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79317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1Word格式.docx

极浓

下风有丝状微襄藻水膜

小于20

微襄藻/球藻

2以下

150以上

2-6

90-150

6-10

70-90

中度肥水

60-80

30-45

小于30

水的肥度与生物指标

过肥水

指标生物

窄直链藻/尖头藻

颗粒直链藻/甲藻/颤藻

颗粒直链藻/颤藻/鱼腥藻

鱼腥藻/粘球藻/颗粒直链藻

微襄藻

淡绿

茶绿

褐青/棕绿

深棕绿

豆绿/蓝绿

铜绿

2.肥水的透明度指标:

池塘为20-40厘米,湖泊、水库为30-60厘米。

3.肥水的营养指标:

有效氮:

1-2毫克/升,有效磷:

0.1-0.5毫克/升,有效氮磷比5-12:

1。

4.肥水的颜色:

棕绿、深棕、茶褐、褐青、褐色、嫩绿、亮绿、浓绿、豆绿、白清。

5.肥水的物种:

浮游植物以硅藻门、隐藻门、甲藻门、金藻门、团藻目种类为优势种,另有祼藻门,绿球藻目,丝状蓝藻的种类;

浮游动物有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种类。

二、老水

水中溶解氮、磷、碳等营养物质和有机质耗尽或严重过量,浮游生物处于衰老期或死亡期,颜色发黄或大量出现微囊藻和粘球藻水华;

藻类是不是易消化、个体小、营养价值低的种类。

1.生物量指标:

浮游植物生物量很少或超过120毫克/升,浮游动物生物量小于1毫克/升。

2.透明度指标:

池塘小于20厘米,湖泊、水库小于30厘米。

3.营养物指标:

2毫克/升以上;

有效磷0.01毫克/升以下。

4.老水的颜色:

黄绿、蓝绿、铜绿、酱色、黑色、灰白、雾白。

5.老水的物种:

浮游植物以祼藻门、绿球藻目、团藻目衰老期的种类或微囊藻属、粘球藻属、隐球藻属种类为优势种;

浮游动物只有原生动物的纤毛虫。

三、活

水色、水华形状、水的透明度不停变化,每天不一样,每天的早、中、晚不一样,浮游生物的优势种2-3天就发生变化,是浮游生物处于生命旺盛生长期的表现。

由于肥水中生活的藻类大多为隐藻、甲藻、硅藻、金藻、祼藻、团藻目能运动的藻类,在生长的旺盛期,不停地在水中游动,造成水色的深浅、水华的形状的变化。

透明度早、中、晚相差10厘米左右,水色有早清晚绿、早红晚绿、半塘红(棕色)半塘绿等的变化。

四、嫩

水肥而不老,浮游生物处于旺盛的生长期,颜色鲜亮,细胞未老化。

肥水经过一段时间后,如不调节或调节不当,就会老化,成为老水;

老水经过适当的调节,也会转化为肥水、嫩水。

五、爽 

指水色看起来清爽,水色不淡也不过浓,透明度不高也不低,水中营养物质丰富。

鱼类食物充足,生长速度快,无病或病害少,是鱼类的适宜生长环境。

总之,肥、活、嫩、爽的水质特点是:

浮游植物以隐藻、硅藻、甲藻、金藻等易消化、个体大、营养价值高的优势种,蓝藻少;

生物量在20-120毫克/升之间,细胞处于旺盛的生长期,未老化;

透明度池塘为20-40厘米,湖泊、水库为30-60厘米。

生长期实球藻亮绿水膜

衰老期实球藻水膜

死亡期实球藻水膜

第二节水体老化的原因

水体在长期养殖之后或过分密养的条件下,生产性能下降、疾病频发、产品质量下降,甚至发生养殖品种大量死亡现象为水体老化

一、溶氧不足

水体溶氧缺乏,一方面养殖品种正常的生命活动受到抑制,影响正常生长、繁殖;

