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一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2426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一Word文档格式.docx

《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一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一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一Word文档格式.doc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美]施坚雅:

《十九世纪中国的地区城市化》,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0页。

一、各州县集市数之差异清之直隶省,以京师所在,称为畿辅;

其地理,大体相当于后之河北省。

北部和西部有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中东南部为平原地带,向西向北有丘陵。

其农业生产有悠久的历史,棉花等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中部、南部很多州县已有相当的发展。

以下我们先选择一个以棉花着称的小县来观察集市的分布概况。

栾城县位于华北平原之中部略偏西,面积约320余平方公里,是直隶的一个小县。

①据同治《栾城县志》卷2“舆地志”和卷4“赋役志”,同治十一年(1872),全县13478户,87156人,共151村镇。

栾城县富于井灌水利和盛产棉花。

县志卷2引道光《栾城县志》“物产”云:

栾城“货则棉布”。

卷2“风土物产”记:

栾城地平土沃,介于往来之通。

农力稼穑,有余羡即凿井制水车,以资灌溉。

男女勤纺纴,共操作,冬日妇女同巷夜织。

商除盐典外,要皆四方转运,随时懋迁,其人多非土着;

只棉花交易,乡民以谋朝夕。

又记:

全县耕地4000余顷,棉花地占6/10,谷物耕地只占4/10,不足以供民食,须从县境外贩运;

而棉花则多售与晋、豫商贾,村民以售棉易粟。

从这番叙述,可见栾城是一个有不小的商品流通需要的地区,但同治《栾城县志》卷2记全县村镇市集只有3处:

在城集,集期为旬之一、三、六、八日;

冶河铺集,在县城之西北20里,集期为四、九日;

西马营房集,在县城西南20里,集期为二、七日。

栾城县集市的数量远低于晚清直隶州县集市的平均数,每集市圈的平均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晚清县级行政区划与民国基本相同,本文各州县面积均据内政部编《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同治《栾城县志》卷2“市集”中还特别提到:

“按康熙志无西营集(即西马营房集),今有;

有窦妪集、高丘集,今无。

”则栾城县的集市数在康熙朝有4处,至同治朝反降至3处。

窦妪村,在县城之西略偏北25里,是始建于唐朝的古村,同治时有392户,1984人,有民地4000余亩,租种旗地11000余亩,是一大村。

高丘,分西、北、南三村,在县东15—18里处,各有70余、90余和107户,也是宋代以前就有的古村。

这两处集市消失,而西营则为新兴集市(消失和兴起的具体时间未注明)。

西营有民户206,1251人,有民地1100余亩,租种旗地5200余亩,也是一大村;

有金水河由邻县元氏县西来,绕村而过,注入一条贯通栾城县西部的汶河。

在康熙朝已有的县城和冶河铺两集中,县城关厢共有铺户129,民户462。

3323人,是一不小的市镇,而且交通便利,有驿道和冶河通贯南北;

冶河铺在县境北端,293户,1367人,民地4051亩,也有驿道和冶河通过。

据卷1“建置志”,冶河原是元朝的运粮河,故道久淤不可识,后存的经冶河铺和县城的河道称为冶河者,实是原冶河的支流,南向而人赵州界。

华北的河流大都是季节河,从县志所载对两河的考证介绍看,似无通航之利。

有学者早年指出,“商业和交通的关系是始终分不开的,就是最原始的产地市场像集市等的形成,亦逃不出交通便利的原则,不但它的形成须在适当行道的要冲,就其大小而言亦和交通的便利成正比例的。

”①西营之成为新兴市集的确切原因尚不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庄泽宣、邱璧光、潘凤起:

《集的研究》,《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第3卷第3期。

1936年7月,第885页。

栾城县集市的贸易状况和贸易量没有资料留存,但这几处集市经康熙至同治历200年而存在,必有其较优越的条件,可以推想它们能满足栾城县关于流通粮食、棉花等商品的需要。

栾城县北境与正定县相邻。

正定县是正定府首县,亦是清前期设直隶巡抚时的巡抚驻地,面积约580平方公里。

据光绪《正定县志》卷首“街市图”,县城内分31“地方”,共2591户(口数未记),应是有万人上下颇具规模的大镇。

除县城外,有村镇约210,连县城共约22246户,109986人。

正定全境亦属洪积冲积平原,但只南境土地肥美,北部有沙碛。

凿井水利十分发达,农产以小麦、棉花为着。

同治五年(1866),西方传教士威廉姆生旅行至正定,目击城内东西大街有不少优良的商店,大宗商品是棉花,亦有很多于烟叶。

①日本学者青山定雄在上世纪30年代从中国获得的《正定县村图》残本,约为光绪早期之作,记有县城和东路27村的情况,其中的县城、朱河村、朱夫屯、南牛屯都各有定期集市。

