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民营企业自我创新能力的思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3885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增强民营企业自我创新能力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如何增强民营企业自我创新能力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如何增强民营企业自我创新能力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如何增强民营企业自我创新能力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如何增强民营企业自我创新能力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如何增强民营企业自我创新能力的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如何增强民营企业自我创新能力的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如何增强民营企业自我创新能力的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如何增强民营企业自我创新能力的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如何增强民营企业自我创新能力的思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如何增强民营企业自我创新能力的思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如何增强民营企业自我创新能力的思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增强民营企业自我创新能力的思考.docx

《如何增强民营企业自我创新能力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增强民营企业自我创新能力的思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增强民营企业自我创新能力的思考.docx

如何增强民营企业自我创新能力的思考

2015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作业

 

课题名称:

如何增强民营企业自我创新能力的思考

 

学生姓名:

XX

 

指导教师:

 

XX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5年2月

内容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取得长足发展,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但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大量依赖进口的格局并未改变,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状况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我们应当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努力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加入WTO的影响,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概要介绍了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分析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和特点,提出了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并探讨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评价体系基本原则和测评方法。

关键词: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1、当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是创新动力不足,民营企业无意创新。

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属小型、微型企业,大中型企业比例很低,维持生存是企业的第一任务。

还有不少企业受现实利益诱惑,经营追求"短平快",而创新投入大、风险大、周期长,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多数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普遍较弱。

二是人才和技术的缺乏,民营企业无力创新。

人才、技术和资金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条件,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逐步树立了自主创新的意识,但大都苦于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条件严重缺乏,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进行创新。

三是资金匮乏,民营企业难以创新。

产业集群内大多为中小企业,企业起点低、规模小,技术开发资金严重不足;四是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

没有公共的技术创新平台,无法为企业提供公益性产品开发、信息咨询和其他配套服务。

而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视不够,也影响到企业创新投入和品牌开发的积极性。

  

  2、制约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因分析

  

  1、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建立。

据科技部的研究,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二十八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在逐步增强,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主要原因是:

技术创新动力不够、认识不到位,相当多的企业由于效益问题、产权改革滞后问题等,还没有或不可能把技术创新摆到应有的位置,缺乏依靠技术进步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紧迫感。

  2、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相适应的外部环境尚未形成。

企业技术创新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

应该说,这样的环境在我国还没有形成。

一是政策环境。

我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种种政策虽已制定,但由于相应的具体措施不完善、不到位,使政策的预想作用难以发挥,从而挫伤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二是市场环境。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交易秩序混乱,企业间产品价格上不正常的恶性竞争屡屡发生。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极大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等等。

在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处于被动地位。

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使民营企业资金自我积累能力下降,对技术创新投资的减弱是显而易见的。

  3、保护知识产权的法规体系尚不完善。

只有加强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技术创新才能有序进行。

否则,不可能有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也不可能激发大量的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

因此,要提高行业或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必须使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推进,发挥知识产权的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但是,目前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存在很多问题。

尽管对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本单位发明与兼职发明等问题,立法上已经做了明确规定,但实际工作中,科技成果权属争议仍然大量存在。

从民营企业来看,由于不能恰当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真正开发出成果的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没有技术没有成果的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得到更多的资源,导致人才和知识产权的大量流失。

  4、科技人才数量相对不足。

科技人员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是体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企业间围绕技术创新进行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才的竞争。

据有关资料显示,每万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我国仅有7人,而瑞典和日本分别是86人和85人,美国为74人,澳大利亚为66人,法国为61人,科技人才的匮乏成为困扰企业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民营企业中,现有科技人员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现象频繁(有条件的科技人员或兼职或跳槽),而新毕业的大学生又不愿到企业中就职,人员流向企业者很少。

这与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的科技人员所占比重相比甚为悬殊。

  

  3、推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不够完善、企业科技人才数量相对不足、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下。

结合制约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要切实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进自主创新,需要坚持分类指导和分步实施的方针,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自主创新的"国家意志"变为"企业行为"。

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育市场环境,激发创新动力。

公平而充分的市场竞争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不竭动力源泉。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已在中国建立起来了,但还很不完善,一个公平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还远未形成。

