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506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docx

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

第二单元 过关检测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丑与喜剧

喜剧与丑有着不解之缘。

在喜剧发展史上,丑始终被作为喜剧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贯穿于喜剧进程中。

这是基于人类对美丑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解。

正像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说的:

“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一般而言,丑总是与美相伴相随,相比较而存在,孤立的、纯粹的丑无疑并不具备审美价值,而当它以无害的感性形式进入喜剧世界,即被赋予积极的审美价值。

这是因为喜剧是以笑的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丑,褒扬美的艺术,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喜剧的笑是通过丑获得的,其中包括恶的丑和善的丑。

一张丑怪的面孔,一个笨拙的动作,一种狼狈的姿态,一个愚蠢的字眼……都会产生滑稽感,赢得笑声,激起喜剧愉悦。

喜剧的“主角”是丑,这在传统喜剧创作中是显而易见的,《秋江》中的老艄公,开的是“螃蟹脸”,笑纹如网;《十五贯》中娄阿鼠的鼻子上涂成白色小鼠,两片膏药皮挂在太阳穴上。

丑而有趣,丑而滑稽。

喜剧主角的丑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内在外在都丑的作为旧制度、旧势力代表的丑类,例如贪官污吏、劣绅恶棍、腐儒蠹禄等等。

喜剧并不表现他们如何作恶、如何残害百姓,而是将其置于可笑的历史“小丑”的位置上,展示其可笑的“自炫为美”,装模作样的滑稽,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不自量力。

艺术家在勾勒其丑态时是嘲笑、鞭挞、讥刺他们。

这些丑类不唯因了艺术刻画而成为审美的对象,而且其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愚蠢的妄想破灭,也从另一面证实了美对丑的摧毁、美对丑的胜利。

人类得以“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

一类是外在、表面丑,而内在美。

丑的表象使其本质的美更加楚楚动人。

《巴黎圣母院》中面目难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真诚地同情受难的姑娘。

《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八字眉、三角眼、胖乎乎呆墩墩,既丑又滑稽,但他刚正不阿,勇斗权贵。

喜剧在勾勒善和美时,着重发掘其特殊的方式和常人常理的矛盾,以丑衬美,揭示他们可爱可笑的天真、自由、大智若愚的精神气质,从而写出令人喷饭的滑稽美。

观众由此引发的笑带着亲切感、契合感。

另一类丑准确地说,是“乖讹”——不相称、不协调。

在此,人物和场景并无杂乱、破败或其他碍目的丑、难看,人物在道德上也无好坏评定,然而就是“不对劲”:

角色和场景不相称,对话和心理相悖离,情节和观众期望相反,喜剧进程在奇特中完成,巨大的反差产生趣味,从而激起观赏者的笑声。

喜剧的丑是笑的魔方,由对丑的漫画式勾勒,完成对社会历史的规律的揭示,而观众获得富有启示性的审美愉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喜剧发展史上,丑之所以成为贯穿喜剧进程的重要因素,源于人类对美丑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解。

B.喜剧是笑的艺术,而喜剧的笑是通过丑获得,或是一张丑怪的面孔,一个笨拙的动作,或是一种狼狈的姿态,一个愚蠢的字眼。

C.一般而言,丑总是与美相伴相随,喜剧总是以丑衬美,揭示人物可爱可笑的天真、自由、大智若愚的精神气质,从而写出令人喷饭的滑稽美。

D.对于贪官污吏、劣绅恶棍、腐儒蠹禄这些丑角,喜剧只是展示其可笑的“自炫为美”,装模作样的滑稽,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不自量力,而不表现他们如何作恶、如何残害百姓。

【解析】 C项,喜剧“揭示人物可爱可笑的天真、自由、大智若愚的精神气质”是在勾勒善和美的。

【答案】 C

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说: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表明他对美丑辩证关系的认识是科学的。

B.《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长相丑陋,但心灵美好,在外在丑的映衬下,他的内在美更加突出感人。

C.所谓“乖讹”具体指的是角色和场景不相称,对话和心理相悖离,情节和观众期望相反等。

D.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通过《秋江》中的老艄公、《十五贯》中的娄阿鼠、《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等例子,通过“美与丑”的对比,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解析】 D项,本文没有将美与丑进行对比。

【答案】 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于作为旧制度、旧势力代表的丑类,喜剧通过他们妄想的最终破灭,表明美对丑的摧毁、美对丑的胜利。

B.喜剧丑角滑稽可笑的行为,常常引人发笑,而观众的笑声中带着亲切感、契合感。

C.《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八字眉、三角眼、胖乎乎呆墩墩,作品在刻画他的形象时,进行了漫画式的勾勒,进行了夸大、变形。

