响药物的吸收。

水溶性化合物主要

通过细胞旁路吸收,吸收较脂溶性药物慢。

药物的分子量大小也是影响肺部吸收的因素

之一。

④制剂因素:

制剂的处方组成、吸入装置的构造影响药物雾滴或粒子的大小和性

质、粒子的喷出速度等,进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第四章药物的分布

一、填空题

1.循环系统,各脏器组织2.慢,蓄积3.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脂蛋白4.分子量,5000

5.脂溶性,蛋白的结合率6.7,肝和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7.亲水性,柔韧性,位阻8.贮库,作用时间9.动物种差,性别差异,生理与病理状态差异10.全部药量,总容积11.小12.低,高蛋自,中毒(不良,出血)13.改善表面亲水性,减小粒径,表面荷正电14.小,安全性15.可逆的,饱和,游离,缓慢

1.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

织器官的亲和力。

而药物与组织和器官的亲和力主要和药物的结构、解离度、脂溶性以

及蛋白结合率有关。

通常血流丰富的组织摄取药物较快。

2.表观分布容积是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

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

它不是药物体内分布的真实容积,而是通过实验,根据体内药量

和血药浓度的比值计算得到的容积,它是真实容积在实际情况下所表现出的特征值,所

以称为表观分布容积。

通过表观分布容积与血药浓度可以计算体内药量及进行相关的药

物动力学计算。

表观分布容积与药物的蛋白结合及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密切相关,能反映药物在体

内的分布特点。

3.当药物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小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

而当

药物主要与血管外的组织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大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

蛋白结合

率高的药物,通常体内消除较慢。

4.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

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若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药理作用将受到显著影Ⅱ向。

由于药

理作用主要与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有关,因此血中游离药物浓度的变化是影响药效的重要

因素。

如一个结合率低于70%的药物,即使结合率降低10%,体内游离药物浓度最多只

增加15%,而一个结合率高达98%的药物,若结合率降低10%,则可以使游离药物浓度

上升5倍,这时可引起疗效的显著改变,甚至引起毒性反应。

5.由于只有游寓型才能被肾小球滤过,因此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会降低药物的肾

小球过滤。

对于仅由肾小球滤过的药物,则导致其肾清除率延长。

对于同时存在肾小球滤

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两种途径清除的药物,由于肾小管主动分泌一般不受蛋白结合率的影

响,因此其肾清除率基本不受影响。

如青霉素G尽管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很少被肾小球

滤过,但主要由近曲小管分泌排入小管液,只需通过一次肾血液循环就几乎完全从血浆中

被清除。

6.由于作用强度主要和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有关。

对于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药物

蛋白结合率的轻微变化,可能导致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明显变化,因而会显著影响药物作

用强度。

如结合率高达98%的药物,若结合率降低1%,则可以使游离药物浓度上升1.5

倍,可显著影响作用强度。

对于低蛋白结合率的药物,结合率的轻微改变,对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影响不明显,因

此不会显著影响药物作用强度。

7.在血浆pH7.4时,弱酸性药物主要以解离型存在,而弱碱性药物主要以非解离型

存在。

一般说来,弱碱性药物容易向脑脊液转运。

如水杨酸和奎宁在血浆pH7.4时,非离子型分别为0.004%~0.01%和g.Og%,向脑

脊液透过系数分别为0.0026—0.006min-l和0.078min-l。

8.由于大分子药物和微粒等容易通过淋巴管转运,药剂学通常采用现代制剂技

术,制备脂质体、微乳、微粒、纳米粒、复合乳剂等各种载药系统,来增加药物的淋巴

转运。

9.常规设计的微粒给药系统在体内会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因此

半衰期很短。

通过改善微粒的亲水性,增加微粒的柔韧性及其空间位阻,干扰吞噬细胞

对微粒的识别过程,则可明显延长微粒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采

用表面修饰技术,该技术系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将非离子型聚合物如聚乙二醇(PEG)

以共价结合的方式引入到微粒的表面,既提高了微粒的亲水性和柔韧性,又明显增加微

粒的空间位阻,使微粒具有隐蔽性,不易被单核巨噬细胞识别和吞噬,从而达到长循环

的目的。

10.

(1)细胞和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内吞作用、吸附作用、融合作用、

膜间作用等。

(2)微粒本身的理化性质,包括粒径、电荷、表面性质的影响。

(3)微粒的生物降解。

(4)机体的病理生理状况。

第五章药物代谢

一、问答题

1.药物代谢对药理作用有可能产生以下影响:

①使药物失去活性,代谢可以使药物

作用钝化,即由活性药物变化为无活性的代谢物,使药物失去治疗活性;

②使药物活性降

低药物经代谢后,其代谢物活性明显下降,但仍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③使药物活性增

强,即药物经代谢后,表现出药理效应增强,有些药物的代谢产物比其原药的药理作用更

强;

④使药理作用激活,有一些药物本身没有药理活性,在体内经代谢后产生有活性的代

谢产物,通常的前体药物就是根据此作用设计的,即将活性药物衍生化成药理惰性物质,

但该惰性物质能够在体内经化学反应或酶反应,使母体药物再生而发挥治疗作用;

⑤代

谢产生毒性代谢物,有些药物经代谢后可产生毒性物质。

2.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反应是一个很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通常可以分为I相反应和

