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9713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docx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

古代汉民族的语言。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

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

南北朝到唐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

元明清时期。

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

“五四”以后。

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二、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

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

如: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三、什么是文字:

1定义: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

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

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

﹙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

四、汉字的发展(形体演变):

分古文字、今文字两个阶段。

1秦以前的古文字:

①甲骨文:

殷商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文字,主用于占卜。

又叫甲骨卜辞、殷墟文字等。

②金文:

周代铸在青铜器上的古文字,多为铭记之辞。

又叫钟鼎文、铜器铭文。

③战国古文字:

分秦大篆和六国古文字。

秦大篆:

战国时秦国古文字,保存于籀文、石鼓文、诅楚文等里面。

六国古文字:

指与秦大篆同时代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古文字。

④小篆:

又叫秦篆,省改大篆而形成的秦代通行的标准文字。

《说文•叙》:

“皆取《史籀》大籀,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2秦以后的今文字:

①隶书:

有秦隶、汉隶之分。

秦隶:

又叫古隶,相传为秦时徒隶创制,是对小篆的一种简化写法。

秦隶承上启下,处于由小篆到汉隶的过渡阶段。

汉隶:

又叫今隶,汉代通行的标准文字。

汉隶承秦隶而来,如果说秦隶是古文字的结尾,那么汉隶就是今文字的开端。

②楷书:

又叫真书或正书,是魏晋以来的通行的汉字字体。

“楷”有“楷模”、“法式”之义。

楷书直接从“八分”汉隶演变来,是综隶、草之长而产生的新字体。

③草书:

是某种正规书体的草率写法。

又分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

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又叫隶草,东汉章帝时命名;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去掉隶草的波折挑法而趋楷化;狂草由今草演变而来,书写快速诡奇,笔画顺势勾连,泼洒随意恣肆。

④行书:

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字体,产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晋代。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行书书法代表人物。

行书又有行楷和行草之分。

3“隶变”及其意义:

“隶变”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结束了古文字的旧时代,开创了今文字的新时期,使汉字的形体发生了由形象的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符号的表意文字阶段的质的变化,并为汉字的进一步声化、符号化和定型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4甲骨文的发现及其意义:

1898年前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附近的农民,在耕作中发现了许多奇特的古代龟甲兽骨,有人称其为“龙骨”。

“龙骨”经古董商人之手(如山东潍县商人范春清)被带进了天津和北京,作为一种中药材摆进了各大中药房。

当时在京城作国子监祭酒的山东福山人王懿荣因患病抓药,则成为发现和收集“甲骨文”的第一人。

1900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王懿荣自杀。

刘鹗购其甲骨萃印为《铁云藏龟》。

此后罗振玉、孙怡让、王国维及郭沫若等在收集研究甲骨文方面均做出了重大贡献。

甲骨文的出土是世界文化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甲骨文的发现在学术上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形成,拓宽了古文字学的领域,并且推动了古史的重建;甲骨文又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它的发现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及对现代艺术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五、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1古今字:

古代字少词多,常一字写多词。

为减少一字写多词现象,后人便在原字基础上另造新字来专记其中某个词的意义,于是导致了汉字的“孳乳分化”。

分化前“一字写多词”的原字被称为“古字”,分化后产生的新字被称作“今字”,两者合称为“古今字”。

如“取”与“娶”,“反”与“返”,“昏”与“婚”、“希”与“稀”等都是古今字关系。

古今字有两个来源:

①同源分化:

意义上有词义分化的同源关系。

为了区分一个词的本义和分化义(又叫孳乳义、派生义等)而另造一个新的区别字,这样形成的古今字就属于“同源分化”。

“反返”、“责债”、“取娶”、“奉捧”等。

②同音假借:

声音上有音同音近的假借关系。

为区分一个词的本义和假借义(指“本无其字,以声託事”的假借造字法)而另外新造区别字,这样形成的古今字属于“同音假借”。

如“来麦”、“其箕”、“自鼻”、“辟避”等。

2通假字:

又称“古音通假”。

古人用字,有时舍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其他字来代替,这种写别﹙白﹚的字就是通假字。

如《孟子•公孙丑下》: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为通假字,本字应为“叛”)∕《诗.豳风.七月》:

“四之日其蚤。

”(“蚤”通“早”)等。

通假字中本该使用的字叫本字或正字,被临时借用的字叫借字或通假字。

古人用通假字相沿成习,在古音上“音同音近”就可能形成通假字。

通假字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

3异体字:

又叫或体字。

指语音、意义完全相同而字形不相同的一对或一组字。

异体中最常用的叫通用字。

如“村”和“邨”,“蚓”和“螾”,“睹”和“覩”等。

异体字的成因有:

①因造字方法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

如:

泪(会意)-涙(形声)/灾(会)-烖(形)等。

②因造字部件(字符)不同形成的异体字。

如:

畔—泮(形符不同)∕啗—啖(声符不同)。

③因字符结构位置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

如:

峰-峯期-朞胸-胷鞍-鞌秋-秌等。

4繁简字:

记写同一词的汉字中,笔画多、结构复杂的叫繁体字,笔画少、结构简单的叫简体字,两者合称为“繁简字”。

繁简字各时代都有,今谓“繁简字”,其中繁体字特指古文献中的楷体汉字,简体字特指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字。

繁简字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以下几种关系:

①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类似于“异体字”关系。

如:

衆-众書-书畫-画禮-礼等。

②意义、用法有同有异,类似“古今字”关系。

如:

“舍-捨”在“舍弃”义上是古今字,今简化合并为一个简体“舍”字。

“采-採”在“摘取”义上是古今字,今简化为“采”字。

③意义、用法完全不同,类似于“通假字”关系。

如:

“筑-築”,“筑”为乐器,“築”为建造,两者本无意义联系,只是同音字。

今简化将其合为一“筑”字,有人误为“築”是繁体。

六、古汉语词的构成:

▲词的音节构成:

单音词和复音词﹙略﹚

▲词的语素构成:

单纯词和合成词。

仅以复音词为例说明各自的分类。

1单纯词:

由一个语素构成。

共分3类。

①叠音词:

又叫“重言”。

由两个相同音节重叠构成,主要是拟声摹状。

如:

关关雎鸠、车辚辚、伐木丁丁、磨刀霍霍(拟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盈盈公府步、杨柳依依(摹状)。

②联绵词:

又叫“连语”。

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

如:

流离、参差、仓卒等(双声)∕仓皇、窈窕、逍遥、荒唐等(叠韵)∕缤纷、辗转等(双声叠韵)∕扶摇、狼藉等(非双声叠韵)。

③音译外来词:

葡萄、浮屠、罗汉、乌孙、琵琶、天竺、刹那、鲜卑、月氏(ròuzh等。

2合成词:

主指复合词,简称复词。

由两个或多个语素构成的词。

共分3类8种。

①并列式复词:

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语素构成的复词。

又可分为3种:

A同义复词:

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构成,其词义跟语素义基本相同。

如:

师旅、封疆、险阻、逾越、愤懑、众庶、货贿等。

《报任安书》:

“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

B偏义复词:

由两意义相近、相反或相关语素构成,词义偏于一个语素义,另语素只作陪衬。

如:

治乱、作息、耳目、异同、园圃、寒暑等。

《谏逐客书》:

“快耳目者,其秦声也。

C变义复词:

由两个意义相关的语素构成,词义不是语素义简单加合,而是产生新的意义。

如:

春秋、干戈、社稷、寻常、聪明、规矩等。

《论语•季氏》: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主从式复词:

由两个有主从关系的语素构成。

又可分为3种。

A偏正复词:

两语素有偏正关系。

如:

东宫、百姓、黔首、布衣、夏至、朱门等。

B动宾复词:

两语素有动宾关系。

如:

将军、司令、知县、执事、稽首等。

C主谓复词:

两语素有主谓关系。

如:

霜降、月食、御用、公主、锋利、狐疑等。

③加缀式复词:

(现汉称为附加式合成词)在实语素前或后粘附一虚语素而构成。

分为2种。

A加前缀的:

阿姊、有夏、言采、于役、其凉、薄污等。

《韩非•五蠹》:

“号之曰有巢氏。

B加后缀的:

沃若、欣然、沛然、晏如、率尔、铿尔等。

《论语•乡党》:

“与下大夫言,侃

侃如也。

”∕《诗•小雅•裳裳者华》:

“乘其四骆,六辔沃若。

七、文史工具书的分类:

1字词类工具书(字典、词典):

①《说文解字》:

我国第一部字典。

东汉许慎著。

全书14篇,每篇分上下两部,以小篆字体为据,收字9353个,重文﹙即小篆以前的籀文等古字形﹚1163个,说解文133441字。

将所收字分为540部首,并用“六书说”归纳了汉字造字法。

《说文》是一部重要的文字学和训诂学著作。

研究者多,形成“《说文》学”。

北宋徐铉校订《说文》成流行较广的“大徐本”;其弟徐锴作《说文解字系传》,世称“小徐本”。

清代有“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正义》,王筠《说文释例》、《说文解字句读》,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

