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0227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4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8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8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8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8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8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8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8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8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8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8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8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8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8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8页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8页
亲,该文档总共9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docx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健康管理概论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

 

社会)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

 

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

 

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

 

其目的是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的八大目标:

 

1.完善健康和福利

 

2.减少健康危险因素

 

3.预防疾病高危人群患病

 

4.易化疾病的早期诊断

 

5.增加临床效用、效率

 

6.避免可预防的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7.消除或减少无效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

 

8.对疾病结局作出度量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和改进健康管理的特点:

 

标准化足量化个体化系统化健康管理的三个基本步骤:

 

1.了解和掌握健康,开展健康信息收集和健康检查

 

2.关心和评价健康,开展健康风险评价和健康评估

 

3.干预和促进健康,开展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

 

健康风险评估是手段,健康干预是关键,健康促进是目的

 

健康管理的五个服务流程:

 

1.健康调查与健康体检

 

2.健康评估

 

3.个人健康咨询

 

4.个人健康管理后续服务

 

5.专项的健康和疾病管理服务健康管理的六个基本策略:

 

1.生活方式管理

 

2.需求管理

 

3.疾病管理

 

4.灾难性病伤管理

 

5.残疾管理

 

6.综合群体健康管理生活方式管理的特点:

 

1.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体的健康责任和作用

 

2.以预防为主,有效整合三级预防生活方式的四大干预技术:

 

教育激励训练营销

 

影响需求管理的四大主要因素:

 

1.患病率

 

2.感知到的需要

 

3.消费者选择偏好

 

4.健康因素以外的动机(残疾补贴、请病假的能力等)

 

需求管理的策略:

 

1.小时电话就诊和健康咨询

 

2.转诊服务

 

3.基于互联网的卫生信息数据库

 

4.健康课堂

 

5.服务预约

 

疾病管理的三个特点:

 

1.目标人群是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

 

2.不以单个病例和(或)其单次就诊事件为中心,而关注个体或群体连续性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

 

3.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干预措施的综合协调至关重要

 

灾难性病伤管理的五大特点:

 

1.转诊及时

 

2.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订出适宜的医疗服务计划

 

3.具备一支包含多种医学专科及综合业务能力的服务队伍,能够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多种医疗服务需要

 

4.最大程度地帮助病人进行自我管理

 

5.尽可能使患者及其家人满意

 

残疾管理的八大目标:

 

1.防止残疾恶化

 

2.注重功能性能力

 

3.设定实际康复和返工的期望值

 

4.详细说明限制事项和可行事项

 

5.评估医学和社会心理学因素

 

6.与病人和雇主进行有效沟通

 

7.有需要时要考虑复职情况

 

8.实行循环管理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1.强调预防为主,防患未然

 

2.坚持共建共享,全民参与

 

3.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规划(2017—2025)

 

1.突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和社会性

 

2.强调慢性病防控的个人健康责任

 

3.行动计划与预期目标明确可操作

 

基本卫生保健的五大原则:

 

1.合理布局

 

2.社区参与

 

3.预防为主

 

4.适宜技术

 

5.综合利用

 

基本卫生保健的四个方面:

 

1.促进健康

 

2.预防保健

 

3.合理治疗

 

4.社区康复

 

基本卫生保健的八项内容:

 

1.对当前主要卫生问题及其预防和控制方法的健康教育

 

2.改善食品供应和合理营养

 

3.供应足够的安全卫生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

 

4.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

 

5.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6.预防和控制地方病

 

7.常见病和外伤和合理治疗

 

8.提供基本药物

 

基本卫生保健的特点:

 

社会性群众性艰巨性长期性

 

基本卫生保健的意义:

 

1.充分享有健康权

 

2.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提高人人健康水平

 

4.提高精神文明水平

 

第二章临床医学基础知识

 

临床医学的学科分类:

 

1.按治疗手段分:

以药物治疗为主的内科学,以手术治疗为主的外科学,理疗学,放射治疗学,核医学,营养治疗学和心理治疗学。

 

2.按治疗对象分:

妇产科学,儿科学,老年病学,围生医学,危重病医学,职业病学。

 

3.按人体系统或解剖部位分:

口腔科学,神经病学,心血管内科,泌尿外科,胸外科。

 

4.按病种分:

结核病学,肿瘤学,精神病学。

 

5.按诊断手段分:

临床病理学,医学检验学,放射诊断学,超声诊断学。

 

临床医学的四大主要特征:

 

1.临床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

 

2.临床工作具有探索性

 

3.临床医学启动医学研究

 

4.临床医学检验医学成果

 

临床医学的发展趋势:

 

1.微观深入与宏观扩展

 

2.学科体系分化与综合

 

3.医学与高科技的结合日益密切

 

现代医学主要诊断方法和技术:

 

1.问诊和病史采集(患者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和家族史)

 

2.体格检查(视诊、触诊、叩诊、听诊)

 

3.实验诊断(血液学检验、体液与排泄物检验、生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病原学检验)

 

4.医学影像检查(X线成像、CT检查、超声成像、磁共振成像MRI)

 

5.其他临床辅助检查(心电图、核医学、内镜检查)

 

现代医学主要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

 

3.介入治疗

 

4.物理疗法

 

5.生活方式干预治疗

 

6.心理治疗

 

药物选择的原则:

 

1.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选择用药

 

2.根据药物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特点来选择药物

 

3.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来选择用药

 

4.根据药物的价格或效应来选择用药

 

临床医学和健康管理的相互关系:

临床医学是学科基础,健康管理是学科延伸。

临床医学和健康管理的主要区别:

临床医学

健康管理

服务目的不同

已病人为中心,研究疾病的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健康

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为

风险因素预防为重点

重点

服务对象不同

患有各种疾病的人群

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

性病风险人群和慢性病早期

康复人群

服务模式不同

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

全面检测、风险评估、有效

 

辅助检查确定诊断后,采用干预和连续跟踪

 

药物、手术、介入放射和物

 

理疗法等技术实施治疗

 

第三章预防医学基础知识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

 

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预防医学的三大特点:

 

1.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者。

 

2.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重点研究健康影响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预防的有效手段和效益

 

3.采取的对策既有针对于个体预防疾病的干预,更重视保障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社会性措施。

 

预防医学的五大学科体系:

 

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环境卫生科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卫生管理学

 

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

 

1.环境因素:

 

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制度与政策、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社会支持网络、教育、就业和工作条件)

 

物质环境(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建筑环境)

 

2.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不合理饮食、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身体活动、不安全性行为、吸毒、药物依赖等

 

3.生物遗传因素

 

4.卫生服务

 

三级预防策略:

 

一.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根本性预防

 

1.个人的健康教育,注意合理营养和体格锻炼

 

2.有组织地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疾病

 

3.做好婚前检查和禁止近亲结婚,预防传染性疾病

 

4.做好妊娠和儿童期的卫生保健

 

5.化学预防(服用药物来预防某些疾病发生的高危个体)

 

6.针对公众健康制定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和公共政策

 

二.第二级预防

 

1.三早(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五早(对于传染病除了三早,也要早报告、早隔离)

 

三.第三级预防

 

对已患某些疾病的人,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

 

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主要促进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患者尽

 

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临床预防服务概念及内容:

 

概念:

临床预防服务指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的“患者”病伤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然

 

后实施个体的干预措施来促进和预防疾病。

 

内容:

健康咨询、健康筛检、预防接种

 

1.健康咨询:

通过手机求医者的健康危险因素,与求医者共同制定改变不良健康行为的计划。

劝阻吸烟、增进身体活动、增进健康饮食、保持正常体重、预防意外伤害和事故、预防HIV以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等。

 

2.健康筛检:

运用快速、简便的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在健康人中发现未被识别的患者或有健康缺陷的人,以便及早进行干预,属于二级预防。

 

A.定期测量血压

 

B.称量体重

 

C.血脂的测定

 

D.视敏度筛查

 

E.听力测试

 

F.子宫颈癌筛检

 

G.乳腺癌筛检

 

H.结肠、直肠癌筛检

 

I.口腔科检查

 

3.化学预防:

对无症状的人使用药物、营养素生物制剂或其他天然物质作为第一级预防措施,提高人群抵抗疾病的能力以预防某些疾病。

 

A.对育龄或怀孕的妇女和幼儿补充含铁物质来降低罹患缺铁性贫血的危险

 

B.补充氟化物降低龋齿患病率

 

C.孕妇补充叶酸降低神经管缺陷婴儿出生的危险

 

D.对特定人群采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脏病、脑卒中,以及某些肿瘤等。

 

社区公共卫生实施的原则:

 

1.以健康为中心

 

2.以人群为对象

 

3.以需求为导向

 

4.多部门合作

 

5.人人参与

 

国家节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2.健康教育

 

3.预防接种

 

4.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

 

5.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

 

6.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

 

7.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

 

8.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

 

9.严重精神患者健康管理服务

 

10.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服务

 

11.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12.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

 

职业病概念:

 

职业病是人们在工作环境中因直接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导致的疾病称为职业病。

 

工作有关疾病概念:

 

