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区野外实习报告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6467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地区野外实习报告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杭州地区野外实习报告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杭州地区野外实习报告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杭州地区野外实习报告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杭州地区野外实习报告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杭州地区野外实习报告册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杭州地区野外实习报告册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杭州地区野外实习报告册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杭州地区野外实习报告册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杭州地区野外实习报告册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地区野外实习报告册文档格式.docx

《杭州地区野外实习报告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地区野外实习报告册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杭州地区野外实习报告册文档格式.docx

1、学会正确熟练地使用地质罗盘仪和地质图;

2、学会识别层理和节理,以及判断岩性;

3、观察当地的常绿阔叶林及其相关的特征;

4、观察河流阶地和河流的侵蚀状况;

5、测量并分析岩层的产状,了解西湖及杭州地貌形成演变过程。

(二)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

(1)使学生在认识当地的地质、地貌、土壤和植物等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组成成份特征的过程中,将课堂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相互应证,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有关专业理论的理解;

(2)使学生在对当地的自然地理现象形成和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生产实践意义的认识、把握和探究中,提高自身对事物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野外自然地理研究的工作方法,为今后组织中学生地理课外活动或参加地理调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三)实习路线:

7月8日:

浙江大学之江分校——白塔山下

7月9日:

吴山-云居山-万松龄-凤凰山-将台山-玉皇山-紫来洞

7月10日:

杭州花圃—紫云洞—宝石山—宝石山顶—宝石流霞—摇摆石—保俶塔。

7月11日:

龙井-棋盘山-天马山-法净寺-飞来峰-北高峰-老东岳

7月12日:

青龙山-石屋洞-水乐洞-烟霞洞

(四)实习时间:

7月8日-7月12日

一、地质与地貌部分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皱带,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层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组成比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假岩溶地貌,流水地貌和重力地貌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

杭州地区地层以吴山、龙坞、钱江、古荡为东、西、南、北之界线,可见下述由老到新的地层:

1、奥陶系(o)仅见上统,分布在区西南一隅

上统上段文昌组:

厚322米以上。

下部为黄绿、灰褐色中厚、厚层岩屑粉砂岩、细砂岩及砂质泥岩交互而成的类复理式韵律层。

上部为褐灰色中厚层岩屑细砂岩,夹薄层泥岩、粉砂岩。

2、志留系(s)出露较齐全,由西部向西南部呈弧形分布

1)中统康山群:

厚423—471米。

下段灰黄色中厚层中、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薄层及条带。

中段灰黄、灰绿色中厚、薄层泥岩,夹粉砂质泥岩、粉砂岩;

上段灰黄色中厚、厚层岩屑中细砂岩,夹泥岩、粉砂岩薄层。

与下伏大白地组整合接触。

分布在老东岳、龙坞驹和九溪口等地。

2)下统上段大白地组:

为灰、灰黑色石英细砂岩和黄绿色泥岩、紫红色粉砂岩互层,有少腿贝、斜视虫等化石产出,厚度759—842米,在太清里沟两边均有出露。

3)下统下段安吉组:

厚303米。

下部为灰黄、黄绿色泥岩,夹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产腕足、三叶虫、腹足类化石。

上部为灰褐色、黄绿色中厚层粉细砂岩,夹裔层泥岩。

与下伏文昌组整合接触。

在太清里沟西边出露。

3.泥盆系(D)

1)上统下段西湖组:

厚约286米。

下部为浅灰、灰白色中厚层石英含砾粗、中砂岩、细中砂岩,具大型斜层理及楔状层理,常见冲刷面。

中部为灰白、白色厚、中厚层石英砂砾岩、粗砂岩、粗中砂岩,粒度粗并多具粒序韵律结构;

具水平大型低角度斜交层理。

上部为浅灰色中厚、薄层中细砂岩,常夹粉细砂岩及粉砂质泥岩薄层,多具缓波状层理,向上粒度变细、夹层增多。

假整合于唐家坞组之上。

在白塔山、天马山--中天竺等地广泛分布。

2)上统唐家坞组:

厚约667米,下段为青灰、灰绿、灰紫色石英长石细砂岩、粉砂岩,下部具水平、微斜及波状层理,可见流水波痕,上部层理不发育为一厚层块状层,剖面常具下细上粗的逆粒序韵律结构。

中段底部具冲刷面,为灰、灰绿色长石、石英中、细砂岩,岩性单一,层理不明显,有时具低角度交错层理。

上段为紫色厚层岩屑石英细中砂岩,向上石英含量增多,粒度变粗并含少量砾石,上部具板状交错层理、流水波浪,并可见冲剧面。

该群地层出露在北高峰、天竺山、九溪和六和塔等地。

4.石炭系:

(c)

1)上统船山组:

