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469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卷.docx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卷.docx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卷

人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

专题2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卷

一、文言文阅读(共5题;共63分)

1.(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

解释句子中划线词。

①蹴尔而与之:

___________。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

③所识穷乏者的得我欤:

________。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_______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3)

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上文的观点。

2.(10分)(2017八上·肇庆月考)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________

②往送之门,戒之曰________

③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

④与民由之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3.(8分)(2017九上·启东月考)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侯治国

司马光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①野。

左右曰:

“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

”文侯曰: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②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

“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

”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

二国皆怒而去。

已而知文侯以讲③于己也,皆朝于魏。

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

“我何如主?

”皆曰:

“仁君。

”任座曰:

“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予,何谓仁君?

”文侯怒,任座趋出。

次问翟璜,对曰:

“仁君也。

”文侯曰:

“何以知之?

”对曰:

“旦盟羞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主宣直l—臣是以知之。

”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适:

到……去。

②罢:

了结。

③讲:

和解

(1)结合语境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韩借师于魏以伐赵________

②皆朝于魏________

③二国皆怒而去________

④使乐羊伐中山________

(2)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每句标两处。

①韩借师于魏以伐赵

②诸侯莫能与之争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4)读了上文以后,你觉得魏文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4.(21分)(2017七上·江津月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完成下列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③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④入门不顾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3)下列对《咏雪》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雪日内集”是咏雪的直接原因。

B.谢太傅对兄女的答案更为满意。

C.“未若柳絮因风起”能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D.“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和睦、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

(4)《咏雪》中的两个以雪为喻的句子,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5.(10分)(2017八上·翁牛特旗期中)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试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现代文阅读(共5题;共45分)

6.(9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

我在念书时不是大家认为的“好学生”。

所以我可以比较放开地阅读我喜欢的读物,培养我较喜欢的兴趣。

我中学时代读了居里夫人的自传,受到很大感动,对我的启发也很大。

人生活在世上从事各种不同行业,但作为一个科学家能像居里夫人有这么美好的生命,我觉得十分羡慕。

一般而言,今天很多大学的科学教育只是训练一些技术员,但这也有一些不得已的苦衷。

原因是令天的科研的确也很需要技术性的工作。

一个好的技术员是很重要的。

可是要在科学领域打开新的局面,做些尖端的、有创意的科学工作的话,光有技术就不一定行得通了。

据我所知,比较好的学校或实验室,为了要解决一个新的科学问题,学生都有很广泛的训练,不仅是他专业的东西,科学哲学、科学史或科学社会学也非常重要。

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

全世界与我们从事同样工作的就在几十个人,我们为什么做得比较成功呢?

这是因为我们花了很多心血反复地在每一步每一步的小地方下工夫实践。

如果有一百步的话,我一步比别人做好5%的话,这是1.05的100次方,这样就有很大的差别了。

人家问我怎样才能做好一个科学家,我就用一句我常常规劝年轻人的话作答:

要做好一个科学家,一定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

因此,在现实社会里很容易妥协的人一定不会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

生活上容易妥协的人绝对不会成为很好的科学家,即使他读了不少书,花了许多时间在实验室,也没有多大用处。

在科学的研究上也像其他事情一样,一个人的成败系于最艰难的处境中,有些人能继续努力,有些人承受不了。

你如果问我为什么做得比别人好,大概我比较会坚持吧!

(1)本文的论题是________。

(2)本文是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中心的,用三个短语或句子概括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7.(9分)阅读《无知的乐趣》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好多人一辈子也不知道山毛榉和榆树之间有什么区别,不知道乌鸦和画眉的啼鸣有什么不同。

也弄不清楚苍头燕雀是否会唱歌,说不出布谷鸟是什么颜色。

然而,这种无知并不完全是可悲的。

从这种无知我们可以得到有所发现的乐趣,这种乐趣是经常的。

说博物学家在观察鸟类生活中并无乐趣将是荒谬的,他的乐趣是稳定的,几乎是一种理智的、缓慢沉重的消遣。

但我的无知并不局限于布谷鸟。

它涉及所有上帝创造出来的东西,从太阳和月亮一直到花卉的名字。

我曾经有一次听到一位聪明的太太问,新月是否总是在相同的星期几出现。

她补充说也许最好是不知道,因为,如果人们事先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天上的哪个地方能够看见新月,那么它的出现总会给人带来意外的愉快。

