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1003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文档格式.docx

“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

”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

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

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B.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政府官员纪律松弛D.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军国主义的盛行

【解析】材料中德国老鞋匠借助皇帝的权威欺骗,这一个别事件不能反映社会全貌,不能体现出德国社会秩序的混乱,故A项错误;

1906年德国已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虽然具有专制色彩,但是并不同于专制体制,故B项错误;

材料只是讲述老鞋匠假扮军官骗取钱财的事,没有涉及政府官员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态度,不能反映出政府官员纪律松弛,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出皇帝和军队在德国社会的至高无上地位,反映出德国社会军国主义的盛行和弥漫,故D项正确。

2016年题组

1.(2016·

35)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

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

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有利于政局稳定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2.(2016·

12)德国19世纪中期仍处于分裂状态,促成德国实现统一的人物是(  )

A.马丁·

路德B.俾斯麦C.加尔文D.歌德

【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统一(俾斯麦)

【解析】马丁·

路德是宗教改革人物,促成的天主教的分裂,与德国统一不符,故A项错误;

德国统一的关键人物是“铁血宰相”俾斯麦,故B项正确;

加尔文是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主要活动在瑞士、法国,与德国无关,故C项错误

歌德是现实主义文学家,一生致力于文学艺术创作,与德国统一要求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6·

上海高考·

32)根据右侧《德意志帝国宪法》摘录,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德意志帝国特点的是(  )

A.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松散的联盟B.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的联邦国家

C.德意志帝国实现了普选制D.普鲁士邦在帝国中占据主导地位

【考点】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帝国法律高于各邦法律”,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实行联邦制,不是“松散的联盟”,故A项错误;

德意志有选举产生的议会行使立法权,保留世袭的君主,实现君主立宪制,因此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的联邦国家,最能反映其特点,故B项是最佳选项;

德意志帝国实现了普选制,但还存在秘密选举,不够全面,故C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

“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反映出普鲁士邦在帝国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没有反映出议会的产生方式及地位,故D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

【答案】B项3分,C、D项1分,A项0分

2015年题组

1.(2015·

江苏高考·

16)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

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

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考点】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体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1871年宪法);

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历史作用——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征

【解析】“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能表明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但与“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不符,故A项错误;

国家元首“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是国际惯例,不能充分体现是否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故B项错误;

宰相同时是“联邦议会主席”,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只对皇帝负责,表明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故C项错误;

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与“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相符,故D项正确。

2014年题组

图10

1.(2014·

北京高考·

21)图10是法国1789年的一幅漫画。

画中三人分别代表贵族、平民和教士。

结合所学判断,漫画所要表达的意愿是(  )

A.第三等级反对制定新宪法

B.三个等级联合废除君主制

C.三个等级合力制定新宪法

D.三个等级修改拿破仑法典

【考点】法国大革命

【解析】画中平民是第三等级代表之一,参与新宪法的“打造”,说明第三等级中的平民并不反对制定新宪法,故A项错误;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制,故B项错误;

满足中三个等级联合“打造”新宪法,合力制定新宪法,故C项正确;

拿破仑法典是1804年拿破仑称帝后制定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4·

25)①1862年普鲁士国王任命俾斯麦为首相。

②俾斯麦是“现实主义政治”大师。

③他在就任首相后的首次演讲中即宣称:

“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④德国的统一确实是通过铁血政策实现的。

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考点】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①是陈述性的不是解释性的,不符合题意;

②交代了俾斯麦是怎样的一个人,是解释性的,符合题意;

③是陈述性的,不符合题意;

④解释了德国是如何完成统一的,是解释性的,符合题意,选择C项符合题意。

3.(2014·

14)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

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

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考点】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体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解析】联邦会议并不代表议员个人意志,议员代表的是各邦君主的意志,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是各邦君主权利的集中体现,发挥的性质是主权性质而非议会性质,不经过选民产生,故A项错误;

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故B项错误;

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故C项错误;

皇帝是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等,是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的体现,故D项正确。

4.(2014·

广东高考·

22)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宪法

【解析】1895年,德国处于第二帝国时期,结合1871年帝国宪法的内容可知,德国议院的权力较小,A项强调议院的权力较大,不符合德国政体的特点,故A项错误;

B项强调君主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不符合德国政体的特点,故B项错误;

C项强调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是美国政体的特点,故C项错误;

D项强调虽有议会,但君主的权力仍然很大,这与德国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的特点相符,故D项正确。

2013年题组

1.(2013·

22)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内各邦实力的差距。

但在这个帝国中(  )

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

B.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

C.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D.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

【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根据1871年宪法,德意志联邦议会由各邦选出的代表组成;

帝国议会代表由普选产生,帝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由此可BCD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

2.(2013·

20)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

指出这是1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

“当前政体”是(  )

A.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制

C.共和制D.无产阶级专政

【考点】法国共和制

【解析】题目的时间1789年是法国大革命发生的时间,因而题目中的国家是法国。

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制,结合1877年这一时间,选C。

3.(2013·

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

34)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

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解析】19世纪晚期的德国已经完成了王朝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据此排除B、C、D项,而德国的近代政体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所确立的,这就使得在德国,君主是实,立宪是虚,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从而导致19世纪晚期德国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

选择A项。

【答案】A

4.(2013·

16)1640年英国革命和1789年法国革命发生的背景有所不同,但诱因相似,即(  )

