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2435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9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

 

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安徽省进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11月

 

 

前言

江淮分水岭地区(以下简称岭区)位于我省中部,是连接皖江都市带与皖北“四化”和谐进展先行区的纽带,在我省区域经济进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促进岭区经济和社会平稳较快进展,加快形成南北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进展的全省区域经济进展新格局,依照省政府工作部署,编制本规划。

规划期为2020—2020年。

规划范畴包括合肥、六安、滁州、淮南4市的肥东、肥西、长丰、金安、裕安、寿县、定远、凤阳、明光、南谯、全椒、来安、田家庵、大通14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2.48万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约937.2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109.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7.9%、15.7%和12.3%。

第一章 规划背景

江淮分水岭是我省长江、淮河的分界线,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通过多年的综合开发治理,岭区经济和社会进展成效显著,具备了加快进展的基础。

第一节 现实基础

岭区人口众多,自然、文化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综合交通网络差不多形成,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较强。

1997年,省委、省政府从战略高度决定对岭区进行综合治理开发。

通过连续十多年的重点扶持,专门是随着周边中心都市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岭区进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和社会进展质量全面改善,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肥西、肥东和长丰成为全省经济强县,生产总值分别位列全省县域经济的第一、第二和第五位。

1997—2007年,岭区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最关键、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大力实施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把结构调优四项工程,着力改善区域水利、生态、交通条件;2008—2020年,积极实施生产进展、生活改善和生态文明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旱涝保收面积和节水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提高到71%和29.5%,分别比1997年增加9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平均森林覆盖率达到23%,与全省的差距缩小到4.4个百分点;岭区农民收入和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差不多形成了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都市道路等相衔接的农村公路网。

皖江示范区建设以来,岭区开发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推进。

目前,岭区共有省级(含筹建)以上开发园区19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家、省级开发区10家、省级筹建开发区7家),初步形成了滁州经开区、肥西桃花工业园区、明光工业园、全椒经开区、南谯工业园区的家电产业集群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六安经开区、裕安经开区、寿县工业园区、金安经开区的生态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六安经开区、寿县工业园区的棉纺织和服装产业集群,定远盐化工业园的盐化工产业集群等,积极促进产城融合进展,夯实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进展的基础。

第二节 进展环境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实施区域和谐进展总体战略,我省也相继推出了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和谐进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施。

岭区位于皖江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皖北“四化”和谐进展的政策叠加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进展机遇。

以后,以都市群为主体形状的新型城镇化将是以后我国城镇化进展的要紧趋势,合肥、淮南、六安和滁州等中心都市的辐射能力逐步增强,将带动岭区县域经济将进入快速进展时期。

岭区的大部分县(市、区)属皖江示范区范畴,是我省以后大规模工业化的重点区域,随着自主创新和转型进展连续推进,岭区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的竞争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省委、省政府支持皖北进展“新10条”进一步实施和落实,也将有利于岭区现代农业加快进展。

同时,岭区进展不平稳、不和谐、不可连续问题也日益凸显。

区域进展差距依旧较大,岭区人均地区生产总最高与最低比值超过5倍,地区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业进展基础依旧薄弱,现有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相对不高,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农业比重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效应不强;生态环境依旧脆弱,经济和社会进展面临着水资源约束;农业人口多,市场意识薄弱,市场适应能力差。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付出长期而困难的努力。

第三节 重要意义

加快岭区进展,有利于我省按照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实现建设空间和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之间的合理匹配,建成美好安徽;有利于促进合肥等中心都市产业优化升级,形成错位进展的梯度产业分工格局;有利于加强农业优势产区建设,加快构建全省区域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体系;有利于岭区依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集聚人口和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构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带,实现南北联动进展,改变“南强北弱”的县域经济进展格局。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依照岭区资源禀赋、经济区位和产业基础,按照我省区域经济进展的总体战略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统筹谋划,扎实推进。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进展观,着力深化合肥经济圈进展分工,创新合作方式,促进区域联动,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进展;坚持水资源对经济社会进展的保证和支撑能力,着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口集聚、产业进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和谐;着力促进城乡统筹进展,加快转变农业进展方式,全面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努力把江淮分水岭地区建设成为与中心都市有机融合、县域经济高度进展的现代产业集聚区。

