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379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

《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docx

形式与政策竞赛的复习资料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意义重大而深远。

激励学生以实际行动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课程内容:

1.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2.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

    4.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  国家环保部部长  周生贤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第一次单列一个部分加以论述,有关内容和要求写入新修订的党章。

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说出了党的心声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引起全社会强烈共鸣,受到党内外、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意义重大而深远。

    1.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面对并贯穿始终的一大难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

没有节约环保的支撑和保障,发展就难以持续,甚至一时取得的繁荣也会丧失。

    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我们党随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集中全党意志和智慧,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立足经济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着眼破解人与自然日益突出的尖锐矛盾,积极应对当前和长远发展不可持续的复杂局面,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加以提炼和概括的重大理论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和造福人类。

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因此,人类应该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自然界,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关注经济指标,又关注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

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巩固和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而且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

坚持和实现科学发展,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融合相协调,赋予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生态尺度。

只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3.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以我国传统文化为重要背景并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沃土之中。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观念和思维方式自古以来就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积淀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它强调天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互惠共存。

中国传统文化象征之一的太极图,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如何和谐共处。

在太极图中,阴阳鱼合抱共含对立统一,在内部两条鱼的边缘结合得天衣无缝,外围共同构成一个正圆。

太极图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两个对立的方面,对立才能统一。

两个对立面协调、融合,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整体。

同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如此。

人类本身是大自然的一员,人类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人们对自然的损害就是损害人类自己,呵护自然就是呵护人类自己,改善自然就是发展人类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近代以来取得的工业文明成果,主要是在以人为自然中心的认识和发展理念下获得的。

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创造了超过以往所有时代的物质财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

征服大自然,榨取大自然,单向度地向大自然索取成为传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问题。

    人类历史进程表明,一种文明发展积累的基本矛盾不能在同一文明模式内解决,而必须超越旧的文明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萌生于工业文明的母体,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是对工业文明弊端的扬弃和超越。

从古代社会屈从、崇拜和顺从自然,到近代工业文明以来大规模征服自然以至破坏自然,发展到建设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环境意识的新觉醒,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标志。

    我国是在推进工业文明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统筹人与自然关系,在持续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这既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所在,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有益尝试。

    4.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的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的拓展和创新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是由于资源环境问题而引起。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生态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以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以及2012年6月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为标志,发生了四次历史性飞跃。

近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纷纷倡导实施"绿色新政",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增长引擎,以此谋划后危机时代的发展。

当今世界,以绿色经济、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和科技变革方兴未艾,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

    我们党深刻把握这一发展新趋向,提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与可持续发展相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来清醒把握和全面统筹解决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全方位着眼着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

    建设生态文明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战略举措。

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

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居世界前列,发达国家要求我国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

我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赢得当前和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

    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按照一般推理,生态文明应在发达国家兴起,因为生态危机的发生和危害首先在那里体现。

但是,建设生态文明构想却没在那里诞生,建设生态文明实践没在那里展开。

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强大物质基础、技术和资金优势,以巨大投入治理环境,使自身生态危机得到缓解。

第二,西方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生态环境成本,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内生动力。

第三,西方发达国家现行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难以自发转向。

它们已经形成了不可持续的低储蓄、高消费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社会总体上已经难以重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

    我国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

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从此,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理念成为党和国家的意志。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备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强永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是价值取向,发达的生态经济是物质基础,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是激励约束机制,可靠的生态安全是必保底线,改善的生态环境质量是根本目的。

    2.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

    生态文明作为科学、全面、系统的先进思想和战略任务,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

生态文明理念及建设实践具有鲜明的特征:

    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生态文明倡导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的存在及其意义,从"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转变;倡导主动遵循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禁止对自然无节制的攫取,对资源无序的开发利用;倡导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在指导方针上,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节约优先就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保护优先就是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把环境承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前提,努力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减少人为干预,给生态环境以自我修复、自我更新的时间和空间,让其休养生息,早日恢复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走出一条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新道路,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繁荣。

    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健康之源。

基本的环境质量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服务。

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生态环境。

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在时间跨度上,需要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日益显现。

发达国家一二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繁重任务和巨大压力,决定了它不会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必修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跨越路"。

    3.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八大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具体而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

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第二,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

第三,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第四,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五,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第六,建立健全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

第七,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第八,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三、需要着重把握的若干重大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生态文明水平逐步提高,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旺盛生机和活力。

党的十八大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

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需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重大问题。

    1.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深刻揭示。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

忽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难以搞上去,即使一时搞上去最终也要付出沉重代价。

这就要求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需要把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结合起来,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监管优化经济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优化产业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关键是在环境保护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环境保护取得的任何成效,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

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

    2.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

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资源、影响环境,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行节约环保,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

这就必须根据自然环境承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边治理边污染、边恢复边破坏的现象。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放在突出位置,作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

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对生态环境保护带有根本性、战略性意义,从而进一步凸显了生态环境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项层设计的基础性、前提性地位,这也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职能提供了契机。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环境功能区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3.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既要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又要为人民健康增添保障。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们更要密切关注和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禾口产能过剩项目,决不能放松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而要把环境保护作为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引擎和关键抓手,努力不欠生态环保新账、多还旧账,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和竞争力。

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

必须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集中力量解决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PM2.5)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

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全力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害。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PM2.5问题,要集中力量,加大防治力度。

2012年国务院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实施分三步走:

第一步,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与O3监测并公布数据;第二步,2013年在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第三步,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2016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新标准。

2012年9月底国务院批复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协同、综合、联动"的一揽子防治政策措施,治理以PM2.5为特征的灰霾污染。

第一,明确防治目标。

到2015年,重点区域PM2.5年均下降5%,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提出更高要求,年均浓度下降6%。

第二,采取综合措施。

统筹区域环境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加强能源清洁利用,控制区域煤炭消费总量。

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既注重防治一次污染,又注重防治二次污染。

在开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新增烟粉尘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控制要求,并提出八大减排工程,共计1.3万个减排项目,将有效削减各项污染物排放量。

第三,完善联防联控。

健全"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全面提升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管理能力。

    4.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

要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从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可持续性的系统理念出发,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管理体制。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我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已经开展了一年多的研究,目前正在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要抓紧推进,争取早日出台。

    5.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国发展与全球发展紧密相连。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外部良好环境。

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一条鲜明的做法,就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在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环发领域的合作与治理的同时,在国内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及时出台加强环境保护的战略举措。

    要树立宽广的世界眼光,统筹国内国际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大局,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自觉承担国际环境责任,以自身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推动全人类共同呵护地球家园,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及阶段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把继续发挥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建设性作用与解决好国内生态环保问题有效衔接起来,强化国际环境公约履约,进一步提高国际环境合作水平。

同时,对外积极宣传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树立负责任大国良好形象。

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伴随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加科学、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承续着"青春中国"、"可爱中国"、"新中国"、"富强民主文明中国","和谐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景。

    1916年,我们党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发表《青春》一文提出,中华民族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热切呼唤一个青春中国。

1935年,我们党早期的领导人方志敏为"可爱的中国"光荣献身。

他曾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写道,"朋友!

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

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

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1949年,毛泽东主席宣布,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横空出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建设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的宏伟目标。

进入新世纪,在富强民主文明中国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和谐中国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崭新发展理念。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

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的中国,是社会和谐的中国,是生态文明的中国,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应当说,这些方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备条件,缺少任一要件都是不美丽的。

其中,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最为重要。

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度,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从而实现国家的永续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社会的各阶层、各方面、各行业,而且不同时期有不同目标、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