②《尔雅》:

尔,近也;雅,正也。

我国最早的-部同义词词典。

十三经之一。

作者不详。

《汉书.艺文志》载《尔雅》共三卷19篇。

释词内容分19类:

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其中释诂、释言、释训为语词部分,其余是专类解释。

释词具体方法是把几个同义词放在一起,然后用一个词作总括性解释,有的也可对个别词另作补充性解释。

如《释诂》:

乔、嵩、崇,高也。

崇,充也。

∕《释诂》: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③《释名》:

我国最早声训词典,东汉刘熙撰。

共收词1502条,分为27篇,即:

释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饮食、采帛、首饰、衣服、宫室、床帐、书契、典艺、用器、乐器、兵、车、船、疾病、丧制。

编排体例大致与《尔雅》同,以被释词为词头,逐条训释。

主要从词的读音及名实关系上释词。

声训方式有同音相训、双声为训、叠韵为训三类。

如《释天》:

光,晃也,晃晃然也。

/《释水》:

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

④《康熙字典》:

清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编撰。

设214部首,收字47035个。

据部首笔画多少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12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解字方法是先注音后释义。

注音取《唐韵》《广韵》《集韵》《韵会》等韵书的反切;释义主要依《说文》等工具书,先释本义再释他义,并引古书作例证,不同义项用“又”字隔开。

正文外附有“辨似”、“补遗”、“备考”等。

﹙《康熙字典》引书、引文存在许多错误,清王引之写《字典考证》,指出其误2500多处﹚

⑤《助字辨略》与《经传释词》:

《助字辨略》为清•刘淇撰,是一部用训诂方法解释古汉语虚词的专门工具书。

收虚词476个,按“平水韵”及平上去入四声排列。

虚词分“重言、省文、助语、断辞”等30类,训释有“正训、反训、通训、借训、互训、转训”等多种方法。

《经传释词》为清•王引之﹙江苏高邮人﹚著,是一部解释古文献虚词的专门工具书。

书中收录先秦与西汉经传著述中单音虚词160个,按古声母喉、牙、舌、半舌、齿、半齿、唇七音排列。

收词范围虽小,释词重在说明特殊用法,恰在这一点上超越了前人成果。

(王引之与其父王念孙擅音韵训诂之学,在经传训释方面颇有建树,世称高邮王氏父子)

⑥《辭源》:

有新旧两种

旧《辞源》由陆尔奎等编撰,1915年出版正编,1931年出版续编。

新《辞源》由国家统一规划自1958年开始修订,1979年开始出版,1983年出齐四册。

新《辞源》是一部以收录古汉语词汇为主的大型工具书,收单字一万多个、词目十万余条。

仍立214部首,单字按部首排列,同部字按笔画多少排列,字形用繁体。

以笔画部首检字为主,后附四角号码、汉语拼音索引,检索十分方便。

注音采用汉语拼音、注音字母、《广韵》反切三种方法,并标明中古音的声、韵、调。

⑦《詞詮》与《古书虚字集解》:

《詞詮》为杨树达1928年著,一部文言虚词词典。

全书收古书常用介、连、助、叹词及部分代名词、内动词、副词等500余词,先别词性,再释音义,后举书例。

原书依旧注音字母编次,并附部首目录;今再版时又加汉语拼音索引附后,方便了查阅。

《古书虚字集解》为裴学海1934年编著。

以王引之《经传释词》为基础,酌采刘淇《助字辨略》王念孙《读书杂志》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杨树达《词诠》等书之长。

收先秦两汉虚字290个,解释较完备。

但以守温36字母为编字顺序,给读者带来翻检困难。

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师生编。

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单字3700多,选收双音词约2000个。

书后附《难字表》,收难字2600多。

按音序排列,书前有部首检字表,书后附《古汉语语法简介》和《我国历代纪元表》备查。

⑨《汉语大字典》:

以释汉字形、音、义为主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由四川、湖北组织编写,1984年成初稿,1990年出齐。

全书共八卷,前七卷为正文,后一卷收附录、检字表、补遗等。

收单字56000左右,字数大大超过《康熙字典》,设200部首。

单字条目用楷书繁体,并注明简化字和异体字,下列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情况。

注音先用汉语拼音,再用《广韵》《集韵》反切标注中古音,对中古前出现的字再标上古声韵调,对现代字则只注汉语拼音。

释义一般按本义、引申义、通假义顺序排列,释本义以《说文》为据又不拘泥。

⑩《汉语大词典》:

以释词语音义源流为主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由上海、山东等组织编写,1986-1994出齐13卷,前12卷为正文,每卷首都有该卷部首检字;第13卷为附录,附有音序与笔画检字。

收词目37万左右,5000余万字,设200个部首。

其编排和注释体例是:

字形为繁体与简体、正体与异体兼收;注音兼用现代音和古音(含中古音、上古音);释义先释单字各义项并引书证,再分列以该字为字头的复音词或词组,词语义项力求穷尽。

引书证古今兼顾,以便反映词语演变历程。

书证凡古代的用繁体,凡现代的用简体字形。

2资料类工具书:

又叫类书。

①《通典》:

唐代杜佑编撰,是一部关于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资料性工具书。

书成于唐贞元十七年,历时三十六年。

全书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九门,门下又分若干子目。

所收典章制度上自黄帝,下至唐代天宝年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有较高参考与研究价值。

《通典》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通史,与宋人编的《通志》、元人编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②《通志》:

宋人郑樵编撰,共200卷,体例仿《通典》。

分帝纪、皇后列传、年谱、诸略、列传等目,上自三皇,下迄隋代。

其中氏族、六书、七帝、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草木昆虫等内容为全书之精华。

③《太平御览》:

宋代李昉等奉太宗命编撰,是一部辑录古籍文献的大型资料类工具书。

全书共1000卷,分55门。

辑录了古籍材料1600多种,其中多为古籍佚文。

书初名《太平类编》,太宗赐名《太平御览》。

④《佩文韵府》:

清代张玉书等编撰,成书于1711年(康熙五十年),是一部汇辑词汇、典故等资料的工具书,可供作诗写赋查找典故、词藻之用。

该书是在元代阴时夫《韵府群玉》、明代凌稚隆《五车韵瑞》的基础上增补辑录而成的。

全书按诗韵排列,故称“韵府”。

全书212卷,按平、上、去、入四声标目,每一部收录同韵的字,并注音释义。

每单字下辑录尾字与单字相同的词语(即“韵藻”),按顺序排列,并举书证,罗列典故。

所列材料以经、史、子、集为序,后面再附以“对语”、“摘句”。

⑤《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民国初刘钧仁编撰。

全书12集,集中再分部,部中再分画,书前列《笔画检字表》,按地名的第一字笔画查检,在第一字下注反切与《广韵》韵目,下列以字为头的地名。

释地名时先介绍地理位置,再介绍曾在此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⑥《中国人名大辞典》:

民国初藏励龢等编撰。

所载人物“起自太古,断于清末”,“凡群经重要人名、上古圣贤、历代帝王诸侯,及正史有传之人,无论贤奸,悉为甄录”。

按姓氏笔画排列,书前列有笔画检字表,书后附有四角号码索引。

所释之人,先说朝代、任职,后叙业绩、著述。

3图表类工具书:

①《中国历史地图集》:

谭其骧主编。

共8册,收304幅地图。

按历史时期编排,每册书后都附有《地名索引》,可按部首查检地名。

②《中外历史年表》:

翦伯赞主编,1958年初版。

全书编入从公元前4500年至1918年间中外重要历史事件,全书按年代顺序编排,方便于查考。

③《中国历史纪年表》:

万国鼎编,本书只注历代政权交接年代、年号,不记历史事件。

书后附有索引,可按笔画查找帝号年号。

④《历代职官表》:

清乾隆年间官修,共72卷。

以清设职官为纲,追溯历代职官沿革,先列图表次述官职名称、员额、职责、品级等。

4索引类工具书:

如《二十四史传目索引》《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史记人名索引》《中国地名索引》《中国历史地名索引》《中国古典文学论文索引》《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列宁全集索引》《全国主要报刊资料索引》《四库全书总目及未收书目引得》等。

▲《十三经索引》:

叶绍钧(圣陶)编撰。

1934年开明书店初版,1982年中华书局出重订。

是文、史、哲各科研究者普遍需要的重要工具书。

可与《十三经注疏》配合使用,凡十三经的经文都可通过第一字查到所在的书、篇(年)等。

重订本在经文索引之后还标明了合订本《十三经注疏》的页数、栏次等。

附中华书局影印重刻宋版《十三经注疏》目录:

⒈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⒉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⒊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公传郑元笺唐孔颖达正义。