为灰色含“船山球”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结合和燧石条带的灰岩,缝合线较发育,产假希瓦格蜓化石,厚度143米,分布在飞来峰、翁家山、九曜山等地。

2)黄龙组:

为灰白、灰、浅肉红色厚层块状结晶灰岩,含粉红色方解石细脉,底部为硅质岩,产小纺锥蜓,大齿珊瑚等化石,后185米,分布在玉皇山坡麓、四眼井,水乐洞、龙井等地。

3)叶家塘组:

在龙井有舒克贝、圆突贝等化石,厚度为75—110米,主要分布在蛇形山、青龙山、杨梅岭等地。

4)珠藏坞组:

厚160—180米。

下部为紫红色、灰黄色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浅灰色中厚、厚层石英细、中砂岩及含砾粗砂岩,富含白云母片。

上部为灰白色中厚、厚层石英细、中砂岩及含砾粗砂岩,富含白云母片,偶夹紫红色薄层泥岩、泥质粉砂岩。

本组以砂岩富含白云母片,分选磨圆较差有别于西湖组,砂岩向上增多并粒度变粗。

与下伏西湖组整合接触。

零星分布在中天竺、龙井、四眼井和白塔岭等地。

5.二叠系:

(p)实习区仅见下统出露

1)丁家山组:

为黑色硅质岩、泥质灰岩、砂质页岩和磷质页岩,含磷结核和铜矿晶体,产腹菊石,菲莉普三叶虫和海绵骨针等化石,厚度大于150米,分布与丁家山、三台山东麓、将台山有零星。

2)茅口组:

总体上以含生物灰岩为主,产类标志属化石,分布于南高峰、将台山、凤凰山、城隍山等地。

3)栖霞组:

为灰黑色中至厚层含燧石团块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黑色页岩、粉砂岩、泥岩或硅质岩,产米斯蜓、四射珊瑚和三叶虫等化石,厚度245米。

6.侏罗系:

(J)

上统第一段:

分布在宝石山、葛岭、白沙山、孤山等地,根据火山喷发间断及岩性特征,可分为三个亚段。

7.白垩系:

(k)

下统朝川组:

沿钱江零星分布于六和塔、梵村、珊瑚沙等地,岩性为紫红色凝灰质砂岩、粉砂岩、泥岩,局部地段为凝灰质砾岩,厚度34米,与上覆、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8.第四系:

(Q)分布广泛,成因类型复杂。

参考资料及附表:

白塔山下:

石英砂岩西湖组

走向

NW304°

ES102°

倾向

218°

170°

倾角

50°

69°

吴山:

二叠系—下统—茅口组

走向

ES260°

ES143°

175°

NE60°

45°

73°

将台山:

二叠系—下统—楼霞组

WS218°

WS216°

NW306°

SE302°

76°

玉皇山:

逆断层向斜

NE87°

SE142°

ES219°

NE78°

WS177°

SW230°

NW310°

ES163°

52°

40°

20°

60°

紫云洞:

NW220°

SW231°

NE305°

NW321°

天马山:

珠藏玛组

NE73°

NE270°

ES178°

ES185°

71°

青龙山:

石英砂岩石碳系—中统—叶家辉组

ES110°

WS195°

WS183°

NW294°

70°

水乐洞形态水平剖面:

水乐洞为“烟霞三洞”之一,洞中不但奇石嶙峋,更以水景闻名。

此洞全长约60米,有两处入口,中以天然巨岩相隔。

左面入口有方形泉池,跨过池上石梁入内,空间豁然开朗,状若矮屋,为两入口交汇处。

二、土壤地理部分

杭州地区地形隶属于我国东南沿海丘陵的以部分,丘陵高度一般载200-300米,最高峰天竺山412.5米,地势由西向东逐级下降,直至淹没于西湖水体,然后于东部大平原相蝉联。

目前已处露的地层有:

①泥盆纪的西湖组砂岩,岩性坚硬,构成杭州西部外围群山;

②中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黄龙灰岩、船山灰岩荷栖霞汇演,“喀斯特”现象比较发育,构成杭州西部内围山丘;

③早二叠世纪的丁家山页岩,岩性较软易蚀,处于杭州复向斜轴部,形成西湖西伴丁家山低丘;

④晚侏罗世的火山碎屑岩,构成横亘西湖北岸的长丘,此外尚有面积颇广的第四纪红土砾石层和近代冲击、湖积层。

上述这些不同时代和不同性质的母岩,在长期的风化、淋溶及其产物的搬运和堆积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成土母质。

一般可分为残积物、坡积物、洪积——冲积物和湖积物等积类。

土壤分布受地表环境的制约,不同环境中,土壤分布具有不同的类型组合特点。

一、山区土壤

杭州市山地面积较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土壤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53.5%。

