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记念刘和珍君.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819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8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8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8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8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8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8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8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8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8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8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8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8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8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8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8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8记念刘和珍君.docx

《208记念刘和珍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8记念刘和珍君.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8记念刘和珍君.docx

208记念刘和珍君

8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和掌握本文将叙述、议论和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领会文中用语的情意性。

2.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

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时数五课时

教学步骤与方法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品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态度。

2.简介作家的杂文,了解作者的文字风格。

3.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注释①,然后补充介绍鲁迅先生当时的态度:

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

听到惨案的消息,鲁迅先生非常激愤,认为当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立即在上述文章的后一部分写道: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以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情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

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决掩盖不住血

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鲁迅先生在这里深刻地指出了烈士死难的意义,预言了革命的发展。

同时,鲁迅先生又陆续写了《死地》、《可惨和可笑》、《空谈》、《淡淡的血痕中》、《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热情歌颂死难烈士,无情痛斥反动统治者和反动文人,指出这些绅士文人们正在完成其“领头羊”的任务,更加显露出他们的本相:

“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

”给那些反动文人画出了他们丑恶的嘴脸,揭示了帝国主义奴才们的面目。

同时,鲁迅先生还指出: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的血腥屠杀面前,“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他预感到:

形势已经推进到了大决战的前夕,从而发出“沉默呵,沉默呵!

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灭亡”的战斗号角。

二、范读课文

三、介绍鲁迅的杂文。

杂文“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和过去这一类文章的传统形式不同,它是适应五四运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体。

本文是文艺性的论文,属于散文的一种。

以抒情和政论相结合,不拘一格,迅速反映生活事变和人们思想感情为特点,熔逻辑力量与战斗激情于一体,把精辟论述寓于形象之中,以短小、精悍、明快、锋利见长,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尖锐的战斗性和充分的艺术说明力。

在中国文学史上,历代许多具有进步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古文,多是著名的杂文作品。

在现代,由于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和提倡和实践,杂文成为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的极为犀利的投枪和匕首,也是批评人民内部不良倾向的武器。

此外,也可用来赞颂新思想、新品格、新风貌。

杂文是鲁迅直接解剖社会、抨击敌人的艺术武器。

它在鲁迅先生一生的全部创作中占有巨大的比重,尤其到了他生命的后期,鲁迅更是以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从事于杂文创作,使这一文学形式的战斗性和艺术性,通过他的倡导和实践,有了迅速与广泛的发展。

鲁迅最早的杂文见于一九一八年《新青年》的“随感录”,一直到一九三六年《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未终篇而遽告逝世,这期间他一共创作杂文七百多篇,共计一百三十五万余字。

被先后收录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和三集《且介亭杂文》之中。

瞿秋白在一九三三年对鲁迅杂文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过这样的分析,他说:

“鲁迅的杂感其实是一种‘社会论文’--战斗的‘阜利通’(feuilleton小品文、文艺作品)。

谁要是想一想这将近三十年的情形,他就可以懂得这种文体发生的原因。

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使作家不能够从容的把他的思想和情感熔铸到创作里去,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同时,残酷的强暴的压力,又不容许作家的言论采用通常的形式。

作家的幽默才能就帮助他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斗争的同情。

”鲁迅的杂文实际上是时代生活的记录。

杂文是鲁迅一直运用到生命最后的武器,环绕着每一历史时期的中心斗争,从“五四”当时打倒封建势力和传统习惯开始,经过对反动军阀以及资产阶级左翼的长期鏖战,特别是十年内战时期在狼烟遍地,短兵相接的反文化“围剿”中,这种文体以其挥洒的自由,接应的迅速,涵容的广泛,在鲁迅的运用下,发挥了极大的威力。

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曾说明,杂文应该“是匕首,是投枪,是能和读者一起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

在另一个地方,他又指出杂文和现实生活“切贴”,“生动、泼刺、有益,而且也能够移人情”。

战斗是杂文的生命,它必须具有现实的内容,但又需要给人艺术的享受,发挥感染和陶冶的作用。

鲁迅的杂文是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的记录,虽然“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几乎是一形象的全体”,进而综观他所有的杂感则又几乎写出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风貌,鲁迅的杂文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复杂的斗争,写出了阶级力量的变化和消长,表现了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前整个历史的进程;鲁迅的杂文铭刻着对人民的关爱和对敌人的憎恨,描写了人民的苦难和斗争、愿望和理想,因此具有非常丰富、非常深刻的理论含量。