这些村镇中,除东关村等数村外,各村都注明宜种五谷或棉花,县城内就有100顷耕地种植棉花。

②正定县自康熙初年巡抚移驻保定后,集市之盛虽不如当年,但商品流通需要不会较栾城县小。

而据光绪《正定县志》卷3,全县的集市数共17处,为栾城县集市数的近6倍。

较之它面积上比栾城县广81%,人口多26%,比例是大不同的。

正定县西北相邻的灵寿县,同属正定府,面积达990余平方公里,为栾城县的3倍,但约占县境近一半的西北部地区是山区,中部为丘陵,东南部为冲积平原。

同治十三年(1874)《灵寿县志》卷5记,同治十二年(1873)全县有民户16643,人丁17739,人口数未记,估计应有八九万。

县志卷1“地理”记,村镇数共145,集市连在城集共有6处。

同治县志“旧志序”记康熙朝陆陇琪修订的县志序有句:

“灵寿于真定(按:

正定原名真定,雍正朝避帝讳改)三十二州县中最为瘠壤,其民遇丰岁,豆饭藿羹,仅免沟壑,一遇水旱螽雹之灾,流离转死不可救药,盖在前代已然。

”至同治末年,修志者于“地理篇”论曰:

“灵寿自兵燹以来,户口亦耗矣,村落之星罗棋布于各社者,不过寥寥数家鸠形鹄面之人栖于其中耳。

”比栾城似贫瘠许多,而集市数为栾城1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AlexanderWilliamson,JourneyinNorthChina,Manchuria,andEasternMongolia(London:

Smith,Elder&

co.,1870),p.277.以下简称JourneyinNorthChina。

②加藤繁:

《清代村镇的定期市》,《中国经济史考证》第3卷,第81页;

[日]中村哲夫着、胡宣同等译:

《清末华北的农村市场》,张仲礼主编:

《中国近代经济史论着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192—194页。

与栾城、正定、灵寿都相邻的获鹿县也属正定府,在栾城的西北。

获鹿县西部属太行山的丘陵地区,东部是洪积冲积平原,面积约630余平方公里,较栾城县约大1倍。

19世纪60年代,西方旅行者估计县城有5000人,是一大市镇。

①据光绪初年《获鹿县志》“地理志”,全县199村镇,31846户,176021口,人口亦约为栾城之1倍。

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经济作物主要也是棉花。

1866年9月,西教士威廉姆生行经获鹿,对其环境和物产有这样的描述:

在行近获鹿的路上,见到树木葱茏,土地肥沃,棉花是大宗物产,很多地方有一群人在采摘棉花,薄暮时,全家老小背着棉花回家,景色如画。

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AlexanderWilliamson,JourneyinNorthChina,.获鹿显然是个繁荣的地方,以铁市场着名,还是各种砂铸炊具器皿的中心。

它的外观使人想起英国的约克镇,但它并不生产铁,铁器来源是山西平定州、潞安府及盂县等地,获鹿只是商业中心,店铺里摆有许多平底锅、水壶等器皿。

城墙不很规则,周长约三四里。

地面不平坦,街道也高低不一,很多店铺有八九级台阶。

城郊颇可观,最热闹的地区在城外。

①另一名西方使者从保定经获鹿进入山西的亲历报告说:

从获鹿开始,就进入丘陵地带了。

获鹿是华北的一处矿业产业中心。

也许人们不知道中国的矿产资源是些什么;

但从邻近地区运进获鹿的成千上万个新冶铸的铁锅、铁盆,你就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印象了。

