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1748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docx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黄帝内经》

(5)转载《大千老师讲气学    黄帝内经    》

大千老师讲气学中医

及《黄帝内经》

上册

目录   

第一课

20071102-大千老师介绍气学中医中医

..........................................4

第二课

20071106-气学中医八大原则..........................................................9

第三课从气学中医角度讲十二生肖..........................................................12

第四课总结十二生肖、病例及《内经》..................................................29

第五课

20080115_问答、阴阳应象大论....................................................46

第六课20080122-阴阳应象大论.................................................................63

第七课

20080129-阴阳应象大论................................................................80

第八课

20080226_如何开方.......................................................................98

第九课

20080304_阴阳应像大.................................................................117

第十课

20080311_五脏五味体用.............................................................132

第十一课

20080318-体用及望诊..............................................................144

第十二课

20080325_阴阳应像大论..........................................................151

第十三课

20080401-阴阳应象大论..........................................................166

第十四课

20080408_阴阳应象大论..........................................................179

第十五课

20080415_阴阳应象大论..........................................................193

第十六课20080422_犀牛角和鹿角、串讲阴阳应象大论五段论..........207

第十七课

20080426_答疑解惑..................................................................222

第十八课

20080429_答疑解惑..................................................................232

升降开合一气转,清静无为大道生

内经伤寒一气贯,返朴归真道自然

第一课气学中医

所有的五脏六腑的后缀都用气来结束,比如心气、肺气、肾气、小肠气、肝胆之气、三焦之气。

《内经》上有

“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内经》上只说肺气、肝气、心气,从来不说肺血、肝血、心血、肾血,可见对气的描述是广义的大气,而不是狭义的气血的小气,这是两个概念,我们气学中医中医谈的是广义的大气而非狭义的小气。

大气包括气血津液和一切形态,气学中医中医把人和其他一切事物不管活的、死的都理解是一团气,气包括一切万象,大到宇宙小到一个细胞。

人身水火一团气,气就是一个太极,但是太极太抽象了,而气容易理解,就像蒸笼蒸出的气,天上的云气,水中蒸腾的水蒸气,气球中的气,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对气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为什么气字一直很微妙玄通呢,气界于两个层次,向上通于玄而又玄的生命存在,往下接于有形的物质,气在中间是一个媒介。

也就是说气学中医中医分三个层次:

神、气、形。

西医走的是形,从解剖开始做,血脉细胞组织包括分子都是形的层面;中医则建立在气学中医而非形道层次,所以中医自古不重视解剖,因为形道是形而下之。

上医守气,下医守形,中医立足点远远高于形的层次,或者说指导着形的层次。

形气是同一的,气依附于形,形受气的指挥,气化而成形,任何东西有气才会成形。

人活着就是因为里面有一个神气在,神气去则人身亡,气是主人,主人在则人能动能言能笑,主人去则生机断。

但气并不是最高的层次,因为医是世间学,所以只有用气的层次来指导中医,指导人们养生治病,再往上是神的层次,神统气,气化形;神依气,气托形,这是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神的层次就不多说什么,只就气的层次来展开。

四部经典(《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都是前人在清楚理解气机的基础上写出来的,看得很明白很透彻,后人如果读不懂就越来越读不懂。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这句话很好的解释了气的生生不息,流演无穷,内外交通和上下相应。

比如一个人过来,我们首先看到的不是这个人,就是一团气,一团运动的气,这个人不断的呼吸吐纳,气就不断的盈缩变化:

心肾之气相交,肝气上腾,肺气下降,心气部于表,肾气治于里,脾胃为中转流运之气;下面的气重浊,重浊和轻浊之气二者相交,这就是气学中医中医整个的理解方式。

张仲景写《伤寒论》。

《伤寒论》开篇就讲人伤于寒,伤于风,一个是伤寒,一个是中风,古人理解就是伤于寒邪,中了风邪。

伤寒的寒不是风,不是寒冷,而是寒气糊上人身之后,人的皮毛毛孔本能收缩(因为要保护体内所有的热气不能散失掉),所有的毛窍突然紧闭,或者没有来得及紧闭,被风冷之气闭住了。

