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重点难点笔记学校材料管用哟.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2710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重点难点笔记学校材料管用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心理学重点难点笔记学校材料管用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心理学重点难点笔记学校材料管用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心理学重点难点笔记学校材料管用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心理学重点难点笔记学校材料管用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心理学重点难点笔记学校材料管用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心理学重点难点笔记学校材料管用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心理学重点难点笔记学校材料管用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心理学重点难点笔记学校材料管用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心理学重点难点笔记学校材料管用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心理学重点难点笔记学校材料管用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心理学重点难点笔记学校材料管用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心理学重点难点笔记学校材料管用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心理学重点难点笔记学校材料管用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心理学重点难点笔记学校材料管用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重点难点笔记学校材料管用哟.docx

《心理学重点难点笔记学校材料管用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重点难点笔记学校材料管用哟.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重点难点笔记学校材料管用哟.docx

心理学重点难点笔记学校材料管用哟

心理学重点要点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实的能动反映。

2.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维持功能和调节功能。

4.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又称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又称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

它的两个条件:

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有目的有意识的。

5.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一人同一时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5-9个组块)、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6.感觉:

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个别属性的反映。

其中视觉和听觉获取的信息最多。

7.知觉:

个体对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刺激的整体的反映。

8.知觉的分类: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事物的特性)或者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感觉信息的来源不同)

9.错觉:

知觉印象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知觉。

10.感觉现象:

感觉后象——刺激停止后,我们对刺激的感觉并未停止,继续了一段很短的时间。

电影正是运用了感觉后象的原理。

感觉适应——刺激持续作用于人的感官是,人对刺激个感觉能力发生变化。

厕所里呆久了就不觉得臭了。

感觉对比:

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感觉发生变化。

喝过苦的东西后,再喝白开水都觉得是甜的。

11.知觉的基本特征:

意义性、完整性、选择性、恒常性。

12.知觉的意义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

如一个知觉现象出现时,我们总倾向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将其归于经验中的某一类事物。

13.知觉的完整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集中为一个整体。

如人的画像,无论大小如何变,只要线条的比例不变,看上去总是像这个人的。

1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是,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如一个熟悉的身材高大的人,我们不会因为他离我们远而把他知觉为一个矮子。

15.知觉的选择性:

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时,常常优先知觉部分客体。

16.表象:

大脑以形象的心理形式表现客观事物的过程。

作为心理活动的结果,它就是在大脑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17.想象:

个体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18.表象的特征:

是以对客观事物的知觉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直观性、还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19.想象的特征:

形象性和新颖性。

20.想象活动中的认知加工:

粘合、夸张、人格化、典型化。

21.记忆:

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认知、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22.记忆的种类:

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抽象记忆、情绪记忆。

23.记忆的加工系统: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组成。

24.感觉记忆:

信息保存时间约为0.25-2秒,信息编码以信息所具有的物理特性进行。

有鲜明的形象性。

一般认为其容量比短时记忆的要大。

25.短时记忆:

信息保存时间5秒-2分钟,信息编码以语言的听觉为主,也有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容量有限约为7+|-2个组块(5-9个组块)。

26.长时记忆:

对经过深入加工的信息的记忆,保存时间很长。

27.德国H。

艾宾浩斯提出了记忆的遗忘曲线。

揭示的规律是遗忘先快后慢。

28.记忆保持的基本规律:

干扰与遗忘的关系——先后两种学习的时间间隔越小,干扰越大。

先后两种学习具有中等程度的相似性时,干扰最大。

先后两种学习具有高相似性或不相似性,干扰较小。

遗忘的进程的规律——其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遗忘的大小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抽象的比形象的更易于遗忘。

无意义的比有意义的更易于遗忘。

长度越大,越易于遗忘。

遗忘的大小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个体愉快的情绪体验材料易于保持,反之则相反。

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复习达到完全背诵的150%的时候对阻止遗忘最好。

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比单纯的反复阅读记忆保持的效果更好。

29.思维:

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

30.思维的特征:

概括性、间接性、问题性。

31.思维的分类: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以具体动作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

形象思维以头脑中具体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思维以语言为工具进行的思维。

32.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辐合思维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向一个方向思考,得出唯一结论的思维。

发散思维沿着不同方向思考,得出大量不同结论的思维。

33.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34.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

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

3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36.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动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个体对问题情境的知觉特点影响问题的解决、定势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原型启发会促进问题的解决。

37.思维品质的组成:

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

38.意志:

人自觉地确立目的,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39.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相对的是盲目性、独断性)、果断性(相对的是优柔寡断、鲁莽草率就)、坚韧性(相对的是顽固、执拗、动摇)、自制性(任性和怯懦)。

40.情绪情感:

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41.情绪情感的种类:

心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也叫“心情”)、激情(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应激(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42.心理防御机制:

压抑(将道德、宗教不容许的冲动、欲望抑制到无意识之中,自己不能意识其存在)、投射(自己的愿望、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而这些是超我不能容的)、否认、退行(遇挫折、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较早年龄阶段,以幼稚、原始方法应付当前情景)、认同作用(向别人模仿的过程)、升华(社会、超我不容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置换(情绪发泄到另一对象上)、抵消(以象征性的活动抵消一个人的真实情感)、反向形成、合理化。

43.气质:

人生来就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44.气质的理解:

气质反映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点如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

气质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典型特征。

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具有天赋性,与生俱来的。

45.气质的心理特征:

心理指标有六项——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外倾性与内倾性。

46.传统的气质类型:

多血脂——易受外界刺激影响,外倾性,灵活,可塑(贾宝玉、猪八戒)、胆汁质——易受外界刺激影响,外倾性,不灵活,不可塑(鲁智深)、抑郁质——不易受外界刺激影响,严重内倾性,刻板,情绪体验深刻(林黛玉)、粘液质——不易受外界刺激影响,内倾性(沙僧)。

47.性格:

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48.性格与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关系密切。

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个体在后天获得的,是现实生活中社会关系的反映。

49.性格侧重反映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在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性格较易发生改变。

相同气质的人可以形成完全不同的性格,不同气质的人可以有基本相同的性格。

性格对气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50.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

51.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格式塔心理学(魏太默、苛勒)、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认知心理学(皮亚杰)

52.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观察法(客观观察法——日常生活条件下进行、自我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53.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54.教育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的中间学科,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性,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

55.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

初创时期(19-20世纪)、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成熟与完善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

56.学生的认知发展指学生认知能力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

包括注意、记忆和思维方面的发展。

57.小学生的无意注意从由外界刺激引起逐步向内部兴趣过渡,同时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到中学时有意注意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

58.中学生的注意转移速度高于小学生,以此类推。

59.一到三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小学高年级的有意记忆水平开始超过无意记忆水平。

中学生更强,且能够自己确定记忆任务。

60.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更有效。

低年级的形象记忆占优势。

中学以后,学生的抽象记忆占优势地位,且对抽象材料的记忆不再依赖具体事物的支撑。

61.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中学后,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

能够认识事物本质揭示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他们对立统一的关系。

62.小学生的思维具有表面性,初中阶段有明显的发展,高中阶段,抽象思维逐渐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思维的深刻性也得到提高。

63.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情绪情感是由个别事物产生的,且比较外露。

高年级时情感的社会性增强,逐渐向对社会、集体和同伴的情绪过渡。

中学后,更高有了高级的社会情感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友谊感等。

64.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强调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斯金纳也是环境决定论者。

他首先关注环境因素在儿童行为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65.强化作用:

斯金纳认为人行为的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故可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66.积极强化指由于某种刺激加入增进了某一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

消极强化指由于某种刺激的排除加强了操作反应概率作用。

两者都增进了反应的概率。

67.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

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岁)、具体运算(7-11岁)、形式运算(11-15岁)。