D.喜剧主角的丑虽然各具特点,但它们也有共同之处,就是丑而有趣,丑而滑稽,使观众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解析】 B项,“观众的笑声中带着亲切感、契合感”是对外在、表面丑,而内在美的人物形象。

【答案】 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是谁的妈

闫玲月

张老太最近总是爱忘事,本来在炒菜,接个电话就忘记了,直到满屋子油烟味,她才慌忙往厨房跑。

两岁的孙女要吃樱桃,张老太怕樱桃酸,打算放点白糖,却错将咸盐当了白糖,结果孙女刚吃进嘴里就哇哇大哭。

柳娜将这些告诉了老公大旺:

“你妈怎么整天丢了魂儿似的?

该不是得了老年痴呆吧?

”大旺细想母亲最近的状态,每天总说脑袋发沉睡不醒、眼睛睁不开,还问他们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大旺昨天明明在家里,母亲非问他去哪儿出差了。

刚吃完饭,母亲又问吃的啥。

大旺越想越怕,决定带母亲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

大旺不断在心里祷告,老天爷,求你了,千万不要让老太太得啥大病啊,我一个工薪族,可没钱救亲妈。

诊断结果出来了,医生说:

“主要是脑血管堵塞,脑梗塞是常见的老年病,尽量治疗控制发展吧。

”大旺急切地插话问:

“要是严重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医生说:

“严重的话就是老年痴呆症。

这个病怕受刺激,做儿女的平时要多体谅老人。

”大旺的眼前马上现出一幅画面:

母亲流着口水,神情呆滞,不认识任何人。

大旺一脸愁容地将医生的话告诉了柳娜,柳娜当即揭下脸上的面膜,瞪圆一双杏眼叫嚷:

“我可不想伺候一个傻子!

”大旺赶紧过来捂媳妇的嘴,但柳娜尖细的嗓音还是从门缝钻进了张老太的耳朵里。

“不能帮带孙女也就算了,还要我伺候她,没门儿!

快给你姐打电话,让她把你妈弄走!

”大旺的姐姐在外地,婆婆瘫痪在床需要她照顾。

“这不好吧?

”大旺幽怨说道。

柳娜可不答应了:

“婆婆是妈,亲妈就不是妈了?

凭什么要你一个人管傻子妈?

你快打电话,要不我和你离婚!

听着房间里儿子媳妇吵闹,张老太心头憋得慌。

她悄悄打开门,顺着楼梯走出去,她不知要去哪儿,只想早点离开这个家。

张老太穿过一条又一条马路,红灯绿灯不停变换,有一次差点儿被一辆转弯的车撞倒,司机骂了一句:

“走路不长眼睛吗?

”张老太路过一家菜市场,和她每天去的那家很像,可卖菜的人都仿佛不认识她,张老太捏捏黄瓜摸摸西红柿,招来卖菜的不满:

“不买菜别乱动!

她又继续走,被天桥下的一阵歌声吸引,停住了脚步。

一个穿着破洞牛仔裤披着长发的年轻人,弹着一把破吉他,忘情地唱着,脚边放着一只碗,里面躺着几枚硬币。

张老太听不懂他唱的什么歌,年轻人的样子让她想流泪。

年轻人的衬衫辨不清原色,长发也好久没有清洗过,黏腻腻贴着额头。

“孩子,你怎么不回家?

”张老太问他。

年轻人停住弹唱,打量张老太一眼,反问:

“你怎么不回家?

”张老太说:

“我没有家。

”年轻人说:

“我也没家。

张老太走累了,坐在榕树下睡着了。

醒来时发现身上多了一件外套,年轻人正凝神注视她。

年轻人说:

“你长得像我妈。

”张老太说:

“好孩子,你就当我是你的妈吧。

年轻人吃馒头,掰一半给她,她也不嫌弃,两人相视一笑。

每当年轻人弹唱,她就坐在一旁静静地听,像一尊雕像。

路人投来的钱币虽然不多,但也够他们吃饱肚子的。

张老太的内心平静如水,白天听唱歌,晚上睡到天桥下,数星星,看街灯,听蝉鸣。

张老太不记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她现在只有年轻人这个亲人,她想让年轻人有件换洗的干净衬衫,于是离开年轻人,去寻找衬衫。

衬衫在一个女人手里,张老太伸手去拿,女人破口大骂:

“哪里来的疯婆子?

