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11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江苏专版三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2905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511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江苏专版三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专题1511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江苏专版三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专题1511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江苏专版三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专题1511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江苏专版三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专题1511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江苏专版三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专题1511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江苏专版三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专题1511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江苏专版三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专题1511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江苏专版三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专题1511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江苏专版三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专题1511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江苏专版三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专题1511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江苏专版三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专题1511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江苏专版三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专题1511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江苏专版三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511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江苏专版三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docx

《专题1511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江苏专版三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511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江苏专版三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1511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江苏专版三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docx

专题1511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江苏专版三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专题15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江苏专版)三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担个日头回家

帕蒂古丽

我和弟弟抬着一塑料桶柴油,追着日头往西边赶。

日头矮矮的,从弟弟的棉帽上,滚到他窄溜溜的肩上。

赶累了,弟弟蹲下来,把担子的一头撂在雪地上。

日头从弟弟斜下去的担子那头,滚到了雪丘背后,像一个茸茸的毛线球,被几棵野柳拦住,在野柳枝挂了一下,就一骨碌扎进了雪窝子里,拦也拦不住。

家里的油灯,已经有几个月不亮了,就等着柴油点灯。

桶底最后一点柴油,被爹爹滴进了马灯里,只在夜里去羊圈看分娩的母羊时,才点一小会儿,然后又很快地被爹爹吹灭。

他说,夜里没有了煤油灯,就等于没有了眼睛。

我们在太阳收回洒在雪窝子里的最后一点碎光前,抢着走完了一半的路程。

弟弟回头朝我看了一眼,撂下担子的那头说:

“姐,我的腿累累的,没有力气。

”他乞求地把眼光投向不远处一丛灰白色的树窝子,那里是魏家庄。

爹爹带着我和弟弟住过魏家庄魏皮匠家。

我给弟弟打气:

“我们晚上就住到魏皮匠,再加把劲!

”弟弟使劲点点头,然后蹲下身去,抬起了柴油桶。

迎接我们的是魏皮匠家的狗,它叫了几声,过来嗅嗅我和弟弟,围着柴油桶转了一圈,甩甩尾巴走开了。

魏皮匠最小的儿子一掀棉门帘走出来,从屋内带出一股热热的雾气,我闻得出那时揪面的葱蒜味道。

魏皮匠家装了电灯,照得屋里明晃晃的,像是白天。

吃饱了肚子,弟弟央求魏老九:

“夜里我们到院子里捉迷藏。

魏老九笑笑,摸摸弟弟的头:

“捉迷藏鞋子会湿掉,明天一早就赶不成路了。

魏老九打开了一个电匣子,里面黑白的小人都是活动的,会唱会跳。

我们对着那些个活动的小人傻坐了半个晚上。

夜里弟弟爬进了被窝还在嘟哝:

“黑匣子那么好看,难怪九哥不跟我们捉迷藏。

我拍拍弟弟的脑袋:

“睡一觉,日头就出来了。

早上睁开眼睛,日头明晃晃地趴在窗户上,探着头在催我们上路。

魏老九已经从锅里捡出热腾腾的玉米面馒头端到桌上。

我和弟弟抹了把脸,一人捧了一个热馒头,就去找昨晚放在门背后抬柴油的木担子。

魏老九冲我们笑笑,自个儿提起柴油桶子,一掀门帘,大步跨到了院子里。

我提了担子,拉着弟弟,一路追着魏老九在雪地里踩出的大脚窝跑。

等我和弟弟把馒头丢进了肚子,魏老九的身影在很远的地方晃动着,只有一个小麻雀那么大。

我们在一片坟地里追上了魏老九。

他立在坟地中间的雪路上等我们,见我们呼着热腾腾的白哈气跑上来,就弓下身子冲我们笑。

“过了那片坟地就是运河,从结冰的运河上走过去,大梁坡村就不远了。

”顺着魏老九手指的地方看过去,能看村口的那棵老榆树。

魏老九停在原地不走了,他看着我们抬着油桶走出坟地老远,还立在坟地中间朝这边招手。

直到我们下了运河堤坝,从冰面上一边走一边滑到了对岸,魏老九的影子才往回去的方向慢慢移动。

弟弟说:

“九哥有小匣子,就不捉迷藏了,鞋子也不会湿掉了。

姐姐,我喜欢鞋子湿掉,夜里爹爹帮着我们烤。

”其实我心里头也这么想,弟弟走在前面,看不见我点头。

“姐姐,昨个天黑我们经过了那个坟地了吗?