然而,我想,即使对那些熟悉新月的活动时间表的人们,新月也总是出乎意料地来到的。

我们并不会因为我们对一年四季的职司有足够的知识,知道要在三月或四月,而不是在十月里,去找报春花,而在发现一株早开的报春花时就不那么高兴。

我们也知道苹果树是在结果子之前而不是在结果子之后开花的,但当五月份我们到一家果园去度假日时,这并不会减少我们对假日之美妙所感到的惊讶。

蒙田告诉我们说,他的记忆力非常糟糕,糟到每次读一本旧书就好像以前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一样。

有些时候,这样一种记忆力是一种苦恼。

但坏的记忆力值得提一提的地方也并不见得比好的记忆力少。

一个记忆力坏的人可以一辈子继续不断地阅读《天方夜谭》。

我带着新的惊讶了解到唱歌的布谷鸟是雄的而不是雌的。

是的,我们不时地唤起自己并思考。

人类感受过的最大欢乐之一是:

迅速逃到无知中去追求知识。

无知的巨大乐趣,归根结蒂,是提问题的乐趣。

已经失去了这种乐趣的人或已经用这种乐趣去换取教条的乐趣(这就是回答问题的乐趣)的人,已经在开始僵化。

人们羡慕像乔伊特那样爱一问到底的人,他在六十岁之后还坐下来学习生理学。

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在到达他这个年龄以前很久就已经失去了无知感。

我们甚至对我们像松鼠那样积攒的一点知识感到自负,并把不断增长的年龄本身看作是无所不知的源泉。

我们忘记了苏格拉底之所以以智慧闻名于世,并不是因为他无所不知,而是因为他七十岁的时候认识到他还什么都不知道。

(选自《玫瑰树》,作者:

罗伯特·林德,有删改)

(1)

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

简要分析第②节中那位聪明的太太与作者双方观点的不同之处。

(3)

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列举了蒙田、乔伊特、苏格拉底等名人的事例,请你围绕文章观点,列举1~2个(句)中国名人的事例或名言,写几句阐述性的话。

(4)

罗伯特•林德是英国散文家,其作品立意奇特且发人深思,语言富有情趣和感染力。

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任选一个方面作简要赏析。

8.(9分)阅读下文,回答问

儿时的元宵节

宗寅

①“正月十五大似年,天上的月首次圆。

未出十五都是年,家的元宵比蜜甜……”吃元宵、舞狮子、看灯展……猴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你是怎么度过的?

