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10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1549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10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10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10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10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10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10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10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10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10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10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10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10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10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10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10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10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10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10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文档格式.docx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10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10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10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文档格式.docx

D.欧美国家工业化的完成

6.[河北名校2018联考]在整个19世纪美国工业崛起的100年中,美国关税率在大多数年份均高达40%以上,低的时候也有10%。

美国实行高关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美国的世界大国形象

B.防止欧洲的剩余资本流入国内

C.抵制世界市场对美国经济的冲击

D.加紧与欧洲国家争夺世界市场

7.(湖南衡阳2018二模)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世界博览会,当时维多利亚女王以国家名义,通过外交途径,邀请十多个国家参展。

作为上海开埠后第一批来沪闯荡的广东商人之一的徐荣村,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装成12捆前来参展,最终脱颖而出,独得金、银大奖。

这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清政府重视海外市场的开拓

C.西方机器产品未被世人接受

D.中国传统手工业在某些领域仍具明显优势

8.[宁夏银川一中2018二模]1883年4月,北美的铁路大亨们决定,将当时北美铁路使用的标准时间由50个减少到4个。

11月,铁路标准时间在北美正式施行。

没过几天,大约有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铁路时间为标准时间。

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开始分享同一时间。

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联邦集权向纵深发展

B.垄断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迁

二、非选择题

9.[河南名校联盟2018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源于明代中期的钱铺、钱庄、银号等金融机构,对城乡居民及工商业经营者发放贷款,到明末清初以后,由单纯的从事银钱兑换的货币经营资本业务开始向从事高利贷资本业务转化。

其业务由银钱兑换发展到兑换、放款、存款、开发钱票、开展汇兑等多种业务,形成一个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的金融机构。

其资本规模也得到相当的扩张,合伙制也在钱铺、钱庄、银号经营中盛行。

尤其是到了乾嘉以后,这种发展之势更加明显。

清末,银行逐渐兴起,替代了钱庄。

材料二早在13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一些富有的家庭为方便经商,纷纷设立了私人银行,如佛罗伦萨的巴尔迪银行、麦迪西银行和热那亚的圣乔治银行等。

在16世纪下半叶,由政府担保的公共银行开始大规模地兴建起来,1552年的帕勒莫和那不勒斯银行、1586年的热那亚银行、1587年的威尼斯银行、1593年米兰圣安布罗焦银行、1605年的罗马银行、1609年的阿姆斯特丹银行,以及1619年的汉堡银行等相继建立,进一步促进了欧洲金融制度的发展。

所有这些公共银行,都是储蓄或转账银行。

一般而言,它们接受政府或其他机构的贷款,但都禁止向私人个体发放贷款。

1694年英国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是第一个资本主义股份银行,它是现代银行的标志,由英王特许成立,股本120万镑,向社会募集。

其成立之初即取得不超过资本总额的钞票发行权,主要目的是为政府垫款。

(1)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13-17世纪西欧银行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13-17世纪西欧银行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0.[广东珠海2018二摸二嗣读树辩,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以下是14-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重大历史事件

1307-1321年

但丁在流放期间用意大利方言写成长诗《神曲》

1689年

英国国王威廉接受了阐明议会至上基本原则的《权利法案》

1776年

亚当·

斯密出版《国富论》,该书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1783年

英国人瓦特改进蒸汽机,使其成为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万能的原动机”

1789年

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

1825-1826年

英国有70多家银行破产,破产的工商企业达到3500多家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

1879年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用棉线烧成碳丝,试制成功了白炽灯泡,使民用照明得以实现

1911年

德国3425人的平均财富为5321400马克,而另外1608050人的平均财富为23295马克

1914年

共有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摘编自马世力主编的《世界史纲》和斯塔夫

里阿诺斯主编的《全球通史》

从上表中提取有关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状况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1.[课标全国Ⅱ2018·

3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2.[课标全国Ⅱ2014·

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3.[课标全国Ⅱ2016·

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

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

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4..[课标全国I2017·

3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上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5.[海南单科2016·

