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地区地质水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9937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地区地质水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辽宁地区地质水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辽宁地区地质水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辽宁地区地质水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辽宁地区地质水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辽宁地区地质水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辽宁地区地质水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辽宁地区地质水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地区地质水文.docx

《辽宁地区地质水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地区地质水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地区地质水文.docx

辽宁地区地质水文

一、勘察工作概况

1、工作量及工作时间

2、勘察工作依据

二、场地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三、场地气象要素

四、场地地基土构成及性质

五、各层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六、水文地质条件

七、抗震分析评价

八、地基土评价

九、结论及建议

十、其它

 

一、勘察工作概况

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勘察等级为乙级。

工作量及工作时间

工程钻探

勘察钻孔:

57个

钻探总进尺:

729.2米

动探试验:

35.0米

标贯试验:

48次

取样:

114件,其中取原状样:

43件,取扰动样:

71件

水样:

1组

工程测量:

共完成勘探点测量57个。

本次勘察钻孔高程为市政高程,BM点引自场区西北方的开发大道一高程点上,其市政高程为30.475米。

勘探点测量工作由我院丁立岩同志完成。

室土工试验:

详见“土分析结果报表”

工作时间

外业阶段于2014年6月9日2014年6月14日进行

业资料整理时间为2014年6月16日至2014年6月20日。

提交工作成果:

提交《岩土工程勘察报告》6份。

2、勘察工作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02)

(2)建筑抗震设计规(GB50011—2001)

(3)岩土工程勘察规(GB50021—2001)

(4)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DB21/T1214—2005)

(5)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DB21/907—2005)

(6)勘察纲要

(7)勘察任务书

(8)拟建建筑物平面图

 

二、勘察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勘察场地位于市和平区三好街。

场地地形较平坦,场地原为耕地,原地貌属河流冲积平原,地质成因由冲洪积而成。

三、场地气象要素

市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由于受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团控制,其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春季多风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湿润凉爽。

据市中心气象台多年资料统计:

气温多年平均为7.9oC,最高35.7oC,最低-30.5oC。

降水量多年平均为675毫米,集中在6~9月份。

风向,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西南风,春秋两季风大,风向不定,最大风速12~15米/秒。

常年主导风向WN。

基本风压0.55kPa,基本雪压0.50kPa。

四、场地地基土构成及性质

在本次勘察深度围场地地基土自上而下依次为①杂填土、②粉质粘土、③粘土、④中砂、④1粘土。

具体描述如下:

①杂填土:

杂色,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有大量碎石碎砖等建筑垃圾,湿,松散。

层厚:

0.7~3.4米。

②粉质粘土:

褐色~灰褐色,含云母及大量砂质颗粒,可塑,饱和,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局部呈粉土、粘土状。

部分钻孔此层缺失,层厚:

0~3.2米。

③粘土:

灰色,含有机质,稍有异味,饱和,可塑偏软,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

局部呈粉质粘土状,57号孔见有泥炭质土。

部分钻孔此层缺失,层厚:

0~3.5米。

④中砂:

灰色~黄褐色,饱和,中密,以长石、石英为主,颗粒大小较均匀,级配差,局部含有大量土颗粒。

性质不均,局部为粉砂、细砂、粗砂、砾砂状。

此层本次勘察未全钻穿,最大揭露厚度8.1米。

④1粘土:

深灰色~灰褐色~黄褐色,含有机质物质,稍有异味,饱和,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局部为淤泥质土。

此层在④中砂层中以夹层形式存在,在钻探深度部分钻孔未见此层。

此层本次勘察未全钻穿,最大揭露厚度3.8米。

各土层的分布规律详见附图2~23

五、各层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见表2、3、4及下表)

各层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及力学参数表:

土层名称

动力触探N63.5平均值

动力触探N63.5标准值

标贯试验N标准值

承载力特征值fak(kPa)

压缩模量变形模量平均值Es、E0(MPa)

螺旋钻孔压灌桩桩周土摩擦力、桩端阻力特征值qsa、qpa(kpa)

静压管桩桩周土摩擦力、桩端阻力特征值qsa、qpa(kpa)

粉质粘土

6.2

(平均值)

150

5.77

qsa=22.0

qsa=26.0

③粘土

4.0

100

4.03

qsa=15.0

qsa=24.0

④中砂

8.7

8.4

17.4

300

20.4

qsa=31.0

qpa=1800

qsa=31.0

qpa=3600

④1粘土

5.0

100

4.34

qsa=18.0

qsa=20.0

六、水文地质条件

本次勘察在钻探深度均见有地下水。

地下水类型为潜水(略具承压性),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下径流补给,赋存于砂土中,稳定水位在自然地面下2.7~3.0米左右,相当于市政高程26.7~27.0米(2014年6月9日~2014年6月14日测)。

