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0637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复习提纲

(2012-11-2911:

50:

14)

转载▼

标签:

复习提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杂谈

分类:

悠悠乡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复习提纲

1、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思路中,“一条主线”是指以学生的(   )发展为主线。

2、“点面结合”的“点”是(   )的几个主要因素,“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   )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

3、“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   )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   )不同,螺旋上升。

4、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   )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   )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教师改进(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5、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加强公民素质教育,在课程中渗透了(   )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   )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   )地位,发挥着(   )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   )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8、判断:

“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是知识目标。

(   )

9、判断: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毎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

10、判断:

“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是能力与方法目标。

(   )

11、判断:

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内容是最高标准。

(   )

12、判断:

在教学时,必须严格按照“教学活动建议”的提示去做。

(  )

13、判断:

课程目标就是教学目标。

(   )

14、判断: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面面俱到,这才是对学生负责。

(   )

15、判断:

教学目标一旦确定就不可以再做调整。

(   )

16、判断: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

(   )

17、判断:

课程内容与目标对应的关系是分解和具体化。

(   )

18、判断: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和活动的对应关系是刚性的也是弹性的。

19、判断:

课程内容与教材、课时的对应关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0、判断:

课程内容删除了反邪教的内容。

21、判断:

课程内容增加了感恩的内容。

22、判断: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

(   )

23、判断: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程资源只有教科书和参考书。

(   )

24、判断:

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不能拓展任何内容。

(   )

25、《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颁布的时间?

26、2003——2010年,教育部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先后组织了几次修订?

27、简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的背景。

28、修订后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四大亮点是什么?

29、品德与社会课程坚持的方向(课程内容的内涵)是什么?

30、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是什么?

31、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有哪些?

32、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是什么?

33、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是什么?

34、品德与社会课程分目标包括哪三个方面(三维目标)?

35、谈谈你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的理解。

36、谈谈你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的理解。

37、谈谈你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的理解。

38、“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是属于哪个分目标?

39、“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是属于哪个分目标?

40、“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是属于哪个分目标?

41、“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是属于哪个分目标?

42、“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是属于哪个分目标?

43、“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是属于哪个分目标?

44、《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由哪四部分组成?

45、“我们的社区生活”增加了“第9条了解在公共生活中存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各种群体享有同等的公民权利,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歧视,不抱有偏见(高)”。

请你谈谈对这一条的理解。

46、课程内容后标注的(中)、(高)、(中高)表示什么意思?

47、在“实施建议”部分,关于“教学建议”有哪五条?

48、我们品德与社会教师要对哪四种教学活动方式加以重视?

49、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对哪三方面进行评价?

50、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问与答

一、本次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的重点是什么?

   答:

此次修订,各部分的修订重点分别为:

“前言”体现时代性和先进性;“课程目标”体现合理性和全面性;“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体现明确性和可行性;“实施建议”体现实用性和普及性。

 二、关于“课程性质”的修订有哪些?

答:

课程性质的描述是实验区教师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

为明确、准确地表述本课程的性质,体现德育核心的理念,一是从总体上修改了原文本将“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并列的提法;二是按照三个维度具体阐述了课程性质,使表述紧扣“性质”的含义,同时,删除原文中“目标”的表述,避免前后文的重复。

具体表述如下: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此次修订,从总体上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关于“课程理念”的修订有哪些?

答: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只对文字做了局部调整和重新梳理,使之更简洁。

如,增加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的表述;将“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改为“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使之和品德与生活课的表述有所区别,更符合课程名称;将“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改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使之聚焦,凸显课程本身的追求。

四、关于“课程设计”的修订有哪些?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订?

答:

此次修订,“课程设计”思路未做大的调整。

根据实验区的建议,调整了各个主题板块的名称,使之表述更加合理、一致,更易于理解和设计“线—面—点”的关系以及年级间的递进关系。

对“螺旋上升”的表述做了修改,删除了课程关系图和结构示意图等,使之更加简洁。

五、关于“课程目标”的修订有哪些?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订?

答:

(一)课程总目标。

为使课程目标更加简洁、清楚,有别于分类目标,在不改动原意的条件下,对文字做了简要处理。

修改后的总目标如下: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共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课程分目标。

修改分类目标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将社会发展、国家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纳入目标中,并考虑和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课是否衔接、表述的深浅程度是否适当、难易度是否符合该年龄段的学生的发展基础。

尽可能使每一条目标清晰、合理。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将“自尊自主”改为“自尊自律”;增加了“崇尚公平与公正”;将“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改为“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将“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改为“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将“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改为“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

2.“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中主要修改的内容包括:

将“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改为“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将第二条中“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改为“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等。

为降低难度,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删去“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的要求,改为: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中主要修改的内容包括:

将“初步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改为“理解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删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等。

其余各条主要是在行为动词上做了调整,以简化内容,降低难度,易于教师把握。

六、关于“内容标准”的修订有哪些?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订?

