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9513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

《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 肥料要点文档格式.docx

土壤肥料工作的任务具体可以归纳为:

1.加强土壤资源保护、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利用及防治土壤退化,保护农业生态,加强土、水、气、生物的协调管理和污染的修复;

2.深入进行土壤演变规律及其调节措施的研究,注重在施肥条件下,土壤植物营养的投入、协调与平衡,充分发挥农田养分再循环的肥源潜力与不断防止土壤养分退化;

3.深入研究土壤圈物质组成、性质、类型、时空变化及其循环规律;

4.建立土壤肥料信息系统,重视土壤肥料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开发,注重统计分析和模拟模型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

5.建立健全土壤肥料政策法规;

6.注意提高农民土壤肥料科学知识水平,加强土肥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

四、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

从国内的发展来看:

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在认土、用土、改土及肥料的积制和使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实的经验。

最远可追溯到战国时代,我国劳动人民根据土壤的性质、肥力水平,对各类土壤进行分类分级。

如《禹贡》一书就记载了按土壤肥瘦、性状、生产力,把九州的土壤分为三等九级。

元、明、清以来,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进一步有了明确的分类和更详细的总结。

建国以来,全国已经进行了二次土壤普查。

第一次在1958年编绘了“四图一志”为我国有计划地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合理利用土地,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979年进行的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利用航片或卫片绘制土壤图。

查清土壤资源、普及土壤科学,培养基层土肥人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从肥料科学的发展来看:

在建国初期(1953年),政府提出了“以农家肥为主,商品肥料(化肥)为辅”的肥料工作方针。

1957年中国农科院土肥所通过全国肥料试验网150多个试验点获得的结果表明:

我国土壤80%的农田土壤缺氮,50%左右缺乏磷素,30%缺乏钾素,这为肥料的生产和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20世纪70年代中期,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农家肥为主,农家肥和化肥相结合”。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化肥施用量猛增,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

目前,动态平衡配方施肥技术,喷滴灌施肥新技术,土壤肥料测试新技术等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从国外发展来看,土壤肥料科学出现了几个较有影响的学派,农业化学派,农业地质学派,土壤发生学派等。

现代土壤肥料科学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

第二节有机肥和绿肥

一、有机肥料的定义

广义:

含有有机质,既能为农作物提供各种有机、无机养分,又能培肥土壤的一类肥料。

狭义:

农村中利用各种有机物质就地积制或直接耕埋施用的一类自然肥料(农家肥)。

有机肥是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生命的微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的混合体。

二、有机肥料的特点

1.来源广

2.含有机质

3.完全肥料

4.肥效缓长

5.养分含量少(用量大)

来源:

人畜粪尿、作物秸秆、绿肥、泥炭、城市废弃物等。

我国各地使用的有机肥料有14类,共100多种,每年各种有机肥料的总量达18~24亿吨,其中含N700多万吨、P2O5500多万吨、K2O1000多万吨,相当于我国化肥产量中氮肥的1/3、磷肥的2倍、钾肥的50倍。

特点:

以有机质为主,如纤维素、半纤维素、脂肪、蛋白质、氨基酸、激素及腐殖酸等,同时含有氮磷、钾、硫、钙、镁以及微量元素等各种矿质养分,是一种完全肥料。

作用:

通过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三、有机肥料的分类

1.粪尿肥:

人粪尿、畜粪尿、禽粪、厩肥等。

2.堆沤肥:

秸秆还田、堆肥、沤肥和沼气池肥。

3.绿肥:

野生绿肥和栽培绿肥。

4.杂肥:

城市垃圾、泥炭、腐殖酸类肥料、油粕类肥料、污水污泥等。

四、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提供作物所需的各种矿质养分和有机养分

有机肥料在分解过程中通过矿化作用将其所含的养分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供作物生长发育需要。

2.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通过提供有机碳源,可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动物消化道分泌的各种活性酶和微生物产生的各种酶,这些物质进入壤后可大大提高土壤中酶的活性;

提高土壤中难溶性磷和微量元素有效性。

3.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

多个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肥料对农作物有良好的增产作用。

配合施肥技术与常规施肥方法比较:

可提高小麦、玉米中蛋白质(2.0%~3.5%)、氨基酸(2.5%~3.2%)、面筋(1.3%~3.6%)的含量;

降低蔬菜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提高维生素C含量;