另一方面水中物质进行厌氧循环,产生许多有毒物质,直接毒害水产品。

/

二、有机物积累过多

有机物积累过多,,厌气分解盛行,底质和底层水积累大量有毒物质,如低级脂肪酸、低级胺类、硫化氢、氨、硫醇、吲哚、粪臭素等

三、氮、磷比例不当

适当的氮磷比是5~12:

1,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都是不适当的氮磷比。

少的一方成为限制因子,多的一方不能被利用而积累,限制水体生产力。

四、代谢废物特别是氨积累太多

水生生物的代谢产物特别是氨如果积累太多,会对水生动物和养殖品种产生毒害作用,降低水体生产能力,甚至引起养殖品种的死亡

五、偏酸或偏碱

水体偏酸或偏碱,都会引起一些营养物质的沉淀、吸附,使水体正常的物质循环速度降低甚至停止,水体生产力低下;

另一方面水生生物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抑制,生长速度缓慢甚至停止。

六、缺乏营养元素

水体中一种或几种营养元素不足,成为限制因子,降低水体生产力

第三节调解改良水质的方法

一、加水换水

定期加水是保持水质清新的一种方法,新鲜的水不仅可以带进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溶氧,还可以稀释原水,使水质转好。

当加水量较大时最好换水,换水量一般在三分之一以上。

在水很肥或水质有老化趋势时,可通过加水或换水改善水质。

二、增氧

1.物理方法增氧用机械增加空气和水的接触面,加速氧溶解于水中,通常使用各种增氧机、水泵充水、气泵向水中充气等都是物理方法增氧。

是调节改良水质最经济、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

2.化学方法增氧向水中添加能释放氧的化学物质,增加水中溶氧的方法。

这些物质有过氧化钙、双氧水、二硫酸铵、高锰酸钾等。

化学增氧能迅速增加水中溶氧,但作用时间较短,通常在发生重浮头,紧急抢救时使用。

三、施无机肥

在喂饲料或施有机肥为主的养殖水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投饵施肥后,有机质积累过多,有些营养元素有效成份不足,营养不均衡,物质循环速度慢,水质老化。

这些水体通常需要施速效无机肥料(主要是磷肥)和微量元素肥料,补充缺乏的营养物质,使水体营养达到平衡,加速物质循环,使水质转为肥、活、嫩、爽。

四、生物方法

当水中有机物质积累过多,水质有老化趋势或已经老化,向水中泼洒微生态制剂(光合菌、芽孢菌、硝化菌、玉垒菌、EM复合生物制剂等)加速矿化分解有机质,消耗水中积累的过量物质(主要是氮),加速水体物质良性循环,从而调节水质。

五、调整放养模式

增加鲢、鳙的放养量,与吃食鱼的比例最好是1:

2或1:

1,提高鳙的放养量,在7月份以后,鳙,鲢的比例3:

1,存鱼量不能少于75公斤/亩。

六、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是调节改良水质的常用方法,作用效果迅速明显,但作用时间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质问题。

目前使用的调节改良水质的化学方法和化学物质有:

1.生石灰是水产养殖上使用的最广泛、最多的一种水质调节改良剂,主要作用是调节PH值,硬度、碱度、增加钙离子。

用量为5~15kg/亩,晴天上午9点左右使用,不宜在下午作用。

2.络合剂、螯合剂将这些物质洒入水中,与水中的一些物质发生成络和螯合反应,形成络合物和螯合物。

一方面缓冲pH值,减少营养元素(如磷)的沉淀,另一方面降低水中毒物(如重金属离子)浓度和毒性,达到调节改良水质的作用。

常用的络合剂、螯合剂有活性腐殖酸、粘土、膨润土等。

3.沉淀剂一些化学物质的溶液泼洒入水中后,絮凝、沉淀有机质和毒物,从而达到在一段时间内改良水质的作用。

常用的沉淀剂有石膏和明矾等。

4.除毒剂有些物质能中和水体中产生的毒物(如硫化氢等),从而改良水质。

常用的有硫酸亚铁。

5.杀藻剂当水中出现大量的蓝藻时,用杀藻剂杀灭蓝藻,净化水质。

常用的杀藻剂有硫酸铜+硫酸亚铁、次氯酸钙、季胺盐(双季胺盐)、高锰酸钾、二氧化氯、异噻唑啉酮等。

第四节养殖水体的水质调解

不同水色的水质调节方法

类型

水华形状

水温

月份

透明度厘米

水质肥度

原因分析

处理方法

低于10

1~2

大于80

极瘦

无养分无藻

足量施肥

泥黄

15以上

4~10

小于40

底层鱼多无肥无藻

足量施肥喂食

棕色

淡棕色

条状

12~33~11

大于50

低温缺肥

少量喂食足量施肥

条状云状

低于2020以上

早春晚秋

30~50

中等肥度活水

低温肥分不足

适量施肥

棕红色

片状

20以上

5~10

小于50

肥分不足

深棕色

云状片状

20~30

肥水活水

肥分合适有机质多

以磷为主适量追肥

黑色

褐色

大面积片状

25以上

20左右

极肥活水

有机质含量高

芽孢杆菌改良换水

酱色

全池

6~9

过肥老水

有机质过高

26以上

小于15

死水

有机质很高

石灰消毒换水改良

绿色

黄绿

4~11

大于40

悬浮物多缺氮

足量施氮肥

偏瘦活水

氮肥不足

足量施氮、磷肥

草绿

片状水膜

氮、磷不足

适量施氮、磷肥

嫩绿

氮、磷肥合适

追肥保水

亮绿

氮肥过剩

多磷少氮控水

浓绿

过肥趋于老化

氮多磷少

单施磷肥降水

蓝色

豆绿

过肥、老水

氮过多磷不足

施磷肥和改良剂

蓝绿

氮超量缺磷

施改良剂和磷肥

下风片状堆积

小于10

肥分积累太多

杀藻后施改良剂

白色

白清

白或红色块状

4~9

均衡足量施肥

雾色

50左右

缺碳和磷

多施碳肥和磷肥

灰色

白色云雾状

臭水

污染物太多

加清水施改良剂

第五节 

蓝藻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蓝藻呈蓝色或藻绿色,是养殖水体常见的一个藻类类群,也是关注最多的一类水藻。

从群体外形上可分为丝状体(定形群体),不规则体(不定形群体)。

与水产养殖关系密切的定形群体包括颤藻目的颤藻、螺旋藻、席藻、林氏藻和念珠藻目的鱼腥藻、项圈藻、尖头藻、束丝藻、念珠藻,细胞排列成串,形成丝状群体,外无胶被或胶质被很薄;

不定形群体有蓝球藻目的蓝纤维藻、色球藻(蓝球藻)、平裂藻、腔球藻、微囊藻、隐球藻、隐杆藻,细胞包裹在厚厚的胶质被中,形成群体。

除固氮种类外,其它蓝藻喜欢生活在有机质高的水体中,大温暖季节大量快速繁殖,形成大面积水华,对水产养殖带来不良后果。

一、蓝藻的有益作用

1. 

饵料价值

蓝藻与其它藻类相比,营养成份含量高,作为水产养殖天然饵料,具有很高的饵料价值。

过去认为鱼类对蓝藻不能消化或难消化吸收,利用率低。

但现在研究和生产实践结果表明,丝状蓝藻不但鱼类能消化且消化吸收率很高,丝状蓝藻丰富的水体(占浮游植物生物量30%左右,最多不超过50%)鳙、鲢生长速度很快。

而危害水产养殖的是蓝藻中的不定形群体种类,特别是微囊藻。

2.作为水质肥瘦的指示生物

由于不同种类的蓝藻适宜生活在不同肥度的水体中,可以作为水质肥瘦的指示生物,在养殖生产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水的肥度与指示生物

轻度

中度

顶级

劣质

指示生物

固氮

绿球

窄直链藻

颗粒直链藻

鱼腥藻

微囊藻

蓝藻

藻目

尖头藻

甲藻

颤藻

粘球藻

 

