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0456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15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

《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

矿专线k1+155立交桥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

一.工程概况

1.编制依据、编制原则

1.1编制依据

矿专线k1+150立交桥工程设计文件。

现行铁路设计、施工规范、验收评定标准及有关文件。

我单位对施工现场实地踏勘、调查的资料。

我单位对积累的成熟技术、施工方法以及多年来从事工程的施工经验。

我单位可调用到本标段的各类资源。

1.2编制原则

严格执行和遵守招标文件要求及有关规范各项条款的规定,做到统一标准,规范编制。

实施项目法管理,应用动态网络控制技术,优化配置施工所需各项资源。

科学安排各项工程施工顺序,做到统筹安排、均衡生产。

有针对性地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优化施工方案,并通过自始至终对施工现场进行全过程的严密监控,实施全方位动态管理,确保优质、高效、如期、安全地完成本标段施工任务。

坚持文明施工,减少植被破坏,控制水土流失和污染,做好环境保护。

尽量减小对居民干扰。

2.工程概况

2.1桥址处概况:

新建立交桥中心线与铁路交叉处里程为矿专线K1+150m,道路与铁路切线交叉右角75°,全桥斜长29.61m(顺公路方向),顺铁路方向长19.88m,全高8.34m,框构桥按斜交布置。

矿专线和林专线接轨于通霍线,道口处线路均为43kg/m标准轨,混凝土枕曲线(R=400m)地段。

路基顶宽为23m,高4m。

2.2桥位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震基本烈度等自然情况:

桥址处地层为地表土、粉质粘土、砾沙、残积土、全风化泥岩。

地表土,褐色,可塑,层厚0.4~0.6m。

粉质粘土,褐色,黄褐色,可塑-软塑状态,层厚2.1~3.1m,基本承载力130kpa。

砾砂,黄褐色,中密,基本承载力260kpa。

残积土:

黑色,可塑状态,层厚1.7-2.8m,基本承载力170kpa。

全风化泥岩:

黑褐色,可塑-硬塑状态,可见厚度4.2-5.9m,基本承载力200kpa。

桥址处地下水埋深2.6-3.6m,相对水位标高-7.33m,此地区地下水位历年7.8月最高,4.5月最低。

土的最大冻结深度2.4m。

地震基本烈度Ⅵ度。

2.3主要技术标准

铁路设计活载:

中——活载

公路活载:

城市B级

地道桥净高:

机动车道:

4.5m

非机动车道:

3.0m

2.4主要工程量

细目号

细目名称

单位

数量

1

框构主体砼C35

m3

1456.5

2

钢筋

T

262.2

3

TQF—1防水层

589

4

钢纤维砼

m3

589

5

热沥青二层

451

6

工作坑挖土方

m3

11630

7

滑板砼C20

m3

143

8

钢筋

t

3.22

9

后背梁砼C20

m3

21.2

10

滑板碎石垫层

m3

215

11

滑板润滑层

712

12

后背槽钢桩

40

13

后背填土

m3

2408

14

后背M10浆砌片石

m3

1820

15

人行道栏杆

m

46

16

拆除道口

1

17

工作坑回填土

m3

45

18

线路放散并锁定

Km

2

19

线路加固

m

56 

20

泵房

M2

23.75

21

U型槽C35

M3

2353

22

钢筋

211.8

23

引道挡墙C20

M3

1262

24

沉井C20

M3

124.38

2.5施工的难点及重点

按照控制本标段施工工期网络图,在关键线上的关键工作是基坑开挖、框构浇筑与养生、框构桥顶进、U型槽、路面,这五项工作如果有一项工作拖后,就要影响工程总工期,为此制定此三项关键工程的施工方案来保证本标段项目的总工期。

二.施工组织设计

1.施工组织总体方案

1.1总体目标

质量:

工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

工期:

按甲方要求时间开工,工期120天。

安全:

消灭一切人身伤亡、火灾、机械设备、行车等安全事故。

现场管理:

达到文明施工和环保要求,建立安全文明标准工地。

1.2施工总体方案

以线路加固、基坑开挖、桥主体浇筑混凝土为控制工期的关键,由此展开各阶段施工总体部署,以各分项、分部工程施工工期保证单位工程施工工期,以单位工程施工工期保证总工期。

