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3500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冶长篇第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瑚琏也。

子贡向孔子请教说:

我端木赐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

你啊,是个器皿。

问:

什么器皿?

答:

琏瑚。

(注:

《四书集注》朱熹说:

夏曰瑚,商曰琏,周曰簠簋,皆宗庙之器,耳饰以玉,器之贵重华美者也。

孔子本曰君子不器。

而许之以器,意谓端木赐乃可入朝为官成国家栋梁。

5.5

或曰;

雍也仁而不佞。

焉用佞?

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

有人说:

冉雍(冉仲弓)有仁德而无口才。

为什么要有口才?

善于辩驳的人,屡屡被人憎恶。

我不知道他是否真有什么仁德,但是要有口才干什么?

(佞者:

巧言令色、口若悬河、强词夺理,实乃一口盗之人。

《孔子家语·

弟子行》评价冉雍说:

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

(注;

冉雍实为没落贵族。

家道贫寒,待客以礼,使其家臣如借其能。

孔子曾说:

雍也,可使南面。

5.6子使漆雕开仕。

对曰;

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孔子派漆雕开去做官。

漆雕开回答说:

我对于做官尚无自信。

孔子听很高兴。

意旨在表彰自知之明。

《礼记·

学记》:

君子曰:

大德不官。

《近思录·

出处》引程颐讨论《周易蛊卦》云:

《蛊》之上九曰: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象》曰:

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传》曰:

士之自高尚,亦非一道。

有怀抱道德,不偶于时,而高洁自守者;

有知止足之道,退而自保者;

有量能度分,安于不求知者;

有清介自守,不屑天下之事,独洁其身者。

所处虽有得失大小之殊,皆自高尚其事者也。

《象》所谓志可则者,进退合道者也。

另注:

未能信,未能取信于民。

5.7子曰;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如果世无贤君仁道不行,那么我就乘着小木筏漂流过海。

跟随我的人概就只有子路了吧?

子路闻言很高兴。

子路好逞勇斗强超过了我,但这无所可取。

(大者曰筏,小者曰桴,似可指代舟船,但这里直译。

金纲云:

本章所论悲怆,透露了孔学内在的紧张,即大道虽正,却非世道所容。

5.8

孟武伯问:

“子路仁乎?

“不知也。

又问。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

子路达到您所倡导的仁的境界了吗?

孔子说:

不知道。

又问。

子路可以在千乘规模的诸侯国管理军政赋税,他仁与不仁不知道。

那冉求怎么样?

冉求在千户人家的城邑,百乘兵车大的夫之家,可以做总管。

他仁不仁不知道。

公西赤怎么样?

公西赤可以穿上官服,在朝堂接见来宾。

他仁不仁,不知道。

5.9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老谷柳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

你与颜回相比谁更好一些?

回答说:

我怎敢与颜回相比?

颜回闻一知十,而我只能闻一知二。

不如他呀,我跟你都不如他呀。

5.10宰予昼寝。

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宰我大白天就睡大觉。

腐朽的木头不可雕琢,粪土一样的墙壁不可粉刷,对于这个宰予我还能批评他什么呢?

孔子又说:

开始的时候我对于人哪,是他说什么我信他就能干出什么;

现在我对于人哪,是听他说什么再去看他的行动。

正是这个宰予让我改变了态度。

评述:

懒散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是一种恶习。

在西方基督教文明中,有七宗罪的说法:

暴食、贪婪、懒惰、骄傲、淫欲、愤怒、嫉妒;

懒惰为其一。

资料:

《周易·

乾卦》: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左传·

宣公十二年》: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盐铁论·

击之》:

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

司马光《传家集》:

德隳于惰,名立于劳。

吕坤《呻吟语》:

懒散二字,立身之贼也。

曾国藩《治兵语录·

勤劳》:

百种弊端,皆由懒生。

修身求知的懒惰也是懒惰,如:

宋邵雍《伊川击壤集》:

衣冠不整,谓之外惰;

行义不修,谓之内惰:

内外俱惰,何人不唾。

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不知其有而不求曰糊涂,知其有而不求曰懒惰。

康有为撰《大问书》设想太平之世,虽然不立刑,但有各职业之规则,还有禁懒惰、禁独尊、禁竞争、禁堕胎的四禁;

“懒惰”也在其间。

《淮南于·

修务训》中讲述古来圣贤的勤勉,是对懒惰的拨正:

若以布衣徒步之人观之,则伊尹负鼎而干汤,吕望鼓刀而入周,百里奚转鬻,管仲束缚,孔子无黔突,墨于无暖席。

是以圣人不高山,不广河,蒙耻辱以干世主,非以贪禄慕位欲事起天下利,而除万民之害。

盖闻传书曰:

神农憔悴,尧瘦臞,舜霉黑,禹胼胝。

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忧劳百姓甚矣。

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膱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闻也。

”引文中“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文选》卷四五引班固(答宾戏)为“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5.11

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

申枨。

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我还没见到过具备刚强品德的人。

有人对答说:

申枨cheng算得上。

申枨是欲望,怎能称得上刚强?