张老太的手被一个满脸堆笑的男人抓住,这个男人对女人道歉:

“对不起,我妈精神不太好。

”女人白了他一眼,一扭一扭地走远了。

这个男人拉住张老太说:

“妈,你可让我找得好苦。

”张老太看着他,不知所措。

男人摇晃她胳膊说:

“我是你儿子呀。

妈,跟我走吧。

男人拿出一只金镯子,告诉张老太:

“一会儿我将这只金手镯丢到地上,你看到有人捡就说那是你的镯子,刚好想卖钱,到时候我出面作证,卖了钱咱们去饭店吃大餐。

”张老太木然地点着头。

金镯子被捡到三次,只有一次有人出钱买,男人得了钱,果真请张老太去饭店吃大餐,还一口一个亲妈地叫着,张老太乐呵呵地答应着。

连服务员都说张老太有福气,养了这么一个孝子。

男人好吃好喝地供她,张老太乖乖听他的话,丢镯子卖镯子,直到有一天警察带他们去派出所,张老太还搞不懂,警察为啥要抓她这个儿子。

通过审讯这个男人,警察知道了事情真相,要帮张老太找到自己的亲儿子。

张老太一脸茫然问警察:

“他不是我儿子吗?

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

”警察说:

“大妈,他是骗子,在利用你啊。

你儿子是谁?

我马上打电话联系他。

”张老太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说:

“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我只知道谁对我好。

(选自《小说月刊(上半月)》

2015年05期,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儿媳知晓张老太病情后对丈夫撒泼,对张老太恶语相向,与张老太女儿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形成鲜明对比,作者那样写张老太儿媳,根本目的是凸显张老太女儿的善良孝顺、有情有义。

B.张老太与流浪汉的对话很值得品味。

“我没有家”与“我也没有家”,相似的言语传达出两者相同的无奈与苦涩,同时多少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淡薄。

C.张老太精神出现了问题,被儿媳称为“傻子妈”。

在警察局,面对警察一再询问,她“实在记不得我到底是谁的妈”的回答,印证了儿媳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

D.“我到底是谁的妈”,既是张老太的疑惑,也是本文对当今社会的发问。

作者把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推至读者面前,发人深思。

【解析】 A.“根本目的是凸显张老太女儿的善良孝顺、有情有义”错,根本目的是为下文张老太离家出走创设条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印证了儿媳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错,这句话既表现作者对张老太的可怜与同情,也是对其儿子儿媳的鞭笞,更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D.“把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推至读者面前”错,本文写作目的不是思考老龄化这一社会问题,而是物质社会中的情感危机。

【答案】 B

5.小说中张老太离家后先后认识了两个“儿子”——流浪汉与骗子,这两个“儿子”存在着鲜明的可比性。

请试从性格品质和对待张老太的态度表现两方面对他们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

人物形象鉴赏是高考小说阅读的重中之重,鉴赏人物形象,首先,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品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方面去分析人物。

鉴赏人物形象题,是高考常考的题型,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指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②找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比如本题在分析流浪汉和骗子的形象时,要从他们的所作所为去分析内在精神品质。

流浪汉为张老太加衣,与张老太分享来之不易的食物,表明了他是一个内心善良的人。

骗子看到张老太精神有问题而冒充儿子,虽然好言相对,供其好吃好喝,表面关心之下其实是讨得张老太欢心让他合伙骗人,从而表现了骗子狡诈伪善的性格特点。

【答案】 ①流浪汉内心善良,真心关心张老太。

他为素不相识的张老太加衣,与张老太分享来之不易的食物,这些都表明了他抱着善意关心张老太。

②骗子狡诈伪善,视张老太为发财工具。

他看到张老太精神有问题而冒充儿子,虽然好言相对,供其好吃好喝,表面关心之下其实是讨得张老太欢心让她合伙骗人。

6.小说最后,张老太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

有人认为她是患了老人病真的不记得了,也有人说她是内心混乱而刻意回避问题,你赞成哪一种观点?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回答此题,可以根据作品的情节和主题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论据,进行作答。

【答案】 示例一:

赞成第一种观点。

理由是:

①张老太已经患上了脑血管堵塞,需要妥善照顾,后来的流浪生活必会使她病情加重,失忆是情理中事;②张老太为了流浪汉抢别人手中的衬衫,法律观念的缺失表明她已经糊涂;③张老太在骗子哄骗下共同行骗而不自觉,是非原则的丧失也表明她的病情加重;④张老太一脸茫然问警察:

“他不是我儿子吗?