②儿时的元宵节,长辈们都为这一天快乐而辛勤忙碌着。

即使在那物质贫乏的年月,家家户户也总要准备一些过节的东西,正所谓“炒十三、蒸十四、正月十五搓圆子”。

若是在这一天家里有人来串门,主人家端不出像花生瓜子之类的吃食,就会很没面子,客人也会不快乐。

③记得童年时的元宵节,春天来得格外的早,放风筝是那时元宵节的必备项目。

孩子们在大人的帮助下扎出“大蝴蝶”“大金鱼”,放飞到天上,看谁放得高。

如果赶上风稍大的日子,那可要用爷爷织渔网的绳子放飞才不至于挣断。

若是把夹着小哨的纸片拴在绳上,银铃般的响声便会伴着春风自下而上升向天空。

大人说,风大时,把小孩拴在“大蝴蝶”的尾巴上就可以飞到天上去。

那时的我们都信以为真,只是不敢真的去尝试。

④童年时的元宵节,还时兴荡秋千。

用两根麻绳穿上一块小木板,往歪脖子枣树上一挂就成了个简易的秋千。

坐上木板,伙伴们用力地把你往前送,等秋千荡起来后,一边看你飘来荡去,一边听你大呼小叫。

那胆小的、心粗的孩子,有时会从秋千上摔下来,摔个鼻青脸肿是常有的事,但我们仍乐此不疲。

⑤小时候,村子里没有通电,家家户户都靠煤油灯照明。

夜幕降临,村里总是一片漆黑,家里那如豆的灯火,照亮的范围很是有限,所以,晚上走在村里,人们只能靠着记忆回家或者外出串门。

但在每年正月十五的时候,这墨一样的漆黑就会被赶走。

这一天的晚上,人们等待着龙灯的到来,当远处有一串亮光明明灭灭时,我们就知道它来了。

我们一群毛孩子跑过去,欢呼雀跃地跟随着舞龙灯的队伍走街串巷。

龙灯所到之处,接灯的人家都要放爆竹,还有人家会摆香囊迎接龙灯。

此时,舞龙灯的人便会围绕着这户人家的院落、厅堂、屋柱,甚至卧室舞上一通,然后龙头朝外地舞出大门。

如果有的人家吝啬,不给赏钱,礼品或点心,龙灯便会尾朝外倒退着舞出门,这种俗称“倒拔龙”的做法是很不吉利的。

⑥在元宵节打灯笼串门送祝福,是一个展示才艺的好机会。

灯笼都是自己制作的,有椭圆形的,有正四方、正六方、正八方形的,高级的还制成了亭台楼阁。

谁的花灯做得最好看,谁就成了孩子王,会赢得一大批孩子的拥护。

⑦宋代文学家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也记述了一则有关元宵节点灯的故事。

有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为了避讳他的名字,不许别人说“登”字,“触者必怒,隶卒多被榜笞”。

由于“登”与“灯”同音,所以“灯”字也不许老百姓说,“点灯”只能叫“点火”。

到了元宵节放灯时,他叫人贴出告示:

“本州依例,元宵放火三日”当地老百姓讽刺他是个“放火州官”。

于是一个讽刺当权者为所欲为的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一直流传至今。

⑧童年的歌是远去的笛,总在月圆之夜响起。

今天是元宵节,今宵的月是今年中的第一个圆。

广寒仙子,你吟唱吧,就唱那首我们都爱听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选自2016年3月2日《人民日报》)

(1)

选文以画横线的句子为开头,有什么作用?

(2)

作者在选文第③~⑥段中讲述了自己儿时过元宵节的哪四件事?

(3)

阅读第⑧段,说说为什么作者请广寒仙子“就唱那首我们都爱听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年味也在淡化。

但一说起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他们却滔滔不绝。

你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多少?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表,来一次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究。

节日

时间

相关资料(可从节日的习俗、习俗的寓意、相关传说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进行填写)

元宵节

正月十五

吃元宵、舞狮子

端午节

________

________

中秋节

________

________

9.(9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每朵花本应芬芳

①一些年轻的父母聚在一起,话题不知不觉扯到孩子身上。

有人提议,每个人讲个自己孩子有趣的片段,提议得到了一致赞同。

要说自己孩子的趣事,做父母的都是几箩筐也盛不完啊。

②一位妈妈先讲了自己两岁半宝宝的故事。

她说,自己的宝贝女儿非常调皮,带女儿的姥姥根本对付不了她。

有一天,这位妈妈正在上班,宝宝又在家里淘气了,这位妈妈就打电话回去,想吓唬吓唬女儿,故作严肃地对女儿说:

“你要是不乖,等会儿妈妈回去,一定给你点颜色看看。

”女儿不吱声了。

这位母亲暗自高兴:

“哈哈,一定是被吓唬住了。

”没想到,一会儿,女儿突然嗲嗲地说:

“妈妈,你别忘了,我喜欢的颜色是红色哦。

”多可爱的妞妞啊!

众人都笑翻了。

③另一位孩子的妈妈接着说,她家的宝宝,是个不到三岁的男孩,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

这不,问题又来了:

“妈妈,为什么地球在转,我们却感觉不到呢?

”妈妈想了想,告诉他:

“那是因为我们太小,地球很大,所以感觉不到。

”儿子说:

“但是我有个办法可以感觉得到它在转。

”说完就在原地转起了圈圈,一连转了十几圈,最后东倒西歪地停了下来,晕晕乎乎地说:

“妈妈,我现在感觉到地球在转了!

”多伶俐的孩子啊!

众人笑得东倒西歪。

④一个孩子的爸爸接了茬。

那天,带四岁多的儿子骑车出去玩,骑到半路上,突然下起了雨。

仲秋的雨,打在身上,已带有丝丝寒意,慌乱之中,赶紧拿出雨衣穿上,怕儿子淋雨,所以,用雨衣将坐在后座上的儿子挡了个严严实实。

儿子躲在雨衣下面,两只小手将雨衣撑起一角,高兴地大叫:

“洒水了,天上洒水了!

”多乐观的孩子啊!

众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⑤又有一位孩子的妈妈讲起了自己儿子的趣事。

她的儿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午睡的时间到了,幼儿园老师让孩子们上床睡觉。

可是,她的儿子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老师问他,为什么还不睡觉啊?

这小子看着幼儿园老师,一本正经地回答:

“我是来幼儿园学本领的,不是来睡觉的。

”多幽默的回答啊!

众人笑得前仰后合。

⑥大家七嘴八舌地谈论着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都是那么有趣,那么可爱,那么搞笑,那么温暖。

孩子使他们原本平淡的生活,充满了变数,也充满了快乐!

