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环境分析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2855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环境分析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商业环境分析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商业环境分析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商业环境分析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商业环境分析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商业环境分析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商业环境分析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商业环境分析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商业环境分析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商业环境分析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商业环境分析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商业环境分析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商业环境分析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商业环境分析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商业环境分析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商业环境分析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商业环境分析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业环境分析1.docx

《商业环境分析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环境分析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商业环境分析1.docx

商业环境分析1

第十二章商业环境分析

商业运行的理想状态是在供求大体平衡的市场态势下,商业主体在完备的商业制度规制下,遵循商业道德和商业文化形成的自律原则,井然有序地完成对商业客体的购销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供求态势、商业制度与文化乃至市场秩序都会对商业运行的过程和结果形成一定程度的外部影响,因而可将其统称为商业运行环境。

在影响商业变化发展的众多因素里,环境因素是外生的,作为个体企业一般难以影响改变而只能顺应利用,因此,对商业环境的分析,尤其是环境中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对判断商业的发展变化及趋势,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商业宏观环境分析:

PEST模型

一般而言,产业运行的外部环境由政治环境(Politics)、经济环境(Economy)、社会环境(Society)和技术环境(Technology)共同构成,对产业运行外部环境的分析也称为PEST分析。

商业作为一种特定的产业形式,其运行环境的构成也不例外,下面分别从政治和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及技术因素四个方面来分析商业宏观环境。

一、政治和法律因素

政治和法律环境是由国家的政治体制、政府的经济政策、政治局势、法律法规等因素构成的,包括政府影响商业的所有行动。

这种行动可以通过正式的法律法规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竞争政策和发展规划来实现。

因为政府既是市场的监管者,同时又通过参与产业活动来调节产业结构和实现经济发展。

一个国家的政府与政策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每一个国家的政府都能够运用政策措施和政治权力对有关方面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其所要实现的政治与经济的目的。

目前我国正处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了推进市场经济进程,我国政府不断推出新的改革措施和方针政策,其中不少政策对商业活动影响很大,如人口政策、财政金融政策、能源政策、产业政策、对外开放政策等。

对商业立法主要有三个目的:

保护公司不受不公平的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不受不正当商业行为的损害;保护社会利益不受失去约束的商业行业的损害。

这些年来,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的经济运行秩序,国家颁布了许多有关法律和法规来规范企业的活动,政府对商业的管理,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管理逐渐向市场经济的法律管理过渡。

烟草行业是受国家政策和法律影响与制约较大的产业之一。

我国近些年来颁布的经济法规中与烟草行业密切相关的主要有《烟草专卖法》、《烟草专卖实施条例》,还有《公司法》、《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专利法》、《票据法》、《广告法》等。

《反垄断法》2008年开始实施,将使国内尚处于成长阶段的民族零售企业免受外国企业垄断势力影响。

但是,由于我国处于过渡经济阶段,社会处于转型期,在政府职能转变、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政府职能、法律法规体系空白等缺陷,产生一些制度性的问题。

如一些工商管理部门办市场,既身为市场的监管者又是市场的参与者,这种重叠的身份必然产生利益的冲突,使得政府原来的管理职能不能到位。

诸如此类的制度性问题肯定会对商业的变化发展带来不确定性,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运转的成熟,一个稳定和日趋完善的政治法律环境仍是可以预见的。

二、经济因素

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经济环境对商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它一方面影响国民收入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它对企业的经营成本如税收、租金、工资等有重要影响。

因此,经济环境是商业运行的大气候。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商业所面对的经济环境的范围越来越广,受到其影响的范围也随之扩大。

尤其是商品生产销售的全球化,一方面使资源更充分流动,促进经济增长,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的地域更广,相关的经营活动参与者更多,也提高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与难度。

对于中国商业来说,中国加入WTO、开放国内市场、中国企业更多地参与到全球分工中,这些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分析它们对中国商业的影响将有利于更好地在全球化趋势中竞争生存。

在影响商业运行经济环境的众多变化因素中,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重要趋势。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的贸易依存度继续增大。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客观上要求向外部世界开放市场,要求将各国的商品、劳务、资本流通直至信息纳入全球市场体系。

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流动,使各国“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依存度增加。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将会越来越高,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拓展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在市场、产品、生产要素、价格、贸易政策等方面的互动亦将越发深入和密切。