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

”表明她真的不记得亲儿子而将骗子当作了自己的儿子。

示例二:

赞成第二种观点。

理由是:

①亲生的儿子得知张老太的病情后在儿媳面前表现懦弱,让张老太心灰意冷;②素不相识的流浪汉对张老太关怀备至,让张老太体验到可贵的温情,两人骤然走失对张老太思想形成了不小的冲击;③到头来发现骗子亲热孝顺只是利用自己去敛财,张老太情感上受到了很大伤害;④三个真假儿子的各种表现,让张老太对儿子的认识陷入了混乱当中,所以她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去面对警察关于儿子的问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我认为一个健康的中国,需要一个健康的文艺市场,中国的崛起,更离不开科学家。

明星片酬越来越高,高得离谱。

2014年,李连杰被问到其片酬高达6000万一事,不屑地称:

“太低了,2000年我就拿到1000万美金,按当时汇率相当于8000万。

”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

那些终生投身科研的科学家,大多都是身居陋室,连钱学森都是住百八十平方米的旧房子。

而大明星们,住豪宅开豪车,广告收入动辄七八位数,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容易。

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孩子们都已经变得很现实,觉得搞科研是没有出息的。

他们的人生目标不是升官就是发财,而当明星更是名利双收。

这就是我们当今的社会,价值观严重地扭曲。

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这是时代的悲哀。

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

于是各种包装炒作,让人们失去了自然和本真,浮躁的气息扩散到每一个角度,使得现代人已经不再关注社会的本源,而是追求虚无的奢侈浮华。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寻找精神依托。

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而恰恰社会上又非常缺少这种角色的存在,有文化、有担当、有历史责任感的名人太少了。

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思想舵手,才使很多明星、网红爬到了时代之巅,负面影响将非常深远。

人们不得不思考:

中国精神在哪里?

中国复兴从何谈起?

(选自陈中华博客)

材料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15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显示,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38%,中国只有16.8%,还不及OECD国家的平均值。

去年,物理学家霍金开通了个人微博,短短半个月粉丝数量突破了350万。

事实上,霍金之所以在全世界拥有数量巨大的粉丝,不光因为他对广义相对论的贡献,还来自于以下趣事:

他在美国热门电视剧《生活大爆炸》中扮演他自己,利用电子发声器与美国的摇滚乐团录制歌曲。

写得了论文,做得了网红,酷劲十足,这就是霍金的魅力,也是科学家的魅力。

整日埋头于实验室,甚至抱病工作,英年早逝,在我们的宣传中,仿佛科学家不历经坎坷,他们的道德形象就不高大。

而事实上,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科学家形象更能凸显人生的高度和厚度。

科学家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除了科学本身的魅力外,很大一部分是要靠科学家来具体化和人格化的。

对青年人来说,收入和地位等现实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理想的选择。

科学家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似乎不如明星、企业家也是当下的现实。

现在,我国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每人500万元人民币,由国家主席亲自颁发,正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们应以此反拨社会潮流,让科技人员真正感到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让科学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明星,成为孩子们争相崇拜的偶像,唯有如此,当科学家才能重新成为孩子们的职业理想。

(摘自2017年1月19日《光明日报》第6版)

材料三:

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承认和接受其多元性和复杂性。

各行各业都出精英,只不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罢了。

把屠呦呦和黄晓明放在一起比较,是一种危险的逻辑。

正如一提援外、减免他国债务,就有人提我国的贫困人口一样,如此对比似乎已成为一种万能诡辩术。

如果用北京的房价来衡量青蒿素的学术价值,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如果用一些方法降低“黄晓明们”的收入,限制“黄晓明们”婚宴和礼金规模,这又会是怎样的情形?

市场与行政力量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

屠呦呦的反面教材,不是连结婚都会躺枪的黄晓明,也不是娱乐圈这个花花世界。

演艺明星即使再奢华,也不会让科学家们眼红。

反而是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如学术造假,学术浮躁,科研体制僵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科研机构衙门化,人才培养机制受阻等,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从长远说,也损害了科学家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摘自2015年10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者都关注当下中国科学家的社会地位相对不高的问题,从材料对此的分析来看,原因不仅在社会对名利的追逐,科学界自身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

B.材料三论及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阻碍了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材料一、二讨论的“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现象,并不严重。

C.材料一对我国科学家地位不如娱乐明星的现象,分析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思考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观点单一,缺乏深度。

D.三者都试图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引导读者思考中国科学家地位不如明星的问题,这体现了论者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认真反思和良好期待。

【解析】 B项强加因果,从材料三得不出“材料一、二讨论的‘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现象并不严重”的结论;C项“材料二和材料三观点单一”,理解有误,“缺乏深度”没有依据;D项“从内因、外因两方面”错,材料一并未分析内因。