线路加固采用纵横抬梁加固方案,线路加固期间限速45Km/h。

纵横梁采用55C工字钢组成。

 

信号工程:

主要为排迁和防护,需在基坑开挖前完成。

电力工程:

排迁电力杆。

通信工程:

主要为排迁和防护,需在基坑开挖前完成。

1.3项目组织机构及任务划分

 

项目组织机构图

矿专线k1+150立交桥工程项目部

平改立项目经理部

项目经理

技术负责人

 

线路施工队

桥梁顶进施工队

桥梁预制施工队

办公

房间施工队

1.3.1项目经理部人员职责及权限

1.3.1.1项目经理部对所辖范围内各类人员质量与权限的落实,负有管理责任。

1.3.1.2项目经理

具体执行质量体系要素与质量活动内容,确保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实现;

对项目经理部的单项工程及特殊过程的产品生产、负责按施工指导文件,施工规范标准,合理配备所需资源,对生产产品质量负有直接责任;

负责生产所需机具设备的平衡管理,保证生产正常有序进行;

负责安全质量管理及安全技术装备的使用管理;

负责产品交付前的防护及保修期间服务;

负责提报工程项目所需的资源计划。

1.3.1.3技术负责人

负责施工组织方案和技术标准规范的执行;

按施工设计,文件图纸做好现场调查,实际测量、定位,技术交底,下达作业标准、作业指导书、规范作业方法,负责执行结果及原始资料记录的填写;

负责各工序的衔接,跟踪指导和监督,及时解决有关技术问题,有权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对施工生产过程形成的成品、半成品,项目经理部根据产品的不同特点制定搬运方案。

对违反规范要求,影响工程质量的行为有权制止或越级上报。

1.3.1.4安质负责人

具体安全质量标准的检验与监督

负责生产过程中检验和试验、检查、测量和试验设备,

检验状态的具体操作控制,填写各种记录;

对发现不合格报单,报送有关领导和部门。

1.3.1.5物资负责人

负责所辖范围内物质管理工作;

按各自分工权限负责物资采购工作;

负责产品搬运,贮存及不合格品的管理,并对产品验证检验,计量及可追溯性的操作,填写相关记录;

对到达生产现场的物资进行检验,按照《检验试验程序》办理;

负责所需专用品的管理。

1.3.1.6设备负责人:

负责所辖范围内在用设备的管理,确保设备完好,满足质量要求;

负责设备的一、二级保养及维修;

负责设备管理相关文件资料、记录的管理。

1.3.1.7财务负责人

负责所辖管理范围内成本管理及核算,保证质量体系运行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1.3.1.8劳资负责人

按质量体系运行要求选拔、配备、调剂岗位操作人员;

负责岗位前培训;

负责岗前培训的组织工作。

1.3.1.9工长(班长)

负责各岗位按照施工技术交底、操作规范和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搞好工区(班组)的日常生产管理,确保生产有效有序进行;

针对施工生产中影响产品的各种因素,按照施工生产变化及流程要求,操作波动及检验、试验、计量结果,及时调整操作,确保施工生产产品质量标准;

写各种原始记录。

1.3.1.10操作工人

按照施工规范及作业指导书进行岗位操作,实施工序质量控制,确保施工质量在所有工序中符合标准要求;

对本职、本岗位影响质量要素的工艺参数进行监控,及时调整。

1.3.2施工任务的划分:

桥梁预制队:

负责框构主体预制及桥梁附属、U型槽、路面。

桥梁顶进队:

负责工作坑开挖、框构桥顶进。

线路队:

线路加固、维修养护、线路恢复。

房建施工队:

泵房及沉井、排水。

1.4总体施工原则;

根据本标段的既有线路情况和投标人现场调查结果,以突出安全和质量为主体,我们确定以下三个原则:

1.4.1平行施工作业的原则

以排迁工程、基坑开挖、框构桥主体浇筑混凝土、顶进作业、装修和修复工程、U型槽、路面为关键线路,合理利用网络技术,平行安排其他施工作业。

1.4.2先主体后附属的原则

根据进度安排情况,合理安排附属工程的施工时间,在桥主体工程完成后在开始附属工程施工,以保证安全和质量。

1.4.3均衡分配劳力的原则

根据该工程的施工进度要求,利用网络技术,合理配备劳动力,避免劳力不足与窝工,同时加强劳力资源管理和加大培训力度,以保证足够的技术力量投入到该工程中。

2.施工总平面布置

2.1依据现场实际情况及平面布置图进行施工现场临时设施的搭设,完成水、电、消防、管线及设备的安装布设。

2.2做好施工通道、材料堆放场地的平整硬化工作,做好排水沟及排水管道的施工。

详见施工平面布置图。

3.施工工艺和方法

3.1降水井施工

因本桥址地下水位较高,在有地下水土质中进行框构桥顶进施工,能否将地下水降至工作坑底以下0.5~1.0m以上,是影响顶进速度、安全、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本次降水采用井点降水法。

施工时应认真按设计布置井距、井深打好降水井,并尽快安装降水设备进行降水试验等工作,为工作坑开挖创造条件。

为保证充分发挥降水井应有的效能,井口应做适当加固并封闭,防线路加固时遭到破坏,影响降水效果,影响顶进施工。

3.2工作坑 

3.2.1开挖工作坑

开挖工作坑根据线路平面、现场地形、地物条件以及施工需要,在保证排水和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挖填土数量,并缩短顶进长度。

在铁路北侧,坡脚外开挖工作坑,开挖前在坑后沿夯填后背土。

作业坑两侧及前面边坡均按1:

1放坡,后面在后背土间砌筑片石形成盾构,工作坑采用一台挖掘机开挖,工作坑底进行碎石夯实平整。

工作坑两侧设排水沟和2处集水井。

3.2.2工作坑滑板

滑板中心线与框构桥中心线一致。

滑板长度,其前端应比桥身长1.2m以上,后端与后背相连,两侧比桥身宽1.5m。

本工程的滑板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滑板与原基底接触部分,采用在滑板下设锚梁的防滑措施。

滑板顶面的平整度:

2.0m长度范围内凹凸差不超过5㎜。

本工程采用2.0m×2.0m的方格网控制高程法进行施工。

为防止顶进中产生“扎头”或“抬头”的现象,滑板顶面的坡度,需做成前(靠路基侧)高后低的仰坡,坡度为3‰。

为了消除框构桥顶进启动后与进入路基前的空顶阶段的方向偏差,在滑板两侧设钢轨方向桩,与滑板同时灌筑。

槽钢方向墩每隔3.5m立一个,高出滑板0.3m,深入底板以下0.45m,距侧墙20㎝,以便导向。

3.2.3润滑隔离层

为防止工作坑滑板与预制桥身底板相粘接和减少首次启动顶力,在工作坑滑板顶面铺设润滑隔离层。

当工作坑滑板顶面干燥后,浇一层石蜡油,厚约3㎜,石蜡油凝固后,撒一层0.2~1.0㎜厚的滑石粉,接着铺上一层或二层油毛毡。

油毛毡接缝处压茬并使接茬口朝路基方向。

3.3框构桥预制

灌筑框构桥箱身混凝土时分三次施工,第一次灌筑底板(包括下梗肋)761.2立米。

达设计强度的50%后,再绑扎上部钢筋与支模,强度达到70%后,第二次灌筑边中墙下部3.91米混凝土227.8立米。

强度达到70%后第三次浇筑顶部混凝土。

具体要求如下:

3.3.1模板选用

框构桥除顶板下采用钢模上铺木模外,其余均采用钢模板施工,模板符合下列规定:

保证混凝土结构和构件各部分设计形状、尺寸和相互间位置正确。

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重力、侧压力及施工中可能产生的各项荷载。

接缝不漏浆.制作简单,安装方便,便于拆卸和多次使用。

能与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特征、施工条件和浇筑方法相适应。

与脚手架之间不互相连接。

与混凝土相接触的表面涂刷脱模剂,脱模剂同时具有防锈作用。

模板使用后按规定修整保存。

3.3.2模板制作和安装

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平整光滑。

模板上的重要拉杆用钢筋杆并配以垫圈。

钢筋混凝土薄壁结构用垫块支撑两侧模板,临时性木撑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及时撤除。