鲁迅是语言艺术的大师,造语精密,词汇丰富。

他经常向口头语言学习,经过加工而写入文章;还主张适当的采用外来语法,必要时酌量引用古语。

他的文章时用排比,间用对偶,往往增进了语言的变化,加强了文章的气势。

鲁迅的杂文包含着多方面知识,因而在文章中也出现了和这相适应的博采众长的语言。

但就骨干来说,仍是加工后的口头语言:

简洁、凝练、有力。

这种精密活泼的语言,不但有助于理论逻辑的准确展开,而且使抽象的概念血肉丰满,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

再加上作家幽默的才能,讽刺的手腕,貌似冷峭而内实热烈的气质,这就使他的杂文具有非常突出的个人风格。

四、指导预习。

1.学生通读课文,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件?

3.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4.划出课文中的疑点、难点。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把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师板书

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二、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概括内容提要,列出提纲

第一部分介绍写作缘由。

1.文章开头,“徘徊”、“正告”,突出地表现了沉痛的哀悼之情;

2.指明烈士生前与作者的关系;

3.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但又无话可说,有力地揭露了“非人间”的黑暗。

4.说明写本文的缘由

提问:

“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明确:

①“生活”,指当时的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毅然”突出了刘和珍追求真理的坚强意志。

②说明刘和珍生前爱看鲁迅先生的文章,他们是师生,又是战友。

提问: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这句的破折号表示什么?

“但是”后面的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

①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跃进,中间跃过了“不相信”。

②“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与上文“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相应,意思相同。

这说明,“写点东西”,不是为了死者,而是为了生者。

提问: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这两句话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①“出离愤怒”,说明愤怒到极点,超过了愤怒的感情阶段,“愤怒”升华为理智的思考,以便更深刻地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更好地进行战斗。

②用“浓黑”来形容“悲凉”,把较为抽象的感受形象化,同时,自然使人想到这“悲凉”是由社会的浓重的黑暗产生的。

这里表现的感情深沉而强烈。

三、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概括内容提要,列出提纲

第二部分交待写作目的。

1.热烈地颂扬真的猛士;

2.催促未觉悟的人们猛醒;

3.进一步交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提问:

哪些词语突出地表达了赞颂猛士的情感?

明确:

叠用“敢于”,强调了猛士的勇敢精神,同时自然地流露了赞颂之情;用“怎样”表明了猛士“哀痛”和“幸福”的程度,这也是对猛士的革命幸福观的赞颂。

提问: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这句话对真正勇猛的革命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进行了热情的赞颂。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就是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和悲惨的生活,不消极避世,不苟且偷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就是面对敌人的血腥屠杀而不畏惧,敢于斗争,不怕流血牺牲。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是指那些为现实的黑暗和人生的惨淡而哀痛的人是最大的哀痛者,为能参加变革现实的斗争而感到幸福的人是最大的幸福者,他们才是真的猛士。

提问: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个尽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这样的说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

实际含义是希望尽快地结束这样的世界。

这是委婉的说法。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说,使思想的锋芒含而不露,更耐读者寻味。

提问: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写本文的目的,是要人们永远记住反动派的这笔血债。

从上段的“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和“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了”等处可以看出。

提问:

文章反复提到“觉得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但又说“我无话可说”,表达了作家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作者有感于象刘和珍这样的革命青年的牺牲,为了寄托对烈士的哀思,所以要写点东西,面对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作者三次提到:

“我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出现的场合不同,从悼念烈士,到唤醒庸人,再到催人奋进,步步深化,传达出作者内心渐次强烈的悲愤之情和动笔欲望。

然而青年的血洋溢在作者的周围,重压在作者心头,那些无耻文人的流言,又令作者气愤到说不出话来,强烈的压抑又使作者举笔无言。

这看起来是矛盾的说法,正是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和强烈的爱憎的真实的表达,所以作者说要“出离愤怒”,以写文章悼念烈士,并以此作为“祭品”。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1.研读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了解刘和珍的为人、性格。

