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断凡庸之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78069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己断凡庸之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己断凡庸之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己断凡庸之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己断凡庸之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己断凡庸之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己断凡庸之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己断凡庸之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己断凡庸之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己断凡庸之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己断凡庸之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己断凡庸之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己断凡庸之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己断凡庸之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己断凡庸之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己断凡庸之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己断凡庸之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己断凡庸之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己断凡庸之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己断凡庸之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己断凡庸之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但是

以胜义理观察,不论所见的柱子、能见的眼识以及见者都

不可得,所以不是以量如是成立。

“如下文所述”,就是按

下文讲受念处时所说的那样。

“由观察根境遇不遇等”,就

是以正理观察而能遮遣你们说的“现量见”。

下面我们就来观察:

大家看着自己对面的墙壁,这个墙壁是真实存在的

吗?

一般认为“这是真实存在的”。

什么理由?

因为眼睛

现量见到有墙壁,见到是那样的颜色、形状等。

下面按这样观察:

自己的眼睛和墙壁有一段距离,这

两者就像东山和西山一样,是隔开来的两个法,这样就知

道,自己的眼根没有接触过墙壁,怎么能断定这是真实存

在的呢?

光是见到一种相,并不能证明是有真实的东西,

比如在发生阳焰时,渴鹿见到了前方有“河流”,但是眼

睛见到有河流的相并不等于那里真有一条河流。

等跑到近

前什么河流也没有。

所以根和境隔开时,根没有碰到境,

单凭“根识见了一种相”并不能证实境上有真实的东西。

这时候又会说:

我可以走近墙壁,用手亲自触摸墙壁,

这时触到了真正的墙壁,总能证明它真实存在吧!

因为没

有墙壁是不可能触到的,更不会有真切的触摸感觉。

这种说法还要进一步检验。

我们从粗到细地作观察,

首先从粗的层面上观察:

手和墙壁只有正面这一面接触,

其它背面、内部等并没有遇到,所以不能说手遇到了墙壁。

这样排除了整体之后,就只见到手和墙壁只是以一面

接触。

再来观察:

所谓的一面又是怎样的一面呢?

是有前、

后的一面,还是无前、后的一面?

如果有前、后,即使再

薄,也只是以正面相遇,而没有背面相遇,这就跟上面的

情况一样。

如果一直分到已经分不出前后,那就到了无分

微尘的层面。

现在落到“无分微尘”的层面上观察。

此时,心前粗

分的法都消失不见,手不见了,只有一堆无分微尘;

墙也

不见了,只有一堆无分微尘。

这两堆微尘会不会相遇?

究到最小单位,就是两个无分微尘会不会相遇?

所谓的相遇只有两种:

要么以部分相遇,要么完全相

遇。

如果只是部分相遇,那在一个微尘上就能分出相遇的

部分和不相遇的部分,这样分成了两部分,就不是无分。

如果两者是完全相遇,那两者就是互相进入而成了一体。

接下来观察:

有没有机会进入无分微尘?

比如,我们

能进入一间房屋,是因为它里面有空间、有空洞,如果是

实心的铁球,里面没有洞,就谁也入不进去。

再说里面有

空间,就能在空间里分出上方、下方、左方、右方等等(大

家看一下自己所在房屋的空间,是不是能随便在上面划分)。

观察:

无分微尘有没有内部的空间?

如果有空间,就有内

部和它的边沿,内部可以分上面一部分、下面一部分、左

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边沿也可以分上、下、左、右

等,这样就能把无分微尘分成很多个部分,也就不是“无分”。

所以,无分微尘就没有内部的空间,而没有内部的空

间,怎么可能进去呢?

不能进去,怎么有全面的相遇?

样就知道,无分微尘之间,既没有部分地相遇,也没有全

面地相遇,根本就没有遇到过!

所以说“手触到了心外的

墙壁”纯粹只是错觉!

懂了这个例子,就要举一反三在一切法上观察。

方法

就是分遇和不遇两种情况来观察。

比如大家下课之后,走在大街上,眼前的声色现相是

非常纷繁的。

逐一地观察,会认识这一切都只是假相。

如见到一幢楼时,就要想:

“我的眼睛在和它有距离时,

就没有触到它,也就不能证实那里有没有真实的法;

等我

走近它用手触碰,也只是遇到巴掌大的表面,无法证实整

幢大楼是真实的;

从微观上看,只有一堆无分微尘,而任

何两个无分微尘,既不成立部分相遇,也不可能完全相遇。

所以说“手遇到外境真实的楼”并不是事实。

所以,自己并没有遇过什么心外的实法,眼前现的这

一幕就只是自己心前现的幻相!

