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1192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

《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参考资料省黄冈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0教育Word文件下载.docx

忍俊不禁 

无计于事

C.聒噪 

蜷缩 

雕梁画栋 

心无旁鹜

D.更叠 

谙熟 

英雄辈出 

不假思索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如果没有莫言,依然有高密的红高粱,但会有几个人知道?

高密 

莫言及其作品的商业价值,这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②干部下基层,装样子、摆架子、搞忽悠,群众肯定要换频道。

天地间是一幅画,动人的特写源于最真诚的 

,绚丽的画卷落毫于最 

的手笔。

这个道理,基层干部都要懂。

③中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患难与共, 

,对这块热土具有深厚的感情。

A.挖掘 

描述 

真实 

休戚相关 

B.挖掘 

渲染 

真切 

休戚相关

C.开采 

息息相关 

D.开采 

息息相关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平凡的世界》不仅是一个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小说世界,路遥笔下的人物宛如生活在我们中间,而且还打开了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门,人生格局就此改变:

空阔、宽容、坚硬、柔软、写实。

B.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加强和建立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可持续的发展。

C.全家老小参与腐败——父子上阵、夫妻串通、兄弟勾结,接连发生的“家族式腐败”说明,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关系到作风能否端正、廉洁能否守住。

D.康师傅食用油的安全问题告诉我们,打击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的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不是一两次专项整治行动就能奏效的,还必须加大处罚力度。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子曰: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认为,在物质条件极端贫乏时,不仅要泰然处之,还应把通过不仁义手段获取的富贵视作是天上的浮云而不取。

B.《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是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形象,他以“人”为中心去看待和赞美自然,给人以崇高的评价。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成为人们面对两难抉择时的共同心声。

C.在小说的情节运行中,摇摆的弧度可大可小。

有一种细小的摇摆,往往出现在对话里,如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对话就采用了摇摆。

小说中的奥楚蔑洛夫,那见风使舵的变色龙性格就在对话的摇摆中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

D.《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有两位重要的女性月下联诗,得到“寒鸦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佳句,这两句诗的作者依次为林黛玉、薛宝钗。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科学对待中国画的文化传统

马振声 

焦自伟

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传承至今,经过了不同时代的砥砺与淘洗,并在发展中一直求新求变,成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和民族文化基因的塑造。

因此,科学客观地对待中国画的文化传统,就要对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国画基本理论进行厘清,明晰其特质,并对它的时代面貌有清醒的把握。

中国画从以儒、道、释三家为主要源流的传统文化中蒙泽深厚。

儒家思想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更注重发挥书画艺术的教化功能,这种教化功能在整个书画发展史中得到了一以贯之的体现,其中人物画表现最为突出。

在这种观念下,书画被看成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是神圣而重要的。

一直以来,写意精神被认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中国画的价值核心,它更多地源于道家思想。

既然艺术不应停留于模仿自然的外在形象,而需深入揭示自然的内在本质,那么写意精神的逻辑思路正是不求形似,注重神韵。

写意精神也便把中国人的审美理想——“澄怀观道”“返璞归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佛家思想,则将中国画的审美观念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种影响体现在实践和思想两方面。

一方面,宗教画成为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之一,众多的僧侣也参与到绘画创作中;

另一方面,佛家将心性的修习与对世界的观照通过宗教意识连接了起来,这使中国画的精神更加深闳,境界更加阔大。

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不再停留于对自然现实的简单表现,而是着力达到空灵的境界,体现物我一如的人生哲学和审美情趣。

儒、道、释汇合而成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国画“是其所是”的文化本质特征。

中国画理应以之为根基,从传统资源的丰厚土壤中汲取营养,反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塑造中国文化的特有品质和价值。

要科学对待中国画的文化传统,还应当遵循中国画的艺术规律。

中国画自身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对一些重要的艺术因素和关系有着深刻独到的认识和理解,成为了其承变进程中始终不易的特有基因。