提高大豆中粗脂肪(0.56%),亚油酸(0.31%)和油酸(0.92%)含量。

总之,多施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活性和生物繁殖能力,从而提高土壤的吸附性能、缓冲性能和抗逆性能。

五、绿肥的定义

绿肥:

直接用作肥料的新鲜绿色植物体。

绿肥作物:

专门栽培用作绿肥的作物。

六、绿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解决有机肥源

2.培肥和改良土壤

3.改善生态环境

4.促进农牧业生产全面发展

七、绿肥作物的种类

按植物学种分:

豆科绿肥作物;

非豆科绿肥作物。

按栽培季节分:

冬季绿肥作物;

夏季绿肥作物。

按栽培年限分:

一年生绿肥作物;

多年生绿肥作物。

按绿肥来源分:

栽培绿肥;

野生绿肥。

按生长环境分:

旱生绿肥;

水生绿肥。

八、绿肥的栽培方式

单种:

在一块地只种一种绿肥作物。

插种:

在主作物换茬的短暂空隙种植一次生长期较短的绿肥作物。

间种:

在主作物的株行间与主作物同时种植的绿肥作物。

套种:

在主作物种植之前或之后种植的绿肥作物,分别称为前套和后套。

混种:

多种绿肥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或相间种植在同一块地里。

第三节微生物肥料

一、微生物肥料的定义

微生物肥料是指一类含有活微生物的特定制品,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

在这种特定的肥料效应中,制品中活微生物起关键作用。

二、微生物肥料的特点

1、微生物肥料主要是提供有益的微生物群落,而不是提供矿质营养养分;

2、人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微生物,所以微生物肥料的质量人眼不能判定,只能通过分析测定;

3、微生物肥料作用的大小,容易受到微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例如:

光照、温度、水分、酸碱度、有机质等;

4、细菌有期限、微生物肥料有它的有效期限,通常为半年至一年;

三、微生物肥料的作用

1、增加作物营养:

(1)固氮、解磷、解钾、解一些微量元素;

(2)改良土壤:

(3)有益微生物能产生糖类物质,占土壤有机质的0.1%,与植物粘液,矿物胚体和有机胶体结合在一起,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物理性能和减少土壤颗粒的损失,在一定的条件下,还能参与腐殖质形成。

2、增强作物抗性

在根部附近区域大量繁殖,变为优势种群,抑制或减少了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有些还有拮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减少了有害病原的危害;

菌种活动区能增加水分吸收,提高作物抗旱能力;

3、减少资源和环境的污染

可以减少不合理使用化肥造成的水体污染,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和保护环境。

四、微生物肥料作用机理

1、直接为植物提供营养元素

根瘤菌、自生和联合固氮菌类微生物肥料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增加植物的氮素营养。

2、活化并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1)磷素营养

产生各种有机酸(乳酸、柠檬酸、草酸、甲酸等),降低pH

产生胞外磷酸酶,催化膦酸酯或磷酸酐将有机磷水解为有效磷

(2)钾素营养

胞外多糖和低分子量酸性代谢产物

破坏晶格结构(有机酸、氨基酸、荚膜多糖)

(3)其它营养元素

铁(铁载体蛋白)

3、产生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刺激调节植物生长

(1)植物激素

生长素(80%,IAA,固氮螺菌,假单胞菌,黄单胞菌,粪产碱菌以及根瘤菌)

细胞分裂素(假单胞,沙雷氏菌)

赤霉素、脱落酸、乙烯、酚类化合物

(2)酸类物质

有机酸(螯合,酸溶作用,生理活性物质)

水杨酸(铁载体-获得性抗性,激素-开花、产热、抑制乙烯合成、种子萌发)

4、产生抑病作用间接促进植物生长

产生多种抑病物质;

铁载体;

抗生素;

酶;

氰化物。

5、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第四节化学肥料

一、化学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方法

(一)铵态氮肥

包括:

液氨、氨水、碳酸氢铵、氯化铵、硫酸铵。

1、共同特性(均含有NH4+)

(1)易溶于水,易被作物吸收

(2)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和固定

(3)可发生硝化作用

(4)碱性环境中氨易挥发

(5)高浓度对作物,尤其是幼苗易产生毒害

(6)对钙、镁、钾等的吸收有一定抑制作用

品种 

分子式 

 

含氮量(%) 