68.感知运动——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前运算——认为外界一切有生命,人的感受相同,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抽象运算,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具体运算——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逆,能逻辑推理。

儿童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形式运算——思维以命题的形式进行,能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逻辑运算,能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做一定概括,思维以接近成人。

具备逆向性和可逆思维,且具备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不再刻板恪守规则。

常因规则、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69.艾里克森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以精神分析原理为基础,强调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

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心理社会性发展的阶段:

信任与不信任(0-1岁)、自主对羞涩、怀疑(2-3岁)、主动对内疚(4-5岁)、勤奋对自卑(6-11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团结对孤立(成年初期)、创造性对自我决定(成年中期)、完善对厌恶绝望(老年期)。

70.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分为:

前习俗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操作与关系倾向)、习俗阶段(人际关系与补同的定向、权威与社会权利控制的定向)、后习俗阶段(社会契约方法定向、普遍的道德原则倾向)

71.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的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持久变化的过程。

72.布鲁姆的学习分类:

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73.加涅的学习分类:

言语信息的分类、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与动作技能的学习。

74.学生的学习:

知识技能的获得与形成、智力与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个性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与提高。

75.人类学习的特点:

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语言中介来完成的。

76.学生学习的特点:

间接性学习为主、组织计划性、有效性、年龄差异性、面向未来性。

77.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

78.桑代克的连接论: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连接。

(某种情境只能唤起某种反应,不引起其他的反应)。

学习的过程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连接的过程,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建立的。

(通过对动物-猫实验的材料,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简称“试误论”。

学习的三条主规律是:

准备、效果、失用。

五条副规律:

多重反应原则、倾向和态度、选择性、同化或类化、联想交替

79.斯金纳的操作学习论:

学习的实质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重要手段。

(正强化——跟随着一个操作反应之后,并能提高这个反应概率的刺激物。

负强化——一个刺激若从某一情境中排除时,由此能够加强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

80.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

活动结果具有三种功能——传递信息功能、引发动机功能、强化行为功能。

他认为:

观察学习能够产生与直接学习相同的效果、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

学习过程为:

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8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格式塔的顿悟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

82.格式塔的顿悟论:

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指对事物式样和关系的认知。

顿悟通过综合、分析和联属三种历程而实现的。

8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论: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过程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

84.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

学习形式——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学习应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具备条件是:

有学习的心向,主动性。

材料对学习者具备潜在意义。

学习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三种方式同化——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85.学习理论新发展: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

教学注意——激发学生会议以前学得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对学习有心理准备、直接提出种种适当的刺激、反馈的准备。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

认为意义学习是一个没有结论的过程。

四个要素:

学习是自我参与过程、自我发起的、是渗透性的、结果是自我评价。

对当前教育启示:

做学习的促进者、尊重学习者,无条件接受学生。

8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观——知识是一种解释、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学习观——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生观——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87.知识的分类:

陈述性知识(知识的三种不同水平:

符号表征、概念、命题)、程序性知识。

88.学习的方式:

发现学习、接受学习。

89.技能:

个体通过练习而习得的合理的动作系统。

分类:

动作技能、智力技能。

动作技能的形成:

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动作技能的有效条件:

练习、指导。

90.智力技能的培养:

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形成理论——形成的五个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和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智力技能形成的特征:

智力活动主要靠内部言语来调节、智力活动具有减缩的特征、智力活动达到了自动化。

91.发现学习的意义:

有提高学生智慧的作用。

有利于学习者知觉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及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

可学会发展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解决今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增进学生的记忆能力。

92.接受学习的意义:

内容是系统的间接知识,可在较短时间掌握大量系统间接知识所获得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精确的,便于在记忆中储存和巩固。

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建立联系,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93.学习的迁移:

在某一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

简单说,是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

94.迁移的类型:

正迁移和负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

95.学习迁移的理论:

形式训练说——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和伍德沃以刺激-反应为基础提出的,认为只有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

