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9096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我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课件出示:

巧设悬念-----实验感知---观察思考-----实践运用)这个教学策略和方法体现了变教给学生知识为教会学生学习,在大胆想、充分做而获取感性认识的同时培养学独立获取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课堂上,我指导学生采用(课件出示:

问一问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用一用)的方法来学习。

问自己不懂的地方想老师提出的问题,做自己研究的实验,说自己理解的内容,用所获的知识释疑。

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程序

为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的教学安排如下。

1:

魔术激趣,巧设悬念。

(课件出示一、魔术激趣巧设悬念)上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与教学相关的小魔术,神奇的现象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我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从视觉上的感知提升到脑的思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因此,我设计教学程序的第一步是搞好乐中施教和趣味教学,引领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通过伽利略温度计的雏形,把学生不熟悉的热胀冷缩现象呈现于他们眼前,通过简单神奇的小魔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

在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课件出示1、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2、在今天的学习中,你还想知道什么?

)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让我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从热胀冷缩现象中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学科问题多样性和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设计实验,比较感知(课件出示二、设计实验,比较感知)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活动中,通过实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我首先让学生比较两杯水的冷热,让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由此引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接着让学生动手感知、比较桌子上的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要求动手体验,交流讨论,并做记录,最大限度的活跃了课堂气氛,建立起自己是学习主人的主体意识。

在学生们充分实验感知后,各小组根据所填表格,汇报实验情况。

教师小结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自然地引出温度计。

3、观察思考,提升认识(课件出示3、观察思考,提升认识)。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主的观察思考,互相交流观察中的发现,说说自己看明白了什么,对于观察中产生的问题,可以下组寻求别组同学甚至老师的帮助,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性的探究空间。

在学生充分观察后,各小组汇报观察情况,有的组发现了温度计上的数字,有的组发现了温度计上的刻度,有的组发现温度计上有温度的单位摄氏度(℃),还有的组发现了温度计上有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有了这些感性的发现,我进一步组织学生思考、探究,(课件出示:

1、温度计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

2、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

3、当你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时,温度计会发生什么变化?

)我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交流、去探究,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思维的训练中,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很顺利的实现了温度计构成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培养了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科学情致。

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4、实践运用,认读温度(课件出示实践运用,认读温度)在这一环节我要让学生掌握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引导学生准确的区分零下温度的正确读写并让学生知道温度读数时的方法。

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音动色的功能,设计了与内容紧密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看听说写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也获得一种满足和成功的体验,成功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

五、总结揭秘,拓展延伸(课件出示)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把教材知识和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的运用联系起来,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解答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这节课的收获,有的学生说,知道了物体的冷热程度和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有的学生说知道了温度计的构成和每一个刻度表示的度数,有的学生说知道了用正确的方法读写摄氏温度,还有的学生说发现了温度计液柱随温度高低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在学生有了如此多知识收获的基础上,我再回到课前开始的小魔术,让学生又一次感受到科学带来的神奇现象,接着我让学生亲自体验这个小魔术,让学生自己发现魔术的秘密。

最后我再做了总结揭秘,让学生对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有了生动、直观的认识。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布置学生课后设计一个自制的温度计。

任务的设计是对学生动手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铃声止而思维不止,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为突出本课的重点我把对摄氏温度的认读作为板书的主线,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课件出示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表示摄氏温度6℃读作写作;

-1℃读作写作)

总之,本课的教学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出发,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思维能力来搭建知识的结构。

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愉快地探究知识,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了学生获取想知道,努力去探究,享受获得喜悦的心理活动规律。

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的乐趣,达成了目标。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主动的探索,快乐的学习,能动的发展。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由于经验不足,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各位多多指教。

谢谢

0

 

《我们先看到了根》

说 课 稿

一、说教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引领学生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观察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并知道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熟悉的植物的变化过程进行教学,从根的生长,根的作用两方面,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的思考、研究。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在观察、预测、探究、分析、相互交流学习活动中,体会观察和研究方法,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起认识植物的“模型”,为学生认识和研究其他植物奠定基础。

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讲求实证的意识。

二、说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确定的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并且知道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2、通过观看讨论,让学生了解植物根的作用。

3、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

根的作用探究。

教学难点:

三、说学法

用适宜的方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

用观察、探究、合作的方法验证推测;

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认识根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很大的作用,引入新知探究活动中。

2、观察活动 通过学生的观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初步了解植物根的生长情况。

3、研究活动 通过观察、讨论、合作,初步认识根的作用,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4、检测小结 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掌握本节的科学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反思

根据我对教材理解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来完成本节目标,即导入活动、观察活动和研究活动。

在导入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认识根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到底有哪些作用?