再打比方,在听到人的声音、车的声音时,就想:

根和这声音有距离的话,就没有真正遇到声音,而没有接

触到声音,就不能判定是有真实的存在。

而说“遇到了声

音”也无法成立,所以只是自己的心现了声音的影像,最

多就这么一点,只是心前现了影像,除此之外并没有遇到

真实的外境。

总之,一切见闻觉知就只是如做梦的心前现

一种影像一样。

像这样,眼睛见色、耳朵闻声、鼻子嗅香、舌头尝味、

身体感触,都是像迷梦中见幻相一样。

按这样观察一座座

楼,一条条街,一辆辆车,一家家的商场,一件件的东西,

就会醒悟:

以前认为眼见为实,其实是眼见为虚,以前认

为这是非常真实的世界,其实整个是虚妄的世界!

总之,“色等真实存在”并不是以量成立。

“量”就有

现量和比量。

上面是以正理引起了观见胜义的比量,在这

个比量前并不成立有色等真实存在。

而现量(也就是圣者照

见实相的智慧)也不见有色等存在。

这就像《入中论》所说:

“如已觉后三非有。

(觉悟以后,根、境、识这三者都是没有

的。

)”又像永嘉大师《证道歌》里说:

“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所以,《三摩地王经》说:

“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

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

”就是在观察真实义的时候,

眼不是量,耳不是量,鼻、舌、身、意都不是量。

如果凡

夫诸根也算是现见真实义的正量,那修圣道有什么用呢?

世间已经见了真实,有什么必要再修圣道?

所以只有圣者

是正量,xx不是量。

【彼义如何?

如女身本为不净、无常等,世间却共称净、

常等,此处成立色等也如是虚妄。

“彼义”的义是指世间成立色等真实存在。

这又是怎

样的一种成立呢?

是虚妄的成立!

这就像女身本来不净,

世间却共称为清净;

女身本来无常,世间却共称为常一样。

“等”字包括把苦说成乐,把无实义说成有实义等等。

女人身体里只有心、肝、脾、胃、血、肉、屎、尿等

的不净物,剥开表皮就见到完全是污秽的体性,但世间人

却共许女身是清净的,这样的成立不是虚妄的吗?

女人的

身体又是生灭无常的,一刹那就变换了一次,但世间人认

为前后见到的是同一个身体,这样的成立不是虚妄的吗?

所谓“成立色等实有”就是像这样的成立。

总之,就像在衡量女身的体性时,不能以执著清净、

常恒等的颠倒识为量,衡量胜义时也不能以凡夫的根识为

量。

所以,凡夫自以为“现量见”是最过硬的证据,其实

只是错觉而已。

总之,世间人用颠倒识来成立万法实有,

这是不能作为证据的。

己二、断实事师之诤分二:

一、教之断诤二、理之断诤

庚一、教之断诤

为导世间入,怙主说实有。

真xx刹那,谓俗亦成违,

瑜伽俗无过,待世为见真,

否则世间害,知女身不净。

以上有两层断诤。

前两句是第一层。

后六句是第二层。

实事师是以“佛说有蕴、界、处等”作为证据,来成立诸

法实有。

答复是:

佛说法有了义、有不了义,这是不了义

的说法,是为了引导世间趣入真实义,而权巧地说“诸法

实有”,实际上并不存在刹那性。

“导入”和“怙主”要对

应起来体会。

比如母亲带孩子,为了引导孩子要说很多不

了义的话,不能说母亲说的话全是了义,但这是出于慈悲

心,想方设法地引导孩子。

同样,要引导智慧弱小的众生,

把他带入真实义中,佛也应机说不了义的教法,不能说“佛

说的全是了义”。

对方又起诤论:

你们说真实中万法不是刹那性,而刹

那性也不是世间人能见到的,所以把它说成世俗也成相

违,这样它就是不属于二谛的法了!