为了减小桥涵顶进时的阻力,模板支立直顺平整,不得出现鼓肚、错茬现象。

在桥涵箱身两侧前端2m范围内的外模,可向外放宽1㎝,使前端保持正误差,尾部为负误差,形成倒楔形,不能出现箱身前窄后宽的楔形现象。

3.3.3支撑脚手架

本工程的拱架使用木材结合碗扣式脚手架制作,拱架符合下列要求:

所用木材的材质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脆性木材以及弯曲不平、有蛀孔等缺陷和容易变形的木材严禁使用。

含水率不大于25%。

长杆件减少连接接头。

压力杆件纵向连接采用对接法,并扣以硬木或钢制的夹板,且联接牢固。

两相临立柱的连接接头必须分设在不同的水平面上。

桥内顶板支撑采用900mm×900mm布局支立组合碗扣式脚手架,上部铺100mm×100mm木方支撑,木方上部铺设钢模,钢模上再铺设木模板。

3.3.4钢筋

绑扎钢筋时注意以下事项:

钢筋上不能粘有油污及石蜡而影响与混凝土的粘结力。

焊接箱身底板钢筋时,在施焊地点铺设一块约0.5m的石棉板,随焊接位置移动,以免烧坏油毛毡隔离层。

3.3.5混凝土灌筑

桥涵箱身主要受力部位采用C35防水钢筋混凝土,要求抗渗标号为P8。

配合比的选择须适应施工方法。

灌筑混凝土时除按《铁路混凝土及砌石工程施工规范》办理外,还需注意下列事项:

灌筑前除检查模板与钢筋之外,还需详细检查刃脚、千斤顶托盘、钢护套、施工平台、车道拖板、抗剪力钢搭榫、插销等预埋铁件的位置与数量、以及电线管道等要正确无误。

并注意预留沉落量。

在灌筑抗渗、防冻混凝土时,可掺入外加剂,增加水泥用量及加强震捣等,以保证达到各项质量指标。

灌筑桥涵箱身混凝土分三阶段施工,各墙体施工缝中,宜加预埋连接短钢筋,以利于承受剪力。

同时各墙体施工缝不得在同一平面上。

桥涵箱身灌筑混凝土后,其外形尺寸容许误差:

桥涵箱身外形尺寸容许误差

序号

箱身部位

容许误差

注明

1

宽度

+50mm,-50mm

2

轴向长度

+50mm,-50mm

3

顶、底墙厚度

+20mm,-5mm

4

中、边墙厚度

+20mm,-5mm

5

梗胁

+3%,-3%

3.3.6刃角

顶进前端设钢筋混凝土刃角,由前端边墙下部三角形构成,起到减少开挖高度、支护开挖坡、导向和施工安全防护作用。

顶进后加筋补齐。

3.3.7防止桥身产生裂纹的措施

桥身在拆模时或拆模后,墙身有时出现水平裂纹,宽达0.3~0.5㎜,这是由于分次灌筑混凝土所致。

先灌筑箱身底板混凝土凝固后再灌筑墙身,墙身新灌筑的混凝土产生较大的水化热,与底板的温差较大,当墙身混凝土降温时,受到底板的牵制,就出现了裂纹现象。

为了消除裂纹现象在施工中采取下列措施:

重视混凝土灌筑质量,严格控制用水量,搅拌均匀,捣固认真,除用震捣器外,在角隅及钢筋密布之处用插钎捣实,精心养护,拆模要晚等。

低温入模,在夏季高温时可预冷骨料,如用地下水冲洗碎石,使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加冰拌合等。

3.3.8框构桥各部尺寸允许偏差表

基底高程允许偏差

地质类别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50mm

测量或拉线尺量检查

+50-20

基础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1

基础前后、左右边缘距设计中心线

±50

测量检查

2

基础顶面高程

±30

钢筋保护层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1

保护层设计厚度C≥35mm时

±10

2

保护层设计厚度25mm≤C<35mm

±5

3

保护层设计厚度C<25mm

±3

钢筋安装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1

双排钢筋排与排间距

±5

2

同一排受力钢筋间距

板、墙、大体积

±20

柱、梁

±10

3

分布钢筋间距

±20

4

箍筋间距

绑扎骨架

±20

点焊骨架

±10

5

弯曲点(加工偏差±20mm包括在内)