这特有的基因就是贯穿其中的是绵延不绝的文心文脉。

主客观关系是中国画学中极其重要的问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这一关系的高度概括。

中国画的美学体系包含着传写性(写实性)与倾泻性(写意性)。

传写性偏于客观、写实,倾泻性则偏于主观、写意,二者之间和谐互生,才能达到中国画的至高境界。

空间观念和笔墨问题同样是中国画的本质要素。

传统山水时空是画家用笔墨组合的、主观化的时空。

但笔墨的提炼和主观化的表达,发展到一定程度,易形成某种模式。

这种时空的虚拟性和模式的产生,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画从现实时空中吸纳、丰富艺术形象的通途。

中国画在向现代的转型中显然无法回避这个问题。

文化精神为体,笔墨技巧为用。

从此观念出发,中国画的笔墨所具有的文化根源断然不能忽视,用传统的笔墨表现新的时代精神,借古开今,不仅有着诸多成功的历史经验,也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值得选择的道路。

审视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它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有变者,有不变者。

不变者是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是千百年来绵延不绝的文心文脉;

变者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所拥有的时代精神和新的认识。

立足文心,以及核心问题上的独特见识,无疑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并不断发展自身的核心文化要素。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第12版,有删改)

6.关于儒道释等传统文化与中国画之间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以儒道释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画的文化传统主要的源头活水,对中国画产生了全方位的深远影响。

B.在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画自始至终重视“教化功能”,从而使中国画地位神圣而重要。

C.被认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中国画的价值核心的写意精神,来源于道家思想,它表现了中国人的审美理想。

D.众多僧侣参与到绘画创作中是佛家思想对中国画产生实践影响的直接体现,这也使得中国画意境更加深闳、阔大。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求变,经过不同时代的传承,已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文化基因。

B.厘清中国画的基本理论,明晰其特质,并清醒把握其时代风貌,是科学客观地对待中国画的文化传统的应有态度。

C.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不注重对自然现实的表现,而是力求达到空灵的艺术境界,体现物我如一的人生哲学和审美情趣。

D.新时期,中国画要反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塑造中华文化的特有品质和价值,仍然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的审美理想——“澄怀观道”“返璞归真”体现了“不求形似,注重神韵”的写意精神的逻辑思路。

B.“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主客观关系的高度概括,只有主观与客观、写意与写实和谐共生,才能达到中国画的至高境界。

C.空间观念和笔墨问题是中国画向现代转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用传统的笔墨表现新的时代精神,方能解决这一问题。

D.立足文心,保持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及核心问题上的独特见解,是中国画不断发展的核心文化因素。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程)颢举进士,调鄠、上元主簿。

鄠民有借兄宅居者,发地得瘗钱,兄之子诉曰:

“父所藏。

”颢问:

“几何年?

”曰:

“四十年。

”“彼借居几时?

“二十年矣。

”遣吏取十千视之,谓诉者曰:

“今官所铸钱,不五六年即遍天下,此皆未藏前数十年所铸,何也?

”其人不能答。

熙宁初,用吕公著荐,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神宗素知其名,数召见,每退,必曰:

“频求对,欲常常见卿。

”一日,从容咨访,报正午,始趋出,庭中人曰:

“御史不知上未食乎?

”前后进说甚多,大要以正心窒欲、求贤育材为言,务以诚意感悟主上。

尝劝帝防未萌之欲,及勿轻天下士,帝俯躬曰:

“当为卿戒之。

王安石执政,议更法令,中外皆不以为便,言者攻之甚力。

颢被旨赴中堂议事,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

颢徐曰:

“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

”安石为之愧屈。

自安石用事,颢未尝一语及于功利。

居职八九月,数论时政,最后言曰:

“智者若禹之行水,行其所无事也;

舍而之险阻,不足以言智。

自古兴治立事,未有中外人情交谓不可而能有成者,况于排斥忠良,沮废公议,用贱陵贵,以邪干正者乎?