很多地方的政府通过土地批租进行行政垄断、实行地区保护,甚至于干预司法,掌握了大量创新资源配置权,扭曲了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的效率,从根本上妨碍和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影响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因此,打破包括行政垄断在内的的各种垄断,营造公平而充分的市场环境,已经成为推进中国民营自主创新的一个突出问题。

我们要进一步清理限制民营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及政策障碍,切实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改立项、用地用电、银行信贷、金融和资本市场融资、外经外贸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以公平的国民待遇,在技术改造、科技进步、人才引进、新产品申报和试制、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和资质评估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一视同仁,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有效推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

  2、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拓宽创业融资渠道。

自主创新是企业赢得竞争,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培育企业核心能力,增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

自主创新需要相应的投入。

在加大国家科技投入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强调企业的科技投入。

通过一系列的财政税收政策,建立利益补偿机制,使企业创新有利可图,解决企业不想创新的问题。

这里,可在五个创新环节上采取如下措施。

---加大财政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提高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强度。

---要研究现行税制不利于技术创新的问题,对企业研发进行更有效的税收优惠。

---要适时提高高技术企业计税工资的标准,对企业从事研发的人员和设备予以政策优惠。

---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制度,对中小企业创新予以扶持。

---要完善政府采购配套措施和强化政府采购政策的执行力,引导政府采购向高技术产品倾斜。

  3、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在事关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高技术领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科技事业自身发展和基础研究领域,确定一批重大项目,集中科技资源,努力实现突破。

要保护和支持发明和创造的专利权,在创造的经济效益中保留一定比例的收益归创新者,并为技术创新项目的技术转化和推广提供实际支持。

规范和完善市场体系,特别是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市场竞争的有序性。

国家应通过制定有关法规并进行有力的监督管理,避免企业间出现不正常的恶性竞争,营造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是加快建立技术创新政策的保障体系,制定、完善并出台积极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及与之相关的配套实施细则。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育自主创新人才。

拥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着力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

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强大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1)新形势要求人才不仅要具有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新环境,而且还应具备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挑战的能力。

要求人才应集多种优秀品质和才干于一身,特别是应具有深厚的跨学科专业技术知识、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以及面对问题的系统化思维方式的硬技能和善于沟通、协调的团队工作能力,完美的领导艺术,对各种民族文化背景的理解能力以及勇于终身学习的充分心理准备的软技能。

在现代企业文化中,人才的硬技能只有通过与软技能的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

实际上,一些跨国公司早已把人才竞争作为第一战略。

并积极实行全面的激励机制以吸引并留住优秀创新人才。

因此,新形势下对于人才的获得,除了自身培养外,还应着眼全球,注意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精英。

(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激励创新和人才辈出的政策与制度环境。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队伍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队伍的形成,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

既可以在企业内部选拔培养,也可以通过外部人才内部化(招聘等方式),还可以社会人才共享。

但更关键的是建立人才内聚和迅速成长的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从改革分配制度入手,形成对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励,对科技人员按贡献的质和量,给与公正的回报,包括提高科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甚至奖励一定数额的企业股份等等。

(3)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人才流动加剧,吸引和留住人才就成为竞争的关键,企业必须创造出一种能留得住人才的环境,在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同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

我国拥有素质较高、数量巨大的人力资源,劳动力成本较低,是在国际竞争中的独特优势,应当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因此,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企业发展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努力以人才结构优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5、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了解市场、注重效益,具有把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的先天优势,理应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从我国是现实出发,仅仅依靠民营企业自身的力量开展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离开科研部门的指导和合作,周期长、难度大的高科技项目的创新难以完成;另一方面,科研部门如果离开了企业的支持,就会形成科研人员的孤军奋战,使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达不到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

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果断措施,改革现有的科技体制,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由于以引进技术为主来取得技术创新,其成本通常要低于研发技术的成本,发展中国家可以发挥后发优势,跨越某些技术或发展阶段,直接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

要大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增强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开发能力。

通过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为增强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

