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4017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八年级语文备课记录

课题:

9 桃花源记

本课第1课时

本学期第课时

集体备课记录

二次备课记录

学科德育设计

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

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

朗读并翻译课文。

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难点:

理清本文脉络。

 

 

教学方法设计

讲授法;品读法:

拓展法 

 

教学

过程

相关知识衔接

1、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而不仕的故事,你听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1.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着名诗人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

后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

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教学

过程

(含板书设

计)

教学环节设计

二次备课记录

目标导学二:

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讨论,互助解答。

2.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豁然开朗(huò) 俨然(yǎn) 垂髫(tiáo) 诣太守(yì)

阡陌交通(qiān)便要(yāo)还家(huán)刘子骥(jì)

3.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2)古今异义

①阡陌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

交通运输。

②率妻子邑人(古义:

妻子儿女。

今义:

指男方的配偶。

(3)一词多义①舍:

A.便舍船(离开)B.屋舍俨然(房子)

(4)词类活用

①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

②欲穷其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的尽头)

5.学生翻译全文。

目标导学三:

找出线索,梳理文章情节

明确: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其中重点是第二、三两部分。

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自由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三、板书设计

 

作业

设计

 作业:

1.抄写生字词2.翻译全文

 

教后反思和交流

 

主备教师:

张丹审核教师:

八年级语文备课记录

课题:

9 桃花源记

本课第2课时

本学期第课时

集体备课记录

二次备课记录

学科德育设计

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

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

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难点:

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设计

讲授法;品读法:

拓展法 

 

教学

过程

相关知识衔接

目标导学一:

深入桃源,感受桃源之美

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明确: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2.“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3.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明确: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教学

过程

(含板书设

计)

教学环节设计

二次备课记录

4.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明确: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成为美的象征。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幸福和谐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这仍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目标导学二:

感受文章的笔法简洁,内涵丰富

前面我们讲到了文章叙述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按道理,叙述如此多的美,理当需要很长篇幅,但作者短短几百字不仅叙述了其中的美,还叙述了遇桃源的前因后果。

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

明确:

原因在于文本叙事简约。

叙事简约的具体体现:

(1)省略句子成分。

如: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省略问答内容。

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可见作者裁剪功夫。

探究:

说这是作者本人理想的写照,也许还不够准确,我们可以看见,作者笔下,太守欲往,高尚士刘子骥欲往,这说明了什么而后大家都未能寻到桃花源,这又说明了什么

分析总结:

桃花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时代背景下的整体愿望。

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

桃花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作业

设计

 作业:

随堂作业本课后练习

 

教后反思和交流

 

八年级语文备课记录

课题:

10 小石潭记

本课第1课时

本学期第课时

集体备课记录

二次备课记录

学科德育设计

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学

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重点关注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

朗读并翻译课文。

难点:

理清游记线索,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方法设计

讲授法;品读法 

 

教学

过程

相关知识衔接

导入新课

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名叫什么,谁写的

生:

这首诗叫《江雪》,作者是柳宗元。

师:

同学们说得不错,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

在这首诗里,风景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凄清一片。

不过当冬风过后,冰雪消融,这里的风景又会变成怎样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柳宗元在此地作的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了解作者,感知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着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

2.背景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教学

过程

(含板书设

计)

教学环节设计

二次备课记录

目标导学二:

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

1.字音字形。

篁竹(huáng) 为坻(chí) 翕忽(xī) 幽邃(suì)

犬牙差互(cī)佁然(yǐ)悄怆(qiǎochuàng)

2.古今异义词

①乃记之而去(古义:

离开。

今义:

前往。

②崔氏二小生(古义:

年轻人。

今义:

戏曲角色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③潭西南而望(向西南)

④斗折蛇行(斗:

像北斗星那样 蛇:

像蛇那样)

⑤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2)动词作名词如鸣佩环(佩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3)意动用法心乐之(以……为乐)

(4)使动用法凄神寒骨(凄:

