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农村小学学生的德育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8767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加强农村小学学生的德育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如何加强农村小学学生的德育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如何加强农村小学学生的德育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如何加强农村小学学生的德育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如何加强农村小学学生的德育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如何加强农村小学学生的德育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如何加强农村小学学生的德育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如何加强农村小学学生的德育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如何加强农村小学学生的德育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加强农村小学学生的德育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如何加强农村小学学生的德育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加强农村小学学生的德育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加强农村小学学生的德育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二)大力加强师资投入7

(三)全社会共同努力,净化德育环境7

 

浅析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德育建设

——————以永善县码口镇为例

摘要: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小学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

尤其是近年来倡导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生德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德育并没有受到学校和教师应有的重视,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德育建设。

本文通过对永善县码口镇所辖小学的实地了解后,分析了农村小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途径,希望对加强农村小学的德育建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字:

农村小学;

德育建设;

素质教育

前言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广大农村小学,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方式主要依靠思想品德课程和班主任工作教育来完成。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我国所特有的一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课程。

无论是过去的教学大纲,还是当前实施的课程标准,都把思想品德课定位为德育课,强调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多年以来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突出把“德”放在第一位。

不言而喻,在现代社会,对儿童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已是迫在眉睫。

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德育课,它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水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许多农村学校,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却没有受到重视,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尤其是在教学上对该学科具有很大异议,即没有正视德育的重要地位,究其原因为何?

本文通过对所在乡镇任教实际经历及体会,总结出如何加强农村小学学生德育建设的途径。

码口镇地处两省四县六乡交界处,位居永善南端,东与伍寨乡毗邻;

南与昭阳区接界;

西隔金沙江与四川省金阳县相望;

北与大兴镇接壤,属于永善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镇。

全镇大部分的地方均为山区,本乡镇有10个村民委员会,1所乡中心小学和11所村完小,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交通十分不便,这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得教育发展也十分滞后。

本篇文章主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及与领导同事的探讨,浅析了如何加强农村小学学生德育建设。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写作;

首先,分析农村小学学生德育现状;

其次,分析影响农村小学学生德育建设的原因;

最后,针对所存在的现状提出如何加强农村小学学生德育建设的途径。

一、农村小学德育现状

对农村小学的德育现状分析,本部分主要从对德育工作认识不足、德育教师队伍不健全、德育方法陈旧三个方面来分析。

(1)对德育工作认识不足

本地方有关部门的领导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小学生所需要活动的场所或设施缺乏,甚至有些学校就干脆没有学生活动的场所或设施,我所在村小更是如此。

据了解,在新形势下,部分学校特别是一部分农村小学的领导仍坚持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

导致学校德育工作处于消极应付状态,其表现为一是学校德育工作无计划,仅凭学校领导的感觉走、喜好来。

兴趣来了,今天集中报告,明天主题班会;

兴趣没了,说到哪儿干到哪儿,无章可循。

二是有计划、有措施,不抓落实,以空对空。

若遇上级检查,立即造假编假,目的在于应付了事。

三是标准低,只求会上安排,课上布置,学校根本不求落实,常常以不为目的,整个工作单调乏味没有吸引力。

(2)德育教师队伍不健全

结合本镇实际来谈,大部分小学基本上是一师一班,一师兼全职。

班主任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工作和家务劳动,使他们长期超负荷运转,从体力、精力和时间上无法保证开展耐心细致的学生品德教育。

多数教师不愿做班主任工作,认为太累、费时、费力、不讨好。

有的科任教师认为学生思想工作只是班主任一人的职责,只重教书,不重育人,遇到学生的违纪事情,只埋怨班主任无能、教育无方。

再者农村小学德育不被重视,由于教师缺编,只好用“圣(剩)贤(闲)”人员来充数(即大量请社会人员来代课),造成德育队伍不健全,素质不高,水平不齐。

(三)德育方法陈旧

教师往往通过对学生进行枯燥的德育讲解,讲解很多的大道理,而忽视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从而不能引起对学生对德育的学习兴趣。

加之农村大部分教师年龄偏大,对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不适,甚至更本不会使用,因此我国的德育教学也处于十分落后的状况。

2、影响农村小学学德育建设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农村小学学生德育现状,我们来分析产生上述现状的原因。

(1)家庭教育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校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然而,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孩子的德育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把一些不良言行潜移默化给孩子,如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

自身不正,如何正人?

家长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缺乏家庭美德、荣辱感不强,无不影响着子女良好品德的初步形成,。

不仅如此,这样反而营造了孩子任性自私、不尊老爱幼、亲情淡漠的土壤。

加上有的家长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经常求神拜佛,有的家长受社会上赌博之风影响、经常在家中聚赌等等,都严重影响了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部分家庭的现状:

家长自身不求上进、不知荣明耻、浑浑噩噩过日子,却要求孩子爱学习、各方面成绩突出;

否则,就觉得脸上无光,打骂孩子不争气。

(2)学校教育

首先,广大农村小学校领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太深,难以转变对

德育课重要性的认识;

在广大农村地区,传统应试教育的观念依然存在,虽然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但应试教育作为一种顽固的历史遗迹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

应试教育旨在教会学生某种或某些应对考试的技巧、方法,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专制教育。

新课程改革后,许多学校往往把新课程理念巧妙地嫁接到传统应试教育中,传统应试教育的做法非但没有任何改变,反而因为新课程的伪装而变得更加牢固。

在码口镇,许多学校领导都把主要精力、经费、师资配备以及培训机会留给了语、数教师,没有把德育放在应有的位置。

正如本镇乡每学年组织全镇统考,秋季学期科目只有语文和数学,而春季学期全县要评比就增加了思想品德和科学两科目。

然而奖罚制度重在参考语、数教学成绩,在这种压力下,全校师生也只能扎扎实实抓好语文、数学课的教学。

对于德育建设也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次,校领导和任课教师对新课改的学习认识不到位,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理解不深入。