稳定性 

理化性质

液氨 

NH3 

82 

差 

液体,碱性,易挥发

氨水 

NH3.nH2O 

15~18 

差 

液体,碱性,易挥发

碳铵 

NH4HCO3 

16.5~17.5 

较差 

结晶,碱性,易吸湿和分解

氯化铵 

NH4Cl 

24~25 

较好 

结晶,酸性,有吸湿性

硫铵 

(NH4)2SO4 

20~21 

好 

结晶,酸性,吸湿性弱

2、理化性质

铵态氮肥的基本性质

(二)硝-铵态和硝态氮肥

硝酸铵、硝酸钠、硝酸钙、硝酸钾

1、共同特性(均含有NO3-)

(1)易溶于水,易被作物吸收(主动吸收)

(2)不被土壤胶体吸附,易随水流失

(3)易发生反硝化作用

(3)促进钙镁钾等的吸收⑤吸湿性大,具助燃性(易燃易爆)

(4)硝态氮含氮量均较低

2.理化性质与施用(除了具备以上1的共性外)

硝-铵态和硝态氮肥的基本性质和施用

含氮量(%) 

性质 

施用

硝酸铵 

NH4NO3 

34~35 

白色结晶,生理酸性盐 

旱地追肥

硝酸钠 

NaNO3 

15~16 

生理碱性盐 

少量多次

硝酸钙 

CaNO3 

12.6~15 

吸湿性 

(水培营养液氮源)

硝酸钾 

KNO314 

助燃性

(三)酰铵态氮肥——尿素

1、理化性质

分子式:

CO(NH2)2,含氮量:

46%

基本性质:

有机物,纯品为白色针状结晶,肥料为颗粒状;

易溶予水,呈中性

2、施用

可作基肥、追肥,深施,宜作根外追肥

方法:

浓度0.2~2.0%,次数2~3次,7~10天喷一次,规定尿素中缩二脲<

0.5%。

二、常用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技术

(一)水溶性磷肥的种类性质与施用技术

凡主成分能溶于水的磷肥,称为水溶磷肥。

例如:

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半过磷酸钙、氨化过磷酸钙

1.过磷酸钙(普钙)

(1)成分与性质

一般为灰白色粉末,也有呈颗粒状的,稍有酸味。

一水磷酸一钙:

占30~50%,硫酸钙:

占40%,杂质少量磷酸或硫酸,以及硫酸铁和硫酸铝;

过磷酸钙吸湿性一般不大,若游离酸含量过多,易吸湿结块,并有腐蚀性。

磷酸退化作用:

过磷酸钙中的磷酸一钙会与制造时生成的硫酸铁、铝等杂质起化学反应,形成溶解度低的铁、铝磷酸盐,从而降低磷的有效性。

(2)在土壤中的转化

①溶解过程与化学沉淀(固定)作用

异成分溶解:

过磷酸钙施入土壤后会迅速吸收肥料颗粒周围土壤(或大气)中的水分,使磷酸一钙水解,生成二水磷酸二钙和磷酸,局部土壤溶液磷酸离子浓度升高,当pH达1.0-1.5时,肥料颗粒周围的粘土矿物结构遭到破坏,铁、铝、锰、钙、镁等成分被溶解出来,对磷酸产生固定作用,形成不同溶解度的磷酸盐沉淀。

②化学沉淀

石灰性土壤中:

磷酸离子在扩散过程中能与土壤中Ca2+、Mg2+吸附性Ca2+、Mg2+或游离CaCO3、CaMg(CO3)2结合MPC---DCPD---OCP---HAP

酸性土壤水溶性磷与铁、铝离子形成AlPO4,FePO4,水解生成盐基性磷酸铁、铝沉淀或成闭蓄态磷。

磷石灰性土壤中:

磷酸离子在扩散过程中能与土壤中Ca2+、Mg2+吸附性Ca2+、Mg2+或游离CaCO3、CaMg(CO32结合MPC---DCPD---OCP---HAP酸性土壤水溶性磷与铁、铝离子形成AlPO4,FePO4,水解生成盐基性磷酸铁、铝沉淀或形成闭蓄态磷。

③吸附作用

④生物固定作用

(3)施用方法

目的:

提高过磷酸钙的利用率。

原则:

减少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增加与作物根群的接触面积

①中施用

②分层施用

③有机肥料混合施用

④制成粒状磷肥

⑤作根外追肥

2、重过磷酸钙(双料或三料过磷酸钙)

制造原理:

先用酸萃取磷酸,再用磷酸分解磷矿粉,将其中难溶性磷酸钙盐转化为水溶性的磷酸一钙。

(1)成分性质

深灰色颗粒或粉末状,含P2O540~50%,主要成分为磷酸一钙不含石膏,含4~8%的游离酸,腐蚀性和吸湿性比过磷酸钙强,由于不含铁、锰、铝等杂质,吸湿后无退化现象。