Ⅱ相反应两大类。

I相反应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水解反应,参与各种不同反应的药

物代谢酶依次为氧化酶、还原酶和水解酶,通常是脂溶性较强的药物通过反应生成极性

基团。

Ⅱ相反应即结合反应,参与该反应的药物代谢酶为各种不同类型的转移酶,通常是

药物或I相反应生成的代谢产物结构中的极性基团与机体内源性物质反应生成结合物。

3.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很多,主要为生理因素与剂型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种属、种

族、年龄、性别、妊娠、疾病等;

剂型因素包括给药途径、剂量、剂型、手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等,此外,还有食物、环境等因素也会对药物的代谢产生一定影响。

4.根据药酶抑制剂的性质,可设计利用一个药物对药酶产生抑制,从而来减少或延

缓另一个药物的代谢,达到提高疗效或延长作用时间的目的。

以左旋多巴为例,为了减

少脱羧酶的脱羧作用,设计将脱羧酶抑制剂和左旋多巴同时应用,组成复方片剂。

如采

用的脱羧酶抑制剂卡比多巴和盐酸苄丝肼。

它们可抑制小肠、肝、肾中的脱羧酶的活性,

故能抑制左旋多巴的脱羧作用。

这两种脱羧酶抑制剂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因而不会影

响脑内脱羧酶的活性。

结果是既能抑制外周的左旋多巴的代谢,增加进入中枢的左旋多

巴的量,又能使摄入脑内的左旋多巴顺利地转化成多巴胺,进而发挥药理作用,大大降低

了左旋多巴的给药剂量。

第六章药物排泄

1.肾清除率:

肾清除率代表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肾能使多少积

(通常以毫升为单位)的血浆中该药物清除的能力,如肾对某药物清除能力强时表示有

较交多血浆中的该药物被清除掉。

2.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3.双峰现象:

某些药物因肠肝循环可出现第二个血药浓度高峰,该现象称为双峰观象。

4.肠肝循环:

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肝门静脉血的现象。

二、填空题

1.肾,原形药物2.相对分子质量,所带的电荷3.滤过膜,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

4.肾近曲小管,主动重吸收,被动重吸收,选择性的重吸收,有限度的重吸收5.肾近曲小管

6.1257.脂溶性,pKa,尿量,尿的pH8.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9.500

10.分子量较小,沸点较低

三、问答题

1.主要有如下三个因素:

(1)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

当通透性改变或面积减少时,可使滤过聋

尿液的成分改变和尿量减少。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改变:

当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显著降低(如大失血)或囊压升高(如输尿管结石等)时,可使有效滤过压降低,滤过率下降,尿量减少。

如果血渗透压降低(血浆蛋白明显减少或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则有效滤过压升高,滤过率增多。

(3)肾血流量:

肾血流量大时,滤过率高;

反之,滤过率低。

2.均会引起尿量增多。

主要原因是血浆蛋白被稀释,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从而使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升高,最后导致尿量增加。

3.大量出汗或大量失血,都会引起尿量减少。

主要原因如下:

(1)大量出汗时,水的丢失多于电解质的丢失,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神经元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多,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2)循环血量减少时,对容量感受器(位于大静脉和左心房)的刺激减弱,感受器沿迷走神经传人冲动减少,对视上核、室旁核的抑制减弱,使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第七章药物动力学概述

1.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如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口服等)给药后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即ADME过程)量变规律的学科,致力于用数学表达式阐明不同部位药物浓度(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2.隔室模型,亦称房室模型,是经典的药物动力学模型。

将整个机体(人或其他动物)按动力学特性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隔室,把这些隔室串接起来构成的一种足以反映药物动力学特征的模型,称为隔室模型。

隔室的划分不是随意的,它是由具有相近药物转运速率的器官、组织组合而成,同一隔室内各部分的药物处于动态平衡。

3.单室模型,又称一室模型,是指药物在体内迅速达到动态平衡,即药物在全身各组织部位的转运速率相同或相似,将整个机体视为一个隔室的药动学。

单室模型并不意味着所有身体各组织在任何时刻的药物浓度都一样,但要求机体各组织药物水平能随血浆药物浓度的变化平行地发生变化。

4.外周室,又称外室、同边室。

在经典药动学双室模型和多室模型中,按照速度论的观点将机体划分为药物分布均匀程度不同的独立隔室,即中央室和外周室。

中央室由一些血流比较丰富、膜通透性较好、药物易于灌注的组织组成。

外周室由一些血流不太丰富、药物转运速度较慢的器官和组织(如脂肪、肌肉等)组成,这些器官和组织中的药物与血液中的药物需经过一段时间方能达到动态平衡。

外周室与中央室的划分具有相对性模糊性。

1.药物动力学对于指导制剂的研究与质量评价具有重大作用。

通过实验求出药物

新制剂给药后的药动学参数,把握新制剂给药后药物在体内量变过程的规律性从而指导新制剂的处方工艺设计;

根据受体部位药物效应的定量要求,或对血药浓度曲线特征的要求,反过来计算出制剂中所需的药物释放规律,为缓释、控释、速释、靶向、择时等各种药物传输系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外的物理动力学特征(如溶出度、释放度等)与体内的药动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寻找比较便捷的体外方法来合理地反映药物及其制剂的体内质量;

研究药物制剂的药时曲线是否具有控、缓释特征,速释特征或择时释放特征,药物分布是否具有靶向特征,以及生物利用度等体内质量指标的测定原理与计算方法,从而给出药剂内在质量较为客观的评价指标。

2.表观分布容积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