正使徼幸有小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

”遂乞去言职,改签书镇宁军判官。

曹村埽决,颢谓郡守刘涣曰:

“曹村决,京师可虞。

臣子之分,身可塞亦所当为,盍尽遣厢卒见付。

”涣以镇印付颢,立走决所,激谕士卒。

议者以为势不可塞,徒劳人尔。

颢命善泅者度决口,引巨索济众,两岸并进,数日而合。

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和粹之气,盎于面背,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

遇事优为,虽当仓卒,不动声色。

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

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

秦、汉以来,未有臻斯理者。

教人自致知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洒扫应对至于穷理尽性,循循有序。

病学者厌卑近而鹜高远,卒无成焉。

颢之死,士大夫识与不识,莫不哀伤焉。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六》)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使徼幸有小成 

正使:

纵使;

即使。

B.尚德之风浸衰 

浸:

渐渐,逐渐。

C.盍尽遣厢卒见付 

盍:

为什么。

D.泛滥于诸家 

泛滥:

博览而沉浸其中。

10.下列各组语句全都体现程颢的“和粹之气”的一组是(3分)

①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

②一日,从容咨访,报正午,始趋出

③颢徐曰:

④自安石用事,颢未尝一语及于功利

⑤立走决所,激谕士卒。

⑥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选取了瘗钱之辨、神宗咨访、中堂议事、曹村埽决等事件,充分表现了程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的形象特点。

B.程颢回答神宗的提问不知时间的长短,却深得神宗的赞赏;

中堂议事不说则已,一说则让王安石愧疚折服。

C.程颢认为自古以来振兴政治而提出的措施,没有朝廷内外的舆论都说不可以而够有成绩的,何况还排斥忠良之士,阻拦和压制公众舆论。

D.程颢放弃了科举考试,广泛研究各家学说,但最后还是从儒家的《六经》中悟通了大道,成为一代硕师名人。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大要以正心窒欲、求贤育材为言,务以诚意感悟主上。

(3分)

(2)议者以为势不可塞,徒劳人尔。

(3)病学者厌卑近而鹜高远,卒无成焉。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6处)(3分)

其弟颐序之曰: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

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

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学不传,千载无真儒。

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

无真儒则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生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辨异端辟邪说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盖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

然学者于道不知所向,则孰知斯人之为功;

不知所至,则孰知斯名之称情也哉。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白居易

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粱。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注:

此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外放杭州时给远在长安的好友张籍的诗,题写在画上。

(1)这是一首题画诗,请根据本诗来推想白居易寄赠给张籍的画描绘了怎样的一幅 

景象?

画中的景象有何特点?

(4分)

(2)此诗的感情既寄寓在景物描写中,又涵咏在尾联之点题中,试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5个小题,如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子曰:

“见贤思齐焉, 

”(《<

论语>

十则》)

(2)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 

(范仲淹《岳阳楼记》)

(3)散入珠帘湿罗幕,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苟余情其信芳。

(屈原《离骚》)

(5)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酾酒临江, 

,固一世之雄也。

(苏轼《赤壁赋》)

(7) 

,渔梁渡头争渡喧。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8)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6—19题。

梅花,另一种乡愁

方华敏

①记得儿时,我唱着“雪霁天晴朗,梅花处处香”,深一脚浅一脚地疯跑在落雪的三九,摘一朵盛开的梅,捧一团蓬松的雪,真就有了李渔“雪点寒梅横小院”的意境,小小的我哪知踏雪寻梅的情致啊。

②初识梅,是在画上。

③每年除夕,老屋厅堂正墙早早换上匾额和字画。

这古旧的字画与门楣新帖的春联相映,透着玄幻的前世色彩。

然而这匾额和字画每年只能“显身”半月,待到正月十五过后,外公就取下卷好包藏,来年春节再挂,循环往复。

我那时小,踮脚凝望画上的朵朵小花,思忖那花儿笑盈盈地开在枯老的枝干上,怎么总也不凋落呢?

长大后才知这画是有名的《九九消寒图》。

图中有诗云:

“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

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哦,原来在描述民俗中的“画九”吧?

