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2538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登金陵凤凰台》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

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

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

对仗工整,气象万千。

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这首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

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

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但李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诗的宏伟,从艺术角度而言不及崔诗。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解】

1、吴宫:

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

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

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

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丘:

坟墓。

5、三山:

山名。

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

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

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

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

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已辟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

该园在明朝初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

后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

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

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

入清以后,因不断受到战火与人为的破坏,以致景物凋零,园林萧瑟,一代名园已成遗址。

民国期间,南京市政府于1929年将该处建为“白鹭洲公园”。

至日伪期间又遭摧残,公园沦为一片废墟。

8、白鹭洲:

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

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比喻谗臣当道。

浮云:

陆贾《新语;察征》: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韵译】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翻译】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凤凰台】

凤凰台:

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江南东道江宁县:

"凤凰山,在县北一里,周回连三井冈,迤逦至死马涧。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此山,状如孔雀,文彩五色,音声谐和,众鸟群集。

仍置凤凰台里,起台于山,号为凤凰山。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一:

"金陵凤凰台,在城之东南,四顾江山,下窥井邑,古题咏唯谪仙为绝唱"(又见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

【评析】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李白很少写七言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

据《江南通志》载:

“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

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

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

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

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

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圣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

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

煊赫与繁华并没有留给历史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

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

那些“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功高不受赏,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获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

同时,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偶像的精神束缚,以至于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

所以,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没有丝毫惋惜。

那么,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时候,蔑视的态度是显而易见。

花草蓬勃,天地依旧,一切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着。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千古的兴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接下二句表现出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

三山亦为地点,旧说在金陵西南的江边。

据《景定建康志》载:

“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

又据陆游的《入蜀记》载:

“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恰好笺注说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隐若现的景象描写。

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鹭洲”,横亘于金陵西长江里,竟把长江分割成为两半。

于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阔,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的胸怀,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

李白虽然具有超脱尘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于是当他对历史与自然进行亲切的光顾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转向现实政治。

他极目远眺,试图从六朝的帝都放眼到当时的权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长安。

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原因是“总为浮云能蔽日”,只好“长安不见使人愁”。

于是,浮云悠悠,愁思无限,壮志难酬,哀怨如缕。

在这里李白化用了陆贾《新语》中的“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用来寄予自己的内心怀抱。

他的痛苦,他的疾恶如仇,他的“与尔同消万古愁”的情结,仿佛也就容易理解。

特别是其中的“长安不见”又内含远望之“登”字义,既与题目遥相呼应,更把无限的情思涂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峥嵘的青山与澄澈无际的天空当中。

这样心中情与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织在一起,于是山光水色,发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载;江水滔滔,吟伤今之离恨,流韵无穷。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

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

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诗》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

《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

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诗》,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

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

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

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

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

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

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

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

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

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

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风;秦王扫六合》),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

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

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

由于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郎,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

另外,整首“登临”的内在精神,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清凉,与“三山”“二水”的自然境界,与忧谗畏忌的“浮云”惆怅和不见“长安”无奈凄凉,都被恰切的语词链条紧紧地钩连在一起,从而当得起“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以其旷达高远与略带黯淡色彩的吟咏,成为文学史上独特的凤凰咏叹调。

【阅读练习】

诗歌首联三见凤凰却不给人繁复罗嗦之感,相反却直觉一种流动的气韵。

凤凰台因凤凰而名,但凤凰飞去,高台竟空,只有大江之水永远的流淌着。

一个“空”,一个“自”,已经蕴含了多少感慨,在颔联,更是把这种感慨具体化了:

华丽的吴宫现在是荒芜破败,煊赫的晋代势族也早走入了坟墓。

但诗人并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只停留在凭吊历史陈迹上,他把目光投向了遥远,他仿佛看到远方的三山在青天下隐隐约约,一条大江被白鹭洲从中间分开。

有了这一联的景物描写,我们一下子看到了李谪仙的阔大的胸怀,强健的气势。

诗到这里,似乎应该向着更豪迈的地方去写,可是登高望远的诗人却又一次把目光投向更为遥远的地方:

长安。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浮云悠悠,愁思无限,壮志难酬,哀怨如缕。

一股触景而生的愁直接宣泄笔端。

李白向来是以古风擅长,但这首近体律诗却也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在唐诗中成为脍炙人口的一篇佳作。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阅读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光;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对六朝兴废的感慨。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思想内容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本诗的颔联借吴宫花草的繁茂,反衬了六朝古都历史遗迹荒芜、萧条的凄凉氛围。

颈联描绘了金陵美丽的自然风光。

颔联和颈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诗人意在阐明人事沧桑、自然永恒的道理,并寄予了对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比喻手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自己不得重用的思想感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比喻手法,“浮云”喻奸佞小人,“日”喻指皇帝。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两句有深刻的寓意:

诗句暗示皇帝已经被奸佞所包围,朝政已经腐败。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

【讲解】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陆游《入蜀记》云:

“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

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陆贾《新语。

慎微篇》曰: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

《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

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

“格律气势,未易甲乙。

”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作者介绍】

李白(lǐbái),【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诗风雄奇豪放。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公元701年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

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

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

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

【英汉对照】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邱。

三台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ONCLIMBINGINNANJINGTOTHETERRACEOFPHOENIXES

LiBai

Phoenixesthatplayedhereonce,sothattheplacewasnamedforthem,

Haveabandoneditnowtothisdesolateriver;

ThepathsofWuPalacearecrookedwithweeds;

ThegarmentsofQinareancientdust.

...LikethisgreenhorizonhalvingtheThreePeaks,

LikethisIslandofWhiteEgretsdividingtheriver,

AcloudhasarisenbetweentheLightofHeavenandme,

Tohidehiscityfrommymelancholyheart.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

十一尤;可"十一尤"通押。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