如果寒气去,那么所有的毛孔可以很快打开,但由于中寒严重或者久久中寒(因为人不可能出去中轻微的寒就得伤寒,很重的寒气袭于人身才会得伤寒),毛窍都闭住了,人的体温内外相交通,原来三十七度,外面温度低,人体通过毛窍不断地向外辐射热量和生气,如果所有的毛孔突然闭住了,热气无从散失,那么就会聚在里面发热,正像《素问·热论》上所说: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无汗是麻黄汤证,麻黄有解表的功效,喝了麻黄汤人发汗,通过麻黄汤的药力冲开体表郁闭的寒邪,使毛窍重新打开,通过汗液的方式把体内郁热排出去,同时解了肌表的寒邪,人就豁然而解了。

这就是伤寒者麻黄汤,无汗麻黄有汗桂枝。

《内经》上说的“彻衣解惑”,就像人一下脱了衣服一样凉快了,如果不解表热邪就无从散失。

中风为什么一般都说有汗呢?

其实中风都是中风寒的风不是风热的风,和伤寒很相似,只不过没有毛孔闭合,风邪大于寒邪,风邪吹的肌表之气丧失了调节能力,毛孔来不及闭,那(人体之气)就不会严重郁闭住,所以无汗是高热,有汗一般热度不会很高。

只是风寒邪气把体表的机能一下瓦解了,人处于失控的状态,就出现了不自主地有汗。

为什么用桂枝汤而不用麻黄汤来解(表邪)呢?

麻黄汤也可以解,只不过有汗,人是体虚的,用麻黄汤担心身体消耗过大,没有必要用麻黄汤,毕竟麻黄汤有伤正的嫌疑。

桂枝汤很简单,桂枝辛甘而热,行经脉之中。

桂枝汤又叫做复脉汤、阳旦汤,行于十二经脉(走一圈),带着人身的正气和药气走一圈之后把全身所有不适的地方全都恢复正常。

让卫气不共营气、营气不共卫气、营卫不和的局面消失,用桂枝汤打了一圈,营卫一下就通了。

喝桂枝汤还要啜热粥,热粥是食气,饮食之气,药食之气,包括人身的正气被桂枝汤带着温暖一圈,凡是不适的地方都适了,所有的毛窍恢复正常,正气恢复了邪气就散掉了。

这就是有表邪的两个典型汤证:

桂枝汤、麻黄汤。

如果邪气没有解或者出现其他情况,假如闭得很厉害,使人身极度郁闭,马上就高热起来了,出现了烦躁等症状,这就是大青龙汤证。

大青龙汤和麻黄汤就是程度的问题,普通的表闭用麻黄汤一解就开了,闭的很严重麻黄汤解不开就必须用大青龙汤去解,大青龙汤都有危症了嘛,人都出现了意识上的问题。

但是这种寒邪袭击人身,几乎把所有的毛窍都闭住了并且里面迅速化热的情况现在极少见。

还有小青龙汤证,里面还有寒邪引动,内外寒邪都要去所以用小青龙汤。

邪气袭击人表无非是袭击的深浅,进不进去,如果一旦进去了那马上就到太阳篇的中篇了,就是陷胸汤证了。

什么叫陷胸呢?