3.注意学习课文中所表现出来作者将简练的叙述、深刻的议论和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这一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第三部分,概括内容提要,列出提纲

第三部分回忆认识过程。

回忆往事,写对刘和珍的印象,介绍她的为人。

提问: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要求同学考虑并回答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

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

教师先联系课文第一部分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后和学生共同分析:

“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

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分析第三部分第2段的内容:

“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蔼;“虑及母校前涂,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阅读课文第四部分,概括内容提要,列出提纲

第四部分抒写惊愕、义愤。

1.深刻有力地揭露反动派的凶残和下劣;

2.表达了极为强烈的悲愤情感;

3.号召人们从沉默中爆发。

提问:

第1段,感情强烈而深沉,揭露深刻而有力,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哪些词语在表现上起了重要作用?

明确:

(1)用否定句,寓肯定于否定之中,突出了反动派的凶残与下劣;

(2)用转折、递进关系的句子,加强了对感情的表达,加强了揭露的力量;

(3)在表现上起了重要作用的词语,如:

“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况且……更何至于……”

提问:

阅读第2-4段,作者写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什么?

这部分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这几段与上一段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

(1)目的是证明反动派的凶残和下劣;

(2)用转折与递进关系的句子,举事实突出并证明了上一段所说的反动派出人意料的凶残与下劣。

提问:

第5段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表现了极深的悲痛与极大的愤怒;

(2)“懂得”说明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感情沉痛而愤慨;

(3)指出当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条道路,两种前途,实际上是号召爆发。

本部分分析:

请愿学生遇难的噩耗传来,作者叙述了自己“怀疑”、“不料,也不信”的矛盾心情,但当证明这是事实,而且“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时,作者内心满腔的愤怒情感急剧上升。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他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作者在这里连续使用两个“但”字开头,有力地揭露了反动当局及其走狗文人的出人意料的卑劣;接着作者写道:

“惨象,已使人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人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

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段文字既是议论又是抒情。

作者先用一对偶句“惨象,已使人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人耳不忍闻”,将“惨象”和“流言”作比较,用一个“已使”和“尤使”,强调“流言”对爱国青年的凶残比刀枪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两个方面揭露了敌人阴险的手段,从而表现出作者对流言家们的深恶痛绝。

作者在“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的极度悲愤中,揭示了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沉默无声的惨痛根源:

一是反动当局残酷的武力镇压,一是反动文人无耻的欺骗宣传。

但是沉默是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的,要捣毁这个黑暗的世界,就要象那些“真的猛士”一样,以国家的哀痛为哀痛,以国家的幸福为幸福,勇于挺身为国而死,奋起抗争。

“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文章由现象的叙述推进到事件的本质的揭示,是前文意思的深入发展。

整段文章,先叙后议,夹叙夹议,叙述中融入抒情,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旨。

三、阅读课文第五部分,概括内容提要,列出提纲

第五部分叙述遇难经过。

1.详细介绍刘和珍等遇难的经过;

2.热烈地赞扬刘和珍等三个女子在弹雨中从容不迫、互相救助的革命精神;

3.连用反语,揭露并控诉了反动派空前残暴的罪行。

本部分分析:

作者在这部分文字中详细地叙述了刘和珍等人遇害经过。

刘和珍请愿是“欣然前往”的,“请愿而已”,“谁也不会料到会有这样的罗网”,因为只不过是徒手请愿,谁也不会想到段祺瑞政府对革命青年和群众下此毒手。

这段叙述驳斥了关于请愿者是“暴徒”的诬蔑,而且揭示了反动当局有预谋地杀害请愿学生和群众的事实,作者接着细致地叙述了刘和珍等人中弹及互相救助的情景,以血的事实,戳穿了墨写的谎言。

作者面对这血淋的事实,胸中升腾起满腔的强烈的悲哀和愤怒,并且缘情入理,进行尖锐的抨击。

指出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八国联军惩罚学生和段政府屠杀学生,同是凶残的刽子手的“伟绩”,而后者更为卑劣,作者感情回荡起伏,至此达到高潮,激昂的义愤已无法抑制。