激发学生去探究的欲望;

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先通过猜测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这是先长根还是先长茎和叶,进而通过观察去认识植物是长根再长茎和叶;

在研究活动中,通过问题的设疑让学生先知道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进而观看视频,认识到根不仅有固定植物的作用,还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足和我本身的准备不充分,有些环节就一笔带过,如让学生猜测根、茎和中谁先长出来;

学生的小组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只有及少部分学生能够说出来;

课件在制作复制过程中出错;

都是还不能真正调动起来学生的积极学习的兴趣等等。

上完这一课,我体会到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所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注重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得出新成果的一种教育手段,教育创新要有具体的实施目标,实施措施,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改革课堂教学。

教学中,教学中要有新观念,新方法,教法和学法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科学课教学创新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传授。

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才能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当代科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发潜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创新能力。

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经验、知识构架的不同,还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创新中注意层次,普遍开发。

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和能力。

《测量水的温度》说课稿

2012-05-1709:

55:

12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

23次评论:

0条

上课时间2012年4月18日第一节1课时 

一、说说教材

这节课是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第二课《测量水的温度》。

本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本课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际练习测量物体温度和识读摄氏温标,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主要分三块内容:

一、测量水温的方法;

二、测量水的温度;

三、推测水温的变化。

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科学概念: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认识不同的温度计)。

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重点:

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难点:

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二、说说教学程序

1、导入:

在认识一些常见的温度计后,谁能用温度计测出现在实验室内空气的温度?

引导学生正确读出气温,并初步认识温度计的误差,“十表九不准”,引导取平均数。

这是我增加的一个环节,因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中多次提到气温,如果学生不知道怎么测,那是不太好的。

同时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当学生测出自来水的温度后,会惊奇地发现与气温相同,思考这是为什么?

当有人推测1小时后热水温度会低于气温时,提供事实依据,说明不可能。

2、中间:

测量水温。

老师这里有一杯自来水,谁能测出它的温度?

怎么测?

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正确测量水温的方法,师板书关键字。

自来水的温度测好后,谁能测出一杯热水的温度?

热水分三种:

温水、烫手的热水、热水瓶里的热水,每种4杯,每组测其中一杯。

这与教材有所不同,一方面是学校器材(温度计)不够——因为每个小组4支,12个组需48支温度计,而我们学校总共才18支温度计,还要排除误差大的,另一方面是三年级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后面的测量任务。

测好后是每隔2分钟连续测量水温6次,感受10分钟内水温的变化。

在这里小组4人分工合作,1人拿温度计,1人读数,1人看时间,1人记录,并要求中途温度计不拿出水面,累了可换一个人拿,这样时间一到马上可读出温度。

测好后汇报分析,接着叫学生预测1小时后的水温。

估计会有不少学生推测出比气温还低的温度,质疑:

水温会低于气温吗?

怎样让它低于气温?

相信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

3、课后延伸:

鼓励学生课后去试一下,去测一下。

三、学习总结,扩展延伸 

  1.今天这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什么体会?

给这堂课起个题目。

(学生发表意见)

  2.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我们也能做科学。

只要大家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一定能更好地做科学的小主人。

四、板书设计:

测量水的温度

不同的温度计:

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水温计(0℃——100℃)

测量水温的方法: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水温的测量记录表

不同的水的温度

第一次

第二次(与第一次相隔大约5分钟)

第三次(与第二次相隔大约5分钟)

结论

自来水的温度 

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

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烫手的热水的温度 

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

五、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学习实践园地》29页;

课外作业——《名校作业本》24页—25页。

通过本课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技能,另一方面还期望学生能将物体温度的变化与热量的传递建立起联系,为后续探究温度与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打下扎实的基础。

《水和水蒸气》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为《水和水蒸气》。

1.教材分析:

《水和水蒸气》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第六课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和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水的三态循环的观察和感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本课作为单元第六课教学内容,学生之前已经经历了“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由于温度变化,水和冰可以互相转化”及“杯壁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的探究学习。

前一课“水珠从哪里来”,与本课共同组成探究水的液态与气态之间变化的研究活动。

本节课就是循着上节课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

通过对“水哪里去了”、“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空气中的水”这三部分的的探究、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理解水和水蒸气是如何互相转化的这个物质变化过程。

2、教材处理:

对于教材的处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调整教材中的活动的顺序。

将“水到哪里去了”和“空气中的水”两个活动联系在一起,把“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这部分移后,这样是为了更直接地体现水和水蒸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二是替换实验材料。