长长一列人们——男人和孩子们肩上扛着装满这些铁制品的荆条筐,在山路上行进,的确是很艰难的。

冶铸的器皿只有少数几种型式,冶模一定已很陈旧了。

路上常遇到一长串的驴队,它们的背上装着两大筐无烟煤;

这些煤在北京出售,每吨所值相当于12美元。

煤在山西北部很多地方作为燃料,我听说那里的农民往往从他田地的山边挖煤。

②获鹿的这些产业与山西有相当关系。

山西平定州和盂县都与直隶相邻。

1870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估计平定州年产铸铁十二三万吨③,销往获鹿的铁器必有相当的数量。

获鹿县的农产品和煤、铁器具的营销,使其商业有一定的繁盛。

获鹿县在光绪初年有集市17处:

清中期原有8处,咸丰、同治时期新增集市9处④,均每旬2集,集市数大大超过栾城;

即以人口、地域平均,其密度亦超过栾城工倍有余。

其——————————————①AlexanderWiUiamson,JourneyinNorthChina,pp.278—280.②FrancisH.Nichols,ThroughHiddenShensi(NewYork:

C.Seribner’sSons,1902),pp.38—39.③彭泽益编: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44—145页。

此为对李氏估计数的修正数。

④光绪《获鹿县志》中“市集”篇载全县集市17处,而“村社”篇在“龙贵社”16村中,除“市集”篇原列的寺家庄、东尹村两处注有集市外,还有高迁村、东平同两处集市,这样合计就有19处。

但高迁、东平同都注为三、八集,与“市集”篇原注明有集而距高迁、东平同不远的东尹村三、八集相同。

疑“村社”篇所记有误,此处不取其说。

中若干集市所在之村镇,如五、十有集的赵陵铺,道光年间有162户,878口,其中店铺24家;

三、八有集的于底村,咸丰年间260户,806口,店铺46家;

二、七有集的南郗马村,道光年间有266户,1166口,店铺17家;

一、六有集的永壁村,道光年间194户,808口,店铺5家。

这些集市都有了一定的固定商业。

光绪《获鹿县志》不记村镇人口,但记县城有城内和东、南、西三关的街道数,以西关有5街为最多,其他均为3或4街。

嘉庆年间,西关有192户,1133口,铺户68家①,则县城内和三关的铺户至少当有一二百家甚或更多。

光绪《获鹿县志》编者于“市集”篇论曰:

“获鹿地当孔道,百货齐集,尤盛于他邑”,与此可互相印证。

获鹿县之西为与山西相邻、位于太行山中的井陉县。

井陉在众山盘旋中西有固关,东有土门,是山西入直隶的要隘,其地势有“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之险,乃韩信背水一战破赵之地。

井陉虽为山区,而地势四面高,中间凹平,县城之南有来自山西的绵蔓河经过,至微水镇附近有亦源自山西的甘淘河来会合,人滹沱河。

此两河有一定的灌溉之利,故虽是山区,亦有相当之农作,但山田薄壤,生计艰窘,仍须依靠多种途径以谋生。

所谓“农无旷土,积粪多方;

冬月人山而樵,日无宁晷。

”“士苦于贫乏者多,故耕读兼营。

”井陉地下藏煤颇富,乡民“向靠驮煤营生,家畜驴头,每日出里巷,无论老弱,背负大煤一块,赶驴一头,约可驮煤百斤内外……每站三四十里,每头每站脚钱不过四五十文………雇驴贩煤亦属贫民,……自关门贩至获鹿落行,每百斤煤不过值钱五百内外,驴头已换四次,山路已逾百里。

”贫民驮煤人市,多为正定县所需。

又山石绵亘之处所生杂木,“民之业兹土者,无以供

  —————————————①以上嘉道年各村和西关户口、铺户数,均据1991年第2期《中国经济史研究》所载江太新《清代获鹿县人口试探》一文引据的清获鹿县档案中的“保甲册”、“烟户册”。

粮差,给衣食,各自采取杂植,磨成香面,变易钱米,以办粮差,给衣食”。

井陉之民谋生较艰苦,如“人土掏煤,一二月始一上;

去获鹿发卖煤炭香木磁器,一日往返,夜不能寝”;

