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docx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湖南省民办教育协会赴德教育考察团
应德国联邦职业教育和培训研究所(Germany'sfederalinstituteof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
简称BIBB)的邀请,省民办教育协会教育考察团一行11人,于10月28日至11月8日赴德国考察职业教育。
先后访问了位于波恩市的该研究所总部和位于汉堡市的海因策职业技术学校(TechnischeFachschuleHeinze),受到德方相关负责人的热情接待。
他们就我们关注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特点,以及职业教育的教学与实践如何结合等作了详细介绍,宾主双方还就有关议题进行了交流座谈,探讨了双方今后合作的可行性及合作方式与途径。
一、访问考察概况
考察团全体成员按约来到位于市中心的德国联邦职业教育和培训研究所总部,受到其培训部副部长辛泽·莫妮卡女士及助理等人的热情欢迎。
在该研究所宽敞的大厅里,辛泽·莫妮卡女士的助理首先为我们全体成员拍摄了一张合影,并笑容可掬告知:
访问结束时给各位朋友。
辛泽•莫妮卡女士则在早已安排好的会议室等待我们,她通过翻译告知:
她很抱歉,因为腿脚不便,未能到大门来迎接“中国朋友”。
闻听此言,大家十分感动。
会议室内布置十分简洁,椭圆形长桌上摆上了数种饮料及点心,对应每个座位处的桌面则摆放一份印制精美的资料和纸、笔,足见其礼仪的周全。
辛泽•莫妮卡女士曾于2004年与该所几位同事来长沙参加“中德职业教育论坛”。
回忆起这段经历,她高兴地竖起大拇指,用生硬的中文说:
“湖南好!
长沙好!
”话音一落,大家禁不住欣然鼓掌,气氛顿时热络轻松起来。
随后,莫妮卡女士就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主要特点、“双元制”内涵及相关法律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认真回答了我方成员的相关提问。
莫妮卡女士介绍,德国联邦职业教育和培训研究所成立于1970年,是德国联邦政府直属的具有公法法人资格的联邦级职业教育决策咨询与科学研究机构(类似我国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其职责由《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所长由总统任命,设4个部门、1个中心,共有职员640名。
其议事机构为总委员会,成员由联邦政府委派的5人、16个州政府选出的8名代表、行业工会8名代表和参与“双元制”职教体系企业遴选的8名代表组成,主要协助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类似我国教育部)解决关于职业教育根本性与全局性问题,承担研究、咨询和政策导向等任务。
交流活动结束后,当我们将赠送该所礼品——印刻有“中国湖南省民办教育协会赠”字样的熊猫湘绣双面绣摆件交给莫妮卡女士时,她惊喜地大声道:
“Panda!
Panda!
”(熊猫!
熊猫!
)并马上叫过翻译,指着摆件上的文字,要她告诉我们:
谢谢湖南省民办教育协会的珍贵礼物!
并表示,希望有机会再次去湖南。
海因策职业技术学校位于德国汉堡市。
当我们按约定时间赶到该校时,其教务部长玛丽·科恩女士早已率其助手多丽丝·艾博女士等候在学校大厅,面带微笑请翻译告诉我们,校长杨•海因策(JanHeinze)先生因正在意大利“公务”,所以授权她接待来自中国湖南的朋友。
闻其言,大家报以掌声表示谢意。
在艾博女士的引导下,考察团全团成员在一间较大的教室里一一落座。
每个人面前的桌上,照例摆放着资料、纸笔和饮料、点心,令我们颇感温馨。
科恩女士向我们简要介绍了海因策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历程——这是德国一所久负盛名的私立职业学校,建校历史长达76年,举办者已历三代,因其“新颖的教学内容、出色的教学效果、强化实践及课程设置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的特点而享誉全德国”,上世纪70年代获联邦政府承认并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承认其本校和分校颁发的毕业资格证书。
该校主要专业有:
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建筑工程、眼视光学、信息与产品设计、媒体设计。
与其合作的企业包括空中客车公司(Airbus,全球最大飞机制造企业之一)和蒂森·克虏伯海事系统公司(TKMS,全球最大的常规潜艇制造和出口商)等世界知名大企业。
该校与这些企业的合作是多方面的,既为企业制定人材培养计划,又负责为企业签约的学生制定教学计划,实施对学生的理论教授和实习指导。
在交流座谈中,我们咨询了该校办学经费来源和生源等问题,玛丽•科恩女士说,主要经费由国家拨款、企业付费、学生缴费三部分构成。
即:
国家按学生人数按月拨付职业教育经费;企业按委托培养的学生数按月支付培训费;学生本人每月缴纳100欧元学习费。
该校本部约500名学生,三块经费收入一年约600多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600多万元)。
此外,该校还有不少其他收入没计入,如:
为国外职业院校培训师资,为企业定身打造人材培养方案、设计产品等所获收入。
座谈结束,我们将印刻有“中国湖南省民办教育协会赠”字样的熊猫湘绣双面绣摆件交给玛丽•科恩女士,表示对海因策学校的感谢。
科恩女士惊喜异常,连道:
“Thankyou!
