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9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9940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9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9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9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9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9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9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9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9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9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9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9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9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9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9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9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9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9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9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9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下载.docx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9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9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免费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9 专题综合训练卷Word下载.docx

C.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

D.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6.[湖南师大附中2018月考]据南宋《叶适集·

水心别集》记载:

“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

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值)。

”据此可知()

A.土地所有权的流转成为合法的社会现实

B.土地国有制是汉唐时期的主要土地制度

C.宋代土地兼并现象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D.宋代政府立契券保护商品经济的发展

7.[四川成都2018联考]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事长之礼”;

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改定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勘实,乡绅照违制律议处”。

这说明()

A.地主佃农之间的依附关系松弛

B.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

C.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

D.明清两朝的统治政策逐步开明

8.[湖北孝感2018联考]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五年五月诏告天下:

“今州县城市乡村,或有冻馁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贷钱谷以资养之。

工商农业皆听其故。

”这一规定反映出()

A.重农抑商不适应时代需要

B.政策干预以实现休养生息

C.重视农业的经济基础地位

D.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

9.[河北邢台2018联考]有史料记载,在1840年之前,西方商人不能带军器进入广州,“夷妇”也不许进去,以防“盘踞之渐”。

这反映当时清政府()

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禁止发展中外贸易

C.坚持维护国家安全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0.[安徽宿州2018联考]明朝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干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年)官局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这一现象反映了()

A.明清两代统治者主动放弃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B.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差异导致经营的不同结果

C.江南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普遍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D.苏州丝织业引领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潮流

二、非选择题

11.[湖南长郡中学2018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强制诸子均分土地,从而分割成若干小家庭,适应征税、服役的需要。

汉代允许诸侯将土地分给诸子,以削弱分化诸侯,推动了古代家产均分制度。

后世律令规定土地继承基本沿用诸子均分的方式,但受传统习俗影响长子往往被赋予更多的继承份额。

《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了一个宋代案例:

王万孙“因不能孝养父母,遂致其父母老病无归,依栖女婿,养生送死,皆赖其力”,因此官府判决土地等家产归女婿所有。

家庭的土地代代均分、阻碍了大规模地产的传承,也使夫妻为主要核心的小家庭成为社会主体。

人们依赖土地、满足于拥有少量的生产资料,难以开启新的生产与经营。

材料二16世纪以来,英国逐渐普及了长子继承制。

此后,规定土地只能由长子继承,长子继承制使贵族大地产代代相传,基本固定。

圈地运动就是以贵族世代保持着土地所有权为前提的,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权力驱赶佃农,圈占土地。

长子继承制避免了家庭财产的平均分配,单传给长子有利于家庭财富的积累,并向资本转化。

大地产的稳定性固化了贵族群体,强大的贵族群体逐渐形成了限制王权的组织,最终促使了英国议会的产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土地继承制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土地继承制度的特点,并简析中英不同的土地继承制度对两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2.[重庆一中2018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

宋政府派出使臣往南洋诸国去“勾招进奉”,博买物货;

对招徕舶船众多的商人,中央批准给予补官褒奖。

东南沿海泉州、广州等港口“风樯鳞集”.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居止”于“蕃坊”,并允许外商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

同时对那些未缴纳入口商税的外商“科罪有差”,对私下“敢与蕃客贸易者”,则“重置其法”:

材料二明朝建立后,明太祖“禁滨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只允保留有限的朝贡贸易。

明成祖继续“海禁”政策:

永乐年间,为实施“礼治”外交,郑和七下西洋.此时,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海外贸易有所发展,但统治者尚未解除“私通蕃国”的禁令。

“海禁”使得走私贸易兴盛。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取消“海禁”:

清初,基于沿海抗清活动,政府颁发“禁海令”和。

迁海令”。

伴随着西方殖民势力东来,18世纪中期,乾隆皇帝制定<

防范外夷规条》,闭关政策正式形成

——撞编自尚畅《从禁海到闭关锁国——试论明清

两代海外贸易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说明宋代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宋代海外贸易政策相比,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1.[课标全国工2015·