入山采香木,每有被虎伤害者。

但这些艰苦劳动的成果,是井陉必须有集市的基础之一。

井陉粮食须由山西补充供给,所需棉花、布匹则仰给于栾城、正定等处,尤有赖于市场。

①据雍正《井陉县志》,当时有县城、横涧、天户、井陉店、马山、贾庄、横口、微水等8处集市,都是旬2集。

光绪元年《井陉县志》,其体例是对旧志之错讹缺失加以正补,否则不复着笔;

续志对“庄村”一编多有近况更正说明,而于集市则未记,可认为光绪初之集市与雍正志所记相同,仍为8集。

但集市的兴旺程度是较低的;

同治年间西人旅行至井陉,目睹城内破败,街面长草。

②县城如此,他处可知。

据光绪《井陉县志》所记,全县共有264村,面积约为1800平方公里,清末人口约18万。

③正定县北与新乐县相邻,新乐之东南为无极县,均属正定府。

新乐县,光绪初年14720户,70957口,全县面积506方公里,集市4处,约125村。

④无极县全境平原,广2851方公里,共181村镇,光绪年(未记具体年份)户23024,口122693,有集市9处。

光绪续《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雍正《井陉县志》卷1,“风俗”;

刘秉琳:

《请停固关娘子关增税禀》,光绪《井陉县志》卷36,“艺文”。

②AlexanderWilliamson,JourneyinNorthChina,pp.285—286.③民国20年《井陉县志》第1编“疆域”记“合境面积为7736.34方里,合1934.09方公里”,而1947年内政部《行政区域简表》则记为1789.42平方公里,略有参差。

雍、光《井陉县志》均不记人口;

民国志第4编“人口”记1930年人口数207592,称近年军阀祸民而人口较1917年之193194人仍略有增加为幸事,其增率不及6‰云。

兹以1917年以前之人口增长率为6‰逆推,晚清如1904年人口约为178745人。

④光绪《新乐县志》卷1,“城池”;

卷2,“赋役”。

分别记载县分13社,社下辖村,村数为103;

全县又编为28牌,各牌村数相加为128村。

乐县志》“艺文编”刊有竹枝词多首,其中有:

“半种棉花半种田,农家计算亦周全,但期秋暖频开放,多卖耕耘本分钱”;

“晴日西风缀白棉,采花结队到南阡”;

“纺花最喜气温和,穴地浑如安乐窝;

继晷焚膏声轧轧,女工辛苦胜锄禾”等句,具见棉花生产采摘和纺纱之景象。

又有句咏集市:

“集市由来五日期,买花①卖线各奔驰。

自然获得辛勤利,聊补春耕不足时。

”可为栽种棉花和买花纺线的家庭手工业及与集市有密切关系之具体写照。

②南与新乐相邻的定州,有直隶州地位,辖县2,但州有本境,略同于县,民国后改称定县。

定州本境面积较广大,有1240余方公里。

道光三十年(1851)载户34730,口200433,村镇423。

《定州志》卷7“地理志”对州境集市的描写,是晚清州县集市的典型景象:

“城乡十余集,殊期日;

至期则叠肩骈迹,喧汗雷雨,民气昌矣。

其用物,惟镰锸筐篚盆碗布枲席;

其食物,惟豆麦菽粟瓜菜;

其畜物,惟马牛骡驴羊豕鸡鹅。

物之稚者弗鬻,器之窳且靡者鲜所见也。

”由此可知,定州集市贸易的品种,大致只是一般民生和农用物品。

卷7记城乡共集市u处;

但据卷6“地理志·

乡约”,邢邑约邢邑镇四、九有集,此集市被遗漏,故道光三十年(1851)时定州集市应为12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此处指棉花。

花,多有误会为花草之花者。

②光绪《无极县续志》卷1,“地理”;

卷9,“艺文”。

定州城内、城关共830户,5330口,其中铺户有195户。

在城集每旬4日,一、三、六、八,另在西大街有一、六、八、十棉花市。

在各村镇中,凡称镇者均有集,但不一定有铺户;

称村而有集者,有的亦颇多铺户。

大镇如东亭镇,一、六有集,279户,1052人,其中铺户22;

李亲顾镇,三、八有集,民户209,铺户14,共1630人;

北高蓬镇,一、六有集,民户151,铺户16,1001人;