回答是“瑜伽俗无过”。

“瑜伽”,就是瑜伽师观见名

言现相刹那生灭的体性。

“俗”,指瑜伽师所见的刹那性正

是世俗现相的体性。

“无过”,就是这属于世俗,没有不属

二谛的过失。

最后三句成立有见名言的实相。

正面是“待世为见

真”。

“待世”,就是观待世间见万物常住的颠倒心。

“世”

指凡庸。

“为见真”就是观待凡庸执常的心来说,见刹那

性是见世间现相的真相。

反面是“否则世间害,知女身不净”(这两句要连在一

起)。

“否则”就是如果观待世间执常的心,也没有见真实

和见虚妄的差别。

“则”之后讲应成的过失,就是应成世

间执女身清净也能违害认知女身不净。

【诸实事师认为有事应是实有,因为佛说存在基——蕴界

处,并说蕴之相为刹那性等。

这里“实事师”指小乘人。

称蕴界处为“基”的原因

是:

对凡夫,蕴界处是生起我执的依处;

对圣者,蕴界处

是抉择无我的依处,所以称为“基”。

也就是以蕴界处作

为所依,没有智慧就生起我执,有智慧就见到无我。

中观师认为有事是假有,实事师认为是实有。

两者在

有事体性的认定上有分歧,因此就兴起诤辩。

实事师是怎

么想的呢?

他们认为柱子、瓶子等是真实有的,并不是假

立为有,证据是:

佛说过有蕴界处,而且说蕴的体性是刹

那性等。

“等”字包含苦性、不净、无人我等。

中观师总的答复:

这是不了义教。

为什么是不了义

教?

因为成立不了义教的条件有三个:

有密意、有必要、

以理有害。

而上面的佛语具足这三点,所以是不了义。

面逐一解释:

佛唯以现相为密意而如是说,】

这是讲“有密意”。

单是衡量众生心前的显现,确实

有蕴、界、处的现相(比如有色、声、香、味、触等的现相,

有苦、乐、舍等的领受相,有取种种相的想,有六根、六境、六

识),再者,这些现相在名言中也的确是刹那灭的体性。

所以,佛是针对“众生心前的现相”而说它真实有。

以梦境来比喻,梦心变现的根身、器界本来不可得,

这是就梦的实相说。

梦里真的有根身、器界,这是按做梦

者迷乱心前的现相说。

就像这样,佛说“有蕴界处”唯一

是就众生心前的现相而说。

“唯”是唯独、是仅仅,限定

在“现相”这一点上。

【其必要是为了接引不能证空性的诸世间,将其间接导

入于真实义,故说实有。

这是讲“有必要”:

就是小乘人一时接受不了大空性,

因此为引导他渐次趣入无自性的空性,就暂时权巧地说有

蕴、界、处,而且蕴、界、处的体性如何。

这样做是有必

要的,为什么有必要?

因为如果一开始就说“无色无心、

无眼无耳……,一切都没有,远离一切戏论”,他听了接

受不了,就会毁谤般若。

佛有智慧、有慈悲、有方便,首

先说因、果,说蕴、界、处,等这些都明白了,再引导他

认识:

这些是因缘和合而现的,既是观待因缘而有,就不

是自性有,这样观察下去,就能领会“无基离根”。

所以,

先说种种相的目的是为了最后破相悟性,这就是导入的意

思。

【如云:

“佛说我我所,必要如是说;

如是蕴界处,亦具

必要说。

”】

这是举小乘人能接受的例子告诉他,佛的很多说法是

有必要而说的。

比如佛说“我是法王”、“燃灯佛给我授记”,

或者说“我的弟子、我的法衣”等,都是有必要而说。

们也知道佛已经永离我见和它的习气,永断一切我和我所

的分别,但佛还这样说“我”、“我所”,这是有必要而说

什么必要?

就是随顺世间说“我”和“我所”,这是

让世间人了知法义的方便。

同样,佛说有蕴界处也是有必

要而说。

就是为了把不能证悟空性的有情间接

导入于真实义。

【然真实或胜义中不成立蕴等的刹那性,一体、多体何

者不成而无生灭,于彼岂有成立刹那性?

即无成立。

这是以理有害。

就是在以离一多因等的正理作观察

时,并不成立真实中有刹那性。

总的要这么想:

刹那性是依于蕴等法的生灭而安立

的,但用正理观察时,蕴等法既不成立一体,也不成立多

体。

如果是实有的法,那它的体性就只有这两种,但它不

是一体、也不是多体,因此不是实有的法。

对这样现而无

有的蕴,怎么有它的生和灭呢?

比如梦中的儿子在显现,

但这是实际没有的,真实中没有他,哪里有他的生和灭

呢?

而没有生灭,又怎么成立有刹那的体性呢?

刹那性是

依着一个法的生灭而安立的,现在没有生灭,哪里有刹那

性呢?

(这里只是说一原则,具体观察“一体、多体不成立”的

方法会在以后讲到。

还可以这样观察刹那性,就是想:

如果真实中有刹那

存在,是只有一个刹那存在,还是有多个刹那存在?