面临诱惑特别需要理性的介入。

自我,需要审视,更需要理性管束。

沉湎于物欲之中,道德意志就会涣散,那就距离人格成就很远了。

《二程粹言》:

知过而能改,闻善而能用,克己以从义,其刚名者乎?

《老子》:

“无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管子·

内业》:

“不以物乱官(五官),不以官乱心。

《文子·

符言》:

“欲胜人者,先自胜;

欲卑人者,先自卑。

《抱朴子·

外篇·

广譬》:

“悬鱼惑于芳饵,槛虎死于笼狐……金钩桂饵虽珍,而不能制九渊之沉鳞;

显宠丰禄虽贵,而不能致无欲之幽人。

《韩非子·

喻老篇》:

“志之难也,不在世人,在自胜也。

《吕氏春秋·

卷十九》:

“欲不正,以治身则夭,以治国则亡。

《淮南子·

缪称训》:

“情胜欲者昌,欲胜情者亡。

五刑解》:

“刑罚之源,生于嗜欲不节。

来熹《集注》引程子说:

“人有欲则无刚,喇则不屈于欲。

”又引谢氏说:

“刚与欲正相反。

能胜物之谓刚,故常伸于万物之上。

为物掩之谓欲,故常属于万物之下。

自古有志者少,无志者多。

林逋《省心录》: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周敦颐《通书》:

“无欲则静,静则明。

刘宝楠《论语正义》:

“圣凡智思,同此性情,即同此欲;

其有异者,圣智皆能节欲。

能节故寡欲也。

若不知节欲,则必纵欲,而为性之贼。

故孟子曰:

存心莫善于寡欲。

陈继儒《小窗幽记·

集醒第一》:

“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

李西沤《药言剩稿》:

“贵乎刚者,以其能胜己,非以其能胜人也。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

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

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什么,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什么。

端木赐啊,这不是你能达到的境界。

(私德却具公益的价值)

子贡也即端木赐先生这话说得和阿克顿勋爵在(箴言录》中的名言:

“自由的本义:

自我驾驭。

自由的反面:

驾驭他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贽说:

“夫天下之民物众矣,若必欲其皆如吾之条理,则天地亦且不能。

”人在秩序状态下,可以达到“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无一人之不中用。

”《焚书·

答耿中丞》这个便是“多样化”,较之伯林所论堪称“中国特色”。

中国之倡“儒学自由主义”者,可以从中做些“创造性转化”工作了。

并不存在一统江湖的价值观。

并不是所有的好事都是兼容的,人类的理想更非如此。

人所追求的价值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有时也是不兼容的;

声称得救的道路只有一条,正确的生活方式只有一个,真正的价值结构只有统一——这些有害的思维往往导致迫害狂。

5.l3于贡曰: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说,老师的文化教育,可以受到教益;

但是老师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却很难听到清晰的讲授。

注释:

性含多义:

品性、心性、根底、性命、生活。

老谷柳以为,性难复述,在于“天性”“人性”“本性”的不可捉摸性,难于确定性,缺乏科学属性。

天道亦如此。

5.l4于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有所受教,尚未实践成功,唯恐再有所听闻(因前闻未行也)。

5.1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

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谥号?

做事敏捷而又好学,而且能够不耻下问,故而以此获得文的谥号。

(孔文子名圉,有劣迹,然不耻下问,勤敏好学,故获孔子称道。

《尚书·

仲虺之语》: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解老篇》:

“众人之所以欲成功而反为败者,生于不知道理而不肯问知而听能。

自然》:

“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

《说苑·

谈丛》;

“君子不羞学,不羞问。

问讯者,知之本;

念虑者,知之道也。

又《建本》:

“好问近乎智。

王符《潜夫论·

实贡》:

“夫高论而相欺,不若忠论而诚实。

且攻玉以石,治金以盐,濯锦以鱼,浣布以灰。

夫物固有以贱治贵,以丑治好者矣。

智者弃其所短而采其所长,以致其功,明君用士亦犹是也。

物有所宜,不废其材,况于人乎?