褐清、棕绿

豆绿、蓝绿

二、蓝藻的危害

1.产生有毒物质,危害鱼类和人体的健康

蓝藻(主要是微囊藻)会产生藻毒素(MC),对鱼类肝脏有毒害作用,会使胆囊石化、变硬、使高等动物(包括人)肝脏癌变。

2.难消化

蓝藻中的不定形群体,由于有厚厚的胶被,鱼类不易消化吸收。

据研究,有厚胶被的蓝藻鱼类摄食后,会产生一种物质破坏鱼肠道的消化酶,使鱼不但不能消化蓝藻,对其它食物也无法消化。

在微囊藻大量滋生的水体中,鳙、鲢不但不长,而且还会消瘦,这就是原因之一。

3.抑制其它饵料生物生长

微囊藻不但产生有毒物质,而且还会产生抑制其它水生物生长、繁殖的物质,在微囊藻大量滋生的水体中,其它藻类和浮游动物很少或几乎没有,鱼类没有天然饵料可以食用,处于饥饿状态,不能生长。

4.恶化水质,极易泛塘

微囊藻大量繁殖或死亡后,大量消耗溶氧,晚上或阴雨天极易造成泛塘死鱼。

5.降低水产品品质

微囊藻会产生一种土味素的物质,在鱼体内积累,使鱼有土腥味,口感差,降低水产品品质。

三、产生微囊藻水华的原因

1.微囊藻适宜生活的环境

微囊藻大量滋生的水体一般总氮:

5毫克/升,总磷:

0.5毫克/升以上,氮:

磷比=15:

1以上;

水温25-32℃,最适水温28.8-30.5℃;

最适PH值为8.0-9.5;

风速3.5m/s的微风,在下风处会形成大面积水华;

形成水华的季节为7-9月。

2.原因

在养殖水体中滋生大面积微囊藻有三方面原因:

(1)过量施肥,造成氮磷积累太多;

(2)精养水体经过一段时间投喂饵料后,鱼类排泄物积累太多;

(3)鳙、鲢特别是鳙放养量偏少,不能有效控制微囊藻生活、繁殖。

四、控制微囊藻水华的方法

1.科学施肥

对于施肥主养鳙、鲢的水体施肥量、比例、方法要科学,不能盲目的施肥,要看水施肥。

根据水质情况随时、随季节确定施肥量、氮磷比,不能一成不变;

在施肥方法上一定不能将肥固体撒入水中,要充分溶解,不能造成水底积累。

2.合理放养

对于投喂饲料,主养吃食鱼的精养水体,要增加鳙、鲢的放养量,与吃食鱼的比例最好是1:

2或1:

1,提高鳙的放养量,在7月份以后,鳙、鲢的存鱼量不能少于75千克/亩米(有效深度3米)

3.生物预防

当水中有机质积累到一定程度,水色为褐色时,应泼洒微生物制剂(光合菌、芽孢菌、硝化菌、玉垒菌、EM复合生物制剂),消耗水中积累多余的有机物和氮,防止微囊藻大量繁殖。

4.机械清除

当微囊藻在下风形成水华堆积时,用机械抽吸,移出水体。

5.施用化学助凝剂

将化学助凝剂泼洒入水中,发生水解作用生成絮状沉淀,絮状沉淀与悬浮于水中的藻类发生混凝,发生沉淀作用。

常用化学助凝剂有:

三氯化铁、氯化铝、碱式氯化铝、改性明矾、改性膨润土、石膏混合剂等。

6.化学药品杀灭

用化学药品撒入发生微囊藻水华的水体中,杀死微囊藻。

常用化学药品有:

硫酸铜+硫酸亚铁、次氯酸钙、季胺盐(双季胺盐)、高锰酸钾、二氧化氯、异噻唑啉酮等。

上述产品除硫酸铜、硫酸亚铁因使用次数频繁,用量大可能造成水体中积累对养殖对象造成危害外,其他都是高效低毒无积累。

用化学方法除云微囊藻,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且对其他藻类和浮游动物也有沉淀和杀灭作用;