±30

框架式桥梁外形尺寸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1

宽度

±50

测量或尺量

2

轴向长度

±50

3

顶、底板厚度

+20-5

4

中、边墙厚度

+20-5

3.4框构防水层

框构混凝土除达到要求的抗渗性标号外,在框构顶面铺设防水层。

防水层采用TQF-1防水层做法,上铺设钢纤维混凝土保护层,并做成C30细石混凝土排水坡,框构侧面涂刷沥青两道。

3.5后背

后背是在框构桥顶进中籍以抗衡顶进反力的临时建筑物,是重要的设施,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达到安全可靠并便于拆除。

本工程采用钻孔桩后背,分配梁为C20钢筋混凝土,内部钢筋同滑板内纵筋焊接,分配梁同滑板做成一体。

3.6线路加固

在既有线顶进桥涵作业时,必须加固线路,确保行车安全和施工安全,本工程选用纵横抬梁法加固。

顶进中,线路保持正确的水平与方向位置,如发生变动及时调整。

3.6.1纵横抬梁加固措施

施工前应进行更换木枕、方枕作业。

3.6.1.1吊轨梁

吊轨梁组装形式为3-5-3,钢轨接头需错开1m以上,两端延伸最外横梁以外3至5m,并加设临时梭头,吊轨与其下面的木枕用φ22U型螺栓和扣板联在一起以增加其整体性和刚度。

3.6.1.2工字钢横梁

横梁采用55C工字钢组成,铺设间距为1.0m,横梁横向下穿股道,与股道上木枕及吊轨梁用U型卡子连接,支点一端安放在预制框构桥顶面上,另一端安放在线路路肩的枕木垛上。

为减少顶进时的阻力,每组横梁下垫以槽钢组成的滑道。

3.6.1.3工字钢纵梁

在两侧路肩采用3片55C工字钢,在股道上架设纵梁。

纵梁采用工字钢拼接,纵梁均用卡子与横梁连接,在两片工字钢间间隔一定距离安设支撑木。

两端支立于枕木垛上。

3.6.1.4防止线路横向移动

在横抬梁尽头处设双排槽钢桩及支架12个,防止线路在顶进中发生横向移动。

3.6.2线路加固注意事项

3.6.2.1施工期间注意地下管网的防护。

3.6.2.2铁路加固设备与绝缘设施应做好绝缘保护,在架设过程中,注意防止连电。

3.6.2.3铁路两侧既有信号、通信、电力设备在顶进前排迁,或与股道加固设备中的工字钢梁固定,确保它们正常运转。

3.6.3保证行车安全的措施.

在既有线上顶进桥涵,必须保证运行安全,其措施如下:

施工人员与车站值班人员加强联系,掌握列车运行情况,最大限度的利用行车空隙,对线路随时进行检查养护,并准备足够数量的道碴、方木、草袋、组织好人力和工具,一旦发生不良情况,立即进行抢修加固,必要时将箱涵刃脚处用木板封闭。

严禁冒险放行列车。

建立各项安全制度,设专职人员作巡回检查施工范围内线路和安全防护。

各工种间加强协作,互相配合,统一指挥。

做好交接班记录,避免交接班人员情况不明,盲目顶进。

为确保安全,严格执行在列车通过的时候不得顶进箱身。

在顶进期间,列车通过时,要求限制时速在25㎞。

顶进完成后,恢复线路的安全工作也极重要,不容疏忽。

3.6.4恢复线路:

箱身顶进就位后,尽快恢复线路,解除慢行。

3.7箱身顶进

3.7.1施工程序

籍事先筑好的后背,用千斤顶顶推桥身前进,随顶随挖箱内土方,将箱身顶入桥位。

程序如下:

3.7.2挖土平台

本工程的顶进框构桥箱身净高不大,为5.81m,不需在箱身内架设中平台,顶进时依据土质情况,按规范要求的坡度开挖,尽量减少天窗。

顶进出土采用推土机配合挖掘机协调开挖,自卸汽车运土。

3.7.3顶进方向的调整

常用的校正方法有下列几种:

箱身方向左右偏差调整的方法:

 

 

