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2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166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2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2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2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2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2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2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2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2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2篇.docx

《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2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2篇.docx

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2篇

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2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屈原《〔离骚〕》读后感作文!

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一

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始终觉得有什么在抖动.或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XX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离骚》是战国时期有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ZG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XX的爱国热情.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受、苦痛、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烁着诗人鲜亮的独特光芒,这在ZG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奇,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实行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叉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如今交叉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怪、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剧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冗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而且其中的比方,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表达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此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和十字句,句法参过失落,敏捷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虚字的.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的骚体文学奠定了基础.  《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改变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同时,《离骚》又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如"汩'、"搴'、"莽'、"冯'、"羌'、"诼'、"傺'、"阊阖'等,并常将状词冠于句首,带有深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诗中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恰切并具有新意,如写XX霓翻腾之貌,"岌岌'喻高冠耸然之势,"蜿蜿'状神龙游动之态,都可谓循声得貌,曲尽其妙.《离骚》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善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ZG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XX迅〕曾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宋代有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

"《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发了一个宽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ZG诗赋方面永久不行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日门、应城、XX山、XX梦县地,即汉北XX梦.怀王十六年屈缘由草拟宪令、主见变法和主见联齐抗XX,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XX,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XX楚合婚,二十五年XX楚盟于黄棘,XX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XX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看法上的几次反覆).但表现上完全接受了浪漫主义的方法:

不仅运用了神话、传奇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予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而诗人接受的比方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此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表达了诗人非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

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欲',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些相像.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改变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中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这种构思更适合于表现抒情诗瞬息改变的激情.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奇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方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诗人所呈现的背景是宽阔的,宏伟的,瑰丽的.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我国古代传奇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XX龙之匹,遗风之乘'.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原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改变所起的示意作用,则高空便成了天界.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改变,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心情改变.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幸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从外部结构言之,全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忆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心情改变.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乱之时的真实流露.从"女媭之婵嫒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第二部分.其中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引发出向重华陈辞的情节.这是由现实社会向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重华为已死一千余年的古圣贤,故向他陈辞便显得"虚';但诗人又设想是在其葬处苍梧之地,故又有些"实').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坚韧精神.从"索藑茅以筵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为第三部分,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

末尾一小节为礼辞."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说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诗的第一部分用接近于现实主义的手法呈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历程.而后两部分则以色彩缤纷、波谲XX诡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幻想的境地.经常呈现出无比宽阔、无比奇异的场面.假如只有第一部分,虽然不能不说是一首饱含血泪的杰作,但还不能成为像目前这样的浪漫主义的不朽之作;而如只有后两部分而没有第一部分,那么诗的政治思想的底蕴就会薄一些,其主题之表现也不会像如今这样既含蓄,又明确;既模糊,又深刻.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长顑颔亦何伤.'许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根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亮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见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见举贤授能.第二,他主见美政,重视RM的利益和RM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陈辞一段可见).第三,他追求真理,坚韧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两千多年来给了很多仁人志士以品德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方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方高超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看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始终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终,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XX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惟兹佩之宝XX兮,委厥美而历兹'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离骚》不仅是ZG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珍宝. (赵逵夫)  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宏大的诗人.《诗经》中也有很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众性集体性的创作,独特的表现甚少.而屈原的创作,却是用他的理想、遭受、苦痛,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亮的独特烙印.这标志了ZG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怀GJ和RM,直到今日仍作为坚决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剧烈的自我意识.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GJ的引路人自居.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决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XX死不XX.这就在忠君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独立思索、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典范.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剧烈而激荡的情感.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

《离骚》"忿怼之极',对"D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

'并指出:

"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他的意见明显是正确的.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大方、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和气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地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ZG古典诗歌的创作,开发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独特和情感剧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幻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宏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解并描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XX枝玉树,勾画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反了他的本意.愤慨、苦恼、无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受的心灵苦痛,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无望了.他无法挽救GJ,无法使GJ强盛,只有看着GJ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既然无法转变,只有选择遗忘.他想尽方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胜利,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他有信念,然而无法胜利.无望、痛心,在这个时候到达了极致.徘徊着,只有一束束秀丽的香花,可以略减他的苦痛和失落.

换一个角度来想,假如屈原能够服从一些,或者能够注重一下与那些小人的交往方法,或许就能免于灾难.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样的人,做不出那样的事情.他是XX折不弯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圆通,而是鬼鬼祟祟、违反原则.他是一个坚决的人,但因为他只注重自己的坚决信念,所以只能一事无成.

既然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就只能躲避.在流放的路上,他开始吟诗作赋.每一首诗篇中,都渗透了几许苍凉和悲壮.或许,是现实的失意,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千古留名的诗人.

历经千年以后,再读他的作品,不知道该做何感想.他是幸运的,他写出的诗篇流传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终其一生,他也没有到达自己的理想.

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认.《九歌》、《招魂》中,到处渲染音乐歌舞的强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妙的景象.同样,他的诗篇,也喜爱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进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给予草木、鱼虫、鸟兽、XX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予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ZG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留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实的体制,制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冗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二

如〔余秋雨〕所说,世上所多者为小人,且令人防不胜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

小人从你对他极微小的利益冲突着眼,越害你越不能不害你,直到你死,小人绝不会起"留人一条生路'之想。

何况屈原比较出众,枪打出头鸟的规律不会改。

打倒小人的方法只有以毒攻毒,你也去变成小人,看谁做得更狠、更毒、更下流。

这方法在屈原身上没用,"XX溘死以流亡'也"不忍为此态',这就只有一条死路了。

再不然,设法不和小人起利益冲突,退出庙堂隐居山野。

问题是屈原就算去国离家,也会"忽观睨夫旧乡',舍不得走。

所以屈原肯定会死。

屈原具有典型的ZG文人的性格。

这种性格多以悲剧收尾,至少拥有这种性格的人多不欢乐,一片污浊他就偏作莲花,春有春恨秋有秋愁,隐居山野时会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选上当官了又说"忙日苦多闲日少',流放了他马上恨"XX横XX岭家何在',离家在外还得"望极天涯不见家',就算什么都圆满他还得"一向年光有限身',怨到人生太短上头去了。

(真不如拉一天板车回家喝大碗茶不识半个字的好。

)他们清高、孤独、敏感,像寄居蟹。

他们可以选择壮烈地死去,却不能承受艰辛屈辱的生活。

前者是一种理想化的民族精神,是梦化诗化的,而后者才是民族生存强大的基础。

试想作为一国最上层最优秀最具盼望的学问分子,遇到打击就缩回去"梅妻鹤子',要不就"士可杀而不行辱',这叫什么事儿呢?

从社会角度看,真是自私脆弱的表现。

所以屈原又不该死。

对屈原的崇拜,是不完全正确的。

当然,在今日,有传统文人既刚烈又脆弱的性格的人已经很少,但谁能在歌颂传统文化的同时,向我们指明传统文人的人格弱点?

谁能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说明性格孤傲自闭的坏处?

谁能在鄙薄轻视ZG文化和盲目崇拜ZG文化的两极之间,找到一个中间点,认识它、理解它、爱它?

屈原的死,既是一种精神,更是一个错误。

他的形象是美的;芳泽杂糅时,昭质未亏。

"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

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

字里行间,手指抚弄那时飞扬的冠带明灭的灯火竖排的书卷清朗的陈词和浩然的长叹,以及冰冷的江水和拂晓前最终的黑暗,想最终笑一笑的时候已经泪下。

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2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屈原《离骚》读后感作文!

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一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始终觉得有什么在抖动.或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XX的是诗人火热的心.《离骚》是战国时期有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ZG古代诗歌史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