24]《吕氏春秋·

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课标全国Ⅲ2017·

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3.[课标全国工2016·

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4.[海南单科2016·

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5.[课标全国Ⅱ2017·

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6.[课标全国Ⅲ2017·

26]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7.[课标全国Ⅱ2015·

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8.[课标全国Ⅱ2016·

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9.[课标全国I2015·

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10.[课标全国工2018·

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11.[课标全国Ⅱ2014·

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2.[课标全国Ⅱ2015·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13.[课标全国Ⅰ2018·

27]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人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14.[课标全国Ⅰ2017·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15.[课标全国Ⅲ2016·

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16.[课标全国Ⅰ2016·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

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

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

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

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7.[课标全国Ⅰ2013·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

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奈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

“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1.B【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

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比较粗糙,材料中的农业生产依然属于粗放式的集体生产,故排除A项;

材料阐述了授田制下君主将土地直接分给农民和军功贵族,改变了分封制和井田制下土地层层分封,由贵族组织农民在井田上劳作,先公田后私田的传统,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了贵族的权力,有利于军功地主和自耕农的形成,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故B项正确;

材料中把土地赏给有军功的贵族,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会导致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

地租是地主与佃农之间的经济关系,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D项。

2.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小农经济的特征。

三则材料均未提及铁犁牛耕,故排除A项;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未体现这些信息,故排除B项;

材料“率妻子,戮力耕桑”“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反映了家庭农业生产模式,故C项正确;

三则材料均未涉及女织,故排除D项。

3.A【解析】本题考查三国时期东吴的庄园经济。

“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体现出庄园之规模与生产生活状况,是一种高度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模式,而“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的描述更显示出当时地主庄园的封闭设防、武装自卫的特性,A项正确;

材料内容并未指出环境破坏问题,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士族制度的腐朽,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特点,没有涉及农业商品化问题,排除D项。

4.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

“书市买牌”制度体现了对市场秩序的规范,故A项正确;

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比前代有所放松,而非抑商政策已完全崩溃,故B项错误;

市场上的交易,并非官营手工业,故排除C项;

材料体现不了民间手工业成为主导,故排除D项。

5.D【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经济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兼并的现象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必然影响社会和谐,故可排除A项;

B项本身表述正确,但是与题干所述现象无关,故可排除B项;

材料中的“市民阶层壮大”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发展变化,而不是固化,故可排除C项;

“宋真宗在位期问(99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反映了农民只能更多的租种地主的土地,“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反映了这种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本题选D项。

6.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土地制度。

根据材料中的“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值)”,说明政府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保护,即土地所有权的流转成为合法的社会现实,故答案为A项。

汉唐时期以土地私有制为主,排除B项;

材料没有反映“社会矛盾尖锐”,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政府承认土地买卖,不能说明“保护商品经济”,排除D项。

7.A【解析】本题考查明清经济发展。

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朝通过皇帝诏书的方式规定地主和佃户之间不允许存在私自压迫的现象,适应了当时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反映了当时地主和佃农之间的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佃农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A项正确;

材料是限制地

主对佃户的控制,反映了当时佃户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完全和地主平等,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主要反映的是封建租佃关系,排除C项;

D项表述以偏概全,排除D项。

8.B【解析】本题考查明初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均实行,它适应了当时的时代要求,故A项错误。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政府允许民间非商业性的借贷,结合明初的史实可知,政府通过行政干预保障人们的生活,故B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

体现重视农业的经济基础地位的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问题,故D项错误。

9.D【解析】本题考查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

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中外贸易和人员往来,故答案为D项。

《南京条约》中广州被开放为通商口岸,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闭关镇国政策限制中外贸易,并非完全禁止,排除B项;

清政府并非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实行这种政策,排除C项。

10.B【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手工业的发展。

材料反映了私营机房和官营机房由于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经营结果,B项正确;

明清两代统治者并未放弃传统的经济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新的生产关系只是在个别城市产生,而非普遍产生,C项错在“普遍”,排除;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仍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D项错误。

11.