用增减一侧千斤顶的顶力;即开或关一侧千斤顶阀门,增加或减

少千斤顶顶力数。

如向左偏,即关闭减少右侧千斤顶,如向右偏侧反之。

轮流开动两边高压油泵调整;如向左偏就开左侧高压油泵,向右偏就开右侧高压油泵。

用后背顶铁(柱)调整;在加换顶铁时,可根据偏差的大小,将一侧顶铁楔紧,另一侧顶铁楔松。

如箱身前端向右偏,侧将右侧顶铁楔紧,左侧顶铁预留1~3cm的间隙,开泵后,则右侧先受力顶进,左侧不动。

调整时要摸索掌握规律性,并注意箱身受力不均时产生的变化状况。

前端左右两侧刃脚前,可在一侧超挖。

另一侧少挖土或不挖来调整方向。

如箱身前端向右偏,即在右侧刃脚前超挖20~50cm,左侧保持刃脚吃土20cm,由于顶进中的两侧刃脚阻力增减差别而达到纠偏的目的。

在箱身前端加横向支撑来调整;支撑一端支在箱身边墙上,另一端支在开挖面上,顶进时迫使其向被顶一侧调整。

3.7.4顶进中高程控制

纠正箱身“抬头”的方法:

检查底刃脚安装是否向上翘起过大,侧刃脚是否向里翘起过大,可以适当调整刃脚的角度,来纠正箱身“抬头”现象。

两侧挖土不够宽,易造成箱身“抬头”。

故可在两侧适当多挖。

箱身“抬头”量不大,可把开挖面挖到与箱底面平。

如“抬头”量较大,则在底刃脚前超挖20~30cm,宽度与箱身相同,同时使上刃脚不吃土,在顶进中逐步调整,在未达到设计高程时,酌情停止超挖以免又造成箱身“扎头”。

纠正箱身“扎头”的方法:

适当增加抬头力矩,即增加上刃脚的阻力,使上刃脚多吃土,底刃脚前不得超挖,逐步顶进调整。

吃土顶进;挖土时,开挖面基底保持在箱身底面以上8~10cm,利用船头坡将高出部分土壤压入箱底,纠正“扎头”。

调整刃脚角度,边刃脚增加向里翘的角度、底刃脚增加向上翘的角度。

如基底土壤松软时,可边换铺20~30cm厚的卵石、碎石、混凝土碎块,或混凝土板、灌筑速混凝土、打入短木桩、挖孔灌注白灰柱桩、砂桩等方法加固地基,增加承载力,籍以纠正“扎头”。

木支撑支顶;对小孔径涵可以在涵身前端加木支撑,支撑面在涵顶两侧。

经过几次顶换,“扎头”可以得到纠正。

用增加箱身后端平衡重的办法,改变箱身前端土壤受力状态,达到纠正“扎头”的目的。

注意增加重量后的逐步卸载问题,否则会出现“抬头”现象。

3.8泵房及沉井

3.8.1 沉井施工

3.8.1.1沉井基础施工

(1)沉井予制场地准备:

沉井施工前,为确保施工顺利进行,要对施工场地进行详细调密的平面设计布置,要结合各泵房所处位置的地质、地面、水深、水流等实际情况,对实施方案、施工方法和采取的辅助措施也要一一落实,以便具体操作。

(2)泵房位置为旱地,可在整平夯实的地面上制作沉井;当地下水位较低,可先将基坑地下水以上适当高程的土挖除制作沉井。

但地面的承载力必须满足制作一节沉井全部荷载所需承载力的要求。

(3)土内模采用挖土内模。

必须满足如下几个条件:

第一,土内模的形状和各部尺寸与设计沉井底节刃脚及隔墙一致;填土内模必须分层填筑并夯实。

第二、土模顶面的高度和承载力,应根据土质及荷重由计算确定。

第三、土内模制成型后,以水泥砂浆抹面层,并在水泥砂浆面铺油毛毡或塑料布,使其沉井砼与土模相隔离。

3.8.1.2 铺垫

铺垫是为了减小在制作沉井时,沉井刃脚对土模地面的压应力。

因此,铺垫应满足如下要求:

(1)土模在制模前应测放墩中心及纵横十字线,再进行铺垫,土内模应在沉井刃脚踏面下铺木板或用其他办法来提高刃脚踏面下地面的承压能力。

沉井需要枕木及短木方数量应通过计算应得。

(2)铺垫次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