⑦我静静地听着他们的讲述。

我想到了我的儿子,今年已经读高中了,即将迎来人生中最重要、最艰难的考试——高考。

一天二十四小时中,除了睡觉和吃饭之外,其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他甚至连和我们说句话的时间和精力都没有了。

而我们,因为害怕打扰他学习,在家里走路都是小心翼翼地踮着脚尖的。

我的儿子,在他年幼的时候,也是充满童趣:

活泼、调皮、可爱、搞怪,给我们带来无数的欢笑和温暖。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生活突然变了,变得如此沉闷,如此压抑,如此不堪!

⑧我忽然明白,每一朵花都本应芬芳、灿烂,是我们自己先掐灭了孩子的天性,也掐灭了自己的快乐啊!

⑨我希望能永远嗅到花的芳香!

                                

(1)

选文中年轻的父母们共讲了四个有趣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文中多次出现“众人笑了”的情景,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3)

选文结尾句“我希望能永远嗅到花的芳香!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

阅读本文后,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和父母做个交流,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

10.(9分)(2017·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一棵小白杨

朱金平

①“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

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②一路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向着西北边陲的小白杨哨所奔去。

那个在歌声中被传唱了多年的北疆哨所,最标准的名称是:

塔斯提边防连。

③远远望去,矗立在一座山岗上的小白杨哨所,在逶迤高耸的雪山映衬下显得那么不起眼。

④身着迷彩服的哨所四班长王克怀,见面就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⑤十八岁那年,新兵训练刚结束,他就和十八位新战友乘坐一辆卡车,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向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驶去。

哨所矗立在一座陡峭的山顶上,四周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卡车喘着气怎么也上不去。

大家下车使劲去推,车子还是爬不动,无奈中他们又返回了营部。

三天后,他们再次出发,谁知融化的冰雪在山下通往哨所的小路上划出一道七八米宽的口子,冰块和着泥水汹涌奔流,载着他们的卡车又打道回府了。

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

此时,连队在冬天里已被冻裂的水管还没来得及维修,他们上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十里外的河里挑水回来用。

洗脸、洗衣服,都是冰凉的雪水,小伙子们的手很快就被冻肿了。

大雪封山,连队官兵吃不上新鲜蔬菜。

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

⑥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

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又充满了力量。

21教育网

⑦打枪,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

但边防连主要的职责是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

可王克怀不这么想:

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

2014年5月,边防团组织各连进行步枪射击考核,王克怀与战友一起进行一百米射击考核。

随着一阵枪响,报靶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举靶高喊:

“王克怀,五十环!

”小白杨哨所自1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

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

领导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

⑧作为一个班长,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

他把自己的射击经验耐心地教给班里的全体战士。

他带领的四班在上级组织的一次次射击比赛考核中也一次次名列前茅。

⑨几年后,王克怀当爸爸了。

为了能靠爱人更近一点,他的妻子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到离哨所六十多公里远的县城,与人合租了一套民房住下。

这样,母子俩几个月就能和王克怀见上一次面。

⑩三队多的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

一天早上,刚来哨所的儿子,听到起床的哨音,像爸爸一样,咚地一下跳下床,光着一双小脚就冲出门,要跟着爸爸出操,妈妈再拉也不行。

于是,在连队出操的队伍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嘴里还喊着“一二一”的口令……

⑪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铁汉子,当看到儿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纵横:

“没想到这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

⑫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⑬1982年,连里一个战士探亲带回十棵小白杨,栽种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

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大白杨。

其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地伸展着,显得那么伟岸、质朴、纯洁。

⑭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杨。

指导员说这是那棵白杨树根上冒出来的子母树。

⑮看着眼前普通而实在是不平凡的小白杨,《小白杨》优美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再次响起,“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

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摘编自201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克怀是中国千千万万不畏艰难、忠于祖国的边防军人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B.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带领的四班在射击比赛中一次次名列前茅。

C.文章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如,妻子的事迹详写,战士探亲带回小白杨的是略写。

D.受到小白杨精神的触动,“我们”被深深地感染,离别前专门去参观那颗小白杨。

(2)

王克怀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班长,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请简要概括。

(3)

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句子中,划线词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说明。

②“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4)

文章写王克怀儿子的举动,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

文章以“一棵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共5题;共63分)

1、答案:

2、答案:

3、答案:

4、答案:

5、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共5题;共45分)

6、答案:

7、答案:

8、答案:

9、答案:

10、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