使……凄 寒:

使……寒)

4.特殊句式

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

翻译:

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省略句: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布石上”前面省略了主语“鱼”。

三、板书设计

发现石潭——总览概貌——细观近景——远望潭源——潭边气氛

 

作业

设计

 作业:

1.抄写生字词2.翻译全文

 

教后反思和交流

 

八年级语文备课记录

课题:

11 核舟记

本课第1课时

本学期第课时

集体备课记录

二次备课记录

学科德育设计

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教学

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

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

难点:

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设计

讲授法;品读法 

 

教学

过程

相关知识衔接

一、导入新课

师:

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

生:

自由发表意见。

师:

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图片

师:

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

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罔(wǎng) 贻(yí)  有奇(yòujī) 箬篷(ruò)  髯(rán) 衣褶(zhě)

袒胸(tǎn)黍(shǔ)矫首(jiǎo)篆章(zhuàn)壬戌(rénxū)

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

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教学

过程

(含板书设

计)

教学环节设计

二次备课记录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

①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

(2)一词多义

①奇: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②为:

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B.中轩敞者为舱(是)

③而: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B.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3)词类活用

①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目标导学二:

梳理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1.仔细研读课文,尝试绘制核舟示意图,然后复述课文内容。

2.讨论:

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第1段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

最后(第6段)总结全文、

3.文中描写了核舟的哪几个部分并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

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船背。

 

作业

设计

 作业:

1.抄写生字词2.翻译全文

 

教后反思和交流

 

 

八年级语文备课记录

课题:

10 小石潭记

本课第2课时

本学期第课时

集体备课记录

二次备课记录

学科德育设计

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教学

目标

1.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

难点:

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设计

讲授法;品读法 

 

教学

过程

相关知识衔接

目标导学一:

欣赏微雕艺术,品析语言特色

(一)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明确:

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明确:

奇巧。

3.雕刻时“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了什么

明确:

说明了王叔远的构思巧妙、技艺精湛,也只有因势象形,才能保证艺术品出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

1.试赏析“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一句。

明确:

本句介绍“核舟”体积,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呈现空间立体感,“八分有奇”与“二黍许”更写出了核舟体积的准确性与形象性。

2.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抒发感悟。

 

教学

过程

(含板书设

计)

教学环节设计

二次备课记录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

1.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

是苏东坡。

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小结:

在短短几百字中,能将这巧夺天工的核舟完美呈现,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写就这篇意境深邃、想象丰富、对比巧妙的文章,又足见文本本身的艺术之美。

板书设计

 

作业

设计

 作业:

1.抄写生字词2.翻译全文

 

教后反思和交流

 

八年级语文备课记录

课题:

12 《诗经》二首关雎

本课第1课时

本学期第课时

集体备课记录

二次备课记录

学科德育设计

品味诗歌的意境,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

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教材重点、难点

 难点:

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重点:

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设计

讲授法;品读法 

 

教学

过程

相关知识衔接

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

“不学诗,无以言。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

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

就是铺陈直叙。

比:

就是比喻。

兴:

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

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教学

过程

(含板书设

计)

教学环节设计

二次备课记录

2.生字识记。

雎(jū) 鸠(jiū) 好逑(hǎoqiú) 参差(cēncī)

荇(xìng)芼(mào)窈窕(yǎotiǎo)寤寐(wùmèi)

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确:

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确: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目标导学二:

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明确:

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目标导学三:

总结归纳,分析写作手法

《关雎》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

(1)非常生动地运用“兴”的手法。

诗歌以河中沙洲上相互和鸣的水鸟开头,是《诗经》“比兴”手法中“兴”的表现手法。

(2)重章叠唱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气氛。

(3)语言富于表现力,运用双声叠韵。

“窈窕淑女”“辗转反侧”等语句,善用双声叠韵,既富于表现力,又朗朗上口,至今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

三、板书设计

 

作业

设计

 作业:

背诵全文、随堂作业本

 

教后反思和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