其次,跨国公司将扮演世界生产和贸易的主角。

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跨国企业控制了90%的国际直接投资和40%的世界生产,这使得各国间通过市场媒介的联系被跨国公司主导的一体化生产联系所代替。

其中,由跨国企业组成的一个跨国发展的商业贸易体系中,跨国零售业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商品消费和生活方式趋向于国际化。

跨国企业的活动使得商品的生产销售在国际间进一步细化,从而使商品结构国际化,商品的质量标准、商品消费的时尚也因此而国际化。

在生活方式上,由于跨国企业的影响,人们工作的氛围也日益国际化;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带动文化观念的国际化,进而影响生活习惯。

我国市场是全球化浪潮中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口总量大、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市场潜力巨大。

而全球化对我国商业最为重要的影响便是外国大型流通组织的进入,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国外零售资本加紧在中国零售市场的“圈地”步伐。

尤其是2004年12月中国政府完全取消了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外资零售商业进军中国市场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

2005年1-6月,商务部已经批准的外资零售企业有59家,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经有40多家在中国“登陆”。

其中,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伊藤洋华堂、万客隆等零售巨头已遍地开花。

全球零售企业200强中,有80多家已经进入其它亚洲国家的零售企业,拟定了庞大的“中国发展计划”,积极地准备随时进入中国市场。

未来,全球化会使外资零售企业更加加速进入中国零售市场。

一方面,外国零售企业的进入,带来的商品采购有利于扩展我国商品零售市场、扩大我国商品的出口。

同时,大量国外价廉质优的商品亦可进入我国零售市场,极大地补充丰富我国商品市场的供应,促进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引起消费结构的新变化。

外资零售的进入亦促使中国市场零售业态趋于多样化。

此外,在与国外大型流通企业同台竞争的环境下,民族流通企业能够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模式,如沃尔玛的信息系统和结算系统,家乐福的仓库与卖场合一的商品统计系统,麦德龙的会员制、立体式仓库贩卖的速度化和效率化等等。

从国际通行的交易规则,到先进的物流、商流与信息流技术、现代的营销手段、管理模式与客户服务模式等,都是我国零售业可资借鉴的一笔宝贵财富,是我国本土零售企业在竞争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发展壮大。

另一方面,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给我国的零售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和问题。

目前外资零售业在资金使用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占用资金现象严重,其至挤占了大量生产企业的运营资金。

其通常的做法是通过全球采购直接向价格最低的生产企业购货,并且在进货时采取代销赊购的形式,有的其至故意拖欠货款,大量占用生产企业的资金,从而将销售风险转嫁给生产企业,价格的高低由消费者承担,而外资零售企业的风险却很小。

长此以往,会使整个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流动资金逐步向外资零售企业集中,其结果是国内生产企业的经营为外资所控制。

资金流过度集中于外企,严重时会直接威胁到一国的经济安全。

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不到10年时间整个流通业就开放了,本国的流通企业基本上全军覆没,流通领域完全被外国流通企业所控制。

这些外资企业资金的大进大出,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金融资本市场的波动。

零售业如果过快开放,同样会使中国零售业、流通领域、经济运行乃至政治安全承受巨大的动荡和冲击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消费市场尚未统一,政府行政力量干预下造成的消费市场区域分割局面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

此外,国内零售企业规模较小,大的企业集团没有建立起来,一体化的企业还很少,国内的零售企业无任何优势可言,其至有此企业还有能否继续生存的危险。

因此在开放过程中,应适当放缓步伐,加强必要的立法,支持国内的流通产业尽快发展壮大起来。

三、社会和文化因素

在凯恩斯国民收入模型中:

其中,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即居民消费随着国民收入变化而改变的量。

在国民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边际消费倾向决定了消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大小。

边际消费倾向在很大程度上便是由一国或地区的社会、文化决定的,包括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年龄构成、制度和风俗习惯等。

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不但影响消费支出的大小,还影响消费支出的结构,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使得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消费偏好,进而影响了他们对不同商品的消费。

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人口的老龄化已初现端倪。

同时亦由于计划生育,家庭由过去的大家族变为以三口之家为主的小型家庭。

人口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了居民的消费结构。

城市化进程使得城乡人口相对比重改变,农村人口比重逐年减少,城市人口增加密度增大,城市规模扩张,使城乡消费差距进一步扩大。

传统文化中储蓄的习惯也一直使得我国的居民消费状况与西方国家不同。

但是,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社会文化出现多元化,“小资”、“月光族”等消费文化都不同程度地改变着传统的消费观和消费结构。