大量的微囊藻死亡沉淀水底,迅速腐烂分解,耗尽水中溶氧,产生有毒物质,极易引起泛塘死鱼。

机械清除成本高,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用微生态制剂预防微囊藻水华的发生,初期效果明显,一旦出现微囊藻水华,效果甚微。

只有科学施肥和鳙、鲢的合理放养才是控制微囊藻水华发生的最有效、最根本、最经济的方法。

第二章各种水色浮游生物图谱

茶(棕绿)色系

淡棕色→棕色→棕红色→深棕色

是由硅藻门、甲藻门、隐藻门、金藻门、裸藻门的囊祼藻属和陀螺藻属种类与绿藻门、蓝藻门、祼藻门的祼藻科和扁祼藻科种类同时出现时形成的水华颜色。

该颜色如果氮积累过多,磷不足,会变成绿色或蓝绿色水。

一、淡棕色

该颜色水通常在早春水温15℃以下出现,形成条状水华,藻类有:

祼甲藻、锥囊藻、针杆藻、小环藻等,适宜生活在低温水体中的种类,种类多,但数量少。

如果水温15℃以上仍是淡棕色,表明水体肥份不足,需要以氮肥为主足量施肥。

此时鱼类处于越冬期,病害少,一般只有小瓜虫和水霉病,可用药

淡棕色水图一

淡棕色水图二

棕色水图

三、棕红色

该颜色水常在水温20℃以上出现,早晨形成片状红色水膜,太阳出来后消失,藻类主要是血红裸藻,数量也比较多,另有少量硅藻,属中等肥度少水。

此水温是鱼类摄食、生长期的水温条件,应均衡、足量施肥,但氮肥不能过高,以免造成积累,后期出现蓝藻

棕红色水(血红祼藻水膜)

四、深棕色

该颜色水通常在水温20℃以上,特别是高温季节出现,形成云状、片状水华,藻类有颗粒直链藻、针杆藻、小环藻、隐藻、角甲藻、多甲藻、薄甲藻以及绿藻门的许多种类,种类和数量都较丰富,浮游动物也较多,属肥水、活水。

是养鱼的理想水色。

蓝藻水经过水质改良和调节,可转变为深棕色水。

深棕色水如果氮过量积累会变为蓝藻水。

此时是鱼类的适宜生长期,以磷肥为主适量追肥,使浮游生物快速生长,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饵料。

该水阴雨天不宜全池泼洒用药,应在连续晴天的上午用药,最好有增氧设备,以防意外

深棕色水

第二节黑色系

褐色→酱色→黑色

是隐藻门、甲藻门、祼藻门的囊祼藻属和陀螺藻属种类

一、褐色

该颜色水常在水温25℃以上高温季节出现,形成大面积片状水华,藻类有隐藻、角甲藻、囊祼藻、陀螺藻。

种类少,会出现单一优势种,数量极多,生物量高。

并周期性大量出现浮游动物,水极肥,有机质含量高,有老化趋势。

该池塘水会引起鱼类浮头,先应用光合菌或芽孢杆菌进行水质改良,加注新水,后以磷肥为主,适量追肥,保持浮游生物高产,促进鱼类快速生长。

此时除寄生虫外,病毒性,细菌性传染病开始流行,防病治病频繁,但全池用药容易引起水变,泛塘,最好局部用药,并准备好增氧设备,加强巡塘,以防泛塘

褐色水

二、酱色

该颜色水常在高温季节出现,藻类有蓝隐藻、祼甲藻、囊祼藻、陀螺藻等,会出现多个优势种,数量极多,个体变小,生物量降低。

浮游动物小型化。

有机质含量高,水过肥,老化。

此类水先适量换水,再用芽孢杆菌分解有机质,最后适量单施磷肥,使水质转嫩、活。

此时为鱼病高发期,加上该水不是鱼类适宜生活环境,易染病,用药危险性很高,最好先换水和改良水质,后视情况防病治病

黑褐色水(酱色)