(2)施用

可按过磷酸钙方法施用,由于含量高,需降低用量。

(二)弱酸溶性磷肥的种类、性质及施用技术

溶于弱酸,肥效较水溶性磷肥慢

1、钙镁磷肥

(1)成分:

无定形磷酸钙[Ca3(PO4)2](含P2O514%~18%)氧化钙、氧化镁、二氧化硅等。

(2)性质:

①灰绿色或灰棕色粉末(90%过0.177mm筛)

②溶于2%柠檬酸溶液

③呈碱性反应(化学碱性,pH8.0~8.5)④吸湿性小,无腐蚀性

(3)施用

①钙镁磷肥可作基肥、追肥和种肥施用,以撒施、深施的效果好

②应施用在酸性土壤上

③可以同时为植物补充P、Ca、Mg、Si等多种营养元素

④应与酸性肥料、生理酸性肥料和有机肥料混合施用

⑤肥效随粒径变细而增高

2、其它枸溶性磷肥

钢渣磷肥、脱氟磷肥、沉淀磷酸钙、偏磷酸钙。

(三)难溶性磷肥的种类、性质与施用技术

凡主成分既不能溶于水,也难溶于弱酸而只能溶于强酸的磷肥,均称为难溶性磷肥。

如:

磷矿粉、骨粉和磷质海鸟粪。

三、磷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

(一)磷肥的合理分配

1、土壤磷素状况与磷肥的分配

全磷含量在0.08%~0.1%以下,施用磷肥均有增产效果;

有效磷含量更能反映土壤磷素的供应水平有效磷含量的测定方法:

中性和石灰性土壤:

0.5MNaHCO3,P<

5mg/kg

酸性土壤:

0.03MNH4F-0.025MHCl,P<

15mg/kg

总之,应把磷肥优先分配于有效磷含量低的低产土壤上。

2、作物需磷特性与轮作中磷肥的分配

作物的需磷特性,需磷较多的作物,如:

豆科作物、豆科绿肥作物、糖用作物(甘蔗、甜菜)、纤维作物中的棉花、油料作物中的油菜、块根块茎作物(甘薯、马铃薯)、瓜类、果树、桑树和茶树等施磷肥效果较好,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改善品质。

(二)提高磷肥利用率的途径

1、磷肥的利用率

作物对磷肥的利用率为10-25%。

2、提高磷肥利用率的方法

(1)相对集中施用

减少磷肥与土壤的直接接触,增加与根系的接触面积

要求:

以基肥为主,配施种肥,早施追肥

(2)磷肥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

①在中低肥力土壤上,N、P的配施比在高肥力土壤上显著

②与钾肥和有机肥配施

③酸性土壤中适当增施石灰或微量元素肥料

四、钾肥的种类、性质及施用

(一)氯化钾(KCl)

1、成分和性质

含K2O60%左右,呈白色或淡黄色或紫红色结晶,是溶于水的速效性钾肥,是一种生理酸性肥料。

2、在土壤中的转化

在土壤溶液中钾呈离子状态,与土壤胶体产生离子交换:

酸性土壤中,K+与胶体上的H+、Al3+产生离子交换,使H+浓度升高,再加上生理酸性的影响,使pH值迅速下降,而且大量Al3+存在易产生铝毒,所以应配施石灰和有机肥。

中性土壤中,K+与胶体上的Ca2+产生代换作用,形成CaCl2,因为CaCl2溶解度大,易引起Ca的淋失,如长期使用,会使土壤板结。

由于KCl的生理酸性,会使土壤变酸,所以要配施石灰,防止酸化。

石灰性土壤有大量CaCO3,可以中和酸性,不致变酸。

3、施用

(1)可作基肥、追肥施用,不宜作种肥。

作基肥时在酸性和中性土壤上应与磷矿粉、有机肥、石灰等配合施用,一方面防止酸化,另一方面促进磷矿粉中磷的有效化。

(2)KCl含有C1-,对象马铃薯、甘薯、甜菜、柑桔、烟草、茶树等的产量和品质有不良影响,不宜多用。

氯化钾特别适于棉花、麻类等纤维作物,因为C1-对提高纤维含量和质量有良好的作用。

(二)硫酸钾(K2SO4)

