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031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7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第一章绪论………………………………………………………2

第一节杭州西湖区地理位置…………………………………2

第二节杭州西湖区交通状况…………………………………2

第三节实习任务………………………………………………3

第四节目的要求………………………………………………3

第五节实习时间………………………………………………3

第二章地层…………………………………………………………4

第三章岩浆岩………………………………………………………5

第四章构造…………………………………………………………6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8

第六章资源环境地质………………………………………………10

溶洞的形成………………………………………………………10

西湖的成因………………………………………………………11

第七章结论…………………………………………………………11

路线一玉皇山…………………………………………………11

路线二南高峰…………………………………………………11

路线三宝石山…………………………………………………12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杭州西湖区地理位置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

杭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度16分、东经120度12分。

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

无霜期230-260天。

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

湖面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水面原面积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

水的平均深度在2.27米左右,最深处有5米多,最浅处不到1米。

如今伴随着“西湖西进”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

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

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天引入钱塘江水约30万立方米,西湖水由原来的一年一换变成每月一换,透明度由原来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中国古代以西湖命名的湖有36个之多,其中以杭州西湖最著名,如单称西湖通常指的就是杭州西湖。

西湖是一个历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古迹遍布,山水秀丽,景色宜人。

西湖处处有胜景,历史上除有"钱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年评出的"新西湖十景"。

在以西湖为中心的60平方公理的园林风景区内,分布着主在风景名胜40多处,重点文物古迹30多处。

概括起来西湖风景主要以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园、七洞、八墓、九溪、十景为胜。

1982年西湖被确定为国家风景名胜区,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2007年5月8日,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

苏白两堤,桃柳夹岸。

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

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

而西湖的美景不仅春天独有,夏日里接天莲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细雨迷蒙中的楼台------无论你在何时来,都会领略到不同寻常的风采。

第二节杭州西湖区交通状况

杭州西湖区交通状况良好,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著名的国家级旅游景点,并没有出现过多的拥挤现象。

这些源于杭州的网络式密集的公交网,覆盖率广,大大减少了私家车的出行,方便了市民和游人的出行。

并且在杭州,提倡“车让人,人守规”的理念宣传,更好地为大家营造良好的出行安全。

在西湖区,可以乘坐观光路线,游览路线的公交在西湖游玩。

在此实践中,我们将乘坐观光8,游5,,504路,189路到达实习区域。

见图一。

图一

第三节实习任务

为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对地质学知识感性认识水平,增强学习兴趣,通过杭州野外地质实习需要理解、掌握下列地质现象及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1、掌握罗盘的使用(校正,定点,产状测量)。

2、掌握观看地形地质图的判读。

3、掌握野外记录格式,素描图的绘制,重要地质现象的描述等的基本技能。

4、观察不同时期岩石特征。

5、基本构造的判别。

如断层,背斜、向斜等。

6、溶洞的成因。

7、常见矿物,岩石,化石的认识及肉眼鉴定。

8、定位方法的学习。

9、西湖成因的解读。

第四节目的要求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野外对地质现象的实地考察,巩固提高课堂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知识,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地质工作习惯和地质工作精神,增强对地学知识的求知、探索兴趣。

第五节实习时间

时间:

2013年6月29——2013年7月3日

第二章地层

实习区及其附近出露的地层名称、代号及接触关系见表1

表1

地层名称、代号、接触名称

厚度(米)

 

 

二叠系

下统

栖霞组P1q

150

 

石炭系

 

上统

船山组C3c

141

中统

黄龙组C2h

128

下统

叶家塘组C1y

91

 

1、石炭系(C)

区内石炭系分布广泛,常组成向斜核部。

下石炭统以砂泥质沉积岩为主,中-上石炭统均为灰岩,由于其抗风化能力较强,常构成向斜山。

下统

叶家塘组(C1y):

区内分布较广,厚91米,与下伏珠藏坞组为假整合接触。

为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岩性为灰-灰白色中厚层石英砂岩、含砾中粗粒石英砂岩、石英砂砾岩,夹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砂质砂岩及黑色炭质页岩薄层,局部有构造加厚。