【答案】 A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3分)(  )

A.与材料一比较而言,材料二把科学家与大众的疏离归因于科学家的角色定位,材料三甚至认为只是科学界的内部问题,都有失偏颇。

B.三则材料所持观点不尽相同,各有依据,这是论者基于自己的眼光和立场表达的见解,均能激发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社会事件。

C.对于同一社会现象,三者关注点各有侧重,材料一重在原因分析,材料二重在如何改善,材料三重在为明星高收入做辩解。

D.从三则材料来看,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不能止于现象,应该探出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如果没有提出解决办法,这样的评论就没有价值。

【解析】 A项三者材料的观点各有价值,材料二、三“有失偏颇”理解有误,“材料三甚至认为只是科学界的内部问题”过于绝对;C项“材料三重在为明星高收入做辩解”理解有误,材料三重在谈各行各业评价标准不同,应该各司其职;D项“如果没有提出解决办法,评论就没有价值”过于绝对。

【答案】 B

9.怎样才能让“当科学家”重新成为年青一代的“职业理想”?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强调对同类信息的归类整合,比如“提高科学家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正确引导年青一代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从职业选择心态归类营造求真务实的社会氛围,“让科学家成为时代明星”是从社会氛围方面归类。

【答案】 ①提高科学家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正确引导年青一代的价值观人生观;②营造求真务实的社会氛围;③让科学家成为时代的明星,成为年青一代崇拜的偶像;④整治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行为,让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对青年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须陀,弘农阌乡人也。

性刚烈,有勇略。

弱冠从史万岁讨西爨,以功授仪同,赐物三百段。

炀帝嗣位,汉王谅作乱并州,从杨素击平之,加开府。

大业中,为齐郡丞。

会兴辽东之役,百姓失业,又属岁饥,谷米踊贵,须陀将开仓赈给,官属咸曰:

“须待诏敕,不可擅与。

”须陀曰:

“今帝在远,遣使往来,必淹岁序。

百姓有倒悬之急,如待报至,当委沟壑矣。

吾若以此获罪,死无所恨。

”先开仓而后上状,帝知之而不责也。

明年,贼帅王薄聚结亡命数万人,寇掠郡境。

官军击之,多不利。

须陀发兵拒之,薄遂引军南,转掠鲁郡。

须陀蹑之,及于岱山之下。

薄恃骤胜不设备须陀选精锐出其不意击之薄众大溃因乘胜斩首数千级薄收合亡散得万余人将北度河。

须陀追之,至临邑,复破之,斩五千余级,获六畜万计。

时天下承平日久,多不习兵,须陀独勇决善战。

又长于抚驭,得士卒心,论者号为名将。

薄复北战,连豆子贼孙宣雅、石秪阇、郝孝德等众十余万攻章丘。

须陀遣舟师断其津济,亲率马步二万袭击,大破之,贼徒散走。

既至津梁,复为舟师所拒,前后狼狈,获其家累辎重不可胜计,露布以闻。

帝大悦,优诏褒扬,令使者图画其形容而奏之。

其年,贼裴长才、石子河等众二万,奄至城下,纵兵大掠。

须陀未暇集兵,亲率五骑与战。

贼竞赴之,围百余重,身中数创,勇气弥厉。

会城中兵至,贼稍却,须陀督军复战,长才败走。

寻将兵拒东郡贼翟让,前后三十余战,每破走之。

转荥阳通守。

时李密说让取洛口仓,让惮须陀,不敢进。

密劝之,让遂与密率兵逼荥阳,须陀拒之。

让惧而退,须陀乘之,逐北十余里。

时李密先伏数千人于林木间,邀击须陀军,遂败绩。

密与让合军围之,须陀溃围辄出,左右不能尽出,须陀跃马入救之。

来往数四,众皆败散,乃仰天曰:

“兵败如此,何面见天子乎?

”乃下马战死。

时年五十二。

其所部兵,尽夜号哭,数日不止。

(节选自《隋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三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薄恃骤胜/不设备须陀/选精锐/出其不意击之/薄众大溃/因乘胜斩首数千级/薄收合亡散/得万余人/将北度河

B.薄恃骤胜/不设备/须陀选精锐/出其不意击之/薄众大溃/因乘胜斩首数千级/薄收合亡散/得万余人/将北度河

C.薄恃骤胜/不设备须陀/选精锐出其不意击之/薄众大溃/因乘胜斩首数千级/薄收合亡散/得万余人/将北度河

D.薄恃骤胜/不设备/须陀选精锐出其不意击之/薄众大溃/因乘胜斩首数千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