张载《经学理窟》:

“人多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

杨时《二程粹言》:

“耻不知而不问,终于不知而已;

以为不知而必求之,终能知之矣。

林通《省心录》: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一为君子,一为小人,自取如何耳。

吕坤《呻吟语·

补遗》:

“攻我之过者,未必皆无过之人也。

苟求尤过之人攻我,则终身不得一闻过矣。

唐甄《潜书·

虚受》:

“学问之道,贵能下人。

能下人,孰不乐告之以善?

5.16子谓子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评论子产说:

他具有君子的四种品德;

他自己的行为恭敬谨慎,他侍奉君主礼尊庄敬,他牧养人民注重实惠,他使用民力则符合道义。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执掌郑国权力22年。

政绩突出,在政治、法制、外交方面建树颇多。

是中国历史上为人交口称誉的贤相。

孔子在这里给子产一个定评,很准确。

这四条标准,在整个王权时代,都是君子执政的必要条件。

孔子借评价子产,讲述自己的政道。

这四条标准,在孔子那里,比较重要的可能是“惠”。

《论语》三次提到子产,其中一次:

“或问子产,子曰:

‘惠人也’。

”为国贤相所谓政绩,其实很简单,就是看他在什么范围或多大程度上给百姓带来了实惠。

惠民,是孔子的政道理想之一。

但更重要的是“使民也义”。

所谓“使民也义”,就是非义不得使民。

万民可以在法规条件下享用自己的自由。

法律之外,不得要求或强迫万民从事官方心血来潮的各种活动。

这样,就与“消极自由”有了价值上的关联性。

子产,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实行“成文法”且将其公之于众的人物。

张君劢认为子产之“法”为“刑罚”而非现代意义因选举而起之法,并说:

“吾国儒家因法律之有争有讼,乃视之为锥刀之末,此虽为法界不免之风气,然因此而排斥之,视为不足措意。

于是将此一大块园地,独让法家占有之,去贵族抑豪强,乃废井田,开阡陌,视诗书礼乐仁义为六蠹。

于是各种政治、行政、经济、道德之制度,概以法名之,而造成帝王专制之局。

此由于儒家过重道德,而忽视法文制裁之所致。

犹宗教家之力说空无,而忽视人生;

自然科学家之注重外界,而引起精神生活之空隙矣。

《新儒家政治哲学》,原载[美国]《自由钟》第一卷第三期1965年5月。

此说法有一定道理。

但是也该看到,子产“成文法”的确立,即使是“刑罚”,也因为有公开的性质,而使万民有了据法条而争权利的可能性,也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法治行为。

此外,孔子是一个注重规则的思想家,他就曾说过:

“物必有则,民之秉彝(常也)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

告子上》万事万物都应有规则,万民愿意秉持常道,所以喜好规则这种美德。

“使民以义”,就是按规则办事。

规则,在很大程度上与法律是同义语。

孔子虽然主张“息讼”,但从来没有主张取消法律。

“义”者,宜也,也与规则有内在的一致性。

违背规则,就是不宜;

遵循规则,就是合宜。

合宜,义也。

就这个意义上看,“使民以义”,作为对子产的称誉,也是对规则的称誉。

公元前536年,子产主持制定了国家刑法,并将其公之于众。

他公布刑书的形式是把所有的法律条文一一铸在鼎上,史称“铸刑鼎”。

孔子这年已经十几岁,应该知晓“铸刑鼎”这件大事。

这是中国比较早的“成文法”,更是比较早公开公布的“成文法”。

将刑书铸在金属上,向国人公布出来。

这是一件大事。

因为在此之前,执政者还从来不曾向国人明白公布过国家统一执行的法令法规,一般来讲,执政乐于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尚书·

舜典》中有“象以典刑”的说法。

据考,“象以典刑”的意思就是:

在器物上刻写法律规定以及刑罚手段。

假如这类记载是可靠的,似乎中国很早就有了公布成文法的事例。

但《尚书·

舜典》的记载似乎还缺乏更多凭据)。

不难想见,普通百姓援引法律条文维护自己利益,对于一向口含天宪的执政者来说是一个从心理到行为的巨大挑战。

法律、法令、法规,就是规则,而习惯于极权观念的执政者是不喜欢“使民以义”,按规则办事的。

就这个意义而言,子产的确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中国法治思想和法治实践先驱。

子产公布成文法,曾经得到了来自上层的反对,甚至国际间也出现了反对的声音,远在晋国的大夫叔向就专门写信给子产,表示谴责。

有意味的是,就是这个晋国,23年后,也开始效法郑国,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布出来。