Thankyou!
It'stooprecious!
”(谢谢!
谢谢!
这太珍贵了!
)并捧着这“珍贵”礼物与我们大家一起合影。
随后,她领着我们参观了该校设备齐全的主要专业基础实习室,并一一介绍各种教学实习设备的用途与功能。
临别时,科恩女士告诉我们,海因策职业学校与中国国内不少职业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主要为中方学校提供职业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考核制度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和师资培训。
她表示,希望有机会与湖南的民办职业院校开展交流与合作。
二、德国经济社会概况
德国全称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为35.7万平方千米,人口8230万。
全国分联邦、州(16个州)、市镇三级,首都柏林,是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最大的国家。
20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3.45万亿美元,居美国、中国、日本之后(3国分别为16.57、9.40、4.70万亿美元),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人均GDP为44383美元。
德国自然资源较为贫乏,但工业基础雄厚,应用研究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十分发达,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
德国主要工业为电子、航天、汽车、精密机械、装备制造、军工等,产品以品质精良、技术领先、做工细腻而享誉世界。
近代以来,德国诞生了一大批改变世界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如:
康德、莱辛、歌德、黑格尔、叔本华、海涅、马克思、恩格斯、尼采、杜威、爱因斯坦、普朗克、高斯、伦琴等。
德国先后两次发动世界大战均告战败,但凭借其雄厚的科学技术底蕴和职业技能过硬的人力资源,很快恢复经济,跻身于世界工业经济强国。
可以说,“以理学、工程技术而出名的德国高校和发达的职业教育支撑起了德国的经济”。
其中,尤以其独具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发挥的作用巨大。
三、独具特色的德国职业教育
德国的教育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四大块,而职业教育则渗透于每一个板块中。
1.职业教育从娃娃抓起。
“BIBB”的莫妮卡女士介绍,德国实行12年制义务教育,其中小学4年,中学8年。
其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接受职业教育。
当然,这种职业教育主要是通过游戏、观摩、制作等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从中观察和分析每一个学生将来可能适合职业发展方向。
学生在读完4年小学后,实行第一次分流,分别进入普通中学(5-6年制,其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进入职业学校)、文理中学(一般为8年制,为升入普通高校做准备)、实科中学(介于普通中学和文理中学之间)和综合中学(前三类学校的综合)等4类学校,初步确定了今后就业升学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比较明确。
初中(5-6年制)毕业后实行第二次分流,根据不同职业的要求和学生及家长的意愿,一部分学生升入文理中学高中部(具备升入高等学校的资格),大部分学生选择职业学校(或企业培训机构),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完成余下的2-3年义务教育。
申请进入较高层次的职业院校(师傅学校、专科学校、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学院、应用型大学)学习的学生,必须有接受过较低层次职前教育(培训)的基础,并具有一定职业实践经验。
2.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历史沿革
德国职业教育起始于18世纪末期,其现行职业教育体系是以满足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需求,经过200多年的不断探索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1871-1914年,德国逐步完成了国家统一后,借助19世纪后期出现的以电能、内燃机和合成化学等高新科技为基础的第二次产业革命机会,开始改造传统机器设备制造业,形成了以加工工具、刀具和缝纫机等为主轻型机器设备、以机床制造为主的重型机器设备,以及电力机器设备三个主要的制造体系。
但这三个工业体系均大量仿制英国制造的机器进行生产,且质量低下,引起英国厂商的强烈不满,指责德国人仿造的机床破坏其产品名声。
1887年,英国议会修改了《商标法》,规定所有由德国出口到英国的物品都必须标明“德国制造”,以此将“德造”的劣质山寨产品与英国制造的优质产品区别开来,致使“德国制造”在全欧洲成为伪劣产品的代名词。
惨痛教训之下,德国机器制造商为改变“德国制造”的臭名,经近20年时间摸索和技术改进,不断完善机床性能和测量方法,终于在189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赢得了好名声,过去那种质次、精度低的形象开始被质优、高精度的形象所取代,“德国制造”脱颖而出,从此确立了在世界机器设备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用工也越来越多,其产品质量保障和经济效益提高,对高素质、高技能的蓝领技术工人需求大增。
于是,一些聪明而富有远见的企业主开办了被称作“星期天学校”的培训场所,并逐步扩大发展为夜校和周末学校,进入20世纪后则演变为职业教育学校。
1970年,在德国联邦政府的影响和干预下,职业教育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下来。
形成了当前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企业紧密联系的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受过良好职业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年轻人,为德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在全球创造了“德国制造”的品牌。