创新要冲出行业壁垒。

随着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交叉和融合,产业正呈现出相互结合的态势。

这种态势就要求企业摒弃原有的单一产业发展的思路,而是向各个行业延伸。

只有具有独创精神和冲出行业界限的能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4、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与国民经济

民营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

中国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的兴衰是决定当今中国能否繁荣富强的基础之一。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关键是要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2009版民营经济蓝皮书显示,2008年民营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657.42万户,较2007年底增加54.37万户,增长9%;注册资金达到11.74万亿元,较2007年底增加2.35万亿元,增长25%;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虽同比增长20.4%,高于全国7.5个百分点,但与2007年相比则出现6.3个百分点的回落,而2008年1月至11月私营工业企业利润增幅较2007年增幅则回落21.8个百分点。

说明在国际国内复杂经济形势之下,尽管民营经济抗风险、抗冲击能力较强,但自身也受到较大冲击。

因此采取有力措施,提升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全面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更好地拓展民营企业生存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1]。

5、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民企“走出去”积累了条件。

首先,上规模民营企业不断增多,出现了大量行业排头兵。

国家工商总局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达133.63万户,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24.24%。

其次,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我国技术创新的70%、国内发明专利的65%和新产品的80%来自以私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

在广东、浙江等一些沿海省市,民营企业已成为境外投资的重要力量。

目前,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已走出国门,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新生力量。

同时,民营企业在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市场体制,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

虽然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原因,我国民营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表现在: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技术、设备、人才、信息缺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和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大部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以模仿引进为主,产学研合作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

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国外研究机构合作研发尚未深入展开,民营企业没有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外部资源,创新层次较低。

大部分民营企业创新活动中通过研发活动掌握核心或关键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能力较弱,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也不强。

 

6、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特点

6.1区域创新差距明显、省市之间发展不均衡

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北京、重庆、辽宁、浙江、广东、云南、河北、吉林、江苏、湖北等10个省市的通讯化工、医药、造纸、金属制品、设备制造、化工等20多个行业的822家民营企业进行了自主创新能力调查,建立了200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数据库。

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创新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呈现东强西弱特征。

6.2技术创新的方式逐渐倾向以国内自主开发为主发展

上述调查的结果还显示,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以“自主开发”的方式实现的比重为48.9%,名列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各种方式的首位;企业采用的其他技术创新方式依次为:

“与国内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开发”、“与国内其他企业合作开发”和“国内引进”;相比之下,与国外合作开发或引进的比重则较小。

由此可见,企业当前实现技术创新的方式主要依赖于国内新技术资源。

6.3不同行业创新形式的选择具有明显差异

在不同的行业,因竞争激烈程度和技术发展速度的不同,在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是正常的。

从调查的结果看,在通讯设备、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专业设备制造业中,原始创新倾向的主导地位最为明显,选择原始创新的样本企业数是选择引进模仿创新样本企业数的两倍以上。

这说明,我国电子及通信工业的创新已经越过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低级发展阶段,进入了自主创新技术发展的新阶段。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主要以引进模仿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创新的主导模式。

在选择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上,不同行业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高新技术企业选择“自主开发”和“与国内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企业;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东部企业采用“国外引进”方式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企业。

6.4集成创新模式下的创新能力较强

创新模式决定着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创新理性较强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与自身状况相匹配的创新模式。

在这里,我们可以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推出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数,来衡量样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据此比较不同创新模式下的企业创新能力的差异。

限于样本数量比较小,我们仅对原始创新、引进模仿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等主要模式下的创新能力进行整体比较,不再细化到行业。

在105家样本企业中,能够计算出技术创新模式和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的只有100家或102家,引进模仿再创新模式下的自主创新能力强于原始创新模式,而集成创新模式下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三类创新模式中最强,而从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角度看,联合创新模式下的企业创新能力高于企业的独立创新。

6.5创新收益较小、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关联度较差

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

但是,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105家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关联度考察却发现,企业创新的经济效益普遍较低,且新投入与产出的关联度也较差[3]。