粉砂质岩石中可见水平纹层、微型舟状层理、交错层理等。

产线纹长身贝、舌形贝和瓣鳃类化石。

中统

黄龙组(C2h):

分布于万松岭、四眼井、水乐洞、龙井等地。

厚128米,与下伏叶家塘组为整合接触。

区内黄龙组岩性稳定,以灰白色厚层-块状层结晶灰岩为主,底部为白云岩或砂质白云岩,下部含白色燧石条带及团块;中上部具缝合线构造。

化石丰富,有纺锤蜓、小纺锤蜓、假史塔夫蜓、犬齿珊瑚等。

上统

船山组(C3c):

分布于玉皇山、翁家山、飞来峰等地,厚度142米,与下伏黄龙组为整合接触。

为灰、灰黑色中-厚层含燧石团块生物碎屑灰岩及含燧石灰岩。

下部具缝合线构造,中部含“船山球“,上部含燧石条带,燧石小而圆。

下部产麦粒蜓,中上部产假希瓦格蜓等。

2、二叠系(P)本区二叠系仅见下统,与石炭系整合接触。

下统

栖霞组(P1q):

分布于将台山、三台山、南高峰、玉泉等地,厚度150米左右,与下伏船山组为整合接触。

主要为灰黑色中-厚层状含燧石团块生物碎屑灰岩及含生物碎屑灰岩,燧石局部富集成层,本组含丰富的蜓类及珊瑚、苔藓虫、瓣鳃类化石。

如米斯蜓、多壁珊瑚、米契林珊瑚、新轮皱贝、拟纺锤蜓、南京蜓。

本组底部发育一层约数米厚的灰色、灰黑色(风化后为褐黄色)泥质粉砂岩,通常称其为梁山段或梁山层。

第三章岩浆岩

1、实习区岩浆岩类型:

岩浆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的不断变化,以及最后冷凝成岩石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火成岩)。

根据岩浆是侵入地壳之中或是喷出地表,岩浆作用可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相应地,所形成的岩石分别称为侵入岩和喷出岩(或火山岩)。

实习区岩浆岩主要是酸性(SiO2>65%)喷出岩,侵入岩不发育,地表均以脉岩产出。

2、实习区岩浆岩成分:

酸性熔浆富含SiO2和挥发组分,温度低,冷却快,粘性大,流动慢。

冷却后形成颜色较浅的岩石,称流纹岩。

酸性熔浆表面迅速冷凝成薄壳并由于强烈收缩而破裂,下面熔浆继续流动,使表层薄壳再次破碎并翻滚、粘结,形成块状熔岩。

在宝石山紫云洞处,可以发现流纹岩。

在蛤蟆峰沿途中可以观察到块状熔岩。

3、实习区岩浆岩结构:

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状和矿物之间相互关系等特征。

显晶质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比较粗大,肉眼可辨别(侵入岩)。

颗粒大小———5———2———0.2mm

粗粒中细

隐晶质结构-矿物颗粒肉眼和放大镜都看不见,但显微镜下可识别。

玻璃质结构-矿物没有结晶,岩石断面光滑。

是岩浆喷出地表迅速冷却而成。

喷出岩特有的结构。

等粒结构-矿物全部结晶,各晶体大小相等。

斑状结构-岩石中比较粗大的矿物晶体散布在较细小的物质之中的结构。

大的晶体称为斑晶,细小的物质称为基质。

文象结构-具有某种特殊外形的细小石英嵌晶包于钾长石中。

形如古代的象形文字。

4、岩浆岩构造:

岩石各组成部分在岩石中的排列方式或充填方式。

流纹构造-岩石中不同颜色或不同粒度的条纹、拉长了的气孔以及长条状矿物沿一定方式排列形成的外貌。

喷出地表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迅速冷却而保留下来的。

代表矿物:

流纹岩。

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岩石中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园形或椭园状空洞,称气孔状构造。