这个成文法在郑国遭遇了“一放就乱”的命运。

公开公布的成文法,官方与民间都要根据它来打官司,这就有了讨论的余地。

于是,解释,开始了泛滥。

各色人等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刑法条文,国人对此有了热烈的辩论。

辩论中,邓析的《竹刑》应运而生。

《竹刑》可能是在子产的成文法基础上作出的更为详尽的司法解释,且便于操作,也许还更为公平。

不仅如此,邓析还开始招收生徒讲学,自由地传授他所理解的法律知识,钻郑国法律的空子,帮郑国的百姓打官司,邓析成为中国最早的大律师。

邓析的策略就是利用郑国的刑书合法斗争。

当然,他是在边缘行走。

按照《吕氏春秋·

离渭》的说法,邓析总是代表民间成为官司的获胜者,每场官司下来,“郑国大乱,民口欢譁”。

子产不久后去世。

子然成为郑国执政。

郑国官方像中国历代官方一样,没有能力因势利导,借机演绎出一片法治天地,而是对来自民间的“异己”力量心怀恐惧。

历史经验证明:

当官方开始恐惧的的时候,杀戮也便开始。

公元前501年,邓析终于被郑国杀害。

邓析被杀的理由是什么?

“私造刑书”;

但实际的理由可能是“民口欢譁”。

《左传·

定公七年》记载:

“(子然)杀邓析,而用其《竹刑》。

”后来的日子,成文法是不是还可以公布,让民间也让官方“依法办事”呢?

从此似乎没有。

官方特别是执政的官方首领,最喜欢的是“口含天宪”,“临事议制”、“法自朕出”;

执政者内部对公布成文法斗争激烈,反对者试图继续或重新垄断法权、法统。

200年后,这一场斗争没有持续多久,在秦国商鞅那里划上了句号。

商鞅没有继承中国法权体系中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却将极权专制的法权体系推向了时代的巅峰。

子产、邓析云云,于是成为中国法制史上的绝唱。

铸了“刑书”、“刑鼎”向国人明白展示,是中国法制史上最值得圈点的动人事例。

它与“使民以义”有内在的价值通道。

这期间,也出现了一些跃动着现代司法精神的法制管理理论思想,比如《法经》、《管子》所论及的“事断于法”,“刑无等级”,“君臣上下贵贱皆以法”,“罚必当”,等等。

应当说,这类思想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民以义”的重要原则,是中国法制思想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

或者也可以说,它们与“刑书”、“刑鼎”一起,具有了类似《汉穆拉比法典》成文法的性质。

(必须指出,这类法制思想的先进性是有限的。

譬如传为李悝所著的《法经》就有一项严重的反人道规定:

议论国家法令罪。

所定刑法极重,处死刑,抄没家产,妻子为奴。

国家的法令是不准议论的!

这正是钳制民口的高压兼愚民政策。

中国古代,“礼”与“法”不分,“刑法”与“民法”不分,封建社会和皇权社会的法典,以刑为主,诸法合体,有关田土、钱债、户籍、婚姻等法律规定或规范,统收在各朝律、例之中。

中国的第一部民法典,起草于1911年即宣统三年,称为《大清民律(草案)》,但还远不完善。

抵1929--1930年间,中国陆续公布了《民法总则》各编,才算有了正式的民法。

5.l7子曰: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老谷柳译文;

晏平仲善于交友,交往越久越能受人尊敬。

按:

生活之意义,有赖于真诚交往而生成。

礼是秩序,秩序是永恒的,所以礼必然也是永恒的。

善交,善于遵守礼貌、礼仪、礼制。

交往理性不可或缺。

《史记》称其:

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

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

无道,则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5.18子曰:

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zhuo,何如其知也?

孔子说,臧文仲专门为蔡國占龟修筑了一座廟宇,据说山节藻兊(斗拱畫山川,柱子刻水草)。

明智怎么能是这样?

(这算什么明智?

《诗·

小雅·

十月之交》:

下民之孽,匪将自天。

按:

藏文仲是鲁国非常重要的执政大夫,也是性格很复杂的历史人物。

内心充满悖论。

5.l9

子张问曰: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

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

忠矣。

仁矣乎?

未知。

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

至于他邦,则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

清矣。

子张问:

令尹文子三次仕为卿相,卻無喜色;

三次罢免,却无愠色。

而且每次被罷免,都把自己的舊政之事告诉新任的長官。

您认为此人如何?