叙述、议论和抒情,在此得到完美的体现。

提问: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展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

”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1)这句话是在赞扬三个女子在斗争中所表现的令人感到惊心动魄的伟大精神;

(2)这句话把叙述、议论、抒情融合在一起,有极强的表现力。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课文第六、七部分,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清作者写作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第六部分,概括内容提要,列出提纲

第六部分总结经验教训。

1.明谈对请愿的看法,暗里号召改换战法;

注:

作者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比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

2.指出死难者的长远影响。

注:

作者运用陶潜诗句的理解:

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提问: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作者对请愿的看法是怎样的?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

(1)作者委婉地说明请愿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而徒手请愿就更不能了;

(2)这句话含蓄地指出应该改换战法。

二、阅读课文第七部分,概括内容提要,列出提纲

第七部分热情讴歌赞颂。

(1)赞颂烈士的精神,说明革命青年死难的意义;

(2)号召真的猛士奋然前行,进行更有效的斗争。

1.分析第七部分:

第1段:

提问:

这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竟会”、“竟至”、“竟能”这三个词组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

(1)承上启下:

总结、照应前文的“凶残”、“下劣”;用“从容”引出下文对烈士的赞扬。

(2)三个词组都突出了出乎意料之感。

同时,又分别准确地表达出了爱憎分明之情。

第2段:

提问:

这一段与前文的关系怎样?

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1)这一段是承接上文来阐述的,同时,又照应了前面的第三、第五部分;

(2)这一段,有记叙,有议论,有抒情,三者融合在一起,语言精炼,内容丰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第3段:

提问:

这一段中的“微茫的希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

说明斗争的道路是漫长的,但胜利是有希望的,从而激励革命者更加奋勇地前进,进行更有效的斗争。

第4段:

提问:

“我说不出话”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明确:

这句话含蓄有力地抑制不住的哀痛和激愤,这是对暴行、流言的猛烈抨击。

提问: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这一句话有两层意思:

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

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

三、指出文章的思路

作者先说明写本文的缘由、意图,再回忆往事,谈对刘和珍的印象,介绍她的为人,然后激愤满腔地揭露反动派的极端的凶残和下劣,号召人们从沉默中爆发。

随后又具体地记叙烈士殉难的经过,控诉反动派的凶残,接着由社会上的反应,说明对请愿的看法,最后进一步说明革命青年死难的意义,号召革命者进行更有效的斗争。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全文,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感情线索和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总结

1.中心思想

通过对刘和珍的沉痛悼念,深刻地揭露并愤怒地斥责了反动派的凶残和御用文人的下劣;热烈地颂扬了爱国青年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并热情地激励革命者更加有力地战斗,更加奋勇地前进。

2.感情线索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

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

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3.写作特点

(1)记叙、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紧密结合,甚至融为一体,行文波澜起伏。

文章把记叙、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有的融为一体,有的交错结合,相互为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使文章波澜起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战斗力与感染力,极鲜明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照应周到,结构谨严。

第二部分的“似人非人的世界”照应第一部分的“非人间”;第二部分的“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照应第一部分的“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第七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它的第1段,照应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的各段;它的第2段照应第三部分的第2段,第五部分的第2段,第六部分的各段。

第七部分的“淡红”与第六部分的“绯红”,第二部分的“淡红”相应。

第七部分的“我说不出话”与第四部分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和第一部分的“我实在无话可说”相应。

总之,这末一部分回应全文,点明文章的主旨,最后应题作结,结构非常严谨。

(3)反复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文章除了巧妙地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之外,还运用了反复这一修辞手法。

作者在第一、二部分三次提到:

“我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但出现的场合不同,从“悼念烈士”到“唤醒庸人”,再到“催人奋进”,步步深化,传达出作者内心渐次强烈的悲愤之情和动笔欲望。

此外,作者写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容貌时,在文章第三、四、五、六部分中五次出现:

“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这五次反复,由于出现的场合不同,因而它们的作用也各自不同,从而传神地表达出作者对反动当局的痛恨和对烈士的永存的怀念之情。

“反复”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并不是一种机械的重复,它是出于作者感情表达及突出主旨的需要,恰当地使用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二、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