就是邪气陷于胸中,邪气结于胸中就叫结胸,水饮互结、水热互结都是后人加的,不是直接的理解。

大小陷胸汤证呢,就是寒气袭击于表,从表进去之后,首先面临的是肺、胸廓,邪气在胸中结住了,就是结胸;如果结不住,结得不是很硬就是痞证;结得稍微硬就是小陷胸汤证;结得很硬就是大陷胸汤证,结得不硬而是很软就是气证,就是痞,就是泻心汤证,泻心泻在心下;如果邪气结得很高那是吐证,瓜蒂散可以吐出去;如果结得不是气痞,是散漫的,就是栀子豉汤证,心中懊恼反复颠倒,邪气很散漫的结在胸中,用栀子豉汤吐一下;如果邪气进去后入里化热,邪气散漫开来了,不仅局限在了胸中,那就是白虎汤证;如果并不是很散漫,而是有一种郁闭,有向血分走的趋势,那是茵陈蒿汤证,发黄;如果这时经血时来,结在血分了,结得轻是大承气汤证,结的很厉害就是抵挡汤证。

柴胡证、阳明证道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走了少阳经和阳明经。

其实气的形态就这几种:

第一,邪气入的深浅,是表是里是半表半里;第二,进去之后存在的程度,是散漫还是结成实了、聚集了。

如果是聚集那就是从痞到小陷胸到大陷胸,如果是阳明经那就是小承气大承气;如果邪气进入后是散漫的,一般的散漫不得郁闭的那可能发黄,如果很散漫一下化热了,那就是白虎汤。

还有一点是化热化寒,这很好理解,为什么邪气进去能化热,就是邪气进去与正气相争,正气不弱,打得热闹,这就是化热了——气之所聚则变热,气聚则热,气散则寒;如果邪气进去后正气很弱,不能进行正面的交锋,那就很容易化寒。

对于正气弱化寒,《伤寒论》主张加附子,所有加附子的都是寒,加一些补气血的药恢复正气,顶一下寒邪,《伤寒论》的举例子就说这些。

有机会可以把《伤寒论》的经文串讲一下,每一个经都可以直译的,并没有曲解、穿凿附会的意思。

《伤寒论》开篇讲脉浮,什么是脉浮?

就是气浮。

什么叫气紧?

什么情况下气紧呢?

肚子绞痛的情况下肯定气紧,正气和寒气相争里面的气很紧张,打起来了嘛,寒气要往里攻,正气不让攻,双方在交战,拧绞在一起,非常紧张,摸脉就是紧脉,整个人身都是很紧张。

脉浮就是气浮在表,邪气在表,正气往外托托不出去,邪气往里攻攻不进去,所有的交争都发生在表面,一摸就是气浮,一搭手就有。

同理脉沉是气沉,气沉在里,在里面打不在外面打,或者说阳气出不来都沉下去了。

以上方方面面都是用气来解释的,而且直接明白,对经典可以很好的理解。

有句话“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气往上冲就是往上顶,有时候感觉不行了,有一股气往外出,这就是对气很好的理解。

气学中医中医是一种体验的医学,可以说直指人心,比如呕则气逆,为什么叫呕逆不叫呕吐呢?

逆就是逆气,呕而逆气叫呕逆;再比如《内经》里: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为什么大陷胸证有燥屎要心下硬、脉沉紧才能下,不然不能下呢?

就像气结聚在一起,扔一颗炮弹啪能炸死,要散开了那扔一颗炮弹徒伤正气,人都散了就像空气一样。

“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决气》),人身之气如雾露之溉,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这都是气,不要认为只上焦才是气,只不过上焦容易变成无形的东西,下焦容易变成有形的东西。

没有气就没有形,形气相和、相依,形也是由气变化而来,只是有一个偏向,《周易》讲气再成象,象者建立星辰日月,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的东西放在一起理解。

古人讲“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

第二课气学中医八大原则

从物质层面来解释有悖气学中医中医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层次:

一是形道,物的层次;二是气学中医,气的层次;还有一个是神道,神的层次。

神、气、形三者构成了整个的世界存在。

《周易》里有句话:

“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下面就介绍下气学中医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气学中医中医包括气学中医学者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

组成气的包括事和物,所谓物指有形的存在,比如大到山河大地,小到细胞组织、一草一木,任何看得到的、摸得着的或者说能够感知到的叫做物;另一个叫事,就是整个事情的发展经历,不管是气还是物都是由气组成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

人是由一团气组成的,这是有生命的;花草树木也是由气组成的,这是植物;还有包括土石泥沙、河流山川也是由气组成的,这当然是非生物了。

在事上比如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到结束,这也是由气组成的,还有包括一个王朝或者一段个人经历同样是气。

大家可以集思广益,大可以无穷大,小可以无穷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嘛!