如果职业因素不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唯一直接因素,而是诸多因素之一,并且职业因素影响

 

了健康,促使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病情,而且通过控制有关职业因素,改善生

 

产劳动环境,可使得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缓解,这类疾病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职业病的特点:

 

1.病因明确。

为职业性有害因素,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可消除或减少疾病发生。

 

2.病因与疾病之间一般存在接触水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数

 

是可检测和识别的。

 

3.群体发病。

在接触同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患者。

 

4.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处理,预后康复效果较好。

 

5.重在预防,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

 

第四章常见慢性病

 

慢性病的五大特点:

 

1.病因复杂

 

2.起病隐匿

 

3.病程较长

 

4.难以治愈

 

5.预后较差

 

慢性病主要的危险因素:

 

1.吸烟

 

2.过量饮酒

 

3.不合理膳食

 

4.缺乏身体活动

 

5.其他因素(不良精神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

 

慢性病的主要社会危害:

 

1.慢性病严重危害居民健康

 

2.慢性病不断加重经济负担

 

常见慢性病类型:

 

恶性肿瘤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超

 

重、肥胖、骨质疏松和口腔疾病等

 

恶性肿瘤流行现状:

 

2015年,恶性肿瘤发病率前十位:

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直结肠癌乳腺癌宫颈癌脑

 

肿瘤胰腺癌甲状腺癌

 

恶性肿瘤概念:

 

恶性肿瘤是一大类疾病的统称,这些疾病的共同特征是体内某些细胞丧失了正常调控,出现

 

无节制的生长和异常分化,并发生局部组织浸润和远处转移。

从组织学是个分为上皮性的癌、

 

非上皮性的肉瘤和白血病。

 

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1.吸烟

 

2.乙型肝炎病毒及其他病毒感染(HBV、人乳头状瘤病毒、宫颈癌、巨细胞病毒、卡波西肉瘤、EB病毒、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和鼻咽癌)

 

3.膳食营养因素

 

4.职业危害(石棉致肺癌、间皮瘤,苯所致白血病,砷所致肺癌、皮肤癌。

 

5.其他危险因素(物理因素:

各类射线、辐射、磁场等;化学因素:

有害重金属、过量添加剂等;微生物因素:

病毒、霉菌等。

 

恶性肿瘤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1.胃癌:

问卷、胃功能检查、胃镜检查

 

2.肺癌:

低剂量螺旋CT检查

 

3.乳腺癌:

乳腺超声检查、乳腺X线检查(钼靶)、乳腺穿刺活检

 

4.宫颈癌:

乳头状病毒检查(HPV)、脱落细胞检查(TCT)

 

5.大肠癌:

便潜血、肿瘤标记物、肠镜检查

 

6.食管癌、肝癌、鼻咽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尚无公认的筛查及早期诊断方案。

 

高血压的概念和判断标准:

 

临床上高血压诊断哦判断标准为:

经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

 

舒张压≥90mmHg。

 

原因不明的高血压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大都需要终身治疗;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血压增高称为

 

继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的5%~10%,其中很多可经特异性治疗获得根治。

 

白大衣高血压隐性高血压

患者到医疗机构测量的血压高于患者到医疗机构测量血压<140/90mmHg,但

140/90mmHg,但动态血压24小时平均值<动态血压24小时平均值高于130/80mmHg或

130/80mmHg或者家庭自测血压<者家庭自测血压高于135/85mmHg。

135/85mmHg。

 

血压标准

收缩压(高压)

舒张压(低压)

正常血压

<120mmHg

<80mmHg

正常高值

120mmHg~140mmHg

80mmHg~90mmHg

高血压

≥140mmHg

≥90mmHg

1级高血压

140mmHg~159mmHg

90mmHg~99mmHg

2级高血压

160mmHg~179mmHg

100mmHg~109mmHg

3级高血压

≥180mmHg

≥110mmHg

 

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1.高钠、低钾膳食

 

2.体重超重和肥胖

 

3.饮酒

 

4.其他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工作压力过重、心理因素、高脂血症等)

 

2型糖尿病概念: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

 

作用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

 

甚至衰竭。

 

糖尿病诊断方法:

(糖尿病诊断尽可能依据静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的血糖检测结

 

果)

 

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nmoL200mg/dl()或

 

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nmoL(126mg/dl)或

 

3.OGTT实验中,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oL200mg/dl()

 

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

1.1型以及妊娠糖尿病等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少见,以

2型为主,约占90%

2.

男性略多于女性(11.1%比9.6%)

3.

民族间有差异,满汉较多,(14.7%~15%)藏族较低(4.3%)

4.

