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语文周周测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3138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语文周周测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版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语文周周测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版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语文周周测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版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语文周周测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版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语文周周测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版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语文周周测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版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语文周周测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版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语文周周测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版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语文周周测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版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语文周周测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语文周周测1.docx

《版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语文周周测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语文周周测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语文周周测1.docx

版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语文周周测1

周周测1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由于月球被地球引力潮汐锁定,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

月球“背面”到底什么样?

人们议论纷纷,________。

①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将于今年完成首次人类历史上的月球背面登陆,揭开其神秘面纱。

如何解决嫦娥四号与地球之间的通信,成为月球背面登陆探测的关键问题。

与以往的空地通信不同,在月球背面登陆的嫦娥四号(  ),与地球上的测控中心进行通信联系。

通信信号无法穿透月球抵达地球,地面通信天线只能和正面的探测器联系,至于月球背面实在是________。

这就需要中继卫星的________。

②这是之所以在嫦娥四号此次登月之前先发射“鹊桥”中继卫星的原因。

6月14日11时06分,“鹊桥”成功进入使命轨道。

它被发射到地球、月球延长线上的地月拉格朗日L2点,让月球处于地球和它之间。

这样,(  )。

“鹊桥”的搭设,将建立起嫦娥四号探测器与地面的联系,③它犹如太空转发站,负责把来自地球的信息传送给位于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把嫦娥四号探测器搜集到的信息转发回地球。

④“鹊桥”的成功就位,不仅为嫦娥四号探月工程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标志着我国的轨道控制、通信等空间技术已步入国际领先水平。

1.文中①~④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①          B.②

C.③D.④

答案:

C

解析:

A.语序不当,“首次”应调至“人类历史上的”之后;B.句式杂糅,可去掉“之所以”;D.搭配不当,应将“水平”改为“行列”,或将“步入”改为“达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仅隔着遥远的地月距离,而且还要隔着月球球体 地球能看到“鹊桥”,月球背面也能看到“鹊桥”

B.不仅隔着遥远的地月距离,而且还要隔着月球球体 “鹊桥”既能“看到”地球,也能“看到”月球背面

C.不仅隔着月球球体,而且还要隔着遥远的地月距离 “鹊桥”既能“看到”地球,也能“看到”月球背面

D.不仅隔着月球球体,而且还要隔着遥远的地月距离 地球能看到“鹊桥”,月球背面也能看到“鹊桥”

答案:

B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莫衷一是 望尘莫及 鼎力相助

B.甚嚣尘上 鞭长莫及 鼎力相助

C.莫衷一是 鞭长莫及 大力相助

D.甚嚣尘上 望尘莫及 大力相助

答案:

C

解析:

莫衷一是:

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甚嚣尘上:

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

望尘莫及:

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

鞭长莫及:

原来是说虽然鞭子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

鼎力相助:

敬辞,用于请托或感谢别人的帮助时的客气话。

大力相助:

用很大的力量帮助。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当人们处于某种陶醉状态时,__①__,这就是时间的相对性,这说明人快乐的速度要低于时间流动的速度;当人们处于孤独无聊的状态时,感觉时间无限漫长,这说明心的跋涉速度要远远高于时间流动的速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的快乐越多,拥有的时间就越多,也就相对延长了人的寿命。

因此,世上没有绝对的永恒,却有相对的永恒,相对的永恒是人类摆脱自身悲剧命运的唯一出路。

正像西西弗斯无休止的劳役,如果他在搬运石头的过程中,能用心感受太阳的美好、花草鸟虫的美丽,那么,__②__,也就会改变对时间的认识,拥有相对的永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①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②他就不会觉得搬石头是一件苦差事

5.下面是光明小区的一则通告,其中有两处格式上的错误,请找出来;有三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通告

各位业主:

为了配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保障“创建和谐小区、争当文明业主”活动的顺利开展,特提出如下要求。

1.严禁在小区内拉绳搭竿晾晒衣被,一旦发现,物业将叫有关人员没收衣被并对物主处以50元罚款。

2.进入小区的车辆要按指示标志开,不要为一己之便损坏草坪和排水管道等配套设施。

3.小区温泉泡池不是公共澡堂子,泡池内严禁洗头、洗脚和搓澡等不文明行为。

2018年7月1日

光明小区物业管理中心

(1)格式: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2)语体:

③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格式:

①各位业主(或“称呼”)未顶格写 ②落款单位与日期位置颠倒

(2)语体:

③“叫”改为“责成”或“安排” ④“开”改为“行驶” ⑤“澡堂子”改为“浴池”

二、名句名篇默写(6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错一字扣一分,扣完为止。

(6分)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绘出琵琶女出场时羞怯的情态。

(3)《逍遥游》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小智慧不能和大智慧相比,寿命短的不能与寿命长的相比。

答案:

(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3)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解析:

(1)中注意“罔”字和“殆”字。

(2)中注意“始”不要写作“驶”。

(3)中的通假字“知”不要写作“智”。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2019·邯郸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9分)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

“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

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

“仁道”,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

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赦宥、存留养亲、死刑覆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一定的仁道精神。

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道情怀。

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杀”树威。

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

另外,司法人员还应当具备敬(严肃认真)、慎(小心谨慎)之类的道德素质,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地对待司法活动,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责任司法意味着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任。

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当时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不分家。

责任行政的理论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为此,秦朝制定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行政执法进行严密的监察,对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