三、黑色

该颜色水一般出现在泛塘后或污水塘,属死水。

有少量蓝隐藻,原生动物纤毛虫很多。

必须先换水三分之一以上,再每亩每米用15千克生石灰消毒,7天后用光合细菌或芽孢杆菌改良水质,适量施磷肥,培肥水质,才能养鱼

第三节绿色系

黄绿→淡绿→草绿→嫩绿→亮绿→浓绿

藻类以绿藻门、祼藻门的祼藻科和扁祼藻科种类为优势种,在氮和有机质含量高时出现。

一、黄绿

该颜色表明水中悬浮物很多,水质清瘦,藻类以固氮蓝藻为主,另有栅藻、四角藻、鼓藻等,数量少。

出现该水色是由于鱼比较多,食物不足,搅动底泥所致。

应足量喂食和施氮肥。

用药不会有危险,但会降低药效

黄绿色水1

黄绿色水2

二、淡绿

该颜色水表明水中肥分很少,藻类以绿藻门的栅藻、四角藻、新月鼓藻、衣藻等小型藻类为主,另有固氮鱼腥藻、平列藻等。

浮游动物以轮虫和无节幼体为主,生物量低,鱼的食物严重不足。

应足量施氮、磷肥,尽快培肥水质,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食物。

用药最好不要过量,以免体质差的鱼出现不良反应或死亡

淡绿色水1

淡绿色水2

三、草绿

该颜色水属中等肥度活水,形成片状水华,下风处有绿色水膜。

藻类以绿藻门的衣藻、栅藻、四角藻、新月鼓藻等小型种类为主,并会出现单一优势种,浮游动物主要有轮虫和无节糼体,生物量较高,适合白鲢生长。

此类水如适当增加磷肥施入量,可将水色调为棕色,效果更好。

该水是鱼类适宜生活环境,病害少,尽量避免全池用药,以免引起水质逆转,影响鱼类生长。

草绿色水1

草绿色水2

草绿色水3

四、嫩绿

该颜色水属肥、活、嫩、爽的水质,形成片状水华,下风外有鲜绿水膜。

藻类有团藻或实球藻、空球藻、盘藻、栅藻和祼藻等的一单一优势种,数量多,个体大,并有大量的浮游动物出现,生物量非常高。

鱼类食物充足,生长快,病害少,是鱼类生活的理想水质。

此类水氮偏高,缺磷。

应适量多施磷肥,控制水质,防止老化。

该类水不家全池用药,以免藻类死亡,影响鱼类生长,甚至发生水质。

最好局部或食台用药,并备好增氧设备

嫩绿色水1

嫩绿色水2

五、亮绿

该颜色水类似嫩绿水质,但颜色较深,种类和数量均比嫩绿水多,大面积片状水华,下风处油膜较厚。

常见藻类有实球藻、空球藻、盘藻、栅藻和祼藻、扁祼藻、盘星藻等多优势种同时出现,水质极肥,生物量较高,是鱼类生长的最佳水质。

此类水以磷为主即时补充肥分,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

该类水体尽是避免用药,但此时是鱼病多发期,应做好防病工作,不得已局部用药,并备好增氧设备,加强巡塘,以防泛塘

亮绿水华

六、浓绿

该颜色水水质过肥,趋于老化。

藻类主要是祼藻门的祼藻、扁祼藻或小球藻等,种类少,数量极多,下风处形成绿色水膜或泡沫。

若天气突变,极易翻塘。

此类水氮很高,磷少。

应单施磷肥,在保持高生物量的情况下,降低氮的含量,使水转嫩、转活。

千万不要全池用药,应先调水,再局部用药,并备好增氧设备,加强增氧,巡塘,

浓绿水华

衰老期实球藻水华1

衰老期实球藻水华2

衰老期实球藻水膜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