说是旧时的闺中女画素梅一枝,枝上共有白梅八十一朵,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

从冬至起,每天用红笔将一朵白梅描红,待到白梅红遍,就出了“九”,九尽春来。

真是奇了,那时的女孩儿虽然身置寒冬,却是日日与洋溢春意的花儿相视,看似寻常的细微,也有意义的品赏,应为梅花最有美感的记载了。

我想,老屋那宽条幅画中风霜已过,描红者和写诗人是否早就化身为香如故的一朵寒梅呢?

④在我的童年,无论是画里静止的梅,还是院梗上凌寒的梅,都开在我心里。

外婆针线活做得极好。

她在我的浅色衬衣前胸处,绣一簇粉的梅,带着一团团的喜气,仿佛要从衣裳上跳跃下来,惹得小伙伴用小手摩挲,痴痴羡慕,怜惜不已。

我的书包搭盖上檐的梅花瓣是外婆剪纸后再以细毛线缝制的,淡黄的底色突兀出炫耀的朱红,那个妖娆啊,背起书包飞跑起来,真是热闹,把少时的岁月都染红了。

似乎每个日子都过得像班上同学名字中嵌有的“梅”字一样,含苞的美梅呀。

清清浅浅的心,盛满了生命之初点点碎碎的幸福和快乐。

哪里还念想只有春节才能看到悬挂的梅花图,只有三九才能采撷到的雪梅?

⑤夜晚,一灯如豆,外婆纺线织布。

雪白的棉线从她手中均匀地抽出,细细袅袅;

棉线穿梭在她织机经纬里,像是把早春的希望也织进光洁的线条里。

我每天聆听织布纺线声音如梦,吱吱哑哑,声声寒霜意,丝丝梅花香。

外婆用粗布温暖我,换钱养活我,用粗布成衣绣出好看的梅花,保存她对一棵棉的感恩。

她说,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

从我童稚起,外婆的纺机一直织成我离乡的明月光。

⑥待我学会识文断字,再看那书里的梅,分明是染着乡愁的。

明末张岱在西湖大雪三日、鸟声俱绝之时,独往湖心亭观雪,并青梅煮酒,酒意诗情,写下如水墨画般的西湖冬景,那份岑寂中的干净百媚多像他天府故国的梅花。

《红楼梦》第五十回,贾宝玉“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诗中的踏雪寻梅,则是禅心与梅心的天然合一,有藏在梅里无人知晓的春愁。

除此还有北宋林和靖、民国才女石评梅等,他们倚窗凝思,看梅著花忆故乡的惆怅总是如此打动我的心。

读着读着直到怅然若思,他们带给我的那种感觉,就像《梅花三弄》的第四拍,是那么值得挽留。

⑦待我离开故乡定居南京,这一年一度的梅花之约,俨然成为既定的仪式,怀旧而亲切。

悠悠穿行梅林,细碎的花瓣寥寥地落在脸上,抬头细看,朵朵含苞的梅尖上也噙着盈盈的雨露,默默泪珠样的就是不落下,纯净透明得像回不去的少年,含了粉色香的乡愁。

触梅思旧,故乡《九九消寒图》中描红的梅,细腻也好,精致也罢,却只是锁在老屋里的山水,只可想象不能触摸。

儿时衣裳、书包上的簇簇梅花,楚楚盛开在岁月深处也好,鲜活灵动也罢,它却只是一幅疏朗的水墨,墨色晕开染成墨梅,才能风神绰约,梅魂隐现。

此时斜斜的一枝梅红,仿佛从一曲纺机吱吱哑哑里漾出,细针密线地把我织进童年的月夜。

⑧当我走过南京梅花山长长的神道和蜿蜒的陵前路,那尽头便是连着儿时的春天。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梅花花开烂漫,又有多少随一夕风雨,洒落石阶。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正是眼前这般情景?