A.征税问题B.宗教问题C.民族问题D.战争问题

【考点】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为了筹划军费,镇压起义,被迫于1640年恢复长期关闭的议会,计划向资产阶级、新贵族征税,而资产阶级、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取消国王的专卖权,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组织王军,向议会军发起进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内战爆发,而法国大革命中没有涉及到征税问题。

故选A。

2012年题组

1.(2012·

上海高考卷·

20)右侧是一幅题为“俾斯麦牌

香肠”的漫画,它讽喻了俾斯麦的(  )

A.武力统一政策B.全球扩张政策

C.社会保障政策D.欧洲均势政策

【解析】统一前夕德意志处于政治上众多小邦的封建割据状态,1862年9月,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运用“铁血政策”通过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铁血”指武力和战争。

二、非选择题

1.(2018·

37)(36分)史学: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材料二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界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外交报告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很多史学家批判拿破仑对各国的侵略,认为历史是体现民族特性的标志。

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

普鲁士的《民族历史评论》发刊词说,历史“比任何学科都有助于全体德国人民的统一”。

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但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

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

恩格斯指出:

“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2)阅读材料二,概括19世纪欧洲历史学发展的特点。

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

(12分)

【考点】

(2)19世纪欧洲历史学发展特点;

牛顿与经典力学;

启蒙运动;

法国大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

马克思与恩格斯

【解析】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但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得出是关注工人运动,根据材料二中恩格斯的思想“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可知强调唯物主义史观;

第二小问分析,结合17世纪自然科学的成就得出有利于史学研究的科学化,结合法国大革命和德国可以得出重视民族历史;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表现出巨大的创造性且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所以这一时期的的历史研究开始关注社会下层和对历史发展从生产力角度研究历史,体现了唯物史观的观点。

【答案】

(2)特点:

历史研究科学化(历史学成为科学);

关注民族历史研究;

关注工人运动史;

唯物史观诞生。

分析:

17世纪末,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人类走向科学时代。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弘扬科学与理性。

19世纪,推崇科学成为欧洲的潮流,推动史学研究走向科学化和专业化。

法国大革命对19世纪的欧洲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拿破仑战争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各国历史学家研究本民族的历史,强调民族和国家的独立。

工业革命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工人运动兴起。

史学家开始重视对社会下层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观。

2.(2017·

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

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

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

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

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

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7分)

(1)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大革命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

(2)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大革命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

(1)据材料一“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结合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得出,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据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结合法国大革命的结果得出,君主专制被推翻;

据材料一“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结合法国大革命颁布的《人权宣言》得出,等级制度被废除;

《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第一小问相同,据材料一“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和材料二“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分析得出,二者都是追求民主与平等;

第二小问不同,据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史实得出,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

据材料一“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结合中国国民大革命的背景得出,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第三小问原因,结合法国大革命前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分析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启蒙思想传播、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严重阻碍法国社会的发展,使得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

结合中国国民大革命的背景分析得出,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

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一大是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下召开的,故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1)作用:

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君主专制被推翻;

等级制度被废除;

(2)相同:

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

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

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

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

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考点】启蒙运动——卢梭《社会契约论》;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解析】首先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材料论述了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其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付诸实践,因此可以拟定卢梭共和制构想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实践。

然后选择史实依据加以论证,如选择路易十六的波旁王朝如何违背民意,使得其在1789年大革命中被推翻?

为何法国人民要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

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

同时也要指出卢梭反对英国式的代议制,主张直接民主,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略)

4.(2015·

39)(27分)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

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

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1)概述18—19世纪西欧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状况。

(1)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国际工人运动

(1)关键是抓住时间“18—19世纪”、地点“西欧”,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状况概述即可,比如,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工人运动兴

起,经济上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对外通过殖民扩张、战争、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建立了以西欧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等。

(1)状况:

经济上,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

建立了以西欧为主导的世界市场。

(4分)

政治上,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工人运动兴起。

5.(2014·

全国大纲卷·

37)(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阴谋、屠杀、行刺,对某些人来说乃是获得一场革命的微不足道的代价……必须来一场伟大的场面变化,必须有一种宏伟的舞台效果,必须有一片宏伟的景观来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它们全都在法国大革命之中。

(法国的国民议会)甚至于并不具有一个严肃的立法团体的面貌和形象……他们被赋予一种威力,就像那种邪恶原则的威力一样,在进行颠覆和毁灭,却没有任何进行建设的力量,除了是建造那类可以适用于进行更多的颠覆和更多的毁灭的机器。

——摘编自[英]埃德蒙•柏克《法国革命论》(1790年)

材料二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

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

中国倡言革命者,实为无病呻吟。

1907年寄生认为,法国大革命“祛虐政、均利权”,其功“赫然可观”。

法国自18世纪以来王族贵族“骄恣暴戾”,国王之死乃自食其果。

所谓革命“即不能不杀人流血”,并非“革命必得之果”。

故中国革命成功之后即可放弃武力,不会造成社会的破坏。

——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柏克对法国大革命的基本态度及其依据。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法国大革命的两种评价及其理由(14分)

(1)法国大革命

(2)法国大革命;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保皇派和革命派的论战

(1)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关键词“(法国的国民议会)……却没有任何进行建设的力量,除了是建造那类可以适用于进行更多的颠覆和更多的毁灭的机器。

”可见伯克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是否定;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关键词“……必须来一场伟大的场面变化,必须有一种宏伟的舞台效果,必须有一片宏伟的景观来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它们全都在法国大革命之中。

”可见伯克认为法国大革命方式激进、破坏性大;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关键词“(法国的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