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1446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47 大小:19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7页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7页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7页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7页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7页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7页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7页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7页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7页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7页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7页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7页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7页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7页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7页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7页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7页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7页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7页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7页
亲,该文档总共2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2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基础知识汇总12Word下载.docx

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关键:

学会学习

学生个人心理的发展目标是:

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1)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

简言之,也就是使人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2)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

a)毕生发展观

b)全面发展观

教学:

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教学包括教和学两方面。

课:

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1、三个要素:

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

2、三个环节:

①内容输入;

②师生相互作用;

③经验输出

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

创设可是和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

有效教学的九个指标

1)清楚而明确地组织教材;

2)清晰地阐述学习目标;

3)有目的地选择和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

4)学生从事创造性的活动;

5)师生均有方向感;

6)有令人愉快的气氛;

7)有对工作的严肃认真感;

8)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相互尊重;

9)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最为重要的学生集体是:

班集体

学生群体的分类

1、正式群体:

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最重要的学生群体是班集体。

①班集体特征:

育人的目的性、组织的指令性、成员发展的相近性、活动的整体性与独立性相结合、伙伴关系的平等性和教师的影响性等。

②班集体类型:

团结、散聚、离散的班集体。

③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形成阶段:

组建、形核、形成、发展阶段。

美国心理学家史莫克(Schmuck,1975)建议,教师应在列各方面指导与运用班集体:

1)利用教师对班级的期望,使学生加强对自己与对班级的期望;

2)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3)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接纳与爱护,促进学生之间的友爱与团结;

4)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发展与修正学生的共同行为标准;

5)利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学生间彼此沟通的能力;

6)利用师生和班级共同奋斗的目标,加强学生间相互合作、团结一致的精神。

2、非正式群体:

指没有正式规定成立,也不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大多2-7人。

如班级中的“团伙”。

特点

1)群体内部的一致性:

无形的压力

2)情感依赖性:

害怕被孤立的心态

3)往往具有较突出的“领袖”人物

如何了解非正式学生群体

20世纪50年代莫雷若的社会测量法

如何看待和处理学生非正式群体?

1)正确态度:

承认接受,扬长避短。

2)具体原则

a)利用其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的素质

b)精心做好消极群体成员(尤其领袖人物)的工作

c)对于破坏型群体,要坚决拆散,不能允许存在。

教师心理

教师角色: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

教员、学生模仿的榜样、课堂的管理者、办事员、团队活动领导者、公共关系人员、学者与学习者、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父母、权威人士。

教师对学生期待的作用: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可以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的行为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课堂上的讲台效应:

教师在讲台上用目光扫视全课堂,每个学生都会认为教师在专门看着自己,从而起到组织课堂的积极作用,并产生积极的效应。

教师管教学生过程中的误区:

1)对学生言行的要求不当

2)以大量繁琐的重复或者无效的活动取代有效地学习

3)过高估价奖励和惩罚的作用

4)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

教师角色的心理特征

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

2)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

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

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5)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

1)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a)课堂教学能力

b)班级管理能力

c)人际沟通能力

2)情感和意志品质

a)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

b)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

c)要有耐心和信心

d)乐观活泼的性格

e)公正不自私

课堂师生交往的性质与特点

1)正式交往

2)代际交往

3)“一对多”式交往

课堂交往障碍

(1)语言障碍

(2)心理障碍(3)角色地位障碍(4)交往技能障碍(5)课堂结构障碍

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

教育的最终目标:

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观:

1)承认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人权;

2)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

3)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宽容态度;

4)关心他人;

5)团结互助精神;

6)事业心;

7)创造性;

8)尊重男女平等;

9)思想开放,迎接变革;

10)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有责任感。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包括三个基本支柱:

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生存。

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

1)鼓励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变的可能性

2)发展学生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

4)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

5)发展理智的忠诚

6)促进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志愿和能力

中小学教师职业最重要的专业特征是:

懂孩子、爱孩子;

会教书;

会育人

教师发展的两大方向:

专业化;

人性化。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也称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

当今学习目标之父是: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泰勒)

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

启动功能;

导向功能;

激励功能;

聚合功能。

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

价值性标准;

可能性标准;

低耗性标准;

丰富性标准;

就高性标准。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1.认知目标:

布鲁姆:

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统合、评审

2.情感目标

柯拉斯沃:

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价格化

3.心因动作目标

齐卜勒:

整个身体的运动、协调细致的动作、非语言交流、言语行为。

第四章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发展:

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发展的方向:

头—尾梯度;

近末梢梯度;

大小梯度。

发展的最本质的倾向表现为(分化与整合的过程)

发展的一般趋势:

综合的分化;

平衡化;

概念化;

社会化;

个性化。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环境

2)成熟与学习

3)社会环境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主观能动因素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从每个年龄阶段的许多儿童的心理发展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

思维准备阶段;

思维阶段;

抽象思维阶段。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观点与(蒙台梭利)的思想类似。

皮亚杰和蒙台梭利的思想已经体现在英国小学或幼儿学校;

开放教室;

自由学院。

]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核心原理是(新生论原理)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一)水平A:

前习俗水平

第一期:

惩罚与服从的定向

第二期:

操作与关系定向

(二)水平B:

习俗水平

第三期:

人际关系定向

第四期:

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

(三)水平C:

后习俗水平

第五期:

社会契约定向

第六期:

普遍伦理原则定向

第五章学习基本理论

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是:

学习理论。

人类的学习: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特点:

间接性;

组织计划性;

有效性;

年龄差异性;

面向未来特性。

日常对学习的片面理解:

1)只有给与奖惩,学习才发生

2)学习就是获得和吸收事实材料,获得越多,学得越多

3)凡事认真教过和学过的东西都能永久保持

4)掌握最好的就是练习得最多的

5)教等于讲述,学等于接受讲述

6)学习活动必定是乏味的

7)一切学习都应该是有趣的

试误说:

学习是一个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S-R联结。

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规律:

准备律;

练习律;

效果律。

条件反射学说是由(巴甫洛夫)创立的。

操作条件反射概念是由(斯金纳)提出的。

社会学习: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个人与特殊的社会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榜样收到奖赏或强化而产生自我强化的作用。

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

1)基本思想:

逐步提高极为复杂的行为模式并且每个阶段保持行为的强化。

2)基本原则

a)小的步子

b)积极反应

c)及时反馈

d)低错误率

e)自定步调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1)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

2)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

3)重视学习过程

4)强调学习结构

5)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

6)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

7)强调基础学科早期学习

8)强调信息提取

9)提倡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转换;

知识的评价。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

(语言学习)。

布鲁纳提出三种表征模式:

(认知学习的阶段)动作性模式;

肖像性模式;

符号性模式

发现学习:

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的学习。

发现学习的作用

1)发挥智力潜力

2)使外部奖励向内部动机转移

3)学会发现问题的最优方法和策略

4)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探索

奥苏贝尔指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是:

(有意义接受学习)。

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

简言之,就是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实质性联系和非认为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代表性学习;

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概念学习的形式:

(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概念学习:

既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同时也意味着能区分概念的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概念的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

概念形成:

指一种获得概念的形式,它是通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去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

年幼儿童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

(概念形成)。

奥苏贝尔认为,同化模式包括: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

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的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

⏹上位学习:

当所学的只是相对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要由原有的认知结构组织起来,原有的认知结构就成为进行归纳整理的一套观念。

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的概念。

加涅的五阶段学习分类:

智慧技能;

言语信息;

认知策略;

态度;

动作技能。

加涅认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是(智慧技能)。

加涅指导学习的程序:

(1)引起动机

(2)理解(3)获得(4)保持(5)回忆(6)概括(7)作业(8)反馈

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人本主义的教育主张:

1.教学原则

(1)注重情感发展而不是知识获得

(2)强调发展自我观念

(3)强调交往

(4)强调发展价值观

2.教学目标

(1)增加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

(2)帮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3)增加创造性

(4)发展对艺术的兴趣

(5)增强好奇心

3.教学模式

(1)开放学校

(2)开放课堂

第六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学习迁移:

迁移的概念最初由桑代克提出。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面,也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

根据迁移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

(正迁移)和(负迁移)。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以把迁移分为: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根据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可以把迁移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

形式训练说:

从形式训练的观点来看,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像力等而实现的。

共同要素说:

一种学习之所以能促进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完全相同的共同要素;

学习迁移的产生与共同要素大致成正比例。

(桑代克)

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贾德)提出了。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学习材料的性质(相似、结构和价值)

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

5)年龄特征(准备性原则)

6)智力水平(正相关)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措施:

1)合理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

a)突出重点,以若干能起组织作用的材料为核心。

b)尽量以浅近的文字或符号强调教材或方法的要点。

c)应尽量将教学单元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排列。

2)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

a)理解与熟练对迁移同等重要,应首先重视理解,然后不断地复习以期熟练。

b)应考虑教材的难度与学生的兴趣、年龄与认识及智力发展的程度的关系。

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艾宾浩斯)发现了(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

(量的减少):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进行有关保持进程的研究,发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也称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记忆恢复:

即学习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还高的现象。

遗忘产生的原因:

生理原因;

记忆痕迹衰退;

干扰说。

克服遗忘的传统策略:

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

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

3)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记忆方法

4)及时、经常并且多样化的复习

5)适当进行过度学习

6)使用记忆术(环境连结法、连锁法和数字-文字变换法等)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发展发散思维

2)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

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

4)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隐蔽课程:

即学校中各种超出正式组织的学校活动范围、教学大纲或课程计划没有规定、教师没有正式讲授、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学习的、偶然性的、没有组织的和非正式的活动

过度学习:

指在达到最低限度领会后,或者在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以后,对某一课题继续进行学习。

动机性遗忘理论:

遗忘是动机性的,遗忘是由于个人不愿意记忆,即有意把学得的经验忘掉;

特别是属于负疚感、羞耻感以及其它不愉快的体验。

总希望把它们排除于自己的记忆之外。

(弗洛伊德)

根据阿特金森—希弗林模式,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部分组成。

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转化存在三个关键环节:

复述、编码和检索。

影响编码的因素:

学生特征;

刺激模式;

学生已有知识和教学任务;

教材内容和结构;

教学辅助手段。

有意义遗忘理论揭示出两条原则:

新的观念向旧的稳定观念还原;

较具体的观念向概括程度高的观念还原。

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

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在有意义学习中,(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

认知结构的变量:

可利用性;

原有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

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

先行组织者:

组织者指在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

这种引导性材料比正式的学习材料更一般、更概括,而且与学习材料关联,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

由于它出现在正式学习材料之前,人们又将其称之为先行组织者。

组织者可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类。

第七章不同类型的学习

知识掌握的过程包括:

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巩固;

知识的应用。

知识理解的水平包括:

字面理解;

解释性理解;

批判性理解;

创造性理解。

促进学生理解效果的教学措施:

1.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

3.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

5.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

6.使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

7.指导学生自学。

8.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指导。

技能:

是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技能形成的影响因素:

1)起点行为

2)学习技能的动机

3)技能的性质

4)教师示范和说明的状况

5)与实践结合的程度

6)强化的状况

智力活动的阶段:

活动定向阶段;

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

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内部言语阶段。

高原现象:

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即为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知识和方法障碍;

思维障碍;

情绪和身体障碍。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法:

1)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

2)问题的难易应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

3)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

4)提供较充裕的时间和适当的自由

5)鼓励学生验证答案,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2)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要有逻辑性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

3)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其展开逻辑思维的重要条件

4)创设适当情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

5)培养学生使用正确方法进行逻辑思维

6)指导学生发现和克服思维障碍

7)加强语言训练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其特征是思维过程及其产品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思维关系最为密切。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

发散思维的特征:

变通性;

独创性;

流畅性。

第八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学习积极性的核心内容。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

学生成就动机的来源:

认知需要;

自我提高需要;

附属需要。

结合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

2)引起心理不确定性,激发学生求知欲

3)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4)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

6)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

7)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

8)课堂教学的具体技巧

学习评定中的注意事项:

1)要教育学生对评定抱正确态度

2)应该客观、公正和及时

3)肯定评价对学生更有激励作用

4)方式要灵活多样

5)要富于指导性和激励作用

6)要注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与个性特点

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感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

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语言直观三种形式。

如何运用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1)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

2)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越容易被感知。

3)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感知更精确、全面。

4)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越完善、迅速。

5)对感知对象的态度越积极,感知越深刻。

6)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可提高感知效果。

直观教学中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须遵循的规律:

差异律;

活动律;

组合律。

观察力的品质包括:

目的性;

条理性;

敏锐性;

精确性;

细微性。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方法:

1)提出明确具体的目的、任务。

2)在观察前要作好知识准备并订出周密计划。

3)有计划有系统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

4)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5)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

6)指导学生作好观察记录,对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

预防学习疲劳的措施:

1)防止过重负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