⑨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

⑩梅花于我,是另外一种乡愁。

1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两项都对得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 

A.文章开头写我儿时唱着咏梅诗歌,在雪中摘梅花玩乐却不懂得踏雪赏梅的意境,作用是为了衬托长大后我对梅花的深厚情感。

B.文章写画作《九九消寒图》和“画九”民俗,想象闺中女子画梅的情景,写出了儿时初识梅花时的美好印象,也表达了对老屋和外公的思念。

C.“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一句写出了外婆面对艰苦生活的的坚韧和迷信思想。

D.文章第⑥段引用了与梅有关的情节和诗句,还写到了林和靖和石评梅,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增添文章的古典韵味和文化底蕴。

E.本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耐人寻味。

17.文章以“梅花,另一种乡愁”为题有何妙处?

请简要分析。

18.解释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从我童稚起,外婆的纺机一直织成我离乡的明月光。

(2)此时斜斜的一枝梅红,仿佛从一曲纺机吱吱哑哑里漾出,细针密线地把我织进童年的月夜。

19.作者第⑨段为什么说“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

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日前,一封超短的辞职信刷爆网络,热评如潮。

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

“世界那么

大,我想去看看。

”有人评价它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

你如何看?

请你针对这封辞职信写一段评论的话。

要求:

①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②字数不超过

80字。

21.鲁迅先生在小说集《呐喊》中为我们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请从下面的人物中任

选一个,用对偶句形式写出其形象特点。

字数不少于14字。

夏瑜 

孔乙己 

九斤老太 

闰土

22.欣赏下边这幅漫画,请为其题诗或配文。

①符合画面情景;

②表达鲜明生动;

③字数不超过40字。

六、写作(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我们的心敞开,为要迎一只远方的青鸟,可是扑进来的总是蝙蝠,而我们不肯关上它,我们仍然期待着青乌。

读了这段文字,你会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

请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参考答案

1.B(A洗漱shù

,C磕磕绊bà

n绊,D歇憩qì

2.A(B无济于事,庇祐、庇佑都行,C心无旁骛,D更迭)

3.B(开采,指挖掘,采取。

后面一般接矿产矿物等。

挖掘:

既可指把埋藏的东西挖出来。

还可比喻把蕴藏着的力量或积极性等发挥出来。

如:

挖掘潜力等。

根据语境,句①应填“挖掘”。

描述:

描写叙述。

渲染:

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根据语境,句②第一空填“渲染”更恰当。

真实:

跟客观事实相符合。

真切:

真诚恳切。

根据前文语境“摆架子”可看出干部应亲民,句②第二空填“真切”更恰当。

休戚相关:

彼此间祸福相互关联。

息息相关:

形容关系密切。

根据语境,句③填“休戚相关”更恰当。

4.A(B“加强和建立”语序不当,应为“建立和加强”。

C成分残缺,在“守住”后加“的大事”。

D.主宾搭配不当,“问题是……过程”,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可改为“打击……的违法行为,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5.D(“依次为林黛玉、史湘云”有误,应为“史湘云、林黛玉”。

6.B(B见文章第3段;

A“对中国画产生了全方位的深远影响”,“全方位”无中生有,说法也过于绝对;

C原文为“写意精神……更多地源于道家思想”。

D张冠李戴,“这”指代有误。

原文为“佛家将心性的修习与对世界的观照通过宗教意识连接了起来,这使中国画的精神更加深闳,境界更加阔大”。

7.C(原文为“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不再停留于对自然现实的简单表现”,并非“不注重”。

8.C(原文为“用传统的笔墨表现新的时代精神……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值得选择的道路”,“方能解决这一问题”过于绝对。

9.C(盍,何不)

10.A(②只是说跟神宗议事,⑤处理政事果断有才,⑥做学问)

11.D(前文有言“颢举进士”,“但”的后面也说得不对)

12.

(1)大抵是围绕着端正心术、杜塞私欲、访求贤人和培养人才来建言,务求用诚心感悟皇上。

(2)有人发表意见认为决口的情况不可能堵住,徒然劳累大家。

(3)担心学者厌弃低下浅近的东西而追求高明深远的东西,最终无所成就。

13.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生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