如果

只有一刹那,那是无法成立种种长短事件的。

比如一个人

只有一个刹那,以一个刹那不能安立有说话、行走等的任

何动作(比如说话是由多个刹那相续而完成的,只有一个刹那的

话,一个字也说不出)。

再说,如果真实中有多个刹那,那这些刹那就像林荫

道上排列的一行树,依次排布在时间这条道上。

这也有问

题。

就是安住先前的刹那时,就不可能去后来的刹那,因

为这个刹那是真实中存在的,是实有自体的,这样就恒时

持有它的自体,而不会变成其它。

所以,安住这个刹那时,

不会出现任何未来的刹那,最终就只有这一个刹那,而没

有前后任何刹那。

或者说:

这些刹那是实有的,因此它不会变成其它刹

那,就像实有东山和西山,东山就不会变成西山。

这样就

没有从过去变到现在,从现在变到未来,而没有三世的迁

变,怎么成立有前后的多个刹那?

所以,真实中不是只有

一个刹那,也不成立有多个刹那,刹那是本来没有的(以

上是“以理有害”)。

由上面说的“有密意”、“有必要”和“以理有害”,

就知道“佛说有蕴界处,以及蕴界处的体性是刹那性等”

只是不了xx的说法。

【对方说:

彼刹那性若非胜义,立为世俗亦成相违,由

此应成不属二谛。

你们说刹那性不是胜义,而安立它是

世俗也有相违,这样刹那性就成了不属二谛!

但任何法都

摄在二谛中,哪里有不属二谛的法呢?

【彼为世俗如何相违?

以理、教二者相违。

一、世俗是

可共见、凡夫亦行之境,然世人承许上午瓶下午不灭而常住,

不许刹那性,彼不能见故,实非世俗。

二、世尊也说:

“见刹

那性即谛见有事实相”。

这是说相违的情况。

有两个方面:

一、以道理相违;

二、以圣教相违。

“以”表示方式,就是按道理推断有相

违,按圣教推断也有相违。

先以道理推断:

世俗是世间都能共同见到、凡夫心也能行在上面的

境,但刹那性凡夫的心见不到,比如世间人上午往瓶子里

倒水,下午再倒水时,认为就是上午那个瓶子,他认为瓶

子是常住的法,不承许瓶子是刹那灭的自性。

这样,“安

立刹那性是世俗”和“世间不能见刹那性”就成了相违。

其次以教推断,世尊说“见了刹那性就是见了万物的

实相”。

这就看出刹那性是万物的实相。

而你说刹那性是

世俗,这样既是世俗、又是实相,就是一对相违。

你们说

“所见虚妄名世俗”,既是虚妄怎么能说是实相呢?

以下断诤分二:

一、理无相违;

二、教无相违。

先说理无相违。

世人并未见瓶等常住,而仅是于同类相续由错觉

引起常执。

因此,凡庸识不知刹那性,而观名言实相之瑜伽

士见彼为刹那性而了然时,彼刹那性是按世俗之现相故,无

有不属二谛任一之过。

这一段分二:

(一)否认“刹那性不能见”;

(二)安立

刹那性属于世俗。

(一)否认“刹那性不能见”

对方说刹那性决定不是世俗,因为“世俗是世间能见

的法,而刹那性是世间见不到的法”。

对此分两类说:

一、

凡庸;

二、观名言实相的瑜伽师。

先说凡庸在前五识见万物时,实际并没有见万物的常

住,比如声音是一刹那一个生灭,而耳识取声音也是一刹

那取一种声音的相,前后刹那的声音是别别不同的体,耳

识并没有取到常恒的声音;

河流也是一刹那一个生灭,眼

识取河流的相也是一刹那取一种相,前后刹那的河流也是

不同的体,眼识也没有取到常恒的河流。

其它钢铁、磐石

等看起来坚固不变,实际也是刹那生灭的体性,这一点在

《四法印·

诸行无常》里已经做过详细论述。

总之,在前

五识取境时,并没有见到万物常住。

那世间人怎么会认为万物是常住的呢?