水位随季节变化幅度较大,变化幅度为1~2米。

根据场区19号钻孔水样的水质分析结果判断,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由于地下水位埋藏较浅,设计施工时应考虑地下水的影响。

七、抗震分析评价

场区地基土液化判别应根据《GB50011—2001》规有关规定,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对场地的④中砂层进行判别

(注:

)(ds≤15)

(注:

)(15≤ds≤20)

场地地基土砂土液化判别如下表:

 

钻孔编号

土层名称

试验深度

地下水位

粘粒含量

临界值

实测值

液化判定

ds(m)

dw(m)

ρc

Ncr(击)

N(击)

1

④中砂

4.8

1

3

7.68

12.2

不液化

6.8

1

3

8.88

26.0

不液化

12.1

1

3

12.06

24.1

不液化

14.3

1

3

13.38

23.2

不液化

5

4.8

1

3

7.68

12.2

不液化

6.8

1

3

8.88

16.1

不液化

12.3

1

3

12.18

20.9

不液化

14.5

1

3

13.5

22.3

不液化

9

4.9

0.8

3

7.86

11.2

不液化

19

4.6

0.9

3

7.62

8.5

不液化

7.5

0.9

3

9.36

16.6

不液化

11.2

0.9

3

11.58

17.0

不液化

14.0

0.9

3

13.26

23.4

不液化

16.8

0.9

3

13.86

28.1

不液化

19.5

0.9

3

13.86

35.4

不液化

23

4.8

1

3

7.68

14.1

不液化

10.9

1

3

11.34

18.4

不液化

14.3

1

3

13.38

19.0

不液化

17.3

1

3

13.8

20.3

不液化

19.6

1

3

13.8

21.3

不液化

27

5.3

1

3

7.98

13.8

不液化

7.5

1

3

9.3

23.8

不液化

10.3

1

3

10.98

24.1

不液化

13.3

1

3

12.78

25.3

不液化

17.3

1

3

13.8

25.6

不液化

(注:

地下水位按实测值上浮2米考虑)

判别结果:

场区地基土不液化。

八、地基土评价

各层地基土评价如下:

①杂填土:

为新近形成,成份复杂,土质不均,结构松散,不宜作天然地基。

②粉质粘土:

在场区分布较普遍(局部缺失),土质较均匀,具有一定承载力,可作一般浅基础持力层。

③粘土:

在场区分布较普遍(局部缺失),土质较均匀,但性质较差,若作为基础下卧层时,应对其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

④中砂:

此层场区普遍分布,土质较均匀,且承载力较高,性质较好,是较好的基础持力层、桩端持力层及下卧层。

④1粘土:

在场区分布较普遍(局部缺失),承载力低,不宜作基础持力层、桩端持力层。

作为下卧层时,应对其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

九、结论及建议

根据野外钻探、现场原位试验及室土工试验结果判定:

场地各层地基土分布较稳定,除②粉质粘土、④中砂外,其它性质较差,场区无不良地质现象,水位埋藏稍浅,适宜于本次建筑用地。

1、建筑基础方案建议:

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对荷重较小的建筑物可考虑采用浅基础,但应对其及下卧层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对荷重较大建筑建议采用螺旋钻孔压灌桩或静压管桩基础,以④中砂层为桩端持力层,也可按纯摩擦桩进行设计。

2、市标准冻深为1.2米,①杂填土无冻胀性,②粉质粘土为强冻胀土,冻胀类型为Ⅳ类。

3、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地基土特征周期为0.35s。

4、建筑场地地貌单一,地层分布较稳定,地下水埋藏较浅,无可液化土层,场地为对建筑物抗震一般地段。

杂填土、③粘土、④1粘土为软弱土;②粉质粘土为中软土;④中砂为中硬土。

估算场区20米深度围岩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为140m/s≤Vse≤250m/s,覆盖层厚度大于5米,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5、环保措施:

进行基础施工时应及时将残土残渣清除,避免污染环境,确保人身安全,避免事故的发生,做到文明施工,安全生产。

十、其它

1、若采用浅基础,在满足冻深的前提下应尽量浅埋,以充分利用性质较好的②粉质粘土。

基础开挖后应立即施工,防止粘性土被水浸泡或长期曝晒,影响地基土层的性质。

2、基础施工时,应及时通知勘察设计人员进行验槽,以确认和检验持力层强度及其均匀性,必要时可进行施工期补充勘察。

3、若采用桩基础,其承载力应以现场载荷试验为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