所有万事万象都是由气组成的,这是气学中医中医的第一条原则,必须用这个认识观点来认识世上的一切万事万物。

第二;所有的气都有生老病死。

不管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所有的事和物都有它的生命历程,从生到死。

这个不用多说,大家都可以很好地理解。

佛教上讲“成住坏空”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存在就会灭亡,这也是气学中医中医的一个概念。

第三;任何气都是可分的。

比如人身之气可以分为头气、胸腹之气、四肢之气;头上的气又可以分为眼气、鼻气、嘴气、口气。

物质的层面可分,气学中医的层面也可分,比如一个历史事件的开始之气、中间之气、结束之气,这些都非常好理解,但是大家都必须牢固地树立这种观念。

第四;所有的气都是融合的。

可分是气的外在表现,融合是其内在本质。

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内在联系的嘛!

气学中医上讲所有的气都是融合的,只不过呈现的外观、形态、性状有所区别罢了。

比如人身是一个整体,头和胸腹是融合的,胸腹和四肢是融合的,眼气鼻气是融合的。

这也就像一条河流一样,我们人为分成上游、中游、下游,但河流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大家以后要经常用融合这种观念来理解气的有机结合。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水,烧开了变水蒸气,凝结成冰,这三种形态是融合的,本身都是水,都具有水的某些性质,但由于处在某个状态和进程当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如果没有仔细研究过可能会惑于它们的形态而误以为是三样不同的东西,只有经过不断的训练、锻炼,我们用气学中医的融合的观点来理解,任何的事物都是融合的,所以避免了单独割裂的弊病。

第五;所有气都是吐故纳新的。

气有新陈代谢,在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点上都在吐故纳新。

所有的生物都有呼吸,呼吸本身就是吐故纳新,新陈代谢比如吃东西、排泄,这在生物上表现得很明白,而在非生物上大家可能有些迷惑,但实际上所有的事物都在吐故纳新,没有吐故纳新就没有了发展的进程,也就没有了生老病死,这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一点。

第六;所有气内部都是运动的。

既然吐故纳新那就要运动,运动的实质就是升降开合,这里面没有沉浮也没有其他。

所有气可升可降,在升降的过程中体现开和合,这以后是所有结果的基础,我们就是这样来理解人身。

《内经》上讲“肝升于左,肺降于右,心开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这说的就是升降开合的具体表现。

第七;所有气都是有感受的。

这一点对于生物好说,植物可能就不好说了,当然现代医学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大家也看到了很多植物也是有感受的。

推而广之,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所有事和所有物也都是有感受的(大家不明白以后可以找时间给大家讲一讲)。

比如一个历史事件本身就是有感受的,可以说它是有生命的嘛,有生命就有感受、有感知。

第八;气之间都是有感应的。

大到山河大地,小到细胞组织,事件与事件之间,物与物之间,不管是大是小是隐是显,所有气之间都是有感应的。

以上八点就是气学中医中医对于气的基本观点和立足点。

《庄子》中有一个经典的典故,大致就是鱼游在水里而不知水,那么我们人就是游在道里而不知道,游在气里而不知气,习以为常反而不见。

第三课从气学中医角度讲十二生肖

甲子是有天干地支来表示的,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是十位,地支是十二位,天干的十位和地支的十二位相互交错,互相匹配就形成了六十甲子。