第二节 差不多原则

依照上述指导思想,岭区进展坚持以下差不多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进展。

全面统筹产业、基础设施、资源和环境四大要素,坚持生态化建设,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实现经济进展、资源节约、环境爱护、人与自然和谐的相互和谐和有机统一。

——工业主导,集群进展。

依靠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合芜蚌自主创新平台,培养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加快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关联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构建区域合作竞争共赢机制。

——产城融合,集聚进展。

按照宜业、宜居、宜游的要求谋划园区和都市进展,努力提高工业用地综合利用率,以“产业密集”、“和谐人居”和“生态休闲”为三大特色,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进展。

——城乡统筹,和谐进展。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关注农村,关怀农民,支持农业;统筹和谐城镇化进展与美好乡村建设,着力推动差不多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第三节 战略定位

依靠岭区连南贯北的区位条件,促进皖江示范区、合肥经济圈与皖北“四化”和谐进展先行区相互对接融合,努力构建区域分工合作、互动进展新格局。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展的先行区。

构建以合肥为中心,以淮南、六安和滁州为重要节点,以中心城镇为支撑的区域城镇体系,着力推动合六、合淮同城化进展;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推动岭区各地积极融入周边中心都市,促进资源要素跨区域优化配置,形成岭区经济一体化进展格局。

——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新高地。

以新型城镇化进展为引领,坚持工业主导、以工促农、三产和谐,打造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进展样板;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培养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省前列的县域经济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及家用电器产业配套基地、重化工业基地。

——特色农业和美好乡村建设示范区。

努力提高现有水资源的利用水平和使用效率,促进以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体系建设。

立足岭区生态环境条件,坚持规划引领,发挥县级主体作用,统筹现代农业示范区与中心村建设,逐村逐片整体推进,形成岭区特色乡村风貌。

——江淮地区生态安全大屏障。

以岭脊地带、岭脊两侧生态敏锐区以及岭脊沿线村庄为重点,建设江淮分水岭岭脊森林长城,实施低山、丘岗地森林保育、水源涵养、生态旅行、林下经济等工程,打造我省长江与淮河之间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家园。

第四节 要紧目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三个强省”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建设框架内,力争到2020年经济和社会进展实现以下要紧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岭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20亿元,人均超过超过全省县域经济平均水平;实现财政收入5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0:

50:

40;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岭区要紧城镇实现到合肥“1小时通勤圈”,各县(市、区)点对点通达条件全面改善,县乡公路和农村路网全面优化;三网融合覆盖范畴达到80%乡镇;农村水利条件明显改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千公顷,抗旱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村交通更加便利。

优势产业形成竞争优势。

家电信息、装备制造、硅基新材料、盐化工、凹土新材料、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成为在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其中盐化工和硅基新材料成为千亿元级产业,并出现高端化进展态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达40%,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60%以上,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80%以上。

现代城镇体系差不多建立。

现代城镇体系差不多形成,镇化率达到6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066元,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8077元。

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

进展方式实现转变,要紧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操纵,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地区和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口、资源、环境更加和谐,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旅行、文化、卫生和信息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旅行综合接待功能配套完善,社会保证体系更加健全,差不多实现差不多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章 空间布局

依靠合肥、蚌埠、滁州等中心都市,优化产业分工,促进主导产业集聚,增强中心城镇都市功能,形成城乡一体化进展现代城镇体系和错位进展的产业空间布局。

第一节 产业布局

依靠重要交通节点和综合运输通道,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经济社会进展基础好、进展潜力大的地区为开发重点,构建“两横两纵”经济带,培养四个集聚人口和产业、实现合作和联动进展的对接区。

一、构建“两横两纵”经济带

按照皖江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衔接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规划,构建岭区经济增长轴。

加快滁合六经济带进展。

依靠宁西铁路和合六工业走廊,发挥合肥和六安的交通枢纽优势,引导要素向沿线集聚,打造岭区南部横向经济带。

以滁州为节点,促进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相互融合、一体化进展,构建“宁合都市群”,成为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推进的“桥头堡”。