“黑地有黑地的好处,黑地里,坟头也只是些矮矮的雪丘,没啥了不起。

”我哄弟弟。

弟弟说:

“我们朝着村庄走,日头也跟着我们回大梁坡,姐姐,日头肯定欢喜呆在大梁坡,不欢喜呆在魏家庄。

“嗯。

昨天我们快走到魏家庄,日头就藏进雪地里了。

魏家庄有电灯,我们村没有,我们村有日头就行。

”我应着声,换了个肩膀,日头从担子的左边移到了右边。

“对,日头出来,我们就去放羊,等日头睡了,我们就捉迷藏。

”弟弟在前面看着那棵老榆树一路小跑。

我在后面护着柴油桶,它是我们担在担子上的日头,我生怕弟弟把它摇落了。

我跟弟弟说:

“走稳了,咱们把日头担回家去。

弟弟把小肩耸得高高的,冻得通红的手一甩一甩的。

我在后面嘻嘻地笑,日头在担子上也乐得一颠一颠的。

(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的作用。

答:

2.文中的“弟弟”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3.文中为什么多次写到“捉迷藏”?

请简要分析。

答:

4.请结合全文探究“日头”的丰富意蕴。

答:

【答案】

1.内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头迅速落山的过程,表达了“我”因太阳落山而着急的心情。

结构:

为下文写“我”与“弟弟”在魏家庄住宿做铺垫,引发“弟弟”对于日头的憧憬。

2.①柔弱而坚强。

“弟弟”的肩窄溜溜的,而抬柴油桶回家很累,他在“我”的鼓励下坚持了下来。

②天真快乐。

“弟弟”喜欢捉迷藏,喜欢鞋子湿掉,抬柴油桶时把小肩耸得高高的。

3.①捉迷藏满载着童年的乐趣;②捉迷藏能体现浓浓的父爱;③引发关于文明的发展(电视)对传统(捉迷藏)的冲击的思考。

4.①指天上的太阳,指担子上的那桶柴油;②象征着光明、温暖、希望;③也指童年的简单、充满乐趣的生活。

3.小说四次次提到捉迷藏,第一次在魏九家,弟弟央求魏九一起捉迷藏,第四次是文章倒第3段弟弟的话“等日头睡了,我们就捉迷藏”,捉迷藏体现着弟弟天真爱玩的性格,满载着童年的乐趣;第二次是弟弟钻进被窝时的话“黑匣子那么好看,难怪九哥不跟我们捉迷藏”,电视取代了捉迷藏,引发了对文明的发展对传统冲击的思考;第三次是第二天回家途中弟弟的话“九哥有小匣子,就不捉迷藏了,鞋子也不会湿掉了。

姐姐,我喜欢鞋子湿掉,夜里爹爹帮着我们烤”,捉迷藏鞋子湿掉,爹爹在夜里帮着烤鞋,体现了浓浓的父爱。

4.本题考查对“日头”意蕴的探究。

解答该题,要在文本中找到具体描写“日头”的内容,根据语境进行分析。

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处都写到了“日头”,如文章开头,“追着日头往西边赶。

日头矮矮的……日头从弟弟斜下去的担子那头”,又如中间“日头明晃晃地趴在窗户上”,结尾“日头也跟着我们回大梁坡”这里的“日头”指天上的太阳。

再如“我在后面护着柴油桶,它是我们担在担子上的日头”,这里运用了比喻,喻为担子上的柴油桶,也是光明与希望的象征。

“魏家庄有电灯,我们村没有,我们村有日头就行”,这里的日头是童年简单又充满乐趣的生活,充满了温馨与乐趣。

据此整合归纳,分条概括即可。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较难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老兵客栈

谢友鄞

①这儿最早是古驿站,叫水会营子,旅蒙商设置仓库,囤居货物,行商坐贾云集。

一家家火红的幌子下,站着伙计,肩搭毛巾,吆喝:

“屋里请,又有包子又有饼,没有麻花现给你拧!