13]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6.[课标全国Ⅲtl016·

33]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

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

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7.[课标全蚕I2018·

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

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8.[课标垒茎Ⅱ2015·

33]由下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9.[课标全吾Ⅱ2016·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

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

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0.[课标全国Ⅲ2016·

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

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

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11.[课标全国I2015·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

(劳动力十劳动工具十劳动对象十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秉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当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A【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

材料叙述的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从题干来看,贵族的衰落是促进工商业发展的原因,工商业阶层力量壮大,这有利于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故A项正确;

材料并未否定光荣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

由材料无法得出对英国民主政治的影响,故C项错误;

民主平等思想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2.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殖民扩张。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

英国于18世纪中期夺得世界殖民霸权,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

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多国进行对外殖民,殖民竞争加剧,在此情况下,英国政府授权武装商船劫掠他国船只,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英国在新航路开辟后推行的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未体现航路转移推动贸易繁荣与否,故D项错误。

3.D【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背景。

从材料“做出一根大头针大约需要18道工序,每天一个工人能制造出4800根大头针。

如果他们彼此无关独立工作,一个人一天也做不出20根大头针”可知,分工合作可提高生产效率,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A、B、C三项所述内容,故排除。

4.C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材料中显示美国的大城市中煤气照明发展较快,而农村或者小城镇却没有如此的现象,说明城市化有利于新技术推广,故C正确;

A中环境保护不符合题意;

材料说的是煤气照明,不涉及电.B错误;

D中发展迟缓表述错误。

5.B【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

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的盛行,这适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与要求,故B正确;

英国殖民势力是增强而非衰弱,排除A;

从材料的时间来看世界市场尚未最终形成,排除C;

当时一些欧美国家工业化尚未完成,排除D。

6.C【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工业革命。

19世纪美国工业崛起时期,美国需要通过高关税保护本国的工业企业,抵制世界市场对美国经济的冲击,故C正确;

高关税的主要目的不是维护美国的世界大国形象,故A错误;

高关税主要针对外国商品,而不是剩余资本,故B错误;

高关税保护的是国内市场·

不是加紧与欧洲国家争夺世界市场,故D错误。

7.D【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A项所述内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此时的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不重视海外市场的开拓,故B项错误;

西方机器产品未被世人接受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

徐荣村的“荣记湖丝”在1851年世博会上获得大奖,说明中国传统手工业在某些领域具有优势,故D项正确。

8.D【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由“北美的铁路大亨们决定,将当时北美铁路使用的标准时间由50个减少到4个。

ll月,铁路标准时间在北美正式施行”可得出是垄断组织的作用,故排除A项;

采用“同一时间”不等于垄断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故排除B项;

标准时间的变更体现不出科技的进步,故排除C项;

“将当时北美铁路使用的标准时间由50个减少到4个。

渡士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开始分享同一时问”体现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方式跟着变化的史实,故D项正确。

9.

(1)共同之处:

①背景相同:

商品经济、长途贩运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

②性质相似:

都具有近代银行的某些属性;

③态势相似:

都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特点:

①前者私人经营,后者由私人经营发展到政府担保的公共银行;

②前者只经营国内业务,后者开展国际业务;

③前者主要为私人服务,后者主要为政府服务,禁止向私人发放贷款;

④前者为合伙制,后者为股份制;

⑤前者发展缓慢,鸦片战争后才发展为近代银行,

后者出现较早,17世纪末就已经出现。

成因:

明清时期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专制制度长期存在并且势力庞大;

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引起的政治制度变革,新航路开辟、“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13-17世纪西欧银行。

(1)共同之处,可以联系所学,从背景上看存在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同点;

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其业务由银钱兑换发展到兑换、放款、存款、开发钱票、开展汇兑等多种业务”和“所有这些公共银行,都是储蓄或转账银行”得出性质上的相同点;

从各自的发展状况得出发展态势上的相同点。

(2)特点,可以根据材料分析得出在经营主体、经营业务和对象、组织形式和发展进程等方面各自的特点。

成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各自的社会背景方面分析说明.