邢邑镇381户,2160人,四、九集,不记有铺户;

砖路镇,四、九集,本镇354户,1842人,亦不记有铺户。

不称镇而有集市者,如五女集,五、十有集,民户90,铺户15,铺伙65,482人;

子位村一、六有集,580户,7288人,其中铺户9;

与子位村同在一“约”的东内堡村,有民户295,铺户10,人口达2158,但未设集,或因与有集的子位村相近不数里之故。

定州本境的乡里设“约”,明月店约的明月镇,四、九有集,民户85,铺户64,592人,另有铺伙250人,虽人口数无特色,而铺户、铺伙人数之众,为在城集以外诸集之冠。

这是一个同治初年曾有西教士对其猪市有过一些描写而至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仍颇有名气的市镇。

①与定州同属直隶的深州,是冀中一大平原地区,本境约1236平方公里,与定州相仿。

深州本境无山,民间有青龙山、紫金山等称呼,实际都是往昔的扞水堤。

据道光《深州志》,州本境585村镇,道光三年(1823)人口279746,集市16处。

集市自明初似已存在,明永乐时尚书王英过深州古城有诗刻石,中云:

“地古川原社,城荒市井存”②;

但直至清乾隆时期,城内商业似并不繁盛。

其时州牧尹侃有记:

“乙亥春予奉檄修州城,仲冬竣,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1886年西教士威廉姆生旅行经望都县至定州,目睹当时景色及明月店镇猪市情况。

他的报导称:

从望都到定州一路上,景色甚好,村落都隐在树林中,道路两旁都有树,多为老树。

定州城郊种了很多大麻,城墙很坚固,不过墙面所砌的砖已剥落。

城墙内大部分地区都是农田。

西郊有一与城墙平行的大街,以其有一些很好的商店而自豪。

(1866年)9月17日傍晚我们在明月店镇的集市上度过。

户外一些大树荫下是个猪市。

有不少大车围成一圈,大车牲口系在树上,圈中央卧着一些猪,这些可怜的畜生四只脚都被绑在一起,欲买猪的人不时把它们翻来翻去。

当一头肥猪成交后,就有两个人在猪脚下的绳索中插一木棒,扛在肩上抬走。

从街道这端到那端都挤满了人。

AlexanderWillarnson,JborneyinNorthChina,pp.268—269.②吴汝纶:

《深州风土记》11,“金石”,光绪二十六年刊本。

城内四隅皆平旷,北或兼营畦圃,南尤斥卤,荒弃日久。

”①曾任深州知州的吴汝纶称,深州自古有蚕桑之利,州西诸村利尤溥,所获岁可10余万金;

又生产棉花,多织棉布流行塞外,光绪十年(1884)之后并有花生之利。

②这些都说明深州有不小的商品流通量。

16处集市中,在城集每旬4次,其余均旬2集;

在城集居中,在县城西北境者4处,西南境者3处,东南境4处,东北境4处。

今遗存的不完整的《深州村图》有46处大小集市;

村图应是光绪早期产物,估计当时深州本境有集市50处以上。

与定州相邻的小县深泽,面积300平方公里。

据咸丰《深泽县志》卷3,不计围城村庄,全县111村镇,有集市5处,包括在城集,均每旬2集。

而与深泽、定州均相邻的祁州,民国后改称安国县,面积473平方公里,1907年有户26816,口146909,165村。

这一不大的州县,集市却有9处:

在城集旬4集,其余旬2集。

③直隶顺天府固安县,地处平原,面积730余平方公里,据咸丰《固安县志》“建置志”,有397村镇,都当栾城县1倍有余。

“赋役志”记咸丰四年(1854),21817户,102707人,亦在栾城之上。

除小麦、棉花等农产品外,有编织柳器等手工产品,而集市达14处。

保定府定兴县古名范阳,是一历史名城,面积有720余平方公里,连县城共238村镇。

光绪《定兴县志》卷3记,同治十二年(1873)人口为122758。

卷1记集市9处,其中在城集与其他3处都是每旬4集,另外5处为每旬2集。

定兴物产以小麦为主,且质量较佳。

在晚清时期,农民生活贫苦,生产小麦都以之出售,换取粗粮并掺野菜以果腹,故出产小麦即意味着需要依赖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