答:

内容标准部分总体上没有做大的修改,但为使内容安排更加合理,有助于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避免出现教材编写过于随意和教学深度难以把握的情况,在每一条内容标准后都标注了年段建议。

同时,考虑到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删减个别小学生难以理解的条目,适当调整、合并内容标准的条数,总条目数量有所减少。

在内容标准修订过程中,特别注重了“与时俱进”的理念。

根据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增加了荣辱感与知耻心,懂得感恩,爱护国家遗产的内容;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增加了珍爱生命、过积极健康生活、网络安全、网络道德、文明上网的内容,以及有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尊重他人权利、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等内容。

通过动词的表述适当降低难度,并和初中思想品德课一致,删除了学生难以理解、教师难以教学的条目,将“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改为“能够识别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参与迷信活动”等。

七、关于“实施建议”的修订有哪些?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订?

答:

这部分是本次修订中改动最大的的部分,我们着重细化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最主要的理由是要解决如何使课程标准更好地面向教师、为教师服务的问题。

为此,改变了以往过于原则化、理论化和概念化的表述,使之变为教师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的建议。

在“教学建议”部分,较为详细地阐释了每一条教学建议,以列举的方式解释了如何设计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教学空间,并对几种需要加以重视的教学活动的特点、目的和组织方式等做了说明。

在“评价建议”中,加入了“评价的实施和反馈”,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评价和有效运用评价的反馈功能。

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系统梳理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课程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方式结合起来,既帮助教师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又有助于教师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解读复习提纲

1、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是什么?

2、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3、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分目标包括哪些内容?

4、要切实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应具备哪些新观念?

品德与生活(社会)

  1.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性质是什么?

  2.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是什么?

  3.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6.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7.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8.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9.品德与生活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哪四个方面的目标?

  10.品德与社会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哪三个方面的目标?

  11.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中“健康安全地生活”包括哪三个方面的12项内容?

  12.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中“愉快积极地生活”包括哪些方面的9项内容?

  13.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中“负责人、有爱心地生活”包括哪些方面12项内容?

  14.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中“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包括哪些方面的10项内容?

  15.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中“我的健康成长“的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建议分别是什么?

  16.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中“我的家庭生活”的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建议分别是什么?

  17.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中“我们的学校生活”的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分别是什么?

  18.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中“我们的社区生活”的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建议分别是什么?

  19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中“我们的国家”的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建议分别是什么?

  20.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中“我们共同的世界”的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建议分别是什么?

  21.品德与生活课程有哪些教学建议?

 

  22.品德与社会课程有哪些教学建议?

  23.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建议有哪些?

  24.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建议有哪些?

  25.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材编写建议有哪些?

  26.品德与生活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是什么?

  27.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材编写建议是什么?

  28.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是什么?

  29.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比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有哪几点几点显著变化?

  30.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较,《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作了哪些修订?

塘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

其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

          

2、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 )型综合课程。

3、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4.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提升)。

5.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6、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

(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7、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和(学习结果)。

二、简答题:

1、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性质、核心是什么。

答:

性质:

(1)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

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

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核心:

(1)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是:

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

(2)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是: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2、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

答: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基本特征是:

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特征是: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3、请简要介绍课程开放性具体包括哪些方面的开放?

答:

开放性具体包括了以下几方面:

教材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内容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形式的开放性。

教学活动时间、场所、人员的开放性;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4、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总目标、分目标。

答:

《品德与生活》课程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分目标:

(1)情感与态度;

(2)行为与习惯;(3)知识与技能;(4)过程与方法。

《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分目标是:

(1)情感、态度、价值观;

(2)能力与方法;(3)知识。

5、简单阐述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

答:

(1)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2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3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4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2)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2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3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6、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具体阐述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

答:

三条主线是:

(1)儿童与自我;

(2)儿童与社会;(3)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1)健康、安全地生活;

(2)愉快、积极地生活;(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7、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1)品德与生活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哪些?

答:

品德与生活课程常用的教学形式有:

A:

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

B:

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

(2)试就其中一种活动形式举例说明。

答:

(略)

8、品德与生活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答:

教师观察记录、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儿童作品分析。

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以上方式、方法,并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创新,使其不断完善。

9、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教师应当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那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到哪几点?

答:

(1)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

    

(2)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环境资源。

    (3)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

三、分析题:

材料:

在校园里,王子齐经常听到班主任肖老师对他说:

“你怎么又打人了,我看你,就像小流氓一样,还是改不掉坏毛病……”“以后上课时手不准乱动,乱动就把你手剁掉!

”“期中考试又是你拖了我们班的后腿,真讨厌!

(一)请你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分析肖老师的行为。

2、有人说: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爱子是神,作为一个教师,你认为应该怎样爱班上的所有孩子,请举例说明。

答1:

罚都是错误的,也是违法的。

因为: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实施体罚、变相体罚以及其他侮辱人格的行为。

学生有过错,教师应当尽职尽责地进行教育,包括对其进行纪律处分。

答2:

举例说明。

四、教学活动设计。

要求:

活动设计的目标准确,能很好地表达教材意图,活动设计过程清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等。

答案: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