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9709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

B.人的生存除需要粮食等各种农产品外,还有多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

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将会自然减小

D.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

解析:

选C 人口增长对粮食等各种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人的生存除需要粮食等各种农产品外,还有对多种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会加剧人口增长导致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对环境的压力将会增加;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许多问题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

2.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解析:

选C 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的分析,很容易发现Ⅰ曲线是最理想的,可以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Ⅱ、Ⅲ曲线表示当人类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人类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特别是Ⅲ曲线表明的情况最严重。

3.(xx·豫南九校质检)我国华北黄淮京津冀晋鲁豫等地区出现了大范围(142万平方千米)、长时间持续性(一周左右)、高强度雾霾天气,严重威胁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佩戴防雾霾口罩即可预防各种疾病

B.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雾霾的形成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C.雾霾是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产物,与气象因素无关,不可能实现彻底治理

D.雾霾是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解析:

选D 佩戴防雾霾口罩只能预防呼吸道疾病,A错误。

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雾霾的形成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B错误。

雾霾并非是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产物,与气象因素有关;通过科学地规划和设计工业布局、确保工业生产治污达标,可以实现彻底治理,C错误。

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分析,雾霾是人类工业生产(主要燃煤企业)和生活(家用燃煤、汽车尾气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D正确。

4.(xx·邯郸模拟)下列有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引入外来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B.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C.温室效应是由于地球生物对CO2的代谢释放量大于吸收量导致的

D.大量开垦森林和草原是解决非洲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

解析:

选B 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A错误;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有利于水域生态系统中鱼类的繁殖和进化,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B正确;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了过多CO2导致的,C错误;大量开垦森林和草原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大大降低,进而破坏生态平衡,D错误。

5.(xx·广西名校模拟)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种群、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

B.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D.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解析:

选A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A错误;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B正确;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生态价值,生态价值远高于直接价值,C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正确。

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实例中,属于间接价值的是(  )

A.大自然中许多生物多姿多彩,具有观赏价值

B.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

C.有些生物的特殊功能对科学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D.对人体有害的病原体所具有的尚不清楚的价值

解析:

选B 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

大自然生物的观赏价值、生物的特殊功能对科学研究所具有的启发作用都是直接价值。

对人体有害的病原体所存在的尚不清楚的价值是潜在价值。

7.下列关于生物入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入侵会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B.生物入侵会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

D.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

解析:

选B 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如引入我国的水葫芦),则首先会减少当地的物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主要通过食物链的方式造成其他物种消失或者濒危),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8.(xx·江西三校联考)某护城河发生严重水华现象,水体发绿发臭,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下列关于此生态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造成此生态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外来物种入侵

B.此事件将对该水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

C.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是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

D.在河水中投放以藻类为食的动物将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

选A 造成水华的原因是水体被污染,水体中氮、磷等元素过多,即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大量繁殖,A错误,C正确;藻类大量繁殖会造成水体缺氧,许多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B正确;水中藻类过多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在水中投放以藻类为食的动物将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9.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一种发展方式

B.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无废料生产体系

C.对野生生物资源要严禁利用

D.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解析:

选C 所谓“可持续发展”,即“现阶段的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既满足现代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无废料生产体系。

对野生生物资源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0.(xx·江淮十校联考)“发展经济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要保护生态系统,应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此,人们在广大的山区进行人工植树造林,在许多城市建造了湿地公园,比如某市的南湖湿地公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一片山林地上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速生树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湿地公园必须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C.造成人工林中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食物

D.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解析:

选B 在一片山林地上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速生树的产量后,导致生物种类减少,从而导致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A错误;任何人工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B正确;造成人工林中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阳光,C错误;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11.奶牛场每天排放大量的粪便、饲料残渣,如不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等。

下面是某奶牛场废水处理流程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废水流入厌氧池前,需经稀释处理,是为了防止微生物失水过多死亡

B.控制废水流入氧化塘的速率,除有利于氧化塘中有机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无机盐被充分吸收,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

C.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有太阳能和化学能,氧化塘前部的溶解氧含量比后部的多

D.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解析:

选C 废水流入厌氧池前先经稀释处理,是为了防止微生物在高浓度废水中失水过多死亡。

适当减缓废水的流速,延长废水与微生物、水生植物的接触时间,有利于废水中有机物的充分分解和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物的吸收,降低污染物含量。