一个尽忠的人啊。

算仁嗎?

回答:

他的仁在哪里呢?

又问:

崔杼殺了齐國國君,陈文子有十駕車辆,全都丢棄出逃。

來到其它邦國,又說:

这里的大夫犹如齐國的崔杼。

然后又出逃。

来到另一个邦國,则又说:

此处的大夫犹齐國崔杼。

则再次出逃。

您认为这个人怎么樣?

算是清白。

算得上仁嗎?

不知道,他的仁在哪裡呢?

本文的核心价值:

仁为何?

何为仁?

仁是用来证成“公”的。

非公无仁,非公无忠。

忠与信一样,不具有独立的绝对价值。

《韩诗外传》卷四;

“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国贼者。

以道覆君而化之,是谓大忠也;

以德调君而辅之,是谓次忠也;

以谏非君而怨之,是谓下忠也;

不恤平公道之达义,偷合苟同,以持禄养者,是谓国贼也。

若周公之于成王,可谓大忠也;

管仲之于桓公,可谓次忠也;

子胥之于夫差,可谓下忠也;

曹触龙之于纣,可谓国贼也。

皆人臣之所为也,吉凶贤不肖之效也。

诗曰:

‘匪其止共,惟王之邛。

曹触龙是纣之谀臣。

“匪其止共,惟王之邛。

”是《诗·

巧言》中的诗句,大意是“不供职事,而病其主”,不好好工作,给君主带来灾难。

《韩诗外传》对“大忠”、“次忠”、“下忠”和“国贼”的解释,丰富了“忠”之德的内涵。

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

再,斯可矣。

季文子:

鲁大夫,名行父,谥为文。

历任鲁国四任国君,为人谨慎多虑。

孔子在这里讨论的仍是中道。

做事情当然要思虑成熟,但也不可以谨小慎微,犹豫不决。

过度的思虑会影响到行动的果决。

所以孔子赞同行动之前要思虑,但不赞同反复思虑,慎之又慎。

特别是遇到重要事情,特别需要果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霍光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是个谨慎的人,但不是个优柔的人。

5.2l子曰: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

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这个人,国家太平清明时,就无为而聪明;

国家动荡混乱时,就傻子平地做事情,却又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愚笨’别人学不来的。

宁武子:

卫大夫,名俞。

宁武子在卫国做官的时候正当卫文公、卫成公时期。

文公有道,宁武子几乎没有什么建树,这被人看作“智可及”,也就是,一般人都能做到。

成公无道,竟至于“失国”,宁武子“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凡其所处,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不可及也。

”(朱熹语)在无道之邦做事情,被视为“愚”,但是又做事情,又能免遭被害,就是“愚不可及”。

明刘基《郁离子》:

“智而能愚,则天下之智莫加焉。

”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保身”,是“明哲”所为,孔子不辞。

时人多以为“明哲保身”为“活命哲学”,往往嗤之以鼻。

孔子宅心仁厚,从孝道和仁道出发,重个体生命价值,从来不作此类大言。

王夫之《俟解》对此有发挥:

“臣之于君,用一智字不得……辱之不避,斥之不退,刑戮将加而不忧,知必无可为之理而茫昧不知止,可谓不智矣。

已而以之穷困,以之躯不得全,妻子不保,不智之尤也。

《论语意原》论宁武子“愚不可及”,有更深一层议论:

“智而用智,智者能之;

智而用愚,非智也,几于道也。

(卫)成公无道之君也,武子事之而不去,而又与之周旋于患难之中。

武子之愚,固非尸位避事而窃君之禄也,亦非忘君殉身而轻去其国也。

想其深见远识,行之以无事,处之以沉晦,虽仕无道之邦,亦可以自兔。

后世窃此说而为身谋者,非宁武子之愚也。

仅仅明哲保身,是不够的;

还要在保身之际“几于道”(近于道),就是士大夫一种生存类型。

当此之际,无道之邦,成为展示“吾道”之大舞台。

将生存提升为艺术,一种近于道的艺术,就有了“游戏政治”的倾向。

有意味的是,这种游戏,又是不离“公道一仁德”理念的个人行为。

它与“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理念看似矛盾,实际并不矛盾。

因为在无道邦国的出仕,其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身在无道邦国,心在道义理念的。

这类人智慧超群,他只需要挑出一点点智慧,就足以应付这个邦国的险恶;

而更多的智慧则用于政治的超度,以及尽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