②论建制,水会营子是个镇,建筑极像一座小城。

水会营子属于辽宁,再向北,就进入内蒙古了。

世俗人心,有一种临界的感觉。

从民国至今,水会营子两度划归内蒙古,一度划归辽西省,如今纳入辽宁省版图。

水会营子人家,都有两三个户口簿,旧的没交上去,新的又发下来。

有的老人说他是内蒙古人,新娶进家门的儿媳妇纠正道:

“爹,这是辽宁省。

”公爹用拐杖敲击地面,吹胡子瞪眼睛叫喊:

“我活糊涂了吗!

这里是水会营子!

③没错,这里是水会营子,消防团大本营。

清朝时,营子内有深井三十眼,井旁设瞭望楼,一旦发现火警,白天举旗,夜晚挑灯,指引火灾方向,官兵们驱动水车紧急扑救。

瞭望楼上,永远站着三名士兵,背靠背,呈三角形,监视火情。

曾有一场雷火,借助狂烈的北风,扑向瞭望楼。

没有一名士兵退缩,火龙过去后,三副焦黑的骨架,仍然站立在瞭望楼上。

④民国后,兵营消,水会归商会管理。

消防灭火,变成民间自救互助性质。

商会添置了机械水车,喷水卷筒。

所有商铺都配备水桶,大小一样,用红漆写上“防火”和自家商号名。

在救火现场,由商会统一发放号坎,防备盗贼混入,趁火打劫。

穿坎肩的伙计,将自家水牌交给水会老兵,听从指挥,奋力救火。

事后按水牌清查,救火不力者罚款;遇火不救者,封店半年,勒令店主给被烧死者披麻戴孝。

渐渐地,水会营子成了省界两边都倚重的消防重镇。

⑤老兵从十四岁起就吃军饷,给数不清的势力当过差,如今九十岁了,眼睛灰白,满脸褶子巴巴,像蜈蚣。

陪伴老兵的,只剩下一匹退役军马。

营盘内水井遍布,清晨多雾,朦朦胧胧,老兵听见铃铛叮咚叮咚响,老军马不用人赶,去奶站给他取奶回来了。

老兵喜欢羊奶的膻香。

喝完羊奶后,老兵拎着马灯,在客栈内巡行,土墙,空马厩,土坯客房,搭配在一起,像遗址标本。

听见客人来了,老兵吸吸鼻子,说:

“我嗅到生人味了。

⑥老兵老了。

现在老兵最看重的,就是存放在客栈内的消防水桶,任何人不准乱动,任何人不准乱用。

投宿的客人,越来越杂,什么鸟都有,大夏天的夜晚,溜出来,用消防水桶冲澡。

老兵眼睛快瞎了,耳朵却好使,听见泼啦啦水声,幽灵一样钻出来。

老兵狂怒:

“来人哪!

掌灯!

”立刻响起纷乱的脚步声,客房伙计,食堂厨工们跑出来。

一个小工举起马灯。

陌生客人急忙穿上裤衩,叫喊:

“别照我!

⑦老兵厉声道:

“畜生!

你用消防桶洗屁股!

⑧客人一副赖子样,说:

“俩破桶,白给我都不要。

用完这水,给你送回去。

⑨客人哪里晓得,民国年间,有人盗窃消防桶,被商会保安队逮住,将贼手贼脚捆住,用杠子一穿,鸣锣吹号,像抬着野猪游街。

有的贼,气性大,到了不服软,按破坏救灾论处,被活活吊死。

⑩“把他抓起来!

”老兵怒吼。

⑪客房伙计和厨工们逼近客人。

⑫“我是旅蒙商。

”客人叫嚷,不知道自己惹下了大祸。

⑬老兵下令:

“鸣锣,游街。

⑭众人一拥而上,将客人的头按下,双手别在身后,推着他,向营子里走去。

老兵取出铜锣,“咣咣咣”敲,吆喝:

“破坏消防犯噢﹣﹣”

⑮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边地消防重镇的铜锣声,照样一丝不苟地敲响,庄严地回荡在水会营子上空。

5.文章③④两段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

6.老兵的职业精神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请简要概括。

答:

7.文中写客房伙计和厨工“一拥而上”抓住客人游街有什么用意?