在计算各省市产业集聚度的基础上,再根据《科技统计年鉴》计算出各省市民营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与新产品销售比重,然后采用专利数量与产品销售比重为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通过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各省市产业集聚度与专利申请数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38,产业集聚度与新产品销售比重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8,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这说明,产业集聚度的高低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收益有一定的影响。

再者,从地域分布来看,企业创新收益与创新投入之间表现出线性相关很弱,影响企业创新的地域差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4]。

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200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105家企业数据进行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最后,成功的创新是能够带来盈利的创新,这不仅取决于最初的创造力,更取决于随后的出色商业化过程,除了着力解决创新回报率不高的问题之外,企业还必须实现有效的创新全球化与组织机构的一致性。

同时,对商业化的重视也是至关重要的。

7、建立科学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评测体系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人们认识和科学测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绩效,系统分析影响因素的重要工具,也是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活动资源配置,正确制定自主创新策略的重要依据。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以全面评估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分析不同企业之间自主创新效率的差异,为民营企业制定发展策略尤为重要。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系统,涉及因素众多、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设计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水平。

因此,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准确、客观,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

不仅仅是为了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发现薄弱环节,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明方向和提供决策参考。

(2)科学性原则:

主要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内容和涵义都应建立在科学的创新理论基础之上,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准确、合理和公正。

(3)系统性原则:

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反映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如环境因素、研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信息化水平、制造、营销和产出等。

(4)定性和定量结合原则:

定量指标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具体方面,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往往用定量的指标衡量。

定性指标使创新能力中无法用数字衡量的部分得到了体现。

(5)可比性原则:

建立的指标体系应能对多个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在选择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各企业创新能力统计指标的差异,指标的名称、含义、范围和统计口径尽量标准化,以保证指标的可比性。

(6)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主要是从数据获取的可行性、有效性、简单和方便等角度考虑的原则,也是指标体系设计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根据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可以参照2006年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发布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中提出的指标体系[5]。

此外,在度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时,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选择采用全面指标来评价,还是采用核心评判指标来评价。

二是解决参照系的选择问题,对参照系的选择既可以选择国内的行业先进企业,也可以选择国际上行业先进企业。

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可根据具体数据的可掌握程度或数据的可获得性来进行选择。

 

8、总结

民营企业,在中国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民营企业又是中国经

济最薄弱的环节,因此,提高民营企业市场生存能力,改变其市场被动地位,将有助于稳固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这也是中国经济现在和将来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自主创新,作为民营企业提升自身品牌价值,掌握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所处产业链位置,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向世界大舞台提供更加充沛的动力。

而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评价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9、致谢

1历时了将近两个月时间终于把这篇论文写完了,在这段充满奋斗的历程中,带给我的学习的无限激情和收获。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

在图书馆或者互联网查找资料的时候,我的同事

、家人都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没有老师对我进行了不厌其烦的指导和帮助,无私的为我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就没有我这篇论文的最终完成。

在此,我向指导和帮助过我的老师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也要感谢本论文所引用的各位学者的专著,如果没有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启发和帮助,我将无法完成本篇论文的最终写作。

至此,我也要感谢我的朋友和同学,他们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有用的素材,也在论文的排版和撰写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和指正!

 

  

10、参考文献:

[1]陈庆修:

增强企业研究开发能力[N]。

经济日报,2005-01-17。

[2]浙江日报。

[3]李荫榕、孟庆伟:

国有企业为何难走上自主创新之路[J]。

科技管理研究,2004;

[4]鹿永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的中心环节。

新华网。

[5]齐中熙:

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新华网。

[6]陈家兴:

自主创新意味着什么[N]。

人民日报,2005-02-01。

[7]中国网。

[8]贾荣言:

《借鉴外国模式加速民营企业技术创新》[J];《交通企业管理》2008(11):

74-75。

[9]路风、封凯栋:

《为什么自主开发是学习外国技术的最佳途径——以日韩两国汽车工业发展经验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4(4):

6-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55-60。

[11]杨春方,石永东:

《宏观视野下的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收益研究》[J];《经济师》2007

(1):

73-75。

[12]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办公室:

《国家统计局提出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4大指标》[J];《决策咨询通讯》2006(17):

12-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