向西加强与中原经济区联系,形成支撑中部地区崛起、促进东中部和谐进展的重要区域。

增强六淮滁经济带实力。

依靠淮河黄金水道和阜六铁路,以淮南为核心,充分发挥寿县、定远、凤阳、明光资源禀赋优势,打造岭区北部沿淮工业带;挖掘淮南“豆腐文化”、寿县古城、蚌埠双墩遗址、定远汉墓、凤阳明皇城等人文旅行资源,传承和进展花鼓灯、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打造地点特色文化品牌,构建岭区特色文化旅行带。

提升合淮工业走廊水平。

充分发挥合淮同城效应,以206国道合淮段、合九路(合肥—水家湖—九龙岗)、合淮大道(合肥蒙城北路-淮南中兴路)三条要紧干道为主轴线,以淮南现代产业园和长丰水湖工业园为启动区,加快形成合肥北部组团、淮南南部组团以及下塘组团,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布局,构建“一轴一区三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打造岭区乃南北经济进展轴,成为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培养和壮大合明经济带。

南起肥东县,沿省道101和309交通干线,延长合肥经济圈“合定进展带”到凤阳和明光,形成“合明进展带”;通过合肥经济圈建设带动滁州市域西部板块加快进展,在西北方向实现与皖北中心都市蚌埠对接;发挥矿产和农产品资源优势,打造千亿元级盐化工、硅基和凹土新材料基地,成为合肥和南京的产业配套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二、打造“合淮滁六”对接区

依照岭区各地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依靠“两纵两横”经济进展轴,引导要素向开发园区集聚,促进各地融合进展。

合六对接区。

包括肥西、金安、裕安、寿县四县(区)。

依靠合六快速通道、合六城际铁路以及合六高速,着力推进合肥高新区与六安东部新城产业分工协作,打造合六产业走廊;积极推进合肥新桥机场临空产业园建设,加快现代物流业进展;依靠重点镇、交通干道,布局建设一批优势产业基地和产业集聚区,增强区域产业进展竞争力。

合淮对接区。

包括淮南山南新区和长丰县。

依靠山南新区的高新技术园区和东南工业园区产业优势,通过启动区建设,加快培养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光纤光缆、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打造合淮工业走廊的北端产业高地,成为合淮蚌地区知识密集、信息密集和技术密集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大滁城对接区。

包括南谯、全椒、来安三县(区)。

依靠苏滁产业园、滁州经开区和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南谯工业开发区、琅琊经开区、来安经开区、来安汊河开发区和全椒经开区,重点进展家电信息业、机械(汽车)业、精细化工业,提升进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纺织服装业,培养进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进展现代服务业,成为合肥和南京联动进展的融合区。

凤定明对接区。

包括肥东、定远、凤阳、明光四县(市)。

依靠定远工业园区、盐化工业园区、凤阳工业园区、凤阳硅工业园区、明光工业园区、明光涧溪凹凸棒粘土工业集中区、明光桥头镇农副产品加工园,在确保岭区生态安全前提下,重点进展盐化工、硅基新材料、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日用化工、凹凸棒粘土加工等产业,着力打造岭区北部县域工业经济集聚区。

第二节 城镇体系

以合肥为核心,以淮南、滁州和六安三个区域性中心都市为支撑,以要紧交通通道沿线重点城镇为节点,构建五级城镇体系。

在注重塑造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推动岭区县城积极融入中心都市,加强在空间布局、都市功能、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衔接,构建梯度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一、提高合肥核心地位

发挥合肥作为省会都市、国家创新型试点都市和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都市作用,按照“中心集聚、组团拓展、区域协同”的思路,全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深入推进“1331”都市空间进展战略,优化提升主城区,打造高端服务集聚、综合承载力强的长江中下游重要中心都市,成为滁合六经济带的增长极、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引领包括岭区在内的皖中地区加快进展。

二、加快中心都市进展

提高淮南辐射能力。

按照“东进、南扩、西调、北联”和“一主两副四区”的都市空间进展战略,提升田家庵和大通区的都市功能,通过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山南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建设,带动南部都市和谐区重点乡镇以及寿县、定远等周边县域经济加快进展。