最后,为了节省用人成本和教育公共经费,对思想品德课专业师资缺乏的现状也视而不见,从不考虑向县教育局要专业思品课教师,每次招聘的新教师均为语文、数学的专业教师。

这就使得全乡所有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均由其他科任。

(3)社会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引起社会道德观念的变革。

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因其自身的缺陷,对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有一定负面作用。

它突出了经济行为主体的自主性,人们越来越关注自我存在和自我价值实现,强调自我发展和个人自由,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但也引发了社会道德滑坡的问题,诸如损公肥私、贪污腐化、见死不救、遇难不帮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享受倾注了极大精力和热情,以至于形成了一种物欲化的社会心理倾向。

这种倾向使人们过于迷恋对物的享受和崇拜,根本无视自己的精神需要和人格完善;

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和物欲的无止境性,加之机会不均等和攀比心理作用,导致社会上一些人心理严重失衡、行为不安分、思想不集中、见异思迁、趋利若鹜、有岗不上、有业不敬的浮躁狂热现象;

市场经济的自发性、求利性、功利性原则诱发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一度在社会上盛极一时,造成了人们对精神追求、理想信念的淡化等等。

以上这些社会不良习气,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村小学生德育建设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农村小学学生德育建设的途径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分析,我提出如何加强农村小学学生德育建设的途径。

(1)加大家庭教育力度

加大家庭教育力度,为孩子的德育建设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人本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教师。

加强孩子的德育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应从构建和谐家庭入手,从小培养孩子的家庭美德。

家长更要以身作则,首先要具备文明礼貌、尊老爱幼、作风民主、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不能将社会上的恶习带回家,诸如赌博、酗酒、打架、骂人等,避免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俗话说“学坏容易学好难”,更何况是日夕生活的家庭环境呢?

其次,父母要教育好孩子,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还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用自身的公德意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来潜移默化熏陶孩子;

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深植在孩子心中,让孩子获得健康发展。

社会和谐的关键主体是公民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小学生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加大家庭教育力度,从小教育,从幼年抓起,夯实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

(2)大力加强师资投入

要大力加强师资投入,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德育对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限制,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在教好书的同时,更要育好人。

把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开展德育的有效手段,充分认识到,只有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体现出教育的价值。

2.在加强“主科”教学的同时,与德育并举。

在农村,注重“主科”教学无可厚非,但要注重学科之间有所协调,有所突破;

要体现出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要严格按照教育部门的课程标准来开展教学,严格按照课时计划来实施教学,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而不能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完成任务而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德育与智育并举,同时兼顾。

3.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积极提升德育教学能力。

教师要树立一种自主学习意识,积极探索的精神,尤其是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知识,努力研究新教法,加强教学反思和经验积累,注重学生课堂兴趣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要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活动,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3)与社会共同努力,净化德育环境

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及良性发展空间。

(1)在全社会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和良性发展空间。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民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全体公民自觉实践,知荣明耻,从我做起。

荣辱观教育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只要每个公民都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到知荣而为、明耻而止,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就能为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立足现实,重在引导。

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系统性政治理论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将加强党员干部教育与广泛开展群众教育相结合,在全社会树立起自觉践行荣辱观的新风尚。

可以通过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人人都成为文明风尚的传播者,为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引路。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加强自律和他律。

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除宣传教育外,还要用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要把荣辱观要求贯穿到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渗透到社会管理中。

应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社会荣辱导向机制和配套可行的奖惩措施,从制度上对“八荣”行为予以鼓励,对“八耻”现象予以约束。

还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包括与荣辱观要求相适应的道德评价、奖惩、监督等机制,为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2)全民思想道德建设要与和谐文化建设相结合,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制。

对不同文化的冲突、碰撞、摩擦,如果不注意协调、妥善解决,就会引起思想混乱,甚至导致社会危机。

思想道德建设就是教育引导人们区分先进文化、健康有益文化、落后与腐朽文化,自觉坚持和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健康有益文化;

推动人们深刻分析落后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认清其消极影响,积极主动地转化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色彩的落后文化;

认清其社会危害,坚决抵制和消除腐朽文化的侵蚀,从而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为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相结合,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六个坚持”,即:

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

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相结合,为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就是要从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树立以下观念:

平等自由的观念,自主自立的观念,竞争与协调相统一的观念,重视信誉的法治观念,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观念,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和荣辱观。

结语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德育对农村小学学生具有中要的作用。

针对当前码口镇以及其他农村小学出现德育现状,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整个社会积极转变思想,共同努力,加强农村小学学生的德育建设,为把广大少年儿童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新课改再唤理性精神”.吴永军.《江苏教育》.2011.2

[3].“思想品德课的应然追求”.李保明.《小学德育》.2008.第一期

[4].“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督导与评估”.杨润勇.《中小学教育》.2008.10

[5].“农村小学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徐卫东.《小学德育》.2008.第一期

[6].《小学教师之友-思想品德卷》.宋殿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7].《中小学实用德育手册》.王俊月主编.三环出版社

[8].《思想品德教育与素质教育》.于洪梅主编.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11.9.

[11].“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学现状及对策.胡代勇”.《重庆教育》2009.11

[12].“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探讨”.郭顺雨《理论与探索》2010.7-8

[13].“农村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现状和问题的调查报告”.张越.《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