将教材中的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中的照射下的活动改为观察玻璃板上的小水圈,这样为了缩短观察时间,保证课堂效率。

3、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具体教学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2.过程与方法:

观察玻璃板上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蒸发;

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感受、体验物态变化的可逆性。

4.重点:

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5.难点:

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4、教学准备:

玻璃板1块、1小杯清水、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

(小组)1小杯热水、铁勺2只、蜡烛1只、滴管1只。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学生分析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

并向他们提供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蒸发和水蒸气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已有一定经验的,甚至有些同学都能说出这两个科学名词。

但真正水蒸气是怎样的,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与水相互转化,大部分学生是朦朦胧胧的。

而科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就是让大多数学生能在科学认识上有一个提升,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找到证据,进而使学生的课前认知转变为确确实实由实验现象证明了的科学概念。

2、说教法

①直观教学法。

依据本课教学思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感受获得关于水和水蒸气的相关知识。

②情境教学法。

从学生身边自然事物,生活中关于水蒸气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开始探究,利用一些必要的工具,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倡导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在探究中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操作探究法。

科学学习与常识教学的不同之一是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动手,所以“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头戏。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交给学生。

3、说学法

大胆猜测、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观察推断法。

观察是积累知识的起点,是科学预想和科学发现的开端。

而所谓的观察推断法,即在观察前、后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的推论训练。

在本课的多次观察活动中,要让学生做到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真正把“观”与“察”有机结合起来,真切地感受水和水蒸气的互化过程。

②自主学习法。

《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在科学课堂中遇到问题之后,让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③合作学习法。

在科学课堂上,特别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有做到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完满完成任务,更在合作的过程中培养自己严谨的实验品质,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科学学习过程要与学生认识特点相统一,才能发挥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

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学生认知结构来布局活动的结构,立足学生心理需求来解析每一个具体的活动,让每一个活动成为承载科学概念、激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体。

就此我设计了以下三部分的教学环节:

(一)情境引入,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图片:

地面上会有一些积水。

天晴了,水洼里的水很快干了。

水洼里的水到哪里去了呢?

1. 

猜测:

请同学们想一下水洼里的水到哪里去了?

2. 

说一说:

有一部分会到空气中?

你能用你的经验说说嘛?

3. 

画一画:

水是怎样进入空气中的?

(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画的想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其一是利用情境引入课题,了解学生对于本课所学知识点的一些课前认知。

其二是为了呈现出学生思维的个性化。

严格地来说,水蒸发成水蒸气的过程是看不到的,但是让学生画出自己的想法,就是鼓励学生个性化地呈现自己的思维,把抽象的科学现象可视化展现。

(二)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活动一:

水到哪里去了

1. 

水进入空气时你们看的见吗?

(教师在黑板上用水写“水”)

学生观察汇报。

你想试一试,看一看吗?

用手蘸一点水

在玻璃板上画个圈

过一段时间,观察玻璃板上水的变化

4.思考:

水到哪里去了?

(强调玻璃板不能吸水,突出水进入空气中了)

5.水进入空气中时你看到了吗?

6.小结:

像这样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我们叫做蒸发。

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无法看见。

(如果是无法验证的,那永远只能是猜想。

对于“水洼里的水到空气中去了”这个生活常识的理解,学生是不可能有实实在在的体会的,这个原本就看不到的蒸发过程更是让学生感觉不踏实,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在玻璃板上画水圈的活动,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亲眼看到水变少了,水变干了的过程。

在经历了这个“预测---观察---解释”的学习过程后,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起“水蒸发成水蒸气”的科学概念。

空气中的水

1.水洼中的水可以变成水蒸气,江河湖海中的水会变成水蒸气吗?

2.江河湖海中的水不断蒸发会干了吗?

3.雨水又是从哪里来的?

(水蒸气变来的)

4.水蒸气会变成水,我们来做个小研究试试看吧。

(小组实验)在装有热水的小烧杯上倒扣一个大的玻璃杯

观察:

有什么现象发生?

说说,你对水蒸气变成水的看法?

5.小结:

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

6.观察:

装有冰饮料瓶外壁上的水滴哪里来的呢?

(解释凝结现象)

7.解决问题:

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

由于高空中温度较低使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慢慢聚集成大水滴,最终变成雨降下来

(蒸发与凝结原本就是在自然界中不断循环发生的现象,在上一个活动中学生理解完蒸发的概念后,直接引导到观察理解凝结现象,做这个在装有热水的小杯子上倒扣一个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