迅速冷却,气体空间保留下来。

若气孔被硅质、钙质等充填,形成杏仁状构造。

代表矿物:

玄武岩。

块状构造-矿物排列比较均匀。

代表矿物:

闪长岩、花岗岩。

5、实习区常见矿物

砂岩:

由石英颗粒(沙子)形成,结构稳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主要含硅、钙、黏土和氧化铁。

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

绝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

灰岩:

几乎由纯的方解石构成,其它成分的总含量常在5%以下,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粘土矿物、石英粉砂、铁质微粒、海绿石、有机质等。

在与砂岩过渡的灰岩中可含较多陆源碎屑,白云石化也可使白云石含量增加。

第四章构造

1、实习区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风化作用(weathering):

在外因作用下,岩石发生机械崩解或化学分解,变成松散的碎屑或土壤。

剥蚀作用(denudation):

岩石因机械作用或化学作用而被剥蚀。

如河岸岩石被流水冲刷,导致河岸后退;山顶被剥蚀而变矮。

搬运作用(transportation):

风化、剥蚀的产物被搬运到它处。

搬运方式有多种。

(1)机械搬运-流水、冰川、风搬运泥、砂、砾等;

(2)化学搬运-真溶液或胶体溶液,以离子形式或胶体质点被水搬运;如石灰岩溶于水之后,以Ca2+,HCO3-离子形式搬运;长石风化后形成粘土矿物、二氧化硅在水中呈胶体质点被搬运。

(3)生物搬运-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吸取介质中的化学元素营养自己,死亡后在一定的地方堆积下来。

沉积作用:

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

如流水搬运物在河流转弯处、湖口或河口因流速减慢而沉积;风的搬运物因风力减弱或受阻而堆积。

固结成岩作用:

松散沉积物转变为坚硬岩石的过程,称固结成岩作用。

(1)机械沉积(mechanicalsedimentation)-指被搬运的碎屑物质,因为介质物理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堆积的过程。

这种介质物理条件的改变,如流速、风速的降低等。

机械搬运物按机械方式沉积,受重力支配。

重的物质搬运近且先沉积,轻的搬运远而后沉积。

(2)化学沉积(chemicalsedimentation)-是指水介质中以胶体溶液和真溶液形式搬运的物质,当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时产生沉淀的过程。

化学搬运物沉淀作用受化学反应的规律支配。

在真溶液中溶解度小的物质搬运近且先沉淀,易溶物质后沉淀;水中胶体质点的沉积是通过与电解质的中和作用或正、负胶体中和作用,或水的蒸发作用等。

(3)生物沉积(biologicalsedimentation)-是指与生物生命活动及生物遗体紧密相关的沉积作用。

可表现为生物遗体直接堆积;另外还表现为间接的方式。

生物有机体直接发生堆积。

如钙质骨骼生物堆积,成为石灰岩;植物被埋后转变成煤。

(4)生物化学沉积作用-生物作用与化学作用可以共同起作用而引起物质的沉积。

如铁细菌吸收水中的铁而沉淀出铁矿。

石灰岩(碳酸盐灰泥,原以为化学沉积,实有生物作用参与,也可能就是生物作用)。

2、实习区成岩作用方式

压实作用-上覆沉积物压力使孔隙变少、水份挤出、变硬。

胶结作用-碎屑沉积物的粒间孔隙之中有水溶液,它在成岩过程中会发生化学沉淀,这些物质使碎屑胶结变硬。

这种化学沉淀物称为胶结物,如SiO2,Fe2O3.nH2O,CaCO3等。

粘土及细粉砂等细碎屑物也可起胶结作用,它们称为杂基,杂基是机械沉积的细粒部分。

胶结物和杂基统称为填隙物。

重结晶作用-非晶质或结晶微细的沉积物因环境的改变而重新结晶或晶粒长大、加粗,从而使矿物紧密嵌合。

主要发生于化学沉积物或生物化学沉积物中。

新矿物的生长-沉积物中不稳定矿物溶解或发生化学变化,导致若干化学成分重新组合或结合成新矿物,从而使沉积物变硬。

固结时间、固结程度差别很大,有的易固结(如温泉中沉淀的CaCO3),有的难(如某些粘土,几千万年后仍呈塑性状态)。

岩石固结成岩后,若因构造运动露出地表,又进入新一轮的风化作用、剥蚀作用。

3、实习区沉积岩结构构造

碎屑颗粒大小:

砾-2mm-砂-0.063-粉砂-0.004mm-泥

碎屑结构:

砾状结构(砾状-园状,角砾状-棱角状),砂状结构,粉砂状结构

砾岩、砂岩颗粒肉眼可辨;粉砂岩放大镜下可辨颗粒,手搓具粗糙感;泥质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下才可辨,手搓具滑感。

磨园度(棱角被磨损的程度):

园状,次园状,次棱角状,棱角状。

分选性:

碎屑颗粒粗细均匀程度。

大小均匀者,分选性好,大小混杂者,分选性差。

沉积构造(单层厚度)

>1m-块状层1m-厚层-0.5m-中厚层-0.1m-薄层-0.01m-微薄层<0.01m

(1)成层性:

据层厚可分为:

块状层厚层中厚层薄层微薄层

(2)层理构造:

水平层理,斜层理,递变层理(粒序层理)

(3)层面构造:

波痕,泥裂,印模(底面突起)

(4)结核:

钙质结核,黄铁矿结核

成分

(1)颗粒:

岩屑-原先岩石的碎块,主要见于砾岩、粗砂岩中;

矿屑-石英,长石,白云母等;

生物碎片-植物茎,叶,动物个体或碎片;

火山碎屑物。

(2)胶结物:

钙质(CaCO3),硅质(SiO2),铁质,泥质.

颜色

取决于成分和沉积环境。

铁质胶结-红色,钙质胶结-白,灰色,含炭质-黑色.

氧化环境-红色,还原环境-黑色。

玉皇山岩石外表为黑色,经过还原作用,说明该地区原来是海洋,属于海相。

在该地区的岩石中还可以发现许多海生化石,可以作为辅证。

4、实习区出现的褶皱

背斜:

岩层时代中央老,两侧新,通常表现为往上拱起的弯曲,但在变质岩区有例外。

在平面图(地质图上),也表现为中间岩层老两侧新。

向斜:

一般表现为向下弯。

岩层时代中央新,两侧老。

在平面图上也表现为中间新两侧老。

确定褶曲类型必须根据时代新老,不能仅仅根据形态,特别是在变质岩区,有岩层倒转现象。

实习区在南高峰与玉皇山之间地处洼地,两山的岩层为二叠系下统的栖霞组,石炭系上统的船山组、中统的黄龙组。

而两山之间的岩层为石炭系下统的叶家塘组,属于两边新,中间老,即是背斜,形成谷地。

5、实习区断层

断层面倾斜时,断盘有上、下之分,位于断层面以上的断块叫上盘,位于断层面以下的叫下盘;断层面直立时,往往以方向说明,如称断层的东盘或西盘。

按两盘相对运动分,相对上升的断块叫上升盘,相对下降的断块叫下降盘。

上升盘与上盘不见得一致,上升盘可以是上盘,也可是下盘;反之亦然。

正断层(normalfault)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其断层面常常较陡,倾角一般在45°以上,断层线也比较平直,通常是在拉张和重力作用下形成的。

逆断层(reversefault)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其倾角有陡有缓,如断层面倾角小于45°常称为逆掩断层或冲断层(thrust)。

逆断层一般是在较强的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在玉皇山山顶的盘山公路,发现断层,属于正断层。

见图二。

图二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杭州市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

近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

地震活动与球川一萧山深断裂、昌化-余姚深断裂以及临安-马金深断裂自全新世初以来多次活动有关,尤其与前两个深断裂交叉部位的活动关系最大。

地震多为弱震(3级~5级以下)和微震(1级~3级以下)。

就杭州实习区地层来说,位于江南地层区和扬子地层区的交接地带,出露的地层具有过渡型的特点,以下古生界表现尤为显著,如下中奥陶统与扬子地层区(如南京)相似,上奥陶统与江南地层区(如浙西)相似,但泥盆系以上与扬子地层区相似。