发挥滁州门户作用。

发挥地处合宁之间的区位优势,实施“滁来全同城化板块、凤定明一体化板块、天长省际融合板块、一岭三带生态战略板块”市域空间进展战略,以及“中部江淮分水岭生态进展带、东部滁来全天都市服务及先进制造业进展带、西部定凤明资源深加工产业进展带”的区域联动战略,打造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推进的“桥头堡”、促进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融合进展的门户枢纽。

支持六安加快进展。

实施“东向进展,呼应合肥西进”的都市进展战略,按照“中心突出,县域突破、择优进展”的城镇化进展总体思路,大力推进六安中心城区建设,完善都市功能,引导都市进展重心向东拓展,积极进展东部新城,努力建设中部地区具有滨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宜居都市,大别山革命老区重要的中心都市。

三、提升县城综合实力

把县城作为现代城镇体系建设的重要节点,着力提高县城能级。

岭区各地要抢抓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机遇,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主动同意中心都市辐射,完善都市配套功能,积极推动产城一体,不断提升城镇化进展质量和水平。

肥东、肥西和长丰是合肥经济圈核心圈层,按照“1331”都市空间进展战略,实施肥东县城西扩,肥东县城南扩,融入合肥主城区建设;按照合肥副中心城区定位,优质建设长丰城区。

发挥长丰县城区位优势,与淮南山南新区加强联系,紧密产业协作,积极进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部分高新产业转移,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打造合淮一体化共建平台。

发挥南谯、来安和全椒城区毗邻南京的区位优势,把握南京跨江进展的重要机遇,依靠滁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南谯工业开发区、来安经济开发区、来安汊河开发区和全椒经济开发区,加强与南京都市圈产业分工与合作。

加大南谯新城建设力度,全力打造“大滁城”副中心。

来安县按照新型工业园、魅力后花园、宜居新家园的定位,建设绿色能源基地、商贸物流枢纽、山水休闲圣地。

全椒县按照“东扩、南移、北进”的总体思路和“二城、三片区、开放式、多组团”的开放结构,全面启动以土桥水库为中心的城北新区建设,实现与滁州主城区对接。

充分发挥定远、凤阳、明光沿淮水运优势,依靠定远工业园区、盐化工业园区、凤阳工业园区、凤阳硅工业园区、明光工业园区、明光涧溪凹凸棒粘土工业集中区,加强与合肥、蚌埠和淮南产业分工与协作。

定远按照“一带、二核、三星、三轴、多点,开放式网络结构”,构建城镇体系空间进展格局,强化县城和炉桥—永康片区功能,形成县域经济的增长极核,推动炉桥片区与淮南主城区一体化进展。

凤阳按照“一主一副一山多廊道”的空间布局结构,着力打造凤凰山南部府城片区,建设都市核心区,注重与蚌埠的一体化进展;以凤凰山北部的门台片区和临淮关镇区为重点,建设以工业、居住、商贸、仓储物流为主的都市副中心,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沿淮区域的次中心、以硅产业为主导的生态旅行都市。

明光按照“一核四片两带”城镇空间分布格局,打造由管店、石坝、苏巷、桥头四个卫星镇组成的主城区,依靠沿104国道及京沪铁路沿线的“张八岭—三界—管店—明光城区—桥头”城镇密集带,实现与五河联动进展。

优化提升金安、裕安六安主城区都市功能,按照“一核、两轴、六区”的网络状城镇结构,打造“寿春—正阳、炎刘—安丰”城镇集聚区。

加快推进寿县新一轮都市规划修编,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动寿县与淮南一体化进展。

加快老城区和城南新区建设,把寿县建设成为展现楚文化魅力、彰显山水特色的旅行基地,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安徽省重点旅行都市。

四、扩大重点城镇规模

加快进展一批综合型、工业型、商贸型、旅行型等各具特色的新型名镇。

选择合肥市的三河、长临河、下塘,淮南的草庵、上窑,滁州的汊河、炉桥,六安的椿树、毛坦厂、苏埠、固镇、炎刘、正阳、安丰等经济重镇,按照小都市规模,试点规划建设镇级市,提高规划建设标准,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进展特色壮大经济,给予更大自主进展权限,增强城镇化的带动作用。

五、培养中小城镇进展

把中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进展的重要节点,支持一批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城镇化潜力大的中小城镇,发挥其自然、生态、产业和文化优势,通过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爱护、历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集聚,彰显进展特色。