(郑元即郑玄,下同)⒋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元注,唐贾公彦疏。

⒌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元注,唐贾公彦疏。

⒍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元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⒎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⒏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⒐春秋穀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⒑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

⒒孝经注疏九卷,唐元宗明皇帝御注,宋邢昺疏。

⒓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⒔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八、古人的名号:

1古人的命名与取字:

古人有名又有字。

相传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命名,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行笄(jī)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字,一般由尊辈代为取。

古人“名”与“字”之间往往有意义联系。

如:

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

广平曰原),宰予,名予字子我(予,我也),颜回,名回字子渊(说文:

渊,回水也)←名与字同义。

∕曾点,名点字皙(说文:

“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

”)←名与字反义。

2上古男子取“字”的习惯方式:

①周代贵族男子“字”前加“伯、仲、叔、季”以示排行,字后加“父”“甫”以示性别。

如:

伯禽父(字禽)、仲山甫(字山)、叔兴父(字兴)、仲尼父(字尼)/亦可省称为:

伯禽、仲山、叔兴、仲尼或禽父、尼父等。

②春秋时男子“字”前加尊称“子”。

如:

子产(公孙侨)、子犯(狐偃)、子胥(伍员)、子渊(颜回)、子有(冉求)等。

男子的尊称“子”可省略,可直接称姓氏与字。

如:

公孙产、伍胥、颜渊、冉有等。

3古人的别号和谥号:

别号(别字)一般由自已取,字数不等。

如:

葛洪→抱朴子、陶潜→五柳先生、苏轼→东坡居士、王安石→半山、陆游→放翁、辛弃疾→稼轩等。

为尊敬他人可以其官职、出生地、做官地等为别称。

如:

杜工部(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王临川(王安石江西临川人)、柳柳州(柳宗元曾任职柳州)。

古代帝王、诸候、大臣死后可据生前事迹给以谥号。

如:

秦穆公、晋文公、汉武帝(“穆文武景昭”等褒义)/晋灵公、隋炀帝(“灵炀”等贬义)/鲁哀公、楚怀王(“哀怀”等为同情)。

附:

古人对年令的习惯称谓

【襁褓】婴儿。

【孩提、总角】幼年、儿童期。

【豆蔻】喻指十三岁处女。

【及笄jī、笄年】加笄之年的女子(十五岁)。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耆qí、耳顺】60岁。

【古稀】70岁。

【耄耋màodié】80-90岁;

【期颐qīyí】100岁。

(《礼记•曲礼上》:

百年曰期颐。

九、古代的职官:

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大致以秦汉官制为基础,《汉书•百官公卿表》为较早的专门记载。

1中央官制:

①三公九卿:

﹙中央中枢机构﹚

A三公:

秦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最尊,承皇帝旨意佐理国政;太尉协助皇帝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秘书长”,负责监察并协助丞相处理事务。

汉武帝时改太尉为大司马,西汉末又改丞相为大司徒,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合称“三公”,亦称“三司”(都是宰相)。

B九卿:

秦汉时中央行政机关的诸长官。

○奉常(太常):

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

管理宫廷侍卫。

○卫尉:

管宫门近卫军。

○太僕:

管皇帝車马。

○廷尉(大理):

掌刑法。

○典客(大行令、大鸿胪):

管理少数民族和外国来朝等事宜。

○宗正:

管理皇族事务。

○治粟内史(大农令、大司农):

管租税赋役。

○少府:

管宮廷总务。

②尚书台(尚书省)及其六部(曹):

A尚书台(尚书省):

东汉到隋唐行政总管机构。

首长为尚书令,副职为尚书僕射púyè,分曹办事,曹下设司,每曹(部)设尚书一人。

(相当国务院及各部)

B六部(曹):

隋前无定制,隋代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曹),唐改民部为户部,后历代沿袭以至于清。

○吏部:

掌官吏。

○户部:

掌土户财税等。

○礼部:

掌典礼科举等。

○兵部:

掌军政。

○刑部:

掌刑讼等。

○工部:

掌工程水利等。

六部(曹)各首长为尚书,副首长为侍郎。

部下设司,司首长为郎中,司副首长为员外郎,另有属官都事、主事等。

③台官、谏官和学官:

台官是监察官员的总称,包括御史大夫、侍御史等。

∕谏官有谏大夫或谏议大夫等。

学官有翰林待诏或翰林学士等。

2地方官制:

①秦汉时的郡与县:

A郡:

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行政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