经济发达地区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城市高于农村

5.

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人群基数较大

6.

肥胖和超重糖尿病患者显著增加,

BMI越高,糖尿病患病率越高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

 

2.肥胖(或超重)

 

3.身体活动不足

 

4.膳食因素

 

5.早期营养

 

6.糖耐量损害

 

7.胰岛素抵抗

 

8.高血压及其他易患因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概念:

 

简称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阻塞,或在此

 

基础上合并痉挛,以及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或梗死的一种心脏病。

 

冠心病的五大分型: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2.心绞痛

 

3.心肌梗死

 

4.缺血性心肌病

 

5.猝死

 

冠心病危险因素:

 

1.高血压:

血压越高,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

 

2.血脂异常和高胆固醇血症:

人群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成正比

 

3.超重和肥胖:

肥胖能使血压和血清胆固醇升高

 

4.糖尿病:

冠心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5.生活方式(吸烟、饮食、身体活动)

 

6.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

 

7.其他(病史、精神压力等)

 

脑卒中概念及内容:

 

脑卒中是指一组发病急骤的脑血管病,又称急性脑血管病事件。

俗称“脑中风”或“中风”。

 

脑卒中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和脑梗死

 

脑卒中的临床表现:

 

一、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

 

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出现相应的

 

神经功能缺损。

 

临床特征只要有:

 

1.多数在安静时急性起病,活动时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

 

2.病情多在几个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脑栓塞起病尤为急骤,一般数秒至数分钟内达到高峰。

 

3.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二、脑出血

 

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其临床特点为:

 

1.多在情绪激动或活动时急性起病

 

2.突发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可伴有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膜

 

刺激征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

 

是指脑组织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主要症状为:

突发剧烈头痛,持续不能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多伴有恶心、呕吐;可有短暂的

 

意识障碍及烦躁等精神症状,少数出现癫痫发作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1.高血压

 

2.心脏病

 

3.糖尿病

 

4.血脂异常

 

5.吸烟

 

6.饮酒

 

7.颈动脉狭窄

 

8.肥胖

 

9.缺乏身体活动

 

10.饮食营养不合理

 

11.代谢综合征

 

1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13.口服避孕药

 

14.促凝危险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概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进

 

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在除外慢性咳嗽的其他已知原因后,患者每年咳嗽、咳痰3个月以上,

 

并连续2年者。

 

肺气肿是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的破

 

坏而无明显的肺纤维化。

 

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可以诊断

 

为COPD。

 

COPD症状和体征:

 

1.慢性咳嗽:

通常为首发症状

 

2.咳痰

 

3.气短或呼吸困难

 

4.喘息和胸闷

 

5.全身性症状:

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精神抑郁等

 

COPD实验室诊断:

 

1.肺功能检查

 

2.胸部X线检查

 

3.血气检查

 

COPD的危险因素:

 

1.个体因素:

遗传

 

2.环境因素:

吸烟、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病毒感染

 

其他常见慢性病:

超重或肥胖、骨质疏松症、口腔健康

 

超重或肥胖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概念:

超重是指体重超过了相应身高所对应的正常标准,且介于正常和肥胖之间的身体状态;

 

肥胖是指体重在超重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并达到相应身高所对应的另一个标准后所呈现的一

 

种超体重身体状态。

 

判断指标: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BMI是评价18岁以上成人群体营养状况的常用指标,界限值为:

 

体重过低BMI<18.5kg/m2

 

正常体重18.5kg/m2≤BMI<24kg/m2

 

超重24kg/m2≤BMI<28kg/m2

 

肥胖BMI≥28kg/m2

 

超重或肥胖的主要因素:

 

1.遗传

 

2.饮食

 

3.活动

 

4.其他因素:

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

 

骨质疏松症概念: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进行性的骨骼系统疾病,其特征是骨组织的骨量低、骨骼微结构退化伴骨

 

脆性增加和易骨折。

 

骨质疏松的主要危险因素:

 

性别、年龄、种族、身材、体重、家族骨折史、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量、每日日照时长、

 

活动量、吸烟史、饮酒、饮茶或咖啡、过早绝经、怀孕次数、患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应用影

 

响骨代谢的药物等。

 

口腔健康定义和标准:

 

具有良好的口腔卫生、健全的口腔功能、没有口腔疾病

 

口腔健康具备以下要素:

 

1.没有任何疼痛和不适

 

2.良好的功能:

咀嚼、吞咽和语言功能

 

3.心理方面:

外观正常、不影响自尊、个人满意

 

4.社会方面:

不影响社会交流

 

口腔疾病对全身健康的主要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