答:

8.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

答:

【答案】

5.①交代水会营子的历史变迁,说明其精神代代相传;揭示水会营子有着视死如归的敬业精神;揭示水会营子有团结协作精神和严明的纪律、制度;说明老兵形象的精神来源。

6.保持习惯,坚守消防兵身份;有高度的职业警觉;对水会营子规矩的严格遵守。

7.表现了人们对老兵的认可、敬重;从侧面写出老兵威信(地位)之高;表明水会营子的精神传统得到了传承。

8.表明了老兵的认真和坚守;寄寓了对老兵的敬重与礼赞;暗含了对“老兵精神”永远传承下去的希望。

7.本题考查情节设计的作用。

客房伙计和厨工愿意听从老兵的吩咐,说明他们敬重老兵;老兵一声令下,所有人都愿意服从,突出老兵的威信,也说明大伙儿都继承了水会营子的精神。

8.本题考查结尾段落的作用。

是老兵的认真坚守让“二十一世纪”“通络生照样一丝不苟地敲响”,这声音是对老兵的敬重,而“庄严地回荡在水会营子上空”也表明作者希望这种精神能一直传承下去。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一般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河上柳

废名

陈老爹向来是最热闹没有的,逢着人便从盘古说到如今,然而这半年,老是蹲在柳树脚下,朝对面的青山望,仿佛船家探望天气一般。

问他,“老爹,不舒服了吧?

”他又连忙点头,笑着对你打招呼。

这原因很容易明白,就是,衙门口的禁令,连木头戏①也在禁止之列了,他老爹再没有法子赚钱买酒,而酒店里的赊欠,又一天一天的催。

清早起来,太阳仿佛是一盏红灯,射到桥这边一棵围抱不住的杨柳,同时惹得你看见的,是“东方朔②日暖”“柳下惠③风和”褪了色的红纸上的十个大字——这就是陈老爹住的茅棚。

这红纸自然是一年一换了;而那字,当年亏了卖春联的王茂才特地替老爹选定——老爹得意极了,依例出四十文大钱且加成一条绳串,另外还同上“会贤馆”,席上茂才公满口的“古之贤人也”。

陈老爹也想到典卖他全副的彩衣和锣鼓,免得酒店的小家伙来捣麻烦,然而天下终当有太平之日——老爹又哼哼的踱出茅棚了。

“真正反变!

连木头戏——”

太阳正射屋顶,水上柳荫,随波荡漾。

初夏天气,河清而浅,老爹直看到沙里去了,但看不出什么来,然而这才听见鸦鹊噪了,树枝倒映,一层层分外浓深。

老爹用了平素的声调昂头唱:

“咿呀,我——”

劲太大了,本是蹲着的,跌坐下去。

那鸦鸦正笔直的瞥见,绿叶青天,阳光使得眉毛不住的起皱,渐渐的不能耐了,拱着腰,双手抱定膝头。

“三天没有酒,我要斫掉我的杨柳——”

说到这里,老爹又昂一昂头:

“不,你跟我活到九十九,箱子里我还有木头。

接着是平常的夏午,除了潺潺水流,都消灭在老爹的一双闭眼中。

老爹的心里渐渐又滋长起杨柳来了,然而并非是这屏着声息蓬蓬立在上面蔽荫老爹的杨柳一到现在有了许多许多的岁月。

漆黑的夜里,老爹背着锣鼓回来,一走一窜的唱:

“驼子妈妈不等我上床了,桥头上一柱灯笼,驼子妈妈给我照亮了——”

灯笼就挂在柳树上,是因为老爹有一回险些跌到桥底下去了,驼子妈妈就办了一枝烛,忖着时分,点起来朝枝头上挂。

从此老爹更尽量的喝,驼子妈妈手植的杨柳,也不再只是受怨——这以前,一月两遭生意,缺欠不得,否则是黑老鸹清早不该叫,“不是你的杨柳,老鸹哪里会来呢?

杨柳一年茂盛一年——那灯笼,老爹不是常说,可怜的妈妈最后还要嘱咐,带去而又,记得点回吗?