1、成分与性质含K2O50%~52%左右,为白色结晶,溶于水,是生理酸性肥料。

与KCl相似。

但在中性土壤中的Ca2+形成的产物为CaSO4,溶解度比CaCl2小,对土壤脱钙程度也较小,酸化速度比氯化钾缓慢。

适合各种作物和土壤,可作基肥、追肥、种肥及根外追肥。

在酸性土壤上应与有机肥、石灰等配合施用;

在通气不良的土壤中尽量少用。

(三)钾镁肥(略)

(四)草木灰

(1)草木灰是植物熏烧后的残灰氮和有机物大多烧失,仅含有灰分元素,如Ca、Mg、Fe和其它微量元素等。

其中Ca、K较多,P次之。

(2)不同植物的灰分含量一般木灰含Ca、K、P较多,草灰含硅较多,K、P、Ca较少,稻壳灰和煤灰养分最少。

(3)草木灰中钾的主要形态以碳酸钾为主,其次是硫酸钾和氯化钾,都是水溶性钾,可为作物直接吸收利用。

草木灰中的磷是枸溶性磷,对作物是有效的。

(4)草木灰呈碱性反应在酸性土壤上使用不仅能供钾,而且可以降低酸度,并可补充Ca、Mg等元素。

(1)可作基肥、追肥,也可作盖种肥。

追肥时可进行叶面撒施,这样不仅能供应养分,而且能防止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作盖种肥可以保持土壤表面湿度,促苗早发。

(2)注意:

草木灰是碱性肥料,不能与铵态氮肥、腐熟的有机肥料混合施用,以免造成氨的挥发损失。

五、钾肥的合理施用

(一)土壤供钾能力与钾肥肥效

土壤供钾水平是指土壤中速效性钾的含量和缓效性的贮藏量及其释放速度。

在供钾水平较低时,钾肥的肥效才能表现出来。

速效钾(K2O)在83.3mg/kg以下,作物表现出缺钾,钾肥效果明显;

150mg/kg以上,一般不表现缺钾,钾肥的效果不明显。

(二)作物需钾特性与钾肥肥效

作物种类对钾的要求由于钾与碳水化合物代谢关系密切,所以薯类作物、纤维作物、糖料作物需钾较多。

油脂是由碳水化合物转变而来的,所以油料作物对钾的需要也较多。

作物不同生育期对钾的需要一般作物钾的临界期在苗期,因此钾肥一般用于基肥,特别是生育期短的作物。

如果基肥、追肥分开施,追肥应在最大需钾期前尽早施入。

钾肥施用

(三)肥料配合与钾肥肥效

钾的肥效在氮、磷配合下,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NK配施时植株体内K2O/N比值增高,而可溶性非蛋白质氮占全氮的比例降低,说明NK配合施用可以促进水稻对N、K的吸收及其在体内保持一定的平衡,也促进了N在体内的转化和蛋白质合成。

(四)气候条件与钾肥肥效

通过土壤暴晒和冻融,可以促进土壤含钾矿物的风化,特别对固定在粘土矿物晶层上的钾的释放有好处,增加了土壤速效钾的含量。

如果水分不足会使K+的活度下降,降低了K+的扩散。

水分过多使通气不良,作物吸钾能力受到抑制。

(五)钾肥种类、施用方法与钾肥肥效

1、对忌氯作物如薯类、糖用作物、浆果类果树、茶树等,施氯化钾效果不佳,并会影响品质;

而对于纤维作物效果较好。

硫酸钾适于各种作物,尤其是喜硫植物。

盐土上不宜用氯化钾。

2、宽行作物以条施、穴施或沟施效果较好,窄行作物可以撤施。

一般施K2O37.5~75公斤/公顷。

六、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与施用

(一)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和性质

1、按元素种类分

硼肥、锌肥、钼肥、锰肥、铜肥、铁肥、含氯肥料;

2、按化合物类型分为

纯化学药品:

易溶,易被氧化和被吸附固定,多喷施;

有机螯合物:

水溶,不易氧化,效果好;

玻璃肥料:

溶解度小;

缓效性复合或混合肥料:

养分均衡,施用方便;

矿渣或废渣:

难溶,缓效性,作基肥;

(二)微肥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方法

1、施用方法

(1)基肥:

如玻璃肥料、矿渣,多与有机肥混合匀施

(2)种肥:

Zn、Mo、Mn、Cu

①拌种;

②浸种;

③蘸秧根

(3)追肥:

B、Zn、Mo、M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