通过政府推动、体制创新、市场运作的模式,按照市政设施标准改造和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和人口集聚,形成城镇化规模效应。

第四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发挥皖江示范区和皖北振兴政策叠加优势,优化进展环境,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培养,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岭区经济和社会加快进展。

第一节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依照分水岭地区进展条件,按照现代农业进展导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进展旱作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积极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深入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和粮食生产高产创建活动,落实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建设任务,以产粮大县为依靠,扩大小麦、玉米、水稻核心区建设规模。

加快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改善积肥设施、机耕道路及桥涵、农田林网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落实土坡改良、地力培肥等措施,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连续实施大型灌区节水灌溉和大型灌排泵站改造项目建设,加快小型水利工程改造升级步伐,完善田间灌排沟渠及机井、节水、小型集雨蓄水设施。

支持滁州市“百亿粮仓”工程和六安市“粮食双百亿”工程。

力争到2020年,粮食总产量200亿斤,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5%,新增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600万亩,高标准农田比重提高到30%。

积极培养区域特色农业。

以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为载体,以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为支撑,着力提升区域特色主导产业进展水平,推进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

以合六对接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依靠,大力进展食品加工业和苗木花卉,推进肥西三岗花卉苗木基地、肥西老母鸡物流园区建设,建设一批肉类生产加工产业集群和精品都市生态园林绿化苗木基地。

合淮对接区大力进展畜牧和果蔬产业,加快推进以畜禽、乳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依靠春然食品、益益乳业等,完善养殖、屠宰加工、饲料加工和物流配送产业链,建设肉猪、奶牛产业集群(带)。

利用交通便利优势,加快进展优质草莓、树莓、马铃薯、冬南瓜和反季节蔬菜。

以滁州奶业、达诺乳业等为龙头,积极进展荷斯坦奶牛品种,建设一批奶牛生产基地。

加强定远猪种质资源爱护,建立畜牧业生产基地,提高特色农产品经济效益。

以雨润定远康源公司为龙头,培养养殖大户和营销大户,建立畜禽养殖生产基地。

力争到2020年,岭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45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2.7:

1。

加快推进规模化经营。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加快农地确权进程,给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土地流转为依靠,以扶持服务为保证,培养进展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鼓舞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成立家庭农场,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向家庭农场倾料,稳步提升种植业规模化水平。

落实农民合作组织支持政策,促进经营主体联合进展。

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治理体制机制,推行与家庭农场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家庭农场自建。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

加强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农资连锁经营、农机教育培训、农业机械化公共信息服务等体系和平台建设,扶持建设一批国家级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

力争到2020年,岭区土地规模化经营比重提高到40%以上,畜禽规模养殖比超过70%,岭区生态精品旅行线路全面形成。

专栏一:

建设一批现代农业重点项目

粮食产业。

以定远、凤阳、明光等国家产粮大县为依靠,深入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

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和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别建设小麦、水稻高产攻关核心区400万亩、1000万亩。

扶持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建设。

畜牧产业。

以畜牧业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集约化为重点,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扶持长丰、肥东、肥西、寿县、裕安、大通等县(区)生猪、奶牛、肉牛、肉羊和家禽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

果蔬产业。

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扶持特色产业,坚持设施与露地并举、水生与旱生并进,质量与数量并重,扶持肥东、肥西、潘集等(县)区建设一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和名优果品生产集中区。

苗木产业。

围绕岭上“森林公园”建设市场需求,重点扶持肥西、南谯、全椒、来安等地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建设,重点进展高档精品苗木花卉,提升整体水平,培养一批年产值达百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建成200个连片面积在100亩以上的苗木花卉园区。

第二节 全面提升传统产业

把握国内外市场进展新趋势,坚持自主创新和承接产业转移并举,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极具潜力的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轻工纺织业。

发挥岭区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中高档出口服装加工项目、国内品牌服装代加工项目、中高档配套型家纺产品项目,推进设计创意、技术研发、品牌推广中心建设,注重新品牌的培养、认证和整合,进展一批服装产品加工企业群。

大力进展粮油精深加工、畜禽加工、饮料加工、乳制品加工、饲料加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