山地土壤的分布规律较明显,一般形成以红壤为基带,以红壤、黄壤为主体的土壤垂直带谱。

其中,红壤土类分布在海拔650~700米以下,黄壤土类分布在红壤土类之上。

当山体植被保存较好时,此界线高度下移;

当植被状况较差时,界线高度上推。

在山体中、下部的红壤带中,主要出现的是黄红壤亚类,黄红壤下面是红壤亚类,红壤亚类的面积很小。

两者界线一般在海拔150米左右,但变异较大。

由于山体中、下部人为活动影响强烈,植被破坏及土壤侵蚀较严重,土壤分布较为复杂。

坡度较平缓处常有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出现,土壤性质受到耕作影响;

而坡度陡峭处,则常有粗骨土出现,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较大范围的基岩裸露现象。

此外,山体下部海拔相对较低处,母岩出露类型较多,常出现有石灰(岩)土和紫色土等;

在山体中上部,母质变化及人为活动影响较小,土壤分布规律清楚。

局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顶夷平面上,则因湿度大、坡度缓、排水不畅和植被茂盛等原因,分布有小面积的山地草甸土。

二、低丘缓坡区土壤

杭州市低丘缓坡区面积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该区土壤分布规律不明显,土壤类型繁多,受人为因素影响强烈,多形成以红壤土类和水稻土土类为主的不同形式的自然土壤——耕作土壤组合。

在第四纪红土低丘缓坡区,自高而低,在岗背、坡麓和岙垄处,可相应依次出现有黄筋泥、黄筋泥田、老黄筋泥田等;

在紫色砂岩分布区,常出现有紫砂土、紫泥土、紫泥砂田组合;

在石灰岩分布区,一般也出现有油黄泥或油红泥与黄油泥田的组合形式;

在凝灰岩、流纹岩等分布区,主要土壤有黄泥砂土、黄泥土、黄泥田、黄泥砂田等。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随着母岩类型、地形坡度和人为利用等的变化,土壤呈复区组合形式分布。

三、河谷平原区土壤

该地貌类型区土壤的出现和分布主要由河流沉积条件决定,土壤质地变化规律明显。

河谷地区自然土壤多为沉积层理发育的潮土,多数已辟为水田,土壤组合类型以潮土、水稻土为主。

自河床两边向谷地两侧,依次出现有卵石清水砂、清水砂、砂田、培泥砂田、培泥田、半砂田、泥质田、泥筋田等。

各类型土壤分布与河流平行,呈条带状。

河流从上游至下游,由于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沉积物类型、质地等均不相同,土壤类型和组合特点也不一样。

上游因山高坡陡,谷狭水急,洪积作用占绝对优势,出现的土种简单,且界线分明;

中游因坡降趋缓,谷地趋宽,水流分选性增强,河漫滩开始发育等,土种不断增多,土界逐渐过渡;

下游则因水流进一步减缓,河漫滩发育成河谷冲积平原,沉积物深厚,质地匀细,往往出现大面积泥质田,而畈心常因地势低洼,土壤内排水不良等原因,出现有小面积的烂泥田等潜育水稻土种类。

四、杭州市区土壤

杭州市区有红壤、潮土和水稻土3个土类。

红壤。

市区红壤面积1万余公顷。

其中红壤亚类面积占10%弱,主要分布在留下、龙坞、转塘等乡(镇);

黄红壤亚类面积约占80%,主要分布在西湖、龙坞、转塘、周浦等乡(镇);

红壤性土亚类占10%强,主要分布在西湖、周浦、四季青等乡。

潮土。

潮土是重要的旱作土壤。

龙坞、西湖等乡河谷的老冲积物上发育有泥砂土;

祥符、古荡等水网平原乡(镇)的塘、田、河边的高墩地上发育有堆叠土;

笕桥、彭埠、四季青等地处高亢平原向水网平原过渡带的乡(镇)则广泛分布着粉泥土和淡涂泥。

其中,经长期定向培育而成的乌松土和乌潮土适宜蔬菜生产,被称为“老菜园土”,已成为杭城的蔬菜基地。

水稻土。

市区共有水稻土1.1万余公顷。

西湖区水稻土面积占60%强,拱墅区近30%,江干区占10%。

水稻土中以渗育水稻土亚类为主,占60%强;

潜育水稻土亚类最少,不足20公顷。

在水稻土的土属中,以小粉田面积最大,达2700余公顷,主要分布在西湖、祥符、古荡、留下、康桥、上塘、半山、石桥等乡(镇);

其它面积超过1000公顷的土属有粉泥田、培泥砂田、淡涂泥田等。

土壤调查记载表1

日期:

7月9日天气:

阴调查人:

肖学福

剖面所在地地形平面简图:

总号:

01剖面号码:

001观察地点:

万松龄

地形:

山地海拔高度:

152米坡度:

坡向:

土壤名称:

棕红壤土壤的当名称:

土壤母质:

红壤土层厚度:

1-2米分布面积:

地下水位:

排水及浇灌情况:

指示植物及指示动物:

针叶林室内处理方式:

植物(组成、密度、高度、分布状况和根系):

常绿阔叶林,针叶林

地质及地形断面图:

土壤的生产特性及其利用状况:

不适宜开垦种植,未开发利用

侵蚀状况:

不是十分的明显

剖面性态

层 次

腐殖质层淋溶淀积层

深度(公分)

0-5050-95

溶淀情况

颜 色

棕色棕红

质 地

轻壤土粘土

湿 度

润潮

结 构

团粒团粒

松紧度

疏松紧实

孔 隙

大多小少

植物根

++++

动物穴

有无

新生体

锈纹铁子

侵入体

塑料袋爬行痕迹小石块

腐殖质

枯枝落叶动物骨,干

PH 值

<

7<

7

石灰质

无无

盐 碱

过渡特点

颜色不同

三、植物地理部分

杭州市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其东半部属钱塘江下游、太湖平原植被片,西半部属天目山、古田山丘陵山地植被片。

植物区系的温带、亚热带东亚区系成分的特征显著。

植被垂直分布是:

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为常绿阔叶次生林,但多数丘陵为马尾松林,毛竹林,人工杉木林,茶、桑、果园;

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海拔1000米以上中山多落叶阔叶树。

全市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由于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原生常绿阔叶林的分布面积越来越小,现存的次生常绿阔叶林也仅分布在一些交通不便、坡度陡峻的地段,而针叶林分布却很广,约占丘陵山地面积的80~85%。

具体主要植被类型有:

以马尾松、山木为主,伴有石枥、木荷常绿阔叶树种的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于梅家坞、五云山、北高峰,而由马尾松、白枥、朴树、化香、梧桐构成的落叶阔叶树种的针阔混交林则多分布于凤凰山、宝石山等地;

以马尾松林为主的亚热带针叶林,多分布于天竺山、北高峰、万松岭、虎跑山、葛岭等地;

以苦槠林、木荷林、青冈林、米槠林、杜英林为主成片分布的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别分布于棋盘山、黄龙洞、五云山、玉皇山等地;

以化香、黄连木、麻栎林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多分布于九曜山、玉皇山、南高峰、龙井寺、飞来峰的灰岩山坡;

竹林分布普遍,以云栖、韬光、黄龙洞、法相寺、大青岭最为茂密。

以青栲、紫楠、大叶锥栗和青冈、苦槠、麻栎、白枥等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于灵隐、烟霞洞、法相寺等景点保护区;

四、人文地理部分

杭州历史悠久,早在4700多年前就产生了良渚文化,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定都于此,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杭州文化积淀深厚,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发展系列。

西湖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椽,无不带着历史的印记。

西湖边的名人遗踪:

杭州文风鼎盛,名人辈出,而渊源深厚的江南文明也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历代的帝王将相、逸士高人。

他们不但在杭州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为西湖的风景凭添几分历史的凝重。

“杭州”的来历:

相传大禹到会稽(今绍兴)赴诸侯大会,在此“舍杭(杭,方舟)登陆”,因称“禹杭”,后来演变成“余杭”,隋代开始正式出现“杭州”这个地名。

杭州又名钱塘。

相传古代海潮侵袭,有当地豪门募钱筑堤,名“钱唐”,唐代为了避国讳改为“钱塘”。

杭州的景点与文化:

杭州作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有着许多著名的景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中尤以灵隐寺、六和塔、飞来峰、岳王庙、西泠印社、龙井、虎跑泉、西湖十景等最为著名。

而在文化方面,在当地人民的努力下,杭州陆续建成了代表中华文化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良渚文化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张小泉剪刀博物馆等,使文化内涵更为丰盈。

杭州还将重点保护、建设好一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区,如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区、五代吴越文化保护区、南宋皇城遗址保护区、孤山清行宫保护区、鼓楼明末清初民居保护区等,继续兴建一批历史名人纪念馆和专题博物馆,使杭州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仍保留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之风貌。

个人实习小结

2011年7月7日09地理科学班学生在陈老师、徐老师的带领下,利用一周的时间顺利完成了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任务。

通过这次野外的实习与实践,加深了我对课本中理论知识的巩固,以及加强了我的动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本次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共7天,这7天里我们去过许多地质地貌明显的地方,比如杭州凤凰山、北高峰、南高峰等;

还考察了杭州地区的人文景观,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考察的任务。

这次野外实习活动中我们的指导老师陈永林,徐祥明两位老师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感谢二位老师。

实习人:

肖学福

2011年7月12日

指导老师评语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