目前,德国已形成了堪称世界上最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既有针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类型,也有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职业培训需求的类型,该体系灵活开放、层次分明、针对性极强,对每一个从小学阶段开始的德国学生而言,他们的求学就业之路“有多个入口和出口,没有死胡同”,充分发挥了沟通初级教育、高等教育和企业人才培养的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
3.“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该国职业教育由“双元制”职教体系和非“双元制”职业教育构成。
“BIBB”莫妮卡女士介绍,纳入“双元制”的职业院校约为75~80%,未纳入的职业学校,其开办的主要是一些市场需求量少的特殊专业和新职业。
联邦政府依照《联邦职业教育法》赋予的权力,根据涉及全国3万多个行业的用人需求,确定纳入“双元制”体系的职业教育科目(约340多个职业),并行使对该体系中企业教育的管辖权。
企业职业教育的办学资格认定、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学生的考核与证书颁发、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裁等,则由各行业协会根据《联邦职业教育法》授权,行使具体管理职能。
德国职业教育包括职业的培训、进修、改行三个方面。
职业培训即我国通常所称的职业教育,是指已完成初中或高中普通教育的学生,通过系统培训计划,接受职业基础训练,并逐步具备从事技术职业所需的熟练技能知识和职业经验。
职业进修是指在职人员为适应技术的发展,保持和扩展职业技能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达到职务晋升目的的职业教育。
职业改行是指因产业结构调整,已接受过一种职业培训的从业者,为获得另一种职业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而接受的职业教育,相当于我国的转岗培训。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各类职业培训条例由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和相应专业部及联邦职教所制定,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则由各州制定,各职业学校和地方教育局负责实施。
主要特点如下:
(1)两种培训机构。
职业学校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及未来从事职业的实践技能。
企业负责传授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及职业经验,教学计划由联邦政府国家经济部制定,由企业和国家同业行会负责实施。
(2)两类教学内容。
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为培训职业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伦理、宗教、德语、体育、外语等普通文化知识。
培训企业的培训内容为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技能及相关职业知识和职业经验。
(3)两种教材。
职业学校教材分理论教材(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和实训教材(传授“如何做”)两类。
培训企业使用联邦政府职业教育研究所编写的实训教材,以覆盖同一职业领域不同职业或不同职业方向的具体要求,确保职业技能培训的统一标准和质量。
(4)两类教师。
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
理论教师即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课教师和普通文化课教师(均为国家公务员);实践课老师(聘用职员)上技能实践课。
实训教师为培训企业的雇员,分专职和兼职两类,大都为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国家考试的工程师。
(5)两种培训身份。
职业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
培训生与培训企业签订具法律效力的职业培训合同,明确规定在培训生在企业培训期间的权利和义务。
这时培训生身份为企业“学徒”,企业给每名学生每年发400~800欧元的工资。
签订了职业培训合同的职业学校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同时,也完成了12年义务教育中的最后2-3年教育。
(6)两类考试。
专业理论考试和技能(资格)考试。
学校负责所教授的专业理论的考试,(企业)行业协会组织负责技能(资格)考试。
(7)两类证书。
一类是职业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企业颁发的培训证书。
一类是由行业协会颁发的世界认可的资格证书。
4.德国保障职业教育质量的几个关键。
(1)依法规范运行,确保生源有序进入职业学校。
职业学校生源绝大部分来自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综合中学三类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文理中学也有少数初中毕业学生读职业学校)。
《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学生就读职业学校,须先向政府就业服务机构咨询,以确定就读的专业学校及今后可能就业的企业,然后凭毕业证书及有关档案到就读的学校和企业报名。
学生与企业签订具法律效力的职业培训合同,明确其在企业培训期间所享有的权力和义务。
签订了职业培训合同的学生方可进入职业学校就读。
职业学校不得招收没有与企业签订合同的学生,以确保学生学习方向明确,所学知识、技能与未来就业紧密相连。
(2)依法保障职业学校的教育经费。
《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经费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及企业分别承担。
