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1414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3.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9页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9页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9页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9页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9页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9页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9页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9页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9页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9页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9页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9页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9页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9页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必背Word格式.docx

4.骑士教育:

骑士七技

3、古代教育的特点

(1)阶级性和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教育内容形式单一

(4)身份地位的象征

(5)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6)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等升(生)内地房租

(三)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1、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选择)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公义世法/公历十一

(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选择、简答)

1、终身化:

提出者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

2、全民化

3、民主化:

否定等级化、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教育机会平等)

4、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全民多献身

六、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1小学教育产生于殷周时期

2近代小学的开端:

1878年张焕伦上海正蒙书院

3最早公立小学:

1897盛宣怀南洋公学

2、近代中国小学教育的特征

(1)定位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

(2)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3)是打基础的教育

(4)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诞生

(一)苏联

1、克鲁普斯卡娅:

《国民教育与民主教育》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2、凯洛夫:

《教育学》作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初期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

3、马卡连柯:

《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父母必读》,针对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教育,核心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

(二)中国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四、近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一)外国

1、赞可夫:

发展性教学理论

《教学与发展》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以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出发点(区分: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2、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全面和谐好司机

3、布卢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三维教学目标(认知、动作技能、情感)

4、布鲁纳:

《教育过程》,结构教学,发现法

木(姆)有目标和掌握,哪(纳)有发展结构

5、瓦根舍因:

范例教育

1、蔡元培:

毛泽东评价“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强调五育并举

2、陶行知:

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

毛泽东评价“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庆龄评价“万世师表”

3、黄炎培:

职业教育的先驱,“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

这一节考点比较简单,只需要掌握以下内容即可。

单选题方面:

简答题方面:

本章重点及难点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结构

(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育内容、教学手段

段容摸狗肚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又叫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三、人力资本理论提出:

(美)舒尔茨

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

2、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受教育权

(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零售木头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1、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人民私欲

第三节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和变革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保存、传递(传递等同传承,侧重于时间上)

2、教育的文化改造功能选择、整理(对孔子的话有所选择,取其精华)

注意: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的教育的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交流、传播(传播侧重于空间,如西方的孔子学院)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更新、创造

包拯传新人

三、学校文化

(一)概念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类型

1、物质文化:

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2、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3、学校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

第四节教育与社会人口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和速度

(二)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三)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四)人口流动影响教育

数值节流

本章单选知识点和简答知识汇总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发展概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动因:

推动因素

记忆口诀:

内有四尔董孟弗,外出墨荀洛华生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1、孟子:

性善论

2、弗洛伊德:

性本能推动人的发展(性本能包含两方面:

生存和繁衍,如:

找对象生孩子)

3、威尔逊:

基因复制

4、格赛尔:

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较成熟的时期学习更好

5、高尔顿:

《遗传的天才》能力由遗传得来

6、霍尔: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7、董仲舒:

人性三品说

(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1、墨子:

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2、荀子:

性恶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3、洛克:

白板说

4、华生:

一打婴儿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辐合论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

1、概念:

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

2、作用

差生成

(1)提供可能(内部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格赛尔提出

(3)遗传素质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错误观点:

遗传决定论

(二)环境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1、构成

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科技小猪

(1)提供多种可能(外部可能性)

(2)积极与消极影响

(3)人在接受环境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

环境决定论

(三)学校教育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主导作用

(1)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3)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特殊作用(独特作用)

归家寄腌菜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三个层次:

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节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顺序性

理解:

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

启示:

循序渐进

(二)阶段性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征,与其他阶段不同

根据阶段特征,采取有针对的教育。

(三)不平衡性

关键期,发展忽快忽慢,各方面不同时成熟

抓关键期

(四)个别差异性

人与人不一样

因材施教

(五)互补性

某一方面缺失,另一方面超常发挥

长善救失

本章单选知识点和简单知识点汇总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

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

重要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教育活动全程。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

学校:

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关于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学科:

课程目标

课堂:

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还包括教育目的的性质

教育方针还包括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我国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

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

国家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普遍)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具体/特殊)

两者关系:

一般与具体的关系

五、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四、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二)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

(三)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价值观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宗教本位论

观点:

培养虔诚的教士

二、社会本位论

从社会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

代表:

孔子、孔德、涂尔干、柏拉图、凯兴斯泰纳、赫钦斯、赫尔巴特、梁启超

孔子:

培养贤人和君子

柏拉图:

培养哲学王

赫钦斯:

为社会培养有理性的人

凯兴斯泰纳:

造就合格公民

孔德、涂尔干:

社会学家

掰开两孔会干喝

三、个人本位论

从个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得到高度发展,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帕克、马斯洛、罗杰斯、福禄贝尔、洛克、夸美纽斯

卢梭:

自然人

帕克:

一切教育的目的,是人,是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

福禄贝尔:

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人的内在精神本性

裴斯泰洛齐:

使儿童一切天赋和能力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马斯洛、罗杰斯:

人本主义

两卢怕三洛

四、无目的论

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

杜威

五、教育目的辩证统一论

辩证的看待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第三节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指明了我国教育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

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2、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一)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1、体育

(1)根本任务:

增强学生的体质。

(2)组织形式:

体育课

2、劳动技术教育

(1)意义:

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②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③有利于学生掌握只是、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④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

⑤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⑥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能让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途径:

①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劳动

②社区工厂、农村的劳动

③社会公益劳动

(二)五育之间的关系

1、德育:

思想基础

灵魂和统帅的作用——其他各育的基础、核心

方向性的保证

2、智育:

前提和支持作用

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体育:

物质基础

4、美育:

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

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本章单选题知识点和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教育目的单选题知识点汇总

第五章:

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节教师角色及其劳动的特点

(一)职业性质

《教师法》第三条: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书育人——最根本的任务

(二)教师的常规角色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管理者角色;

4.示范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二)教师劳动特点

第二节教师专业成长

(一)专业成长

第三节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本理念

一、基本理念

(一)师德为先

1、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范,依法执教(职业理念与认识)

2、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3、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二)能力为重

1、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实践能力)

2、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理论能力)

3、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经验+反思=成长)

二、教师专业基本内容

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理念很智能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

(1)职业理解与认知,

(2)对于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3)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4)个人修养与行为

个人对待职业要有两个态度

(二)专业知识

(三)专业能力

(1)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2)组织与实施能力,

(3)激励与评价能力,

(4)沟通与合作能力,

(5)反思与发展能力

涉足集盒饭

本章单选和简答知识点汇总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1)广义:

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

(2)狭义:

特指某一门学科;

(语文、数学、英语)

2、词源

(1)唐代孔颖达提出:

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

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使用。

(2)朱熹: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课程:

功课及其进程。

(3)斯宾塞: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现代意义“课程”一词最早出现。

(4)博比特:

《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

3、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

(1)理想的课程:

教育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来应该开设的;

(2)正式的课程:

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列入课程表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

任课老师所领悟的课程;

(4)运作的课程:

教师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5)经验的课程: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二、课程的类型

(一)按课程内容的属性分类

1、学科课程:

强调学生学习间接经验

按照学课的逻辑结构/知识体系安排课程

赫尔巴特、斯宾塞

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强调学生学习直接经验

以儿童心理发展为顺序编排课程

卢梭、杜威

有利于满足儿童的兴趣,发挥儿童学习的主体性

有利于动手实践能力

夸大了儿童的经验

不利于系统知识的学习

(二)按组织方式分类

1、分科课程:

某一学科领域选择知识,例如:

政治、历史、美术课,

分科雏形:

六艺教育;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任务繁重

2、综合课程:

指打破学科界限,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领域知识构成的课程。

例如:

社会课=政治+历史;

艺术课=美术+音乐;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按课程管理、开发主体不同分类

1、国家课程:

一级课程,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核的课程,例:

政治课

2、地方课程:

二级课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机构编订的课程,例如:

海南历史,

海南地理;

3、校本课程(学校课程):

三级课程,由学校教师开发的课程,例如:

走进圆明园。

(四)按任务分类

1、基础课程:

三基,读写算能力的培养;

2、拓展课程:

拓展特殊能力;

3、研究课程:

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按实施要求分类

1、必修课程:

必须学习,培养学生共性;

2、选修课程:

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培养学生个性。

(六)按性质分类(表现形式)

1、显性课程:

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

课程表里的课程,因为具有计划性;

2、隐性课程:

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

(1)观念性隐形课程:

学校的教风、校风、学风,老师的价值观、知识观;

(2)物质性隐性课程:

学校建筑,校园环境,教室的布置;

(3)制度性隐形课程:

学校管理体制,班级管理方式;

(4)心理性隐形课程:

学校人际关系,师生特有的心态。

计划性是区分显性和隐形的最根本的特征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社会需求(社会)

2、学科知识水平(知识)

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儿童)

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一)知识中心/学科中心课程论

1、观点:

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编制课程

2、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斯宾塞、巴格莱德、布鲁纳。

夸死巴布

(二)学习者中心/儿童中心课程论

以学生/儿童活动为中心的课;

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杜威、马斯洛、罗杰。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的社会的问题

布拉梅尔德

第二节课程设计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1、课程目标

2、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3、社会发展

4、科学文化知识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一)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

1、纵向组织:

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组织课程内容。

2、横向组织:

打破学科界限,以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二)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

1、逻辑顺序:

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主张。

2、心理顺序:

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

的主张。

(三)直线式和螺旋式

1、直线式:

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

2、螺旋式:

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重复和加深。

三、课程设计模式

(一)目标模式

提出者:

泰勒——课程理论之父、课程评价之父

四大课程基本问题:

(1)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确定课程目标——目标

(2)提供哪些经验才能实现目标——根据目标选择内容——内容

(3)如何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根据目标组织内容——方法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根据目标评价课程——评价

(二)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

在批判目标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关注课程的展开过程,先定一个宽泛的目标,课程的实施与

宽泛的目标保持一致,随时调整。

四、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

(三)课程计划

国家制定针对学校只有一个

1、概念

是课程设计的整体规划,是国家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构成:

(1)指导思想

(2)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中心和首要问题)

(4)课时安排

(5)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

(6)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

(四)课程标准

国家制定针对学科每个学科一个

即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教学文件。

2、构成

(1)前言

(2)课程目标(核心)

(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课程评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指导意义

(1)指导学科教学工作;

(2)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教学评价的依据。

(三)教材

1、广义:

印刷品和音像制;

2、狭义:

教科书;

3、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第三节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

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二、课程资源的分布

(一)根据空间分布

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二)根据存在方式

可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1、显性课程资源:

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

例如教材、计算机网络等;

2、隐性课程资源:

以潜在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

(三)根据存在形态

可分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1、物质课程资源:

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

2、精神课程资源:

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规范、人际关系等

(四)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

可分为文字性课程资源和非文字性课程资源

1、文字性课程资源:

教科书、各种图书、期刊、报纸上的文字

2、非文字性课程资源:

图片、实物、音频、视频和活动

(五)根据功能特点

可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1、素材性课程资源:

课程的素材或来源,知识、技能、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2、条件性课程资源:

课程实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