答:

“仅是于

同类相续由错觉引起常执。

”比如瓶子念念生灭,前后只

是同类的现相在不断地相续,但由于前后的相太相似,在

眼识取境的第二刹那,第六识分辨不出前后的差别,就由

错觉认为前后是同一个,这就像把很相像的双胞胎误认是

同一个人一样。

再举看瀑布的例子,远处看瀑布时,认为是不动的一

片白色。

这个远距离就是引起错乱的因缘,也就是在眼识

取刹那生灭的瀑布时,第六识分不出前后的差别,就误认

这是不变动的。

等走近瀑布,消除了错乱因缘,才认识到

瀑布刹那刹那生灭,先前执瀑布常住的心只是一种错觉。

总之,凡庸是前五识见了刹那性,而第六识不明知刹那性。

其次说“观名言实相的瑜伽师”。

分别心前的现相叫

做名言,这个现相的真相叫“名言实相”。

瑜伽师内心寂

止而见到万物刹那灭的体性时,内心是了然的,非常清楚

的,就像见到灯焰念念生灭那样非常明了。

所以,瑜伽师

的内心明见现相的刹那性。

(二)安立刹那性属于世俗

当瑜伽师见到万物的刹那性时,他所见到的刹那性就

是分别心前现相的真实体性,或者说世俗现相的体性,所

以刹那性属于世俗,并非不属二谛。

下面讲解第二、教无相违,分二:

(一)正面说;

(二)

反面说。

先说正面:

【观待凡庸执常之识而言,见彼刹那性是见真实,即见

名言真实性故。

对方是以佛说“见刹那性即见实相”为根据,来成立

刹那性不是世俗。

这里答复:

“实相”这个名词既可以表达胜义的实相,

也可以表达名言的实相。

就名言现相来说,万物的体性是

刹那性,所以凡庸的心执著万物常住是虚妄,见万物的刹

那性是见真实,或者是见名言的真实性。

所以,佛实际是

说“见刹那性即见万物名言的实相”,这和“安立刹那性

是世俗”并不相违。

【否则,若观待世间亦无见真、见妄的差别,则成世间

执女身清净也能害于串习女身不净而知不净者,于彼识无有

见真、见妄之别故。

再从反面成立“针对世俗现相,也有见真实这一点”。

“观待世间”,就是相对不见名言实相的凡庸来说,“世间”

是指凡庸。

“亦无”的“亦”有放低一层说的意思,意思

相比于见胜义的智慧,不论见万物常住、还是见万物

生灭,都是虚妄的,这两者没有见真实和见虚妄的差别,

但如果落在名言上,相对凡庸来说,也没有见真实、见虚

妄的话。

那就应成“世间害于知女身不净”。

“害”是胜伏

的意思。

“世间”是指凡庸执女身清净的心,“知女身不净”

是由不净观串习女身不净而认知不净的心。

“知”是认知,

要归在有境的心上。

再问:

为什么应成“执女身清净的心能胜伏认知女身

不清净的心”?

理由是:

认知的心没有见真和见妄的差别。

举个例子,对一个女身,张三的心执著她清净,李四认知

她不清净,如果这样两种心没有对和错的差别,那张三的

见就不是错的,既然不是错的,就无法否认这种见。

而且,

就张三当时的心来说,他见的是清净的相,你要说这是不

清净,那是站不住脚的,针对张三的见来衡量时,李四的

见肯定失败。

【然见不净能害执净,反之永不能害。

“然”,就是事实相反,也就是见女身不清净的心能

胜伏执著清净的心,反之,执著清净的心胜伏不了见到不

净的心。

怎么讲呢?

就是张三在消除错乱因缘后,他会见

到女身的真相是不清净的,随之而来,他会否认自己以前

的知见。

比如他看到解剖开的女身,见到体内血、肉、屎、

尿等的不净物,闻到腥、臭等的味道时,他会认识到:

“不

清净才是真相,以前认为的清净纯属虚妄。

”在这样认识

不净之后,执著清净的邪见再不能违害这个正见。

所以,就名言现相来说,一定有见真实和见虚妄的差

别,安立“刹那性是世俗”以及“见刹那性是见万物名言

的实相”完全是合理的。

总结:

以上“教之断诤”,就是指实事师对中观师说“一切

法空”兴起诤论,他说诸法的实相决不是毕竟空,因为佛

说了有蕴、界、处,而且说体性是刹那性等,所以真实中

是有实法的。

断诤的方法,就是在万法上区分胜义实相和

世俗现相,就世俗现相或者众生心前的现相来说,有蕴、

界、处;

而且针对世俗的现相,也有见真实和见虚妄的差

别,无颠倒识见的是实相,颠倒识见的是假相,从这个角

度可以说“见刹那性就是见实相”。

但这只是针对世俗现

相说的,现在是在抉择胜义法性的时候,由于真实中得不

到蕴、界、处,也没有刹那性,所以不能承许胜义中有蕴、

界、处等的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