10.示例:

论题:

14-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既有巨大的进步性,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使资阶级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开展;

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殖民侵略、经济危机,环境污染、贫富悬殊、世界大战也随之而来,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

由此可见,人类文明在演进的过程中有复杂性和辩证性的特点,但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发展的主题。

(论题也可以从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解放潮流等单一角度拟定,论点2分,史实正确史论结合8分,逻辑2分)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历程。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从上表中提取有关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状况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

根据表格所列重大事件,可以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来拟定论题,也可以结合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发展或思想文化的发展来拟定论题。

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注意合理运用近代化史现、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

最后就所阐述的论题进行简要总结和升华。

1.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奴隶贸易。

图片表明从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快速增长,而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也是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

题干图片可以表明奴隶贸易是近代早期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与材料图片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日不落帝国”主要是近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C项错在“导致”,排除;

白银开采主要是在16、17世纪,而图片中的高峰是在18世纪,故D项错误。

2.A【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

据材料时间可知,材料描述的现象发生于工业革命时期,纺车和手织机多被弃之不用是生产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的结果,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是妇女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变化,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重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属于轻工业,C项错误;

“手织机也多半闲置”说明仍有少量在使用,D项说法错误。

3.A【解析】本题从生态史观和社会史观角度考查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

由材料时间“1816年以后”可知,此时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工厂集中的城市人口死亡率显著上升,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医疗水平不高,同时工业化造成城市环境污染与恶化,故A项正确;

化学工

业兴起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B项时间不符,排除;

工业革命时期农业受益于工业而获得发展,且材料也没有反映食物短缺,C项错误;

19世纪前中期西方医疗水平整体不高,但呈逐渐进步的趋势,排除D项。

4.D【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问题。

题干时间表明是工业革命时期,表格信息体现了这一时期英国国民总收入显著提高,从1770年到1835年,增长了将近两倍,而同时期英国工人的实际工资增长却不足一倍,表明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再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出工业革命的成果大部分被资产阶级占有,英国贫富差更距不断扩大,故D项正确;

根据前面的分析,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并没有同步增长,排除A项;

这一时期英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排除B项;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工人实际工资收入有所增长,因此C项说法错误。

5.C【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的手工工场中,早于材料时间,故A项错误;

英国在18世纪中后期开始了工业革命,并在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后工场手工业已被取代,故B项错误;

由“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国内已经无法满足纺织原料的需求,不得不依靠海外,故C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棉纺织业,而无法推知农业中其他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故D项错误。

6.A【解析】本题考查美国铁路发展状况。

统一的轨距是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后扩大经济交换的客观要求,且铁路是当时新兴的也是运输效率较高的交通部门,美国南北方轨距不统一会阻碍它们之间的经济交流,不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因此,正确答案选A项。

7.B【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素养。

题目材料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出现了经济条件论、政治条件论、自然条件论等多种解释,研究趋于全面和深入,故B项正确;

A项错在“只能有”,排除;

题干中传统观点和后来的研究都没有提及对其他国家的观察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排除C项,D项说法本身错误,前后虽然研究角度存在差异,但不能作可信度的比较,排除D项。

8.B【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870年时,英、法、美、德四国工业生产总和占世界工业生产比重为78%.体现了四国工业化的发展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这得益于两次工业革命。

到1913年比例下降至72%,说明其他国家工业化有所发展,故选B项。

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A项中“盛极而襄”说法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各国工业的差距问题,排除C项。

D项中“世界经济结构”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9.

(1)数量不断增加;

范围不断扩大;

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

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

卷入世界市场较晚;

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

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

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的人口迁移状况。

(1)本问考查近代以来国际人口迁移的趋势,根据材料一表格中各项数据的对比分析可得出“数量增加”“范围扩大”的特点;

结合人口迁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