下面分别从社会阶层、相关群体、教育水平、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宗教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简单分析这些因素对商业运行的影响。

1、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指按一定社会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若干社会等级。

这里的社会标准主要是收入财产、文化教育水平、职业和社会名望等。

同一社会阶层通常有相似的生活方式和购买行为。

不同的社会阶层对商品的需求、兴趣爱好及购买行为有区别性的特点。

从人数来看,农民阶层是我国最大的消费阶层。

他们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文化水平一般较低,文化生活比较单调,除城市近郊和少数富裕地区外,大多数农民平时的生活可谓节衣缩食,购买力低。

随着先进地区农村的城镇化步伐加快,产品的市场结构调整,农村将成为很有潜力的市场。

知识阶层有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他们多在文化、教育、科技部门工作,其收入水平较高。

私营工商业者阶层是我国现阶段人数日益增多的社会阶层。

随着改革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的私营(民营)企业数量不断扩大。

在私企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企业里工作的经营者和员工,其收入水平较高,他们大多追求高品质消费,对高档消费品有兴趣,有较足够的购买能力。

任何一个社会阶层都有其购买商品的种类和档次。

收入水平相对低的人群往往追求商品的实用性,而高收入高身份的消费阶层,购买产品除享受其产品的自身功能外,还需要得到品牌的社会文化效用。

企业生产销售关键是要找准和经营好自己的目标市场,有的放矢地去设计产品,使自己的产品真正被目标市场的顾客所赏识,所接受,使企业真正占领属于自己的市场。

2、相关群体

一个人的购买行为要受许多群体的影响,有些影响是直接的,有些影响是间接的。

首要的群体是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人们,如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工作同事、同学、邻居等。

他们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影响很大。

次要群体是指与消费者有关的各种团体或组织,如:

党派、学会、宗教组织、职业协会等。

他们与消费者个体接触不太频繁,对其影响不太经常,但可以影响消费模式,如体育明星、电影明星们的消费行为对他们的崇拜者们影响很大。

充分认识到相关群体对商业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努力寻找目标市场上的相关群体,研究如何利用这些相关群体对消费者施加影响,以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产品销售。

3、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

商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在地区的教育水平的制约。

一般来说,受教育水平高的消费者对产品的内在质量、外观形象以及服务有着较高的要求。

而教育水平低的消费者往往要求更多的实物样品和通俗易懂的产品介绍。

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购买产品的理性程度相对低,对新产品的接受能力比较弱。

而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正好相反。

4、价值观念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相差很大。

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和购买行为深受价值观念的影响。

对于不同价值观念的消费者,商业活动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一种新产品的消费,会引起消费观念上某种程度的变革。

对于乐于变革,喜欢猎奇,比较激进的消费者,应重点强调产品的新颖和奇特;而对于那些注重传统,喜欢沿袭传统消费方式的消费者,企业在制定促销策略时则应把产品同目标市场的文化传统联系起来。

例如中国传统的福禄寿星或古装仕女的产品装饰适合在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行销,而出口欧美国家则不感兴趣。

欧美市场上,给产品加上复活节、圣诞节、狂欢节的装饰,则可能打开销路。

5、消费习惯

消费习惯是人类各种习俗中重要的习俗之一,是人们历代传递下来的一种消费方式,也可以说是人们在长期的经济与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消费风俗习惯,它表现出独特的心理特征、道德伦理、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例如新疆人爱吃羊肉,爱尔兰人不食咸牛肉和土豆,意大利人忌讳菊花,日本人忌用茶花,等等。

6、审美观念

通常指人们对商品的好坏、美丑、善恶的评价。

不同的国家、民族、宗教、阶层和个人,往往有不同的审美标准。

人们的消费行为归根到底不外乎维护每个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和不断追求生活的日趋完善。

人们在市场上挑选购买商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次审美活动。

消费者个人的审美活动表面上看起来属于个人行为,实质上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趋势。

四、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技术的革新推动社会的不断变化。

作为商业环境的一部份,技术因素不仅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生产和经营,还同时与其他环境因素互相依赖,相互作用。