根据当时的体制,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部分,因此,对行政权的监察也包括了对司法权的监察,监察主体如果发现司法人员存在徇私枉法、司法不公问题,自然会对其加以惩戒。

可以说,监察制度是当时司法责任制得以确立的前提。

秦朝的司法责任制具有开创性,其法典《秦律》中规定的“不直”“纵囚”“失刑”等罪名就是例证。

责任司法也是一种“治吏”司法,法家提倡“明主治吏不治民”(实际意思是治吏重于治民),要求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制化轨道。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吏”是当时的底层官员,数量庞大,又与民众有着广泛的接触,其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官府在民众中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利益诉求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法家才将治国的重点和政治的起点放在“治吏”上。

(摘编自崔永东《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司法智慧》)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传统司法智慧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并促进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

B.儒家思想以“仁道”为核心,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深度契合。

C.“录囚”“直诉”等法律制度的存在,说明我国封建司法制度是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

D.法家倡导“治吏”的一个原因是底层官员们的行为作风直接关乎民众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促进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错误,原文说的是“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

B项,“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深度契合”错误,原文说的是“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

C项,“说明我国封建司法制度是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错误,原文说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主要从儒家、法家入手,论述了它们所传达出的司法智慧对后世司法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

B.第2、3段,主要围绕儒家思想对传统司法制度的影响和对司法人员的道德要求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C.第4段由责任司法理论的源头责任行政理论入手,论述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D.论述中引用了儒、法两家的相关思想和许多古代司法制度中的罪名名词,使得论述有理有据。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论述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错误,文中并没有对其“发展过程”进行论述。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的“仁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影响着司法人员对自我的道德要求。

B.儒家的“德主司法”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人道主义情怀,司法行为一旦有违“仁道”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

C.在秦朝,执法主体必须接受监察主体的监督,监察主体有权对司法人员的徇私枉法等行为进行追究或惩戒。

D.法家的“责任司法”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司法进程中走在了道德司法的前列。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在司法进程中走在了道德司法的前列”错误,“德主司法”与“责任司法”是司法进程中两个不同的方面,无所谓前后。

(二)[2019·蚌埠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9分)

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

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

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运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

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至少在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

士开始大量沦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

与此前的士相比,他们地位下降了,从贵族降为庶民,但也摆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附,成为自由人。

这意味着在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

除由士而来之外,士人的产生还有两种途径:

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

前者如《论语·微子》中所记载的太师挚等乐官散落民间,成为士人。

后者则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庶民因此可以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从而进入士人的行列。

士人没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庶民那样从事耕作等固定的职业。

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多以此往来于各国,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

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问。

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作私学。

所谓“私学”,可以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

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

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垄断,是所谓的王官之学。

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

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

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而另一方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

这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事。

但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私学聚徒讲授之风的孔子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他收授弟子,没有门第的要求,所以很多弟子如颜渊、子张等都出身寒门。

孔门教授的内容,主要仍是《诗》、《书》、礼、乐,但他已经把新的精神注入了旧的文献中。

譬如他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就与过去对于礼的理解不同。

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

诸子学的自由和创造性是官学无法相比的。

对于王官而言,知识仅仅是职业,他们的态度是“不知其义,谨守其教”,没有反省的精神,因此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

但士人不同,流动不居的身份使他们可以摆脱某种权力的束缚,从而对知识以及当时的政治进行反省,进而发展出新的思想。

这些思想当然不是单调的,而是多元的,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得益于此。

(摘编自王博《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有删改)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一方面打破了原来稳定的社会秩序,让时局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也让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B.“士”在周代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拥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但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地位出现了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的变化。

C.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而获得自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特殊知识阶层。

D.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不像农民、工匠和商人那样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大多来往于各诸侯国,凭自己的学问游说国君,居无定所,仕无定主。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项,“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中的“士人”,是源于“士”的那一批“士人”,而不是整个士人群体,源于“庶民”的士人就不存在地位下降、失去贵族身份的情况,源于王官的士人也无所谓“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

选项将部分士人的情况,说成了整体士人的情况,混淆了概念。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贡献极大。

他开创了聚徒讲学的私学教育,促进了知识的普及,而且在授课中赋予传统文献以新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

B.“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既可指与官方教育相对的民间教育,也可指来自民间的诸子之学。

私学的兴起,是东周时期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C.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不同。

前者是士人的学问,代表当时新的学术和知识,自由而富有创造性;后者是被官方垄断的学问,因袭传统,守旧僵化。

D.春秋战国时期,官方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等,教授对象为贵族;私学教育虽也以教授这些内容为主,但学生包括了庶民。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曲解文意。

“使诸子学得以诞生”有误。

第5段结尾“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中的“这种”,表明是像孔子这种类型的私学教育,使诸子学说得以产生。

孔子的私学教育,只是使儒家学说得以诞生,不可能使整个诸子学说得以诞生。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士人的兴起促成了私学的出现;另一方面,私学也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壮大。

B.王官是指在周朝政府中掌管各种学问、技艺的文化官员,但随着王权的衰落,一些王官流落民间,进入私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C.私学的兴起不仅让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接受教育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D.百家争鸣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士人摆脱权力的束缚之后,以自由独立的身份,对传统知识和现实政治进行了反省,发展出新的思想。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表述不全面。

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选文中提到的原因有两个,选项只交代了一个原因,漏掉了“私学教育的出现和发展”这一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