概括化迁移说——贾德提出。

认为两个学习迁移一定是有一个一般原理。

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

迁移重点不在掌握原理,而在觉察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

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型认知结构迁移说——布鲁纳和奥苏贝尔提出。

迁移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用于新的事例。

产生式迁移说——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9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认知结构、认知技能和策略、心理定势、学习态度和方法、智力和年龄、教师的指导方法。

97.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科学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材内容、确立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教学中多应用比较的方法、灵活地运用变式进行教学、重视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教学。

98.问题解决的三个特点:

问题情境性、目标指向性、认知操作性。

99.问题解决的理论与模式: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苛勒的顿悟说、杜威的五步模式(困惑、诊断、假设、推断、验证)

100.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情境、问题表征、知识经验、认知策略、心理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

101.提高问题解决的教学途径: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提供多种练习机会、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10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10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环境、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个性(高创造性者的特征:

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104.创造性的培养:

创设有利创造性产生的适宜条件(宽松的心理环境、学生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和内容)、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案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105.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106.学习动机的作用:

激发学习行为、为学习行为定向、维持学习行为。

107.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学习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简称倒U曲线。

108.学习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强化理论——奖赏训练、取消训练、惩罚训练、回避训练。

人本主义的需要理论——马斯洛提出七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归因理论——惟纳提出。

归因的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和不可控性归因)归结的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习得性无力感理论——塞利格曼提出。

连续失败个体产生对结果无法控制的心理状态。

无力感产生的阶段:

获得体验、在体验上认知、形成“将来结果不可控“的期待、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影响后来的学习。

自我效能感理论——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09.学习动机的培养、激发:

外来动机的激发(使学生建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对学习成果进行适当的评价、适当开展竞赛、选用有效的强化物、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

)内在动机的激发(激发学生认知好奇心、实施发现学习、开展合同学习、形成掌握目标的定向、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合理需要、培养学习兴趣、发挥教师情感的积极作用)

110.成就动机的培养训练方式:

直接训练(意识化、体验化、概念化、练习、迁移、内化)、归因训练(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111.消除无力感增进效能感:

消除学校中的“不可控状况”、防止学生产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培养意志,增强免疫力。

让学生更多的体验到成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适当地运用外部强化、使学生学会自我强化。

112.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了解学生的需要、创造积极的课堂人际关系、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建立相对稳定的课堂规范。

113.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

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

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

教师、学生、课堂内的物质环境

114.教师的领导方式:

权威式领导(或专制型领导)、民主式领导、放任式领导。

115.教师的课程运作能力:

洞悉、兼顾、把握分段教学环节的顺利过渡、使全班学生始终参与学习活动、创设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责罚学生应避免微波效应。

116.加涅的教学目标:

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117.惟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有关学习准备的新见解,被人广泛接受。

118.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

课堂讲演、课堂问答、课堂自习、小组讨论

119.教学策略:

发现学习:

首创者为布鲁纳、合作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的特征:

异质小组(男女、程度)、明确的目标、小组成员的相互依赖、教师作为监督者和信息源、个人责任、奖励小组的成功、自我评价、变化合作期限)、程序教学、掌握学习:

组成成份(小的分离的单元、逻辑序列、在每一单元结束时,通过考试检验掌握水平、每一单元应有一个具体的,可观察的掌握标准、为需要额外帮助或练习的学生提供“补救”措施)

120.合作学习的效果:

各种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表现出较高的学习成绩,女生和后进生的成绩尤为突出、学生对学校科目更感兴趣、学生之间相互理解

121.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个人的需要。

122.品德的心理成分: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123.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道德情感和情感异常、明显的意志薄弱和畸形的意志发展、由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

124.不良品德学生的转化过程:

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125.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

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重视自卑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和培养。

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增强与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正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性。

126.学习策略的特征:

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使用的、是有效学习所需的、是有关学习过程的、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27.学习策略的分类: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128.认知策略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