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有塘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流入的废水中有机物含有的化学能;氧化塘前部的有机物含量较高,需氧微生物大量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故溶解氧含量比后部的少。

挺水植物能适当遮光,不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从而减少藻类的数量。

12.(xx·北京高考)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解析:

选A 楝树在酸雨喷淋环境下比对照组高度低了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因此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题干信息没有给出酸雨对两个树种的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及其他树种对酸雨的耐受性的相关信息,不能得出B、C、D项所述推测。

二、非选择题

13.回答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问题。

(1)在一个资源空间有限的环境中,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相对稳定,并在________上下波动;群落演替是群落水平稳态实现的一种形式,其起始条件不同,类型不同,但在适宜环境中,总趋势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________价值。

(2)自然保护区恢复过程中,对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是重中之重,必须尽快改善其栖息环境以提高其________,从而提高珍稀动物的种群数量。

此外,保护区风景秀丽,对其合理的开发可陶冶人的情操,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3)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提取和加工的青蒿素能治疗疟疾,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4)针对全球气候变暖,请你提出关于减排方面的合理化建议。

解析:

(1)在一个资源空间有限的环境中,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呈“S”型,其特征是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种群数量趋于相对稳定,并在K值(或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在适宜环境中,群落演替的总趋势均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2)提高被保护动物的环境容纳量是保护濒危动物的最根本方式;陶冶情操属于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

(3)能治疗疾病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4)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答案:

(1)K值(或环境容纳量)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间接 

(2)K值(环境容纳量) 直接 (3)直接 (4)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合理即可)。

14.下图为组成生物多样性的3个层次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圈内所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________以及各种各样的____________,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在[Ⅰ]________、[Ⅱ]________、[Ⅲ]____________3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3)在“蒲公英→麻雀→蛇”这条食物链中:

①蒲公英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蛇可以作为制药原料。

这可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

②在上述食物链中,麻雀数目的增多,导致蛇的数目也增多,但蛇增多后,麻雀数目受到抑制。

这种内在的调节作用属于________,同时也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

解析:

图中的Ⅰ、Ⅱ、Ⅲ分别是从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不同层次说明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也叫生态功能。

答案:

(1)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基因 生态系统

(2)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 (3)①直接 ②负反馈 间接

15.我国环境形势的基本状况是:

从总体上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1)“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

①导致大范围雾霾天气形成的人为因素很多,如大量______________燃烧后排出的废气和粉尘;汽车尾气的排放;建筑工地的扬尘等。

②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空气质量准则认为,如长期暴露在超过空气质量准则值PM2.5(即每立方米微粒超过10微克)的空气中,人类总死亡率、心肺疾病死亡率和肺癌死亡率都会增加,这将可能直接导致__________下降。

(2)沼气是清洁能源之一,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

使用粪便、秸秆、杂草等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能量流动方面考虑两点)。

(3)下面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

①写出图中的营养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与蛇不构成捕食关系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理论上说,1000kg的水稻最少可使蛇增重________。

(4)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如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植树造林、不乱砍滥伐等,坚持走______________道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

解析:

(1)①导致大范围雾霾天气形成的人为因素很多,如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后排出的废气和粉尘;汽车尾气的排放;建筑工地的扬尘等。

②PM2.5超标,人类总死亡率、心肺疾病死亡率和肺癌死亡率都会增加,这将可能直接导致人口密度下降。

(2)从能量流动方面考虑,沼气作为清洁能源的优点是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尽量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①分析题图可知,图中存在两条食物链,即水稻→鼠→蛇和水稻→昆虫→青蛙→蛇,其中与蛇不构成捕食关系的生物是水稻、昆虫。

②从理论上说,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取最长食物链计算,1000kg的水稻最少可使蛇增重1000×10%×10%×10%=1(kg)。

(4)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

答案:

(1)①化石燃料 ②人口密度 

(2)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尽量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①水稻鼠昆虫青蛙蛇 水稻、昆虫

②1kg (4)可持续发展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跟踪检测三十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选择题

1.(xx·南京学测模拟)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液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B.神经调节作用的范围较广泛