新技术给企业既造就了机会,又带来了威胁。

企业通过寻找和利用新技术可以节约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而新技术的出现,使企业的现有产品变得陈旧;新技术改变了企业人员原有的价值观,企业必须及时变革才能顺应技术的发展,不被淘汰出局。

技术的进步也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因特网的诞生和普及使得电子商务成为一种崭新的业态。

1、新技术引起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发生变化

新技术革命改变了企业经营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巨大压力,给企业产品和目标市场的确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从而促使企业不断调整营销策略,以适应变化了的市场条件。

(1)产品策略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应用于新产品开发的周期大大缩短,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

开发新产品成为企业开拓新市场和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要求企业营销人员不断寻找新市场、预测新技术,时刻注意新技术在产品开发中的作用,从而促进企业开发出给消费者带来更多收益的新产品。

(2)分销策略

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技术环境的变化使人们的工作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广大消费者的兴趣、思想等差异性很大,自我意识的观念增强,从而引起分销机构的不断变化。

大量的特色商店和自我服务商店不断出现。

如1930年出现超级市场,1940年出现廉价商店,上个世纪60-70年代出现快餐服务、自助餐厅等等。

同时也引起了分销实体的变化和运输实体的多样化,使现代企业的实体分配出发点由工厂变成了市场。

(3)价格策略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一方面降低了产品成本,使价格下降。

另一方面使企业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反馈,正确应用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来制定和修改价格策略。

(4)促销策略

科学技术的应用引起促销手段的多样化,尤其是广告媒体的多样化和广告宣传形式的复杂化。

如人造卫星和互联网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沟通手段。

如何利用新技术提高信息沟通的效率、提高促销组合的效果、降低促销成本,以及采用新的广告手段和方式,将是促销研究的主要内容。

2、新技术引起企业营销管理的进步

新技术革命是管理改革或管理革命的动力,它向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又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物质基础。

现在,一场以微电子革命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特别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目前许多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都使用了电脑和互联网,这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起了很大的作用。

3、新技术对零售商业和购物习惯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电视、电话、电脑系统的迅速发展,出现了“电话购物”、“网上购物”等在家购物的购物方式。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消费者如果想买东西,可以打开连接各商店的终端机,各种商品的信息就会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来,消费者可以通过打电话的方式,订购所显示出来的任何商品,然后按一下自己银行存款户头号码,即把货款自动传给有关商店,于是购物的商品就会很快送到消费者家门口。

新技术革命使零售商业结构发生变化,古老传统的商业机构逐渐被新型的零售商业结构所代替,对买方来说,购物越来越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给购买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在中国,主要的零售信息技术有POS销售时点信息管理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和BI商业智能。

其中,POS机已得到广泛应用;EDI技术的推广虽开始得较晚,但据调查,近80%的大型零售企业实现了EDI中的计算机整体管理,60%仓储企业实现了计算机管理,30%中小零售企业普及计算机应用,约20%的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建立了企业互联网站点;BI亦随着ERP、SCM、CRM、POS等的普及得到了逐步的推广。

零售信息技术固然能提高经营效率,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但对我国零售业来说亦是一把双刃剑。

我国的零售企业虽然已充分意识到零售技术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大对信息系统的投入,但是零售信息技术的前期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而且,我国零售技术的软环境欠缺,缺乏相关人才,许多企业不能充分其信息技术系统。

加之我国零售业应用信息技术起步晚,在现今技术创新日益加快、零售技术不断更新的环境下,我国零售企业能否跟上技术变更的速度、与在使用零售技术上早已驾轻就熟的外国大型零售企业竞争,仍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未来,零售业的技术环境将会更多变,信息技术将取得更大的进展,计算机系统的运算速度、网络数据传输速度都会大幅加快,数据存储的介质将会改进、存储器的容量将扩大,安全性亦更高,由此,对零售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和分析的硬软件系统的功能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零售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带动零售企业经营效率的不断提高,成为零售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法宝。

在此环境下,随着我国零售企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定会进一步普及。

在零售业的技术使用上,由于技术本身前期投入大以及对相应的技术人员要求高的特点,零售技术的使用领先的外资零售企业将可能继续占据着我国零售业信息技术的前端,并由此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

