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3746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

《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docx

精选资料政治第二轮复习哲学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真题分析

已考:

10年单选: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二、重点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及产生条件。

主要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三个方面来考察,除此之外,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分别是什么。

【多选】马克思主义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ABCD

A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C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学说

D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多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

A.彻底的科学性B.坚定的革命性

C.广泛的群众性D.自觉的实践性

3、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分析题】党的性质和宗旨;把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根本利益原则

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也就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专题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考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一、重要知识点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内容及意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09年单选第1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内容及意义。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重要为考点】

4、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形态、唯心主义的两大派别及其特征【重要考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辨证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二、真题分析:

08年单选第1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三、举一反三

1、【单选】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是()

A.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B.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C.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D.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2、【单选】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3、【多选】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物是感觉的复合B.万物皆备于我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4、【单选】“只有我的感觉在交替变换,只有我的表象在消失和出现,仅此而已,在我之外什么也没有。

运动着——这就够了”。

这是()

A.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D.经验论观点

5、【单选】区别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世界的本质是什么B.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C.世界是否可知D.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

 

专题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一、重要知识点

1、物质的含义(马克思及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2、对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的理解。

3、人类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5、意识的起源与本质

6、意识的能动作用

在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真题分析:

1、07年多选第17题(意识的本质)

2、10年多选第17题(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

3、09年多选第17题(意识的能动性)

命题趋势:

着重考察“意识的本质、能动性作用”

09年真题多选,第17题:

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

下列名言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有()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D.事不必难,知难不难

三、举一反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1、【单选】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对物质的范畴是从()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多选】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为激励士气,曹操说: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但从现实中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望梅”终究还是不能真正的“止渴”,这是因为()

A.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B.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C.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D.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社会的物质性:

【多选】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人类自身的繁衍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单选】孟子说: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知天矣”。

这一命题()

A.深刻地揭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否认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夸大了人本性的作用D.夸大了自然的作用

2、【多选】“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

这一命题观点()

A.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B.否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C.否认了意识的主观形式D.属于唯心主义的错误

3、【单选】“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这是()

A.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人本主义的观点

专题三物质运动及其存在形式

一、真题分析:

06年单选第1题,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07年单选第1题,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08年单选第2题,时间的相对性。

二、重要知识点

1、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稳定状态,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2、时空的含义及特点: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性,时间的特点的一维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具体物质的时间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三、举一反三

1、【多选】恩格斯曾经说过:

“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这一命题表明()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存在状态B.静止和运动一样都是物质存在的状态

C.生命就是静止的状态D.静止是生命产生的条件

2、【单选】人们常常所说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体现了()

A.时间的客观性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绝对性D.时间的相对性

专题四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一、真题分析:

08年单选第3题:

实践的特性(直接现实性)

二、重要知识点

1、实践的特点,尤其是除了已经考察过的“直接现实性”以外,实践还有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分析题】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三、举一反三

实践的含义:

1、【多选】实践活动的特点有()

A.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活动B.是一种自觉能动的活动

C.是一种主观见之客观的活动D.是一种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的特点:

2、【单选】人们建造高楼大厦,往往是先有工程设计图,再根据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从哲学角度来看,是因为实践具有()

A.社会历史性B.客观规律性

C.自觉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

3、【多选】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因为()

A.构成实践活动的诸多因素是客观实在

B.实践的结果是客观存在

C.实践过程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D.实践存在于意识之外不受意识的影响

4、【多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是因为()

A.实践总是具体的,是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B.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

C.实践主体的人总是社会的人

D.实践总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5、【多选】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中()

A.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

B.自然界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C.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制约和改变着自然界

D.自然界的规律决定和制约着社会发展

专题五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真题分析:

07年多选第18题;08年多选第17题;10年单选第3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应该如何改造自然。

二、重要知识点

1、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出路是通过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这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三、举一反三

1、【单选】恩格斯曾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报复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这段话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

【分析题】:

在历史上,舟曲森林茂密,迭部、舟曲与九寨沟相距不远,以前植被状况也差不多。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末,九寨沟停止了森林砍伐,迭部、舟曲却一直持续。

直到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才被迫停止森林砍伐。

经过几十年的过度砍伐,使舟曲成为荒山秃岭,生态难以恢复,2010年8月7日舟曲泥石流灾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对此有人指出:

“我们如果总是把灾害简单地归咎于自然,逃避责任、掩盖矛盾,不注意问题的实质,更大的灾难就不可避免。

结合舟曲泥石流现象,分析“我们如果总是把灾害简单地归咎于自然,逃避责任、掩盖矛盾,不注意问题的实质,更大的灾难就不可避免”。

 

专题六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一、真题分析:

07年多选第19题;(发展的实质和发展的过程性);12年多选第17题;(新旧事物的判断标准;发展的实质)

二、重要知识点

1、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2、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3、发展的实质及方法论;

发展的过程性: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三、举一反三

1、【多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典故包含着以下哲学寓意()

A.事物的联系是本身所固有的

B.一切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2、【多选】恩格斯认为: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

A.任何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有限的

B.整个世界的发展史无始无终的过程

C.每一个具体事物的有限过程都是整个世界无限发展过程的一部分

D.世界无限的发展过程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有限的过程集合而成的

【分析题】

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摘自韩愈《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

——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意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

——摘自霍布斯《论物体》,《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材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

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罕见的)发展(进化)观点:

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请回答:

⑴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其属于何种发展观。

⑵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其属于何种发展观。

⑶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专题七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与基本范畴

一、重要知识点

1、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因为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中着重把握两方面内容,一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二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原理加方法论】

08年分析题:

考察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辩证法的方法论;12年分析题,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现象与本质;发展的方法论;

11年分析题,矛盾分析方法论;

2、质量互变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的规律,在质量互变规律中重点掌握事物的“度”。

11年单选第1题,质量互变规律,适度原则;12年单选第2题,质量互变规律;

3、辨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规律)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分别是:

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

09年分析题:

因果联系的含义,因果联系的方式;现象与本质的含义;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07年单选第2题,区分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的依据;10年单选第2题,五大范畴的含义;

二、举一反三

1、【多选】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C.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D.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有()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D.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3、下列名词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现象的有()

A.冰——水——汽

B.生产粮食——粮食被人消费——生产粮食

C.团结——批评——团结

D.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

4、【单选】下列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A.白天和黑夜的关系B.闪电和雷鸣的关系

C.阳光和植物的关系D.阴电和阳电的关系

5、【多选】下列关于现象与本质的描述错误的有()

A.现象与本质都是事物的内部联系

B.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C.任何本质都会表现为现象

D.现象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表面特征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专题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真题分析:

06年单选第2题:

认识产生的过程;06年多选第17题:

实践的基本环节;

06年单选第3题: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11年多选第17题:

实践的含义。

二、重要知识点

1、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三、举一反三

1、【单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2、【多选】恩格斯曾说过: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对我们实践活动的启示是()

A.实践的发展不断推出新课题,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B.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和认识真理的标准

3、下列观点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原理有()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专题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真题分析:

08年多选第18题,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

12年单选第1题,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的含义。

07年分析题:

34.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

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

“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

”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

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

丁玲十分后悔:

“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

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

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

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二、重要知识点

1、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

要求经历两次飞跃,首先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二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其中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更为重要。

2、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分别在认识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

3、认识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特点。

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二、举一反三

1、【多选】马克思说: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由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2、【单选】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这句话所强调的是()

A.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B.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C.认识来源于经验D.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为重要

3、【多选】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

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D.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4、从古希腊到今天,人们关于物质组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古代的原子论到近代的原子论,到现代的物质结构理论多次的演变,但仍然没有达到对物质最终结构的认识,这表明()

A.事物的某些本质是不可认识的

B.在任何一个时代人们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

C.事物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

D.认识必须经过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专题三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题解析

06年分析题;

10年分析题:

真理与谬误的辨证关系;

12年分析题,第2小问:

真理与谬误的辨证关系。

06年真题第34题: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

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

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

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

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

旁人听来,此言有理。

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

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

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

这可能吗?

老兵解释道:

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

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

”众人听后,无不服膺。

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

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4分)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

并举一例说明之。

(6分)

二、重要知识点

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2、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三、举一反三

1、【单选】以下对真理相对性理解正确的是()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单选】“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主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专题四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真题分析:

09年单选第2题: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二、重要知识点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二、举一反三

1、【单选】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这句话说明()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不能够检验一切认识

C.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确定性和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