C.体液调节能影响神经调节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相同

解析:

选C 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也包括其他物质如CO2对呼吸的调节等。

体液调节的范围较广泛。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与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不同。

2.(xx·无锡学测模拟)当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时,相应的反应是(  )

A.温觉感受器兴奋,皮肤血流量减少

B.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减少

C.皮肤立毛肌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酶活性降低,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解析:

选C 人进入寒冷环境中时,冷觉感受器兴奋;皮肤血管收缩;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产热。

3.当外界气温高于动物体温时,下列不利于动物散热的是(  )

A.马出汗         B.猴子在水里玩耍

C.犬伸出舌加速喘息D.牛排尿量减少

解析:

选D 体内的水分排出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牛排尿量减少不利于散热。

4.下列与抗利尿激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释放的

B.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会使尿量减少

C.神经系统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D.抗利尿激素促进水被重吸收进入肾小管腔

解析:

选D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使原尿中的水分重新进入血液,使尿量减少;下丘脑调节水平衡,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5.(xx·南京一模)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主要通过f、g散热

B.a、b两种感受器主要存在于下丘脑

C.冷热感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

D.体温的相对稳定受神经—体液共同调节

解析:

选B 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

6.(xx·南通二模)呋塞米是一种利尿剂,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它能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呋塞米可能会抑制肾小管细胞膜上Na+和Cl-载体的活性

B.呋塞米可通过加快排尿、减少血容量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C.静脉注射呋塞米,患者垂体合成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会减少

D.呋塞米能加速有毒物质随尿排出,可用于抢救急性药物中毒病人

解析:

选C 抗利尿激素是在下丘脑中合成,通过垂体释放的。

7.某成年人从25℃环境来到10℃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

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

C.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

D.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

解析:

选D 在10℃的情况下,尽管身体此时采取的都是减少散热的措施,但是由于温差很大,所以散热量还是很大;相反,在25℃的情况下,由于周围温度很高,即使身体采取很多散热的措施,散热量还是很小。

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温度降低,温差增大;c~d段由于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d~e段表示机体经调节后,产热与散热相对稳定,且产热速率大于a~b段。

8.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B.体温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C.甲状腺激素不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

D.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的调控

解析:

选C 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温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甲状腺激素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控。

9.下面是关于抗利尿激素调节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B.乙图表示饮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C.丙图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变化

D.丁图a点时注射的可能是抗利尿激素

解析:

选D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随着水分的重吸收,细胞外液渗透压要下降,所以丙图错误。

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中水分减少,所以尿素和无机盐离子的浓度都有所升高。

10.下图所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能准确描述其调节过程的是(  )

A.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

B.当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可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C.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D.若图表示体温调节过程,则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解析:

选C 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

11.(多选)下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B.c是垂体分泌的,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

C.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D.信息分子参与的a、c、d调节过程均存在反馈调节

解析:

选AB 题图中a是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

c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细胞分泌并经垂体释放,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d是胰岛素,有降血糖的作用。

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血糖调节(胰岛素等)、水盐平衡调节(抗利尿激素)都存在着反馈调节。

12.(多选)低体温症患者的体温会下降到35℃以下,严重的低体温症患者常有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心动过缓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低体温症是由于患者垂体中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导致的

B.体温下降是患者产热总量明显低于散热总量的直接结果

C.若人体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可能导致低体温症

D.可通过隔离保温、吸入暖的氧气等对低体温症患者进行抢救

解析:

选BD 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机体体温恒定依靠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体温下降是由于患者产热总量明显低于散热总量;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细胞代谢,加快产热;对患者而言,体温下降时,隔离保温和吸入暖的氧气都可以使体温上升。

13.(多选)下列有关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相对稳定

C.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解析:

选BD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各处,定向地作用于甲状腺;外界温度降低,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再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引起尿量减少;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

二、非选择题

14.(xx·南通一模)下图是人体体温调节部分过程示意图,来自外周(皮肤、黏膜、内脏等)和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的神经冲动经汇集、整合后引起人体产生相应生理反应,图中①~⑫代表神经元,“+”和“-”分别表示兴奋和抑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元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形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方框内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人体__________(填器官)中。

(2)若给予神经元②一次适宜刺激,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