但是,技术更新换代较快的特点有可能使先行使用零售技术的外资企业在信息技术更新上落伍,从而使较晚使用零售信息技术的我国零售企业取得后发优势。

不过目前看来,由于受到技术研究落后以及人才缺乏的限制,我国零售企业的后发优势并未明显。

第二节商业产业环境分析:

波特五力模型

在这一节中,我们借助波特的五力模型对商业产业环境进行分析。

波特的五力模型,又称波特竞争力模型,是迈克尔·波特上个世纪80年代初提出,该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

五力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如下图所示。

 

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基于个体企业的角度,分析与企业相关的行业竞争力量,从而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指引。

由于一般而言,个别企业的变化发展虽然可能反映行业变化的一些趋势,但不能完全代表整个产业总体现实的和潜在的变化。

本文探求的是商业的变化趋势,而非基于个体企业的角度分析产业环境,因此需要对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做适当的修改。

产业本身是从事同类经济活动的企业的集合。

既然是从事同类经济活动,那么同一产业内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都必然具有较强替代性。

对于商业企业来说,其它企业提供的竞争性产品和服务,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仅是构成自身的一部分。

此外,五力模型中的潜在竞争者是指对于个体企业来说,潜在的进入行业与其竞争的其它企业。

但对于整个商业来说,不存在这种可能,无论是提供竞争性的替代产品和服务企业,又或潜在进入零售业的企业,都是构成行业的一部分。

因此可以把它们看作行业内的微观主体并为一类进行分析。

那么,分析模型就可以简化为如下的模型。

 

一、供应商

供应商既可以包括生产商,也可以包括批发商等位于流通渠道上游的流通组织。

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商业经营的基础,因此供应环节提供什么产品、提供多少数量、能否及时提供等等,都对商业有影响。

供应商环节的集中度越是高,市场势力越是强,影响越大。

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

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当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

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供方集团会具有比较强大的讨价还价力量。

(1)供方行业为一些具有比较稳固市场地位而不受市场剧烈竞争困挠的企业所控制,其产品的买主很多,以至于每一单个买主都不可能成为供方的重要客户。

(2)供方各企业的产品各具有一定特色,以至于买主难以转换或转换成本太高,或者很难找到可与供方企业产品相竞争的替代品。

(3)供方能够方便地实行前向联合或一体化,而买主难以进行后向联合或一体化。

随着中国越来越多产品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供应商越来越倚重零售环节,以实现商品或服务的价值。

同时,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零售业最能把握消费者的购买偏好,掌握了大量的消费者信息,这也使得供应商必须倚重零售的信息传递作用。

随着中国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供应商对零售的影响可能会逐渐减弱,使得零售商在流通渠道中的市场势力越来越强,供应商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表现在零售商占用货款和乱收费,以及供应商不利的谈判地位上。

1、零售商占用货款和乱收费

由于零售行业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当零售商的门店规模达到一临界点时,经营业绩可以快速上升,这种利润增氏特征在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商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有效验证。

菲利浦·利特勒经过实证分析也认为,连锁组织的店铺只有达到11家左右的临界点时,才可以逐渐体现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规模经济效应,这数字也被“国际连锁店协会”所公认。

目前我国零售商也十分热衷于“跑马圈地”,不断开设连锁店,通过布点和扩大销售规模提高渠道价值,但其经营模式基木上是“低价格,低毛利”,内生资金不足以支持规模的扩大,因而短期资金就主要来自对供应商资金的占用,形成类金融企业的经营模式,“吃供应商”,其本质就是依靠渠道优势,实现无成本融资的扩张。

零售商和消费者进行现金交易,对供应商的货款则采取延期付款、滚动压批结算等方式,甚至恶意侵占,使得账面上长期存在大量浮存现金,形成“规模扩张一带来账面浮存现金一再度规模扩张”的资金内循环。

随着零售业的发展,进场费越来越普遍。

所谓“进场费”,指供货商的产品要摆上零售商的货架所必须支付的各种交易费用,是零售商提供劳务的报酬,零售商的渠道优势越突出,进场费也将越高,这本无可厚非,而且收取进场费有助于提高分销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控制零售商的经营风险,但目前,进场费己逐步从正常操作费用变成零售企业利润的部分,零售商的进场费制定标准模糊,随意性大,成了巧立名目乱收费,例如店内码费、店铺装修费、节庆费、新店赞助费等等,而且数额巨大,甚至把一些应该由零售商承担的正常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