(1)特点:

以诸子均分为主要方式;

法律规定与传统习俗相结合;

维护传统伦理道德(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原因:

农耕经济下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战国时期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需要维护小农家庭的利益;

汉朝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儒家文化和宗法观念影响,倡导仁爱思想和家庭和睦等等。

(2)特点:

英国以长子继承制为主。

影响:

中国古代诸子均分土地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和社会稳定;

有利于维护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客观上助长了人们的惰性(安土重迁,依赖家庭,封闭保守).加大了社会转型的难度。

英国长子继承制维护了贵族制度,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有利于限制王权,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转型奠定了一定基础。

12.

(1)特点:

较为主动:

采用多种手段鼓励外商来华贸易。

政策开明:

允许外商居住且与中国人通婚:

严格控制:

设置专门机构,对贸易双方严格限制;

原因:

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阻断;

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2)特点:

以‘海禁”为主;

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对海外贸易管控比宋代更为严格。

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

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和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

(1)特点,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

“派出使臣往南洋诸国去‘勾招进奉’”说明宋代海外贸易是较为主动的;

允许外商居住并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则说明宋代海外贸易政策是开明的;

对未缴纳入口商税的外商和私自与外商贸易者予以惩罚,说明严格控制对外贸易。

其形成原因要多方面分析,例如,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是经济原因,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因为连年战乱的阻断则是客观原因。

(2)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主要突出“海禁”、闭关锁国之类的答案即可。

在简析其影响时主要从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等方面作答。

1.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战国时期,一个农夫耕种的土地可以养活五口甚至九口人,说明个体小农耕作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

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故B、D两项错误;

蓄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战国时期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C项因果倒置,故C项错误。

2.C【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前期经济发展状况。

材料无法体现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故A项错误。

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而汉初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说明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故C项正确。

材料与地方豪强势力无关,排除D项。

3.D【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农业发展.从材料图片看不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劳作,无法体现个体农户的劳作,排除A项。

精耕细作是指通过改进耕作工具、生产技术、耕作制度等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图片反映不出汉代农民在精耕细作,排除B项;

汉代实行的是封建土

地私有制,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出现了豪强地主的田庄,根据图片中人物的动作可知反映的是农民在大地主的田庄内进行集体劳作的场面,故选D项,排除C项。

4.A【解析】本题考查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题干反映了贾思勰认为应通过精耕细作模式来使收益最大化,反对过度扩大耕地面积进行粗放经营,故A项正确;

题干中贾思勰反对过度扩大耕种的面积,且精耕细作农业与大土地所有制并不冲突,排除B项;

C项与题干信息相矛盾,排除;

题干没有涉及人地矛盾,排除D项。

5c【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经济发展状况。

材料反映了从北朝到唐朝中期,饮茶习俗在北方从被嘲笑到流行的变化,同时反映了茶叶多来自江南地区。

联系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和文化影响力的上升,故C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

A项中的“南茶开始北运”.排除;

B项错在“趋于一致”;

南宋时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故D项错误。

6.A【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经济发展状况。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占有20至130亩土地的户数所占比例最大。

20至130亩属于较小的土地规模,因此可以判断当时这一地区自耕农经济比较发达,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了土地占有情况,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无从体现,D项错误。

7.C【解析】本题考查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于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业技术的进步,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江南地区出现曲辕犁,宋朝江南地区逐渐形成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故C项正确;

A项中坊市制度瓦解是全国性的变化,并不是促成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B项中土地集中加剧是古代封建社会确立土地私有制以来的趋势,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

经济重心南移与海外贸易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8.B【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土地政策。

材料反映了宋代土地兼并的严重情况,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在于宋代政府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