当然了这个甲子第一个从甲子开始,然后甲往下推一位是乙,子往前推一位是丑,第二年就是乙丑年,以此类推,60年一重复,自古有之,一直延承下来几千年,现在仍然沿袭不变,就是阴历。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关于《黄帝内经》里面有多少关于气的描述,包括《伤寒论》,包括《本草》,跟大家一起来探讨《难经》,因为《难经》行文古奥,而且又是来源于对《内经》的阐释和发挥,但是过于零碎,不成系统所以讲起来难于跟大家沟通,如果大家能够细致地来学习《内经》,在气学中医《内经》的基础上来解释《难经》就比较方便了。

十二地支的来历,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实就是一个气的从生到死的一个过程。

因为气是所有事物的包含,任何事物它只要存在它就有生和灭,其中生灭就是整个中间的过程的生长壮老已,春夏秋冬四季有生死,昼夜有生死,四季的生死就是春夏秋冬万物的繁盛和凋落,昼夜的生死就是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人的生死就是人的生老病死,即便一块石头都有它的生死,它的生成和破碎消亡。

这样可以笼统地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所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就是表示任何事物把他理解成一团气这个气的生老病死。

《周易》里面有一句话叫十年不子,就是十年还没有怀孕。

大家看一下这个孕字,上面一个“乃”,底下一个“子”,种子这些东西都代表生命在其中孕育,而生命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就是没有开出来。

所谓的开就是它有一个生长的过程,种子没有发芽嘛,氤氲化醇嘛,所有的事物都在氤氲当中,就像怀胎一样,这个就叫子,也就是气学中医的一个过程,从生到死它体现了阳气,主要是体现阳气运化的一个规律,可以这样说,阳气孕于子,扭结不通于丑,开于寅,长于卯,壮于巳,而盛于午,这个是整个子、丑、寅、卯、辰、巳、午这个阳气变化的规律。

那么接着是从午时阳气衰,阳气开始退于未时,衰于申时,破于酉时,战于戌时,有人如果读过《周易》的话就会知道了,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这个战在哪儿啊就战在戌时,西北乾地,战于戌时做最后的抵抗,然后灭于亥时,变不可终灭就回到子时,这个一个循环往复就不断地这样的进行。

子时太阳在我们的脚底下,虽然大地一片漆黑,但是阳光在我们的地下孕育,到于丑时整个的太阳开始偏转,朝着我们有利的方向前进,到了寅时3-5点,如果夏天会有这个太阳就会有亮光了,卯时太阳真正地出来,万物开始复苏成长,到了辰时这个天光完全放亮,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巳时气温开始升高,到了午时日立中天,未时太阳开始西垂,申时酉时太阳没落,最终到了亥时完全不见日光,也就是亥子丑三时是不见日光的。

日光开于寅时,大家记住虽然阳气孕育在子时,但是阳气是开于寅时的,我们就是说拿太阳来做这样的比喻,阳气开于寅时,盛于寅时,灭于戌时,在戌时做最后的抵抗奋战,戌时阳气马上就要绝灭了,到亥时是完全绝灭。

复卦肯定是子时卦,复卦它有一句话说的是:

复见天地之薪,复卦是上边五个爻都是阴爻,最下面一个爻是阳爻,这一个阳爻代表整个天地万物的种子,也就是天地万物之薪,这个薪就是阳气,一阳来复嘛,从下面腾上来,升腾上来一股阳气,这个阳气以后要长成壮大最终居于君子之位,居在五爻,那么现在它还在初爻,所以说不远复。

易经上有个不远复,不要走得太远,太弱小走得太远容易被阴气所吞噬,所以说子时是勿用之时。

古人非常注重阳气这个运化的规律,阴气是随着阳气生长壮老已而变化的,就象周易里面讲的一样,阴气是无成而有终的,搭配嘛,什么叫无成而有终呢?