清明时节,家家插柳,住在镇上的,傍晚都走来攀折,老爹坐在门槛:

“密叶就好,不伤那大——”

人散夜静,老爹自己也折一枝下来,明天早起,把桌子抹得干净,一枝劈成两份,挨着驼子妈妈的灵屋放。

老鸹自然是常有的,但生意十分顺遂,门锁却被人偷开了几次——不消说是归家晚了。

最使得老爹伤心的,要算那回的大水。

梅雨连绵,河水快要平岸,老爹正在灶里烧柴,远远沙岸倒坍,不觉抬起头来,张耳细听,只听得吼吼的是水声,但又疑心耳朵在作怪;雨住的当儿,踏着木屐,沿茅棚周围四看——沙地被雨打得紧结,柳根凸出,甚是分明,一直盘到岸石的缝里去了。

“还是驼子妈妈想得——”

老爹伸一伸腰,环抱着臂,而眼睛,同天云低处的青山一样,浸在霭里了。

这晚比平常更难熟睡,愈到中夜,愈是清醒,清醒得害怕了!

——规上警锣响——屋背后脚步声——

“陈老爹!

赶快!

快!

地保敲门。

第二天,老爹住在祠堂。

土坡企眺,一片汪洋,绿茸茸的好像一丛芦草,老爹知道是柳叶:

“我的——” 

“老爹!

——好睡呵?

——今天呢?

——老板骂我,说我是混玩一趟!

下午,老爹从镇上引一个木匠回来。

霹雳一声,杨柳倒了,——老爹直望到天上去了,仿佛向来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晴空。

而那褪了色的红纸,顿时也鲜明不少。

1925年4月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短篇小说》(有删改)

【注】释:

①木头戏,俗称木偶戏。

②东方朔,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但当时的皇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③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人,《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有“和圣”之称。

9.小说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答:

10.陈老爹为什么对褪了色的红纸上的十个大字“得意极了”?

答:

11.小说的叙述看似有些时空错位,但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的。

请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

答:

12.小说中“杨柳”这个意象反复出现,请联系全文探究这意象包含哪些意蕴?

答:

【答案】

9.点出柳树,与文题照应;交代主人公的艺人身份;交代主人公窘迫的生活状况;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

10.这幅对联一方面巧妙地写出了他居住环境的特点和他的日常生活状态:

东方的屋宇阳光温暖,柳下之风也很和煦,这样的生活让他知足得意;另一方面,对联化用了两个历史人物,这两人都是古代名士,老人对他们很仰慕,所以很得意。

11.清早起身,老爹看到茅棚上的对联,十分得意。

上午老爹在茅棚外散步,为是否砍柳树矛盾踌躇。

午后,老爹朦胧思睡,想起了和柳树有关的事情。

下午,老爹找来木匠,砍倒了柳树。

12.茅棚边上的柳树,安静而美好,象征着老爹平静、自足的生活。

柳树是驼子妈妈手植的,挂着灯笼的柳树、清明案上的柳枝,这些都记录了他们老两口日常的生活,柳树见证了二人之间的深厚感情;深深扎根于泥土中的柳树,让老爹度过洪水一劫;被砍倒的柳树又让老爹暂时摆脱了生活的窘境;柳树是老爹生活的物质依靠与精神寄托。

轰然倒下的柳树,柳树也象征着作者对温暖古朴的生活世界的留恋。

11.本题要求梳理小说的情节,题干提示十分重要:

“小说的叙述看似有些时空错位,但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的。

”“清早起来……”“太阳正射屋顶……”“接着是平常的夏午……”“下午……”答题时抓住时间点概括即可。

12.本题考查“杨柳”这个意象在小说中的意蕴,答题时需根据文中对“杨柳”的具体描写进行分析。

如“然而这半年,老是蹲在柳树脚下,朝对面的青山望,仿佛船家探望天气一般”,柳树已然是陈老爹的精神寄托;“清早起来,太阳仿佛是一盏红灯,射到桥这边一棵围抱不住的杨柳,……这就是陈老爹住的茅棚”,茅棚边的柳树是陈老爹平静自足生活的一种象征;“漆黑的夜里,老爹背着锣鼓回来,一走一窜的唱……驼子妈妈手植的杨柳……清明时节,家家插柳……”,柳树见证了老两口的深厚情感;“梅雨连绵,河水快要平岸,老爹正在灶里烧柴,远远沙岸倒坍,……柳根凸出,甚是分明,一直盘到岸石的缝里去了”,柳树曾让陈老爹逃过一劫;“三天没有酒,我要斫掉我的杨柳——”“杨柳倒了”“那褪了色的红纸,顿时也鲜明不少”,暗示柳树又让老爹暂时摆脱了生活的窘境;柳树的倒掉,字里行间也体现了作者对温暖

古朴世界的一种留恋。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较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