实习区自震旦纪至二叠纪经历了长期地台发展阶段,印支运动以后进入陆缘活动阶段,从构造运动和沉积环境来看,大致经历了下列4个地层发展时期:

1、震旦纪-志留纪

晚寒武世,余杭荆山至望江山沉积了白云岩,化石稀少,为浅水、盐度高的局部浅海环境,仅产圆货贝,属扬子沉积区。

早奥陶世,随钱塘海盆扩大,荆山一带生物群已有江南及扬子型混生现象,所以本区拟为江南-扬子过渡区。

中、晚奥陶世,海侵加剧,成为浅海-滨海环境,沉积类复理式建造和碳酸盐地层,厚度很大(可达千米)。

早志留世,继续海侵,本区属滨海潮坪还原环境(沉积300-400米泥砂岩,富产腕足类)。

中、晚志留世地壳抬升,钱塘海盆逐渐收缩,才沉积巨厚的以长石石英岩屑为主的粗碎屑岩,表明当时属氧化条件下的滨海-三角洲环境。

2、泥盆纪-二叠纪

志留纪晚期,受加里东运动影响,本区缓慢抬升成陆,沉积间断,早石炭世缺少沉积。

中、晚石炭世进入海侵时期,先沉积了黄龙灰岩,与晚泥盆世珠藏坞组均呈平行不整合,局部海盆边缘呈小角度不整合接触。

随后,连续沉积了船山组生物碎屑灰岩。

早二叠世,地壳抬升,水体变浅,沉积盆地趋于封闭滞流环境,沉积了夹有燧石条带的栖霞灰岩和丁家山组硅质岩。

二叠纪末,东吴运动使钱塘台拗再次成陆,经受剥蚀、直至三叠纪。

3、三叠纪-白垩纪

三叠纪晚期,印支运动席卷整个古生代地层,形成西湖复向斜,并伴生许多断层破碎带,从而造就了今日所见的杭州地区的构造格局。

受印支运动影响,本区缺失下、中侏罗统。

晚侏罗世,葛岭等地发生强烈火山喷发,堆积中酸性-酸性为主的火山碎屑岩。

火山喷发有三个旋回,所以葛岭等地火山碎屑岩段分为三个亚段。

在晚侏罗世,除火山活动外,尚有少量岩浆侵入和断块构造,使印支期褶皱形态受到破坏。

燕山晚期区域应力场由挤压变为拉张,富春江-钱塘江断陷沉积了下白垩统朝川组的河流相紫红色碎屑岩。

4、第三纪-第四纪

直入第三纪之后,本区发生差异性升降为主的地壳运动,缺失第三系至第四系下更新统沉积。

中更新世在山麓地带形成湿热气候的网纹状红土;上更新世有山前坡麓地带冲洪积及坡积;全新世山间河谷堆积为混杂粘土砂卵石层,平原地带由于海水进退交复,除冲积之外、尚有海积、湖积夹泥炭。

晚近时期的升降运动造成山区岩溶洞穴的成层性,以及与之相应的夷平面,按高程可分:

一级夷平面:

215-225米南高峰千人洞、南高峰南侧;

二级夷平面:

170-175米烟霞洞、紫来洞;

三级夷平面:

90-110米将台山东侧、龙井寺附近、水乐洞、慈云洞;

四级夷平面:

50-85米将台山西南坡及采石场附近、北观音洞、蝙蝠洞;

三级基座阶地:

15-45米梯云岭、玉乳洞、石屋洞、玉皇山和莲花峰的坡脚、南观音洞、飞来峰脚;

一级海蚀超河漫滩阶地:

10米南观音洞南边

其次,沿富春江-钱塘江两岸也发育三级基座阶地,高程40米左右,同时也发育高程不同的夷平面。

球川-萧山深断裂在晚近时期多次活动,沿断裂带表现低频弱震。

第六章资源环境地质

杭州地区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有着许多自然形成的旅游圣地。

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我们实习地区发现有褐铁矿,磁铁矿,碧玉,燧石,石英。

杭州地区的地质景观极为丰富,在实习区附近有著名的西湖,虎跑泉,玉泉,灵山洞,紫来洞,紫云洞,飞来峰,南高峰,宝石山,玉皇山等等。

杭州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七大故都之一,是浙江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副省级城市。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

杭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

市区面积683Km2,人口171万。

杭州有着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

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水库占8%,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和以大涌潮闻名的钱塘江穿城而过。

杭州西部、中部和南部属浙西中低山丘陵,东北部属浙北平原,江河纵横,湖泊密布,物产丰富。

杭州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人间天堂”之美誉。

山水秀丽,以西湖湖光山色最为出众,山间溪流、岩洞和清泉引人入胜,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灵隐寺、岳王庙、六和塔、三潭印月——不胜枚举;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有晋代葛洪进行过长期的科学试验,有造就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发明者——北宋时代的毕升,有岳飞、于谦、张苍水、龚自珍、秋瑾等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同样在这里,也有内外地质作用也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杭州地区的景观极为丰富,在实习区的各个景点相关解释如下:

1、杭州的岩洞

杭州地区的岩洞按其成因可以分为二大类,一类是发育于石炭、二叠系石灰岩地区的卡斯特溶洞,如灵山洞、紫来洞、石屋洞、玉乳洞等;另一类是崩坍岩洞,如葛岭地区的紫云洞、卧云洞等。

卡斯特(又称岩溶)是指:

可溶性岩石经水(主要是地下水)溶蚀为主产生的各种地表和地下地形以及作用的过程。

常见岩溶地貌有:

溶沟、石芽、石林、落水洞、塌陷漏斗、溶洞、地下湖、溶蚀谷、天生桥、溶蚀盆地、峰林等等。

溶洞内由于地下水沉积作用可形成各种各样的石钟乳、石笋、石柱。

溶洞是由于地下水沿着断裂破碎带、节理裂隙等径流通道对可溶性岩石不断溶蚀形成的。

在形成过程中也常伴有机械崩塌作用。

环抱西湖的飞来峰、南高峰、九跃山、玉皇山、将台山、紫阳山以及吴山等均由石炭、二叠系石灰岩组成,这些可溶性岩石为洞穴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于各组灰岩地层的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等差异以及地形、构造条件不一,故溶洞发育状况不一。

黄龙组、船山组主要是厚层结晶灰岩,含碳酸钙成分高,卡斯特现象发育。

将台山的蝙蝠洞、南高峰的烟霞洞、水乐洞、千人洞、飞来峰的玉乳洞、老虎洞等洞穴均发育在此二组地层中。

栖霞组灰岩由于含杂质(硅质、泥质、炭质等)较多,除玉皇山紫来洞受断层控制较为壮观外,洞穴发育相对较弱。

除了岩性影响外,褶皱和断层在卡斯特洞穴形成过程中直接影响或控制了洞穴展布格局和形态。

本区向斜多为灰岩组成,在向斜翘起端和转折部位,节理密集,断裂发育,加上有利的地形条件,常循破裂系统或层面生成规模较大的洞穴。

从断层分布来看,北东、北北东向断层规模大,发育深,影响带也宽,有利于形成地下径流带,促成了大中型岩洞的形成。

如紫来洞是受北东向断层制约,洞身长80米,宽10-20米,高2-8米。

其它方向断层常控制中小型洞穴发育,如烟霞洞沿南北向断层伸展,洞长40米,宽1-5米,高1.5-5米。

又如水乐洞,主要受北东东向密集节理带控制,洞长80米,宽2-4米,高1-7.5米。

新构造运动造成本区间歇抬升,致使岩洞分布具有成层性。

在现有基准面以上,大致可分为三层,即海拔160-180米一层,如千人洞、烟霞洞、紫来洞;海拔80-90米一层,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