成事是由阳气来成,但是终事是由阴气来终。

咱们举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是说做事一样,男人去做事,这个男人去赚钱,女人去守钱,不要让女人去赚钱,这个男人有男人的特点,女人有女人的特点,它不会有一个纯粹的平等,但是它有一个对待,也有一个互相的补充,男人做男人擅长的事情,女人做女人擅长的事情,也就是阴气做阴气擅长的事情,阳气做阳气擅长的事情。

丑时它的方位是东北方位,那么艮卦也是东北方位,这个生长壮老已我们可以用十二时来表示,也可以用五行来表示,同是也可以用八卦来表示,这个原先我跟别人说过,就像有一个蛋糕一样,这个蛋糕它是一个气团,象一条河流一样本身它没有阶段,河流没有上游、中游、下游,是人为给它分出上游中游下游的,同是这个蛋糕也一样,你切八块那么就是八卦,你切十二块就是十二时,就是十二地支,你切五块就是五行,你切四块是四时,切三块是天地人三才,切两块就是阴阳,这个都是后天给这个气团加的一个人为的划分方法。

那么我就想通过这个十二时十二地支来告诉大家所有这些东西无非是在讲这个气团的运化规律,因为你抛出去一团气你可以人为地抛出一团气,那么你抛出的这一团气它就是一个生命,你可以理解成一个生命,生命是有运化,这团气就在那内部和外部互相交通,内部的交通无非是开合升降,外部的交通无非是吐纳,同是它有感应和感受,这个可能说得有些过于不好理解了,但其实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艮卦周易里头讲:

万物出乎艮。

艮卦。

艮者直也。

它正好上面是一个阳爻下边是两个阴爻,它这种艮气只在这个地方扭结不通嘛,我们前面讲了就像这个易经有一个卦革卦,革命的革,固用黄牛之革,有这么一句话就是坚固得象黄牛的皮一样使你不可能在丑时那个环境阳气得以破土而出,这里面地出乎震呢?

这个地是什么意思?

你就把这个理解成阳气的总代表一样,所谓的地出乎震,震是东方嘛,震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寅卯之地,这个地在子时就像刚才我们讲的复卦一样,孕育在胎儿当中,这股阳气的总代表在丑时由于象黄牛之革一样,这个不得其时,这个阳气的总代表不可能在这个丑时天寒地冻的时候破土而出,那么到了寅卯之时这个气冲破一切阻挠从地中生长出来,象太阳一样从地平线上蓬勃而出,这就叫地出乎震,然后接着是整个地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然后最后战于乾。

从气学中医的角度来讲,中医是站在气学中医的基础上来解释和运用中医的,也就是可以这样来说,中医是气学中医的医学,它不是物质的医学,这是第一.。

第二五行是解释气的,气是存在,五行不是存在,然后接着刚才那个问题,接着说这个五行它只是一个代词,它后面指示的我们可以理解成是一团气,也可以理解成其他的一些东西,但是五行本身不是存在,也就是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所以说肯定这个中医它是来源于气,所以说你说谁更重要啊?

你可以说是气更重要,而不是五行,因为五行这个东西你摸不着看不见,譬如说金是什么?

你首先要知道金背后的是什么?

它肯定不是金属,木它不是木头,土它不是土壤,那这里面呢我就多说两句,关于金木水火土,它只不过是在代表这个气团不同的各个阶段或者不同的性格,那所说的这个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无非是想在说这个气团流转的规律,或者说你把五行看成这个五行五种元素,这样就很不中的了,所谓中的就是说没有中到靶心吧。

气学中医的规律,我们说气开啊、气合、气闭,气机流通,是由一种开畅下降的气代替了生长聚合的一种气,所以叫做金克木,同理水克火也是啊,因为所谓的水克火无非是夏天的闭合的气,或者是滋长二阴的气凌驾了这个心气,这个太阳蓬勃的这个气,这种气衰弱,由下降的气阴气上凌向上凌越了导致心悸心慌啊、气短,所以说大家可以尽量地从气学中医的角度来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