凡属国家承认的职业学校,不论其是否纳入“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均由州政府负担教师、高级行政管理人(均为公务员身份)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其中部分经费由联邦政府拨给),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校方聘用职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企业支付“学徒”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均计入企业运营成本)。
因此,凡国家认定的职业学校,经费均有保障。
(3)选择优秀教师是确保教学质量高的前提。
德国正式录用的教师享受终身制的国家公务员待遇,起薪约3万欧元/年,随着逐步晋升和年龄增长,年薪最高可达7~8.5万欧元,且不受经济危机影响,高于德国国民人均收入,加之工作稳定,时间灵活等优点,成为人们高度认可而向往的职业。
但要成为一名职业学校教师并非易事,从19岁高中毕业算起,需经14~16年的努力,才有可能在33~35岁时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其过程:
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后,申请参加3~3.5年职业培训,考试通过方可进入大学接受5年的专业学习(未来所教专业),取得大学文凭后,再经2年职业实习兼修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才可向州教育部门提出成为签约教师的申请,获得批准后还需见习3-5年,最后通过考试才能正式被录用。
经过如此长时间的磨砺,被录用的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职业水平已日臻优秀,从源头上保证了师资质量,也使教学质量得到可靠保障。
(4)优秀校长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德国职业学校校长选拔程序严格,首先由区政府对符合条件的报名者进行甄选;其次,对初选合格者掌握教育政策法规的水平进行考核;其三,区政府根据考核结果与学区教育局协商确定推荐人选;其四,上报州政府任命。
以确保进入校长岗位的是懂法律法规、职业教育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校长按规定专注于学校专业发展、教学安排、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制定教师在职培训计划,行政事务均由专业人员管理。
使校长恪尽职责,尽其所能,切实保障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升。
(5)教育主要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督导是质量的保证。
德国推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从体制上保证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管理责任在企业,行业协会负责质量监督和技能考核;专业理论学习和文化学习的实施与考试由学校负责,教学质量则由各州教育局组织的专门委员进行规范化的检查、评估,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职业教育的质量。
四、德国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几点启示
探究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根本原因,无外乎三个方面:
一是健全、科学、缜密的法律体系,尤其是与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几乎覆盖了整个与职业教育有关的领域,以法律的形式,确保了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在职业教育上形成广泛共识并密切合作,确保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健康环境和优越条件;二是强大、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为职业学校教师、学生的生活、工作、学习提供了近乎完美保障;三是德国的行业协会的公允性、权威性在职业教育的监管、评价、服务、维权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启示一:
德国把发展职业教育视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锐利武器,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这对于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工业亟待升级、提质阶段的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照价值和借鉴意义。
启示二:
对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现状来说,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十分必要,必须使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之间构建起畅通无阻的立交桥。
应以人为本,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从学生文化学业成绩高低来为他们未来发展着力。
启示三:
应按照我国国情,对职业教育法进行细化,同时制定好与之配套的相关条例、政策,以确保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制环境和相应的发展条件(如经费、生源、师资和校企合作)。
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经济结构不尽相同,因此,国家应允许各地根据本地的经济结构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在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有所侧重。
启示四:
应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高度重视职业学校校长的擢选和专业优质师资的培养,同时,实施